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平的阳光普照大地 让哲学的归哲学,公平的归公平

 作者: 王大鹏


   


    原文地址(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62450/)


      前一阵念念来北京看我,劝我继续读个博士后,不要这样飘着。我无奈地表示是搞不动了,感觉学了这么多年的哲学好像什么都没学到。他笑道,那是自然啦,你看那些学历史的,掌握了史料就有了看门的硬功夫,谁人也夺不走,你们学哲学的普遍都容易焦虑,常常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到。 
   
  他的话的确很有道理。我还记得钱钟书的《围城》里就有这样一个情节——赵辛楣因为苏小姐说方鸿渐学过哲学,就此挖苦方鸿渐说:“从我们干实际工作人的眼光看来,学哲学跟什么都不学全没两样。”这话在很多读哲学的孩子们看来,又反感又无奈。即使我们似乎学到了一些知识,一些术语,看了一些厚书,也不一定就真的学到了哲学。像我这样的失败者,多是不得其门而入者。有时候我更认同这样的看法:“哲学是学不到的”。哲学需要天赋,需要悟性,还需要一个相对较富裕的家庭,而像我这样平凡、愚笨、贫穷且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只能打打酱油,附庸风雅一阵子而已。 
   
  网络上讨论哲学的年轻人比以前要多了,然而能真正深入文本与义理,进行思想层面对话的现象并不多见。正如陈嘉映老师所言,网络上不能聊哲学。在我看来,可能有这样几种原因:1.网上的言论时效性太强。你写一篇文章,也许十几分钟后就有人回复、评论或反驳。这种情况多像是观点的碰撞,而无法达到深层次的说理与论证。因为后者需要很长时间的酝酿与思索。以前文人打笔仗,你发表一篇文章,我看完,至少要一个礼拜之后才能在报纸上回应你。网上这种快速度的论辩节奏,并不适合比较严肃的哲学讨论;2.网上言论的情绪性太强。以前的纸媒是有门槛的,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发表意见的,因此,在报刊杂志上斗嘴的人都是有一定影响力和素养的文化人,他们之间的辩论至少要讲究一个“礼”。而现在,网上的争辩往往言辞毒辣,反驳对方意见的同时,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明明是要说理,也要夹杂着戏弄、挖苦与人身攻击,有时甚至还会涉及到人肉搜索。因此,我很少能在网上看到讲究礼数的论辩,更不用说“哲学论辩”。前一阵,从哲不解的事情中,我们就可见网络论辩生态之一斑。 
   
  哲不解与许多网友的恩恩怨怨我本人并没有兴趣去考察,我只想说,如果要评价她的这本新书《不疯魔,不哲学》,还应该就作品本身发言。看都没看直接打一星的人,似乎是被疯狂的情绪所绑架的囚徒,令人惋惜。那么,就作品本身而言,想要评论,也要首先搞清楚它的类型和定位。首先,这本作品并不是严肃的学术书籍。读者不能指望从这本书中吸取到有关哲学理论的权威说法或系统地了解一遍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仅仅属于涉及到哲学的通俗作品,甚至都不属于“哲学普及类”作品。后者的目的是让初学者或外专业的读者对哲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这一类作品而言,比较成功的西方哲学入门作品有《哲学的故事》、《哲学之树》等,比较有影响力的中国哲学的入门作品有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九讲》等等。有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这些普及类或入门作品一定是比较权威的人士所撰写的。其次,哲不解这本作品的读者定位,并不是哲学专业的学生或年纪较大的阅读群体。比如像我这样的中年人一般就不太会买这种类型的书。它的定位应该是90后,甚至是18岁左右的年轻人群体;这些人经常上人人网和豆瓣网,关注时尚和搞笑类话题,由于对哲学了解不深,因此想要从好玩的故事入手来品尝一下哲学的滋味。我相信任何一个有哲学(或相关)教育背景或一定年龄的读者,都不会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可值得用严肃的“文学评论”的方式来对待的对象。就像严肃的文学奖项评委,不会把网络玄幻类作品当作要审查的候选作品一样。因此,许许多多对于这部作品的评论与反对,都是不公平的,是一种张冠李戴的行为。 
   
  另外,我们实际上可以把“哲学普及”类作品分为两类:一、哲学入门书;二、哲学通俗书。前者旨在系统地介绍哲学这门学科的知识与问题意识,让那些想要入门的哲学系(或外专业)学生有一个方便攀爬的楼梯(这其中包括一些教材);而后者旨在走入普通读者群中,让那些并不想专研哲学的读者有一个在外围了解的机会。这就好比说,我本无意打算学电影,但仍对电影的历史、拍摄手法以及理论有很大的兴趣,这时候我买一本后浪的《认识电影》就是极适合的书籍。 
   
