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顽强拼搏、锐意进取,一个穷山村发生了一次次飞跃性变化,成为“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村镇”之一。
青山怀抱中,花园别墅林立;小桥流水间,亭台楼阁俨然。这是山西省长治县振兴村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2016年12月,振兴村与华西村、茅台镇、乌镇等一起荣膺“2016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村镇”。这是该村继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乡愁公园、全国生态文明村等称号后,获得的又一“国字号”荣誉。颁奖词称,振兴村“实现了文化内涵与经济产业相共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衬,三产发展与农业增收相融合,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小康建设之路”。而振兴村党总支书记、振兴集团董事长牛扎根,继2012年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之后,此次又被评为“2016中国全面小康十大贡献人物”。
日前,记者来到振兴村,细细品味这里的沧桑变迁。
变苦熬为苦干 自力更生拔穷根
振兴村原名关家村,过去是当地有名的穷村子。由于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村民祖祖辈辈过着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增收难的苦日子。年近花甲的村民袁德平告诉记者:“当年挑一担水要翻好几道沟,日子过得真是艰难!”
苦熬不是办法,苦干才有希望。1984年初,经过村民选举,27岁的牛扎根当上了关家村的村委会主任。牛扎根此前当过多年的会计、生产队队长,不但庄稼活样样拿手,而且能吃苦、有见识、敢担当。他一上任,就和乡亲们合计,好日子等不来,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只要咱们肯出力,就能过上好日子。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先建学校再修路,一步一步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在大家伙儿的支持下,村干部砌砖、和泥干在前,村里男女老少齐上手。没过多久,11间崭新的校舍就矗立在关家村的老沟里,孩子们从透风漏雨的关帝庙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随后,村里人又齐心协力把昔日的羊肠小道,建成6米宽、坡度从65度降成18度的砂石路,还打了机井,关家村成了全县第一个吃上纯净自来水的村子。
1986年,牛扎根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带领大家把村里小煤矿的生产能力由2万吨扩大到5万吨,煤矿投产达效后,村“两委”班子马上决定为全村百姓办“四免一报销”——免交电费、种子化肥费、学费和粮食加工费,大病药费按比例报销。
关家村的面貌日渐变化,他们又开始了新的追求:搬出大山。村“两委”班子多次组织召开党员会、群众大会,制定了关家村的“三个五年计划”:力争用15年时间,把全村搬到山下,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并定下了“三不”原则,即对原有生态植被不破坏、对原有山水景观不改变、对原有古建遗迹不拆迁,实现农耕文明的传承、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现代功能的开发有机结合。
2007年3月27日,关家村举行了新农村建设开工奠基仪式。随后的日子,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们投工投劳、夜以继日,新修4条街、9条路,新建别墅式住宅和标准化新居569套。关家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居。
搬迁后的关家村有了一个好听的新名字——振兴村。
变一村富为三村富 携手并肩走富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幸福!2009年,中共长治县委提出以企业优势带动新农村建设、以“中心村”示范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思路,将关家村与邻近的郜则掌村、向阳村三个村党支部组建为一个党总支,由牛扎根担任整合后的振兴村党总支书记、振兴集团董事长。
整合初期,原关家村有些村民想不通,担心两个贫困村“拖后腿”。于是村党总支一班人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做工作:“郜则掌村、向阳村与咱村人过去都住在相邻的山沟里,低头不见抬头见,不是亲戚也是朋友,咱们一村富,能富得安心吗?”“从眼前看,咱们需要帮扶他们一把;从长远看,整合后三个村的土地连成一片,咱们的产业才有更大发展空间。”
一番话有情有理,大家心服口服。
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后,村党总支一班人带领三个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
第一步,在振兴集团的帮扶下,实施郜则掌村、向阳村整体搬迁,将这两个村从山沟沟里搬迁到振兴新村,每户一套使用面积286平方米的别墅式住宅,且水、电、暖、热“四供”,网络宽带、数字电视、程控电话全部接通,学校、卫生院、宾馆、超市、公园等应有尽有。
第二步,实施土地流转,帮助农民就业。2010年底,三村组建成立鑫源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每亩土地每年10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6331亩,统一规划、分片承包,按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蔬果采摘、农艺博览等功能,建设特色化农庄六处,规模化种植基地三处,农艺博览园三处。流转土地后的农民,加入到合作社,就地就近就业。
向阳村村民王永福,2016年12月搬到新居,他告诉记者,自己在振兴集团下属公司做工程质量检查员,每月工资1500元;老伴在生态园里务工,一天能挣50块钱。
几年来,振兴集团按照“村企共建、兴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先后解决辖区内及周边村剩余劳动力3000余人就业,实现了就地进城、就地就业、就地养老、就地就医、就地入学。
2016年,郜则掌村、向阳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人均收入达21000元。
变一业独大为多元发展 “幸福产业”在成长
振兴村的支柱产业是煤炭,但资源型经济的弊端已经显现。振兴村党总支一班人审时度势,决定走转型之路。他们深知“早转型、早受益”。
经过市场调研、考察论证,他们制订了以文化旅游为龙头、以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为拓展的发展新思路,全面实施“由黑变绿”的产业转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振兴村的转型从“生态修复”起步,村党总支一班人又紧锣密鼓带领大家伙儿实施“山坡植绿”“身边增绿”“庭院披绿”三大工程,累计绿化荒山2000余亩,植树135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了72%;紧接着,启动生态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兴建“千亩干果经济林”“千亩道地药材”“千亩小杂粮”“千亩花卉培养”“千亩有机蔬菜”等。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观光、采摘、试验、培训等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很快,总投资4100万元的振兴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投产;振兴根祖文化节、重阳文化旅游节启动;“永远的记忆——红色收藏展”揭幕;全国首家“村志收藏馆”“百家姓文化展示馆”和“中国名村文化展示馆”开馆……
其间,牛扎根由于操劳过度,两次病倒住院,体重从80公斤降到了60公斤。但他没有完完整整在医院住过一天,每次都是拔了液体就回村。他说,干部就得在一线干。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在奔跑中摔倒,而是从来没有奔跑过。
在振兴村采访,记者耳闻目睹了这里现代农业的快速成长。
3月9日上午,记者在蔬菜大棚里见到合作社社长袁贵堂的时候,他正挥舞着铁锹在地垄上种菜,忙得根本顾不上说话。等了好一阵子,他才擦擦头上的汗水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的农产品有中药材、核桃、油葵、小米等十多个品种,葡萄最赚钱。2016年合作社农产品年产值达到了2000余万元。
在振兴新村采访,记者能切身感受到“乡村游”的愉悦。
登上雄山观景台,秋千园、拓展训练基地、赛马场尽收眼底;农家乐、民俗酒店、民俗养生会所星罗棋布,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马刨泉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郝东锋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我们这里每天接待游客量都超过了1万人次。”据统计,振兴村去年旅游收入达975万元,今年的目标是突破2000万元。
在群众生活水平“上楼”的同时,振兴村通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的思想观念也“上楼”。振兴村村委会主任原河清说:“我们的目标是建设高质量的小康村。”(郭民民 王秀娟)
来源截图
来源:山西日报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