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本届毕业生最难忘的特点是什么?有一天我突然明白是善良!”陈骏提到了自己在南大论坛小百合网上看到的帖子《一个贫困生的成长经历》,这个匿名发帖的毕业生坦言,高中三年他只买过一双48元的棉鞋,一包调料涨价了也会觉得心里难过,啃家里带的发硬干粮有时候会落泪。但这名毕业生却由衷感谢母校给了他“绿色通道”顺利入学,感谢父母已经给了自己最好的一切,感谢贫困给了自己更多的人生感受。“我看到了论坛的几百个跟帖,都是温暖的支持和赞赏。我们的同学面对困境,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反而心存感激、充满梦想,这不正是‘善’在一代又一代南大人身上的传承么?”
“你们为宿管大叔开联欢会,对‘馒头哥’真诚感激,这是对工友的善;在小百合为新校区发展建言献策,小至停车位、休息椅,大到节约能源、校区规划,这是对母校的善;雅安地震后,你们第一时间排起募捐长龙,这是对人民的善;你们在面对南海争端和钓鱼岛事件,表现的爱国热情、理性态度,是对祖国的善;你们爱护花草树木,精心呵护校园流浪动物,是对自然的善……”陈骏认为,学生们体现出的理解包容、感恩奉献、责任担当,都是对“善”的最好诠释。
为什么毕业典礼不讲成功,不讲创造,却讲一个“善”字?陈骏表示,他发现在社会上,不少青年学生因价值取向不清,人生方向不明,生命意义不晓,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动,甚至引发极端事件。“挖掘、唤醒学生内心的善和美,培植和倡导人的善心、善言、善行,是现代大学匮乏的一课。”
“现在的大学教育在求‘真’上花了很大的气力,在求‘善’求‘美’上则做得远远不够。”陈骏说,教育注重对知识性的追求,而忽视对人生、人性的关照,将成为整个人类的危机。
“农耕时代,人类接受教育的方式是长辈、朋友之间的口口相传,耳濡目染;工业时代,人类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课堂,虽然往往是一对多,但毕竟还是人对人的教育;到了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孩子开始从机器处获得知识,这里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从机器中获得的只是知识,而不是文明。”陈骏再三叮咛毕业生,“善良可以获得成功”,“仁爱可以赢得优秀”,“好人可以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