  就本书的类型和定位而言,我觉得它已经做得比较成功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的销量仍然会因为网上的“打一星”活动而受到不公正的影响。为什么当初哲不解在人人网和豆瓣网写这些帖子的时候会得到疯狂地赞扬和转发?为什么当这部作品从网上走到纸质载体时,却遭到了截然相反的对待?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网络观察员认真琢磨的事情。作为一个外围的观众,我认为“打一星”不公平。往常的“打一星”活动都是针对那些抄袭的作品或不道德的作(译)者,这多少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哲不解究竟做出了何种抄袭行为,又是怎么个不道德了,这让笔者一头雾水。另外值得我好奇的是,为什么她那两万多粉丝,却没有等量齐观的人数站出来为她打高分或为她辩护?或许答案是,其实网络上的关注者绝大多数并不真的是“粉丝”,而仅仅是围观者。你写得好,他们会鼓掌,你写得有问题乃至漏洞百出,他们也会喝倒彩。所有拥有大量关注者的网络红人乃至“公知”,都应该引以为戒,在发言的时候需要审慎与注意。 
   
  就本书的内容(除去书籍装帧与设计之外)而言(我是真看了的),优缺点各占一半。它的优点是:1.比较全面地讲述了西方哲学史上的著名代表人物;2.将哲学家的生平、轶事以及学说结合在一起,绘声绘色、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3.文笔出众、叙述幽默、有寓教于乐的功效;4.对某些哲学家的理论有了一种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解析,例如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就有了一段非常精彩且准确的发挥。那么,从我个人的视角看来,这本书的缺点同样比较明显:1.对某些哲学家的学说的论断过于轻率,例如对马克思学说的认知与判断显然有待商榷,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及时更新反对者的观点;2.当作品从网络文学转变为纸质书籍时,有些网络措辞需要祛除或修改,否则作品的质感和情趣将受影响。 
   
  就写作手法而言,有网友评论指出,写哲学史是最容易夹带私货的;而哲不解便被迫“背上了”这种指责。但是私货也分两种,对于历史人物之生活细节的想象和填充,或是对于人物学说的个性化理解。无论是何者,我想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就前一种情况而言,无论太史公司马迁,还是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对于历史人物生活场景的描述都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大量的想象与虚构,这本来就是史与文不分家的体现。就后一种情况来说,凡是有自己一套学说的哲学(史)家均会把自己对于哲学的理解与“偏见”夹杂在叙述中。这其中最为著名,也饱受争议的作品便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罗素此书,算是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客观、中立,然而仍难脱歪曲与毒舌的指责:他给予情感型与非理性主义哲学家以严厉的批评,如卢梭、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都相继被他否定,冷嘲热讽不说,有时甚至不乏一些人身攻击,这显然才是真正的私货。 
   
  另外,就哲不解的“哲学观”而言,显然与鄙人也有些出入。就像有网友指责我和另一个对“通俗哲学”颇有微词人时说,我们把哲学看得太重了。重则重矣,太重我是不承认的。这主要是由于,首先,我对哲学有一种敬畏。哲学对于我来讲是一件严肃的“事业”(虽然我已不是学院中人),而非茶余饭后的谈资。不是说不可以随便聊哲学或调侃哲学家,而是说,哲学真不是寻常百姓能够随便把玩的事情。正如叔本华所说:哲学不是娼妇,而是处女,你想亲睐她,她还不一定亲睐你。学哲学是有门槛的,而这并不就是歧视穷苦大众,而是哲学的本性使然。对于哲学是什么,究竟应做什么,不同的哲学家都会有不同的回答。其次,就我而言,我觉得哲不解(或黑格尔)所说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还是太大、太空了,文学、艺术以及其它学科难道就不能反映时代精神吗?哲学不同于科学,后者旨在求真,而哲学旨在求“道”。此道并非只道家一己之言的“道”,而是指关于世界与人生的“道理”,它不光求道理,还要说道理,乃至穷(道)理:把事物与人生之所以如此的道理打成一片并贯通起来。 
   
  因此,仅仅看了哲学家的奇闻异事,或学习到一些关于哲学史的知识并不一定能掌握好哲学。因为哲学一开始就不是出于纯粹的求知冲动,而是通过求知去领会人生的意义,解答“什么是好的生活?”这样的问题。随着本体论、认识论、心灵哲学与语言哲学的发展已经离不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成果的直接影响,哲学也获得了更为明确的自我意识。它不再亲自跑去观察世界,获取数据,而是把各种机制背后的道理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让人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位置,并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哲学最终的任务,仍然是“认识你自己”。 
   
