《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讲义4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讲义4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考点解读

1、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2、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4、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5、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二、考点讲解

(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1)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安排和调整的。市场好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因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

(2)市场的重要作用:①市场能通过价格涨落比较灵活、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通过竞争机制,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配置资源  

⑴资源配置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它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⑵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A现代市场经济的三大支柱: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②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③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比较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a区别:①含义: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产生的时间: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市场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初期;③对应关系: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④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b.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要求,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⑶市场的优点(市场是怎样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配置的?)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宏观)。

②市场通过利益杠杆的作用,促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微观)。

③市场促使生产者优胜劣汰,使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集中(中观)。 (市场的第①作用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强调了市场调节资源在各部门的流入流出中达到均衡,实现了资源在不同部门的优化配置。第②③两个作用是通过促使生产者提高个别劳动时间而实现的。强调了资源在同一部门中不同企业间以及企业内部的优化配置)。

补充: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发展市场经济是对外开放的需要;   ③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④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能给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率。

 

3、市场调节的弊端(其实就是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不能调节)。②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不能让调节)。  

不能调节: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让调节:可能危害公众利益的产品供给。

⑵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A.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市场主体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可能出现收入差距的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可能导致:不当行为、两极分化)。

B.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当某种商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他们往往一哄而上;反之,则一哄而退。(分散经营→盲目决策→一哄而上(一哄而退)→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C.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闻价而行→事后调节→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仅由市场调节:一方面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⑶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级分化。

 

4、市场秩序  

 ⑴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为什么要遵循市场规则?)  

 ①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  

③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需要人们遵守市场规则。

 

⑵市场规则的形式及主要内容:  

 A.形式: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B.主要内容: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①市场准入规则:此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凡不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不允许进入市场、没有生产许可证照,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等违背市场准入规则)。

②市场竞争规则:此规则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地方保护、非法垄断等违背市场竞争规则)。

③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 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a自愿:反对强买强卖。如不合理搭售违反自愿原则。

b平等:交易双方身份地位平等;交易双方机会均等。如“霸王条款”就违背机会均等原则。c公平:商品必须明码标价;商品质量必须合格。只有等价交换,才能实现交易双方的双赢。如欺诈性价格、劣质商品就违背公平原则。

d诚实信用:按照合同履约;提供合格商品等。

 

⑶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A.必要性和重要性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诚信是企业塑造形象、赢得信誉的保证,可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有利于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B.怎样建立和完善

总体上说,形成以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当前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a.政府: 第一,全面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以法律法规规范社会信用。

第二,抓好政府信用,通过提高政府公信力来带动社会信用的根本好转。

第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第四,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

第五,以信息化推进市场监管职能的拓展,有效遏制践踏信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b.企业:市场主体要坚持诚实信用原则;经营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c.公民:劳动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补充:个人信用制度,主要包括准确、公正的个人信用档案系统和科学、透明的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在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下,个人信用状况是人们的“第二身份证”。我们应当增强诚信意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自己积累良好的个人信用。

 

⑷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对市场主体的要求:

第一,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法律)。

第二,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道德)。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总之,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个性):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但这只是共同致富必然经历的过程。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补充: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因此我们要大胆借鉴一切反映市场经济共同规律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

②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有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即个性),因此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用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补充:A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制度范畴,但又带有一定的制度特征

B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共性):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制化。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2、宏观调控  

⑴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⑵必要性:第一,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⑶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首要目标);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⑷手段:  

A经济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表现:第一,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第二,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经济计划如:五年计划、远景规划。经济政策还包括价格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价格政策:如最低限价、最高限价等,意在平抑物价,保护某些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利益。对外贸易政策:如汇率、关税等,调节进出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注意: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区别如下: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制定者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手  段

财政预算(国债、税收等)

