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点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原点,围绕其所进行的继承借鉴,发掘深化的一种思维方式,运用这一思维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原点思维 人文精神 作文能力 语文素养
新课标对语文教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在表意上有意识地突出“人文~词,这就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传递了一个信号,即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
所谓原点思维就是指以某一事物为原点,围绕其所进行的继承借鉴,发掘深化,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由于人们思维习惯的作用,在考查某一事物时,有时会不自觉地把这一事物本身排除在思考范围之外,而去考虑其他原因,结果导致问题不能解决。原点思维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对对象作反观自照,从而促进创意的产生,使文章变得深刻。
人文精神的原点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比如对人的价值、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就会苍白而空虚。
新语文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引导学生将作文介入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思考。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原点思维,把学生的目光推向社会生活前台去关注“人”的思考,逐渐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考习惯,陶冶学生情操,让“人”融入“文”。“文”又包蕴着“人”。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犹如万花筒,万般色彩尽在其中,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1 关注热点焦点,了解时事动态
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点之所在,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开设“一周热点纵览”专栏,把从各渠道收集的热点焦点向学生介绍,打印成文下发。这些“点”很多都是学生视而不见的世事视“点”,有别于教科书上的知识,或者是他们视野未及的“风景”。从这些“纵览”中,学生渐渐地认识到:在我们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那里风起云涌,时刻上演着或喜或悲,或忧或乐的“乐曲”。学生在接受这样的认知后,在作文选材时,就会把触角有意识地投向这个多元化的“大海”,摒弃那些老生常谈的琐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都关乎“人”的思考,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这样的教学引领必然会激活学生的原点思维,去关注社会的焦点,去剖析内在的人文精神。
2 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
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道德信仰危机”、“三农问题”等都是很好的大众话题。在教学中应经常引入这些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运用原点思维进行评论思考,激发他们去探索其意义。例如“清华大学刘海洋向棕熊泼硫酸”一事,笔者曾将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谈自己的感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许多有见地有质感的观点,如: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正比吗?德育重于智育吗?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等等。再如“超女李宇春走进北大百年讲堂合适吗?”这一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它激发的是学生对社会进程这一原点中“危”的深层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一原点能否禁得起流行时俗“文化”的侵袭?我们的中学生应该思考“文化的生命力”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到作文选材中,进一步融人自己的生命中。
二、引导学生审视自我原点的意识
自我原点意识指的是人对于自身的把握和认识,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深层思考。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强弱影响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自我意识的正确与否,和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如其人,学做文与学做人应是水乳交融的一体,引导学生去审视自我意识,就是在教育学生学做人,自我意识增强了,作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就提升了。
1 调整价值取向,弘扬浩然正气
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受社会风气影响呈现出狭隘的功利色彩,崇尚名利,追求荣耀,过于急躁和浮动。特别是商品经济大潮和拜金主义的影响,许多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消失,人生目标的散漫是许多学生虚以度日、空乏无聊的原因,因而重塑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尤为重要。应用美好的情感占据学生的心灵,鼓励他们尊崇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中去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学生只有在美好情感和观念的支撑下,才能彰显文字的功力,真正做到“以情动人”。对于学生作文中显露的个性,要去倾心地呵护,密切地关注学生随时进发出的个性的思维火花。对那些崇尚真善美的闪光点,要充分加以肯定和鼓励,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情感丰富、思想活跃、境界崇高的学子的入文学科。
2 走向社会生活,打造美好心灵
作文是源于生活这一原点的,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活水,我们的作文课堂要向生活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走向社会和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同情弱者、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胸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精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生活中打捞湿漉漉的作文素材。例如笔者曾经布置了这样一道作文方面的作业,即“运用原点思维捕捉生活细节,体悟其中哲理”,时间一周。展现成果的地点在作文课堂,实践证明学生的作文语言蕴涵着浓浓人文精神的气息。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大语文”的理念。所有这些,都是让学生去审视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做人理念和作文理念,让生活去陶冶人,让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原点思维观察自己,继而磨砺和打造人文的眼光与精神。
三、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吸纳人文精华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而这一人文世界的原点就是名著名篇中融汇的世态百相,凝聚的人间真情,沉淀的历史精华,囊括的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
1 诵读古典诗词,关注当代名作
唐诗宋词里,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等人生哲理这一原点与人文精神是一脉相连的。学习古典诗词,能够让学生在熏陶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自我的品位和内涵会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教学中,也要援引当代文学的例子,树立学生的社会和历史意识,如余秋雨、贾平凹、余杰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要加以吸收和鉴赏。例如笔者曾经布置过这样一个讨论题,即我们阅读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然后以“追求”为话题,请你写出一句话。面对这个比较熟识的诗歌和话题,同学们打开了话匣子,展开了热烈讨论,互相交换了意见,从而明白了一些人生哲理。当然学生由于阅历与知识有限,他们的观点不太全面深刻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较好地激活了学生的原点思维,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
2 涉猎多种学科,拓宽阅读视野
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要达到阅读量400万字以上,除了纯文学作品外,还提及了“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地理各类读物”。不同学科知识能开拓学生作文的视野。例如笔者在教学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的过程中,以本文的中心论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为切入点,设置了一道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知识的话题,即“可贵的苏轼”,让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原点思维谈谈苏轼究竟可贵在哪里?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它要求作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舞台中切实解放出来,运用原点思维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的层面,引导学生走近“人文”,真正撑起语文教育中入文教育的一片晴空。唯有转变思维观念,运用原点思维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勤于积累,树立大语文的开放教学观,才是正确的作文教学成功之路。
作者简介:朱晓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