  最后,我给这本书打四颗星,三颗星用来评价,一颗星用来鼓励作者与平衡那些打一星的。虽然她的哲学理论素养难以从这部作品中看出,但很显然,她的文笔与才情都是比较出众的,不如干脆就去写哲学类畅销书好了,总比搞马哲有前途啊(意识形态难道一直会如此吗?以后的以后,当马哲不再作为官方指定科目时,还有人会严肃对待它吗?),请作者深思。 
   
  附《为哲不解辨一言》: 
   
   
  这两天黑哲不解的人非常之多,给我造成这样的印象,似乎她闯了弥天大祸或玷污了哲学,一时间凡是“学哲学用哲学”的,人人得而诛之。有些批评甚至早已离开了这个现代汉语词汇的所指,变成了辱骂或人身攻击,最后来连人肉搜索都用上了。其用语之毒辣、手段之恶劣、声势之浩大,连许多犯罪嫌疑人都未能得到如此“殊荣”,令人叹为观止,仿佛正在经历豆瓣的文化revolution。 
   
  说实话,我觉得这些对她的种种攻击绝大多数都很不公平,让我来一一反驳。(虽然,我和她有互相关注,但我们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无聊的人就不用八我和她的关系了。) 
   
  第一种算是最好的,指出了她新书里头关于马克思和燕妮生活的用典问题,并拿出了证据。这种批评似乎比较有力。但是,仅仅凭借这一个硬伤也不至于证明作者的学术水平低啊,也不至于打一星啊。后来才明白,原来作者是对哲不解那不谦虚的“态度”很不满意。因此,这种攻击带有太多的情绪,本身就不客观,因此对哲不解很不公平。 
   
  第二种是看都不看直接打一星的,并且干脆反对这种所谓的哲学通俗书。我本人也比较反感某些哲学通俗书,还专门写过“通俗哲学的悖论”来表达这种看法,但我主要反对的是把通俗解读或哲人八卦就等同于系统的哲学,从而放弃进一步攀爬理论书籍的做法。可是,客观地讲,哲学通俗书籍像《苏菲的世界》、《哲学的慰藉》等等也有其普及、引导的价值,关键看怎么写、怎么读。哲不解的这本新书我没看过,但网上的帖子我看过几个,虽然八卦内容有点多,但对于哲学的介绍与理论的梳理也还是有那么一些的,再加上作者文采飞扬,写得绘声绘色,读上去也蛮好玩的,我相信很多90后大学生都会喜欢她胜过喜欢公共课老师的。因此,当哲不解说这本书不算是“学术书”的时候,这些人再以“学术批评”的角度去看的话,似乎就有点“文不对题”或小题大做了。 
   
  令人困惑的是,豆瓣上突然冒出许多高贵冷艳的哲学人,他们不论是在博士屯、海德堡、伦敦、纽约还是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似乎都被哲不解激怒了。仿佛她真的抹黑了哲学,仿佛她的哲学随笔真的是对哲学的大大不敬。可惜,这些伪学院派不见得水平就比她高,如若真要比,还是要拿著作和论文的质量来看,只凭哲不解文章炙手便狠狠打压,似乎欠妥。我只能对她说,许多“哲人”写一篇论文最多三五个人看,他们当然对你这种一篇文章就有几万人追捧的“写手”心生不满咯。他们觉得是哲不解抢走了他们的专业话语权,一个个恨得咬牙切齿。这样看来,这些人的哲学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未将哲人的义理真正吸收进自己的心性、灵魂。我在这里劝哲不解一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问心无愧即可,不必介怀。 
   
  至于这本书的宣传语说“让你十分钟之内谈哲学”的噱头,我想可能并不是哲不解本人的意思,恐怕还是拜出版社编辑所赐,目的是引起关注,多卖几本,这其实也很自然。那么,我们究竟能不能在看了这本书之后的十分钟内就谈一谈哲学呢?那首先就要定义什么叫“谈”哲学,其实可分为两类:talk about philosophy 和 talk in philosophical terms。前一种我想没看过哲学书的很多路人也能做到,比如他们常说“哲学好高深哦”、“哲学!?不就是把常识钻进牛角尖吗?”等等。至于后一种,在今天这个专业高度分工的社会,似乎则需要一定的训练。所以,没必要在这个噱头上大做文章。 
   