利率、利息税、存款准备金等

目  标

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

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等的调节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使之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相符。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之分,扩张性政策通常用于防治通货紧缩,紧缩性政策通常用于防治通货膨胀。扩张性财政政策表现为增加经济建设支出(相应增发国债)、减少税收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表现为降低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等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紧缩性政策则反其道而行之。

 

B法律手段  

①含义: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②作用:第一,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第二,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经济立法:事前调整;经济司法:事后调整)

 

C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注:行政手段的优点在于直接、高效,缺点在于易出现滥用权力和寻租行为,因此须必要时采用之。

总之,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无论采取哪一手段,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补充: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市场和计划各有优缺点→在市场经济中,要把看不见的手(市场)和看得见的手(计划)结合起来。

 

计   划

市   场

优点

①能从宏观上保持经济的协调运行;

②能对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

③能在收入分配上兼顾公平。

①能够及时、灵活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

②能够促使市场主体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能够实现优胜劣汰等。

缺点

①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②信息传递容易失真、扭曲;

③容易造成市场主体缺乏活力。

①市场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

 

三、误区点拨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注意: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注意: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3、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注意:促进经济增长)

4、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注意:“共同富裕”不能说“同步富裕”)

5、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就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还包括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6、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是坚持共同富裕)

7、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

(宏观调控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法为主)

 

四、练习讲解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考点解读

1、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3、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4、说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二、考点讲解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小康社会 

(1)总体小康

A、实现:①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带领人民奔小康;

②至20世纪末,我国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B、表现:

①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

②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C、程度: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2)全面小康

A、时间:本世纪头20年,2000—2020年。

B、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C、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内涵)(表现):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2、经济建设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经济方面: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A.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C.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D.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E.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F.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G.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A.社会就业更加充分。B.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C.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A.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B.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其它方面的目标: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注意: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科学发展观  

⑴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后果  

①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增加,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②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⑵树立科学发展观  

A、基本内涵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注意:科学发展观:①第一要义:发展;②核心: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⑤主旨:更好地发展。

 

B、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①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②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④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C、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⑴为什么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②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⑵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它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A.为什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C.怎么样?(产业格局)

②统筹城乡发展

A.为什么?

B.怎么样?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③统筹区域发展

A.为什么?

B.怎么样?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误区点拨

1、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比较。

点拨评析: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三大区别。

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②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

 

2、GDP增长速度越快越好

点拨评析:①“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指标,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与保持GDP的高速增长分不开的,但不能据此认为GDP的增长越快越好而片面追求GDP的增长。

②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甚至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大小的唯一指标,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会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还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③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3、总体小康水平就是全体人民都在达到的小康水平

(注意: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对21世纪头20年我们所要集中力量建设的小康社会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小康社会

(注意:这是21世纪中叶要达到的,21世纪头20年我们所要集中力量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的小康社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5、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注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四、练习讲解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考点解读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2、跨国公司  3、世贸组织  

4、对外开放的新阶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5、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考点讲解 

(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⑴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讲解:一定意义上,经济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即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⑵表现: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A、生产全球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许多商品,虽然品牌是某国的,其实是许多国家共同协作完成的。

B、贸易全球化: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之中,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

C、资本全球化: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投资者只要在计算机上敲几个键,大量资金就可以短时间内从全球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

注意:三者的关系:生产全球化必然带来贸易全球化,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必然带来资本的全球化。

D、载体:跨国公司的需速发展。

E、成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②具体原因:第一,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使生产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第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第三,资金为了追逐利润,要求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第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发展的推动。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a.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b.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c.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d.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2、跨国公司  

⑴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⑵跨国公司的含义: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⑶跨国公司的活动及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⑷跨国公司跨国行动的意义: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⑵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风险。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也就说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注意: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①机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学习管理、培育人才、扩大出口、参与分工;②挑战: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经济主权受到制约;贫富差距扩大。

 

⑶我们的政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②正确的态度应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第一,经济全球化及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善于抓住机遇,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我们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加快发展;

第二,机遇与挑战并存。“数字鸿沟”、“绿色壁垒”、反倾销等,是我们前进道路上不得不应对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抵御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最有效方法。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国际经济组织之一 ——世贸组织  

⑴地位:世贸组织(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⑵成立时间: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⑶作用: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①积极组织多边谈判。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⑷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分析:最惠国待遇:指一个缔约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缔约方的优惠、特权,应当无条件的给予所有缔约方。国民待遇:指在民事权利方面,缔约方保证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同等的待遇。

 

2、对外开放的新阶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⑴加入: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着积极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就是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根本上和长远看,利大于弊。  

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  

①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③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④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⑦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3、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⑴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A.必要性(为什么要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讲义4

①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④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格局: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注意:全方位:对世界各类型国家开放;宽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多层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和内地”

 

⑵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A、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重大决策: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B、引进来:①必要性(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积累资金,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外资。②新形势下的要求(怎么样):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C、走出去: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①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②要求: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⑶实行对外开放要注意的问题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A.为什么要坚持此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B.此原则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②对外开放是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只有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与各国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注意:独立自主是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  

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注意:要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培育我国自己的名牌产品,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减少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4)如何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①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A.(“引进来”方面):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B.(“走出去”方面):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②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它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又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

③我们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4、反倾销

(1)倾销的含义:是指某国制造商或出口商将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家的贸易行为。

(2)反倾销的含义:指进口国主管当局根据受到损害的国内企业的申诉,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对给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造成法定损害的进口产品,进行立案、调查、处理的过程。倾销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不公平竞争手段。

从表面上看,外国产品价格低,进口国的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其实不然,倾销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它直接打击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使其国内市场占有率下降,乃至被迫退出市场,造成工厂停产、倒闭,失业率上升。这样外国产品就垄断了市场,最后有可能实行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利润,进口国的消费者仍然是受害者。因此,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也应采取反倾销措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我国的权益,保护民族工业。中国在国际上遭遇的反倾销是不公平的。在世贸组织和各成员的反倾销法律中,倾销的本义是同一企业某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该企业相同产品的正常价格。而多年来,欧美国家对中国企业反倾销调查,则实施的是一套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它们把中国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与一个替代国的价格比较,来确定倾销与否和倾销多少,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倾销的内涵,其结果多是导致大量指控中国产品倾销,以及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

 

三、误区点拨

1、经济全球化就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改正: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它还有文化人才全球化、经济风险全球化、跨国公司全球化等表现。

 

2、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一把双刃剑。   

改正:经济全球化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对于广大发展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注意: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4、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注意: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是根本基点

 

四、练习讲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8251/397791948371.html

更多阅读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重要知识点归纳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重要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1)文化无处不在(2)文化无时不在(3)不同区域有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文化环境2、 文化是什么?教材中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

转载 《贵州童谣》第一集_荣昭 祁荣昭

原文地址:《贵州童谣》第一集作者:mszhusheng50贵州童谣(第一集)马筑生 编著一、生活童谣1、大白鸡下白蛋大白鸡下白蛋没有妈妈怎么办跟猫睡猫抓我跟狗睡狗咬我

高考第一轮复习建议

高考第一轮复习建议(适合多学科)多年的高考实践证明,一轮复习是高考复习的基础和关键,在复习方向、方法、知识范围及深广度等任何一个方面的失误,都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特提出《高考第一轮复习实施意见》,希望各学科组高度重视,下

明仔原著,个人现代耽美广播剧《逆光少年》第一期 迷羊原著广播剧

《逆光少年》第一期剧本第一幕:(赵书言,学姐A,学姐B,学长A,学长B)赵书言(OS):这么热的天……宿舍给不给配空调啊?……算了,大学!老子来了!学姐A:同学,加入我们轮滑社吧,各种花式滑法……学长A: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话剧社纳新了啊?学长B:同学,你对写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说课稿

&#160;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首先,来谈一谈我

声明:《《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讲义4》为网友六句迷人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