  另外,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哲学通俗书,这些人偏偏要攻击哲不解?恐怕还是因为作者就在他们“身边”,离他们如此之近的缘故。如果,你身边的一个朋友有一天突然红了、火了,你势必心里不是滋味,这种peer pressure所导致的嫉妒、忿恨、怨念似乎才是引起他们疯狂攻击的理由。“她凭什么这么红啊?怎么这么会媚俗和迎合啊?”俗话说,树大招风。就连胡适先生也是“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人人网和豆瓣网的红人又算得了什么,被黑一黑也是你应得的。只不过,好玩的是,我也有幸被一起黑了。有个网友看我推荐Camus的文章,然后说:刚走了哲不解和狗剩,又来了一个Camus,豆瓣怎么这么多学术知音体。我很荣幸能和这两位优秀的作者齐名。更好玩的是,这些学院派伪哲人,还非常喜欢站队。我昨晚碰巧看到我非常尊敬的江绪林老师也关注了哲不解,有个小姑娘站在下面质问:“你居然关注那个婆娘,我对你无话可说了。”江老师答:“为什么不呢,人家好声好气问候?”“就一句问候就把你收买了···哲阿宅是多缺驴音”。搞哲学搞到这一步,好像只学会了施密特的区分敌友,这的确挺悲哀的。 
   
  最后一种,其实是最下作的。就是因为哲不解是马哲出身,就疯狂攻击,欲除之而后快。他们首先把她定义为左派,然后再把她同万恶的体制勾连起来,认为凡是学马哲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当然了,在哲学系情况似乎是这样的:学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人互相看不起,但他们同时看不起学哲学史的,学哲学史的看不上学政治哲学的,学政治哲学的看不起学中国哲学的,学中国哲学的看不起学伦理学的,学伦理学的人看不起学马哲的,学马哲的无人能看得起,最后只能看不起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自称右派的人,可一点不比极左的红·卫兵势弱呢。他们在现实中根本未同与作者谋面过,作者也没有与他们存在任何利益上的纠葛,以这样的野蛮的方式,怎么能追求到他们所看重的右派价值呢?这真是匪夷所思。还有些人扬言要扒她的本科学校或学历,似乎清华博士生的本科都是很不堪的。这种行为的前提是只要你有一个烂本科,你就是在混学位,而没有真才实学。可是,为何不把你们的逻辑更进一步呢?为什么不攻击中国的高考制度呢?如果高考是公平的,那么烂本科的确只能证明她考得很差。可惜,往往是那些很会考试的人才上了名校,而有思想的学生不一定就能考得好。 
   
  最后,我还是应该鼓励哲不解几句。其实你根本不用对这些人太客气,有些人虽然似乎是有证据地在批评你,但他们言辞相当不友善,没必要毕恭毕敬。如果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哲学畅销书作者,那么,大可“闷声发你的大财”去。畅销书自有畅销书的难度和艺术,能写好畅销书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只因中国现在的文化市场还不规范,才会出现这种伪学院派站出来骂畅销书派的荒唐事情。怎么没见哪个英国教授去骂阿兰·德波顿呢?当然,德波顿写得挺好的,我看你只要坚持写,也能写得像他那么好。 
   
  至于我本人会不会被网络水军喷死,我已经无所谓了。反正,我已经被亲爱的友邻称呼为“声东击西者”、“自打耳光者”、“人民日报体”了,我还有什么好在乎的。

让公平的阳光普照大地 让哲学的归哲学,公平的归公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8851/87362447527.html

更多阅读

给生命以温暖——序尹伟达的散文集《旧日的阳光》 尹伟琴

给生命以温暖——序尹伟达的散文集《旧日的阳光》胡世宗尹伟达,曾是我们军区一名重点文学创作骨干,28年前就曾参加我在大连大长山岛上举办的军区创作学习班即军区黄海笔会,参加那次笔会的,还有中夙、戴俊、柳沄、李金河、兰景林、崔

阳光普照大地 阳光普照大地电视剧

阳光普照大地近来日子过得有些腻味,每天的生活没有什么新鲜感,内容差不多都是照搬照抄,不过我最近也算能闲几天了。今天是1月14日,是传说的日记情人节,也就是情侣们通过互赠爱恋日记表达爱意。我现在也没有什么恋爱可谈了,更谈不上什么

效率与公平 效率与公平的意义

自从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就争论不休、没有停止过。深圳改革最初打出的口号就是“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正是因为中国改革之前的制度基础是没有效率的大锅饭、不讲效率的假公平,因此谋杀了所有人

海纳百川,阳光普照是什么意思? 海纳百川的意思

海纳百川,阳光普照是什么意思? 我的这个7月颇有点意思,好象是从7月12日开始吧,腾讯送给了我一个特殊的待遇:被禁言,就是不准在空间评论网络好友的任何言论,对我的提示说禁个3至7天,不过直至到了7月22日,还是说暂禁言一周,于是我在校时“数学

声明:《让公平的阳光普照大地 让哲学的归哲学,公平的归公平》为网友拾荒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