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 儒生 刘邦 儒生 击鼓骂曹?且看刘邦手下的儒生如何翻身

-->

  话说刘邦打败项羽当了皇帝后,日理万机,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就在他忙于处于政务时,还有一个问题也摆在了他的面前,那就是宫中的礼仪问题。

  他手下这些功臣们,倚仗打江山时的劳苦功高,每次入朝宴会,个个都放纵不羁,场面闹哄哄的像赶集,有时候谈功论战,有时候说朋道友,更有甚者还会当众脱鞋抠脚……

  一天,刚当上皇帝的刘邦特别高兴,召集朝中文武大臣进行了一次盛大的“国宴”。菜上三道,君臣随之开始痛饮,场面比赶集还热闹。在酒精的刺激下,很多人甚至忘了君臣之礼,敲桌子的、哼小调的、猜酒令的、打饱嗝的……他们的姿势更是丰富多彩:半躺着的,斜坐着的,摸脚丫的,加上已喝趴下的,那场面真是精彩。当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后经人提醒,刘邦觉得这样不成体统,于是苦思起良策来。正在这个时候,儒生顺应形势派上用场了。

  刘邦以前很不喜欢儒生,他读了近十年的书,胸中还是空空如也,所以对那些满腹经纶的儒生很有抵触。后来,虽然在西征途中他遇到郦食其,对儒生的偏执看法有所缓解,但儒生仍然得不到他的青睐和重用。当然,他不重用儒生,并不代表儒生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这不,说儒生就来了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叔孙通。

刘邦 儒生 刘邦 儒生 击鼓骂曹?且看刘邦手下的儒生如何翻身

  叔孙通是薛郡(今山东省滕州市南)人,春秋时鲁国权臣叔孙氏的后人。他的人生格言是人往高处走,所以他的人生之路也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弃暗投明。他一直行走在弃暗投明的路上。

  叔孙通因为精通儒术被秦始皇召进宫,但仕途却一直惨淡。陈胜、吴广发动革命后,他靠着细密的计谋和无畏的胆识,选择了第一次弃暗投明——投奔项梁。项梁在定陶被章邯大败,喋血沙场后,叔孙通选择了第二次弃暗投明——投奔楚怀王。项羽入关后,明升实降,逐离义帝,叔孙通选择了第三次弃暗投明——投奔项羽。刘邦出汉中后,率数路诸侯联军直捣彭城,叔孙通选择了第四次弃暗投明——投奔刘邦。

  此后,尽管刘邦面临风风雨雨,九死一生,但叔孙通没有再选择弃暗投明,而是一直坚守在刘邦身边,这真是难能可贵,或许他是想用迟到的忠诚来换取刘邦的青睐吧。

  然而,刘邦对他这样劣迹斑斑的人并不感冒,叔孙通一直没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在战争年代,像他这种文不文、武不武的儒生基本没有立足之地,为此,他选择了等。终于,楚汉争霸结束时,他知道好日子不远了。

  果然,此时刘邦对宫中礼仪的烦恼,叔孙通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于是他毛遂自荐地走到刘邦身前说:“如果陛下想治理好天下,当务之急就是要去找一些儒生来讲礼仪。”

  刘邦正苦恼着,本来叔孙通提起这件事让他眼前一亮,但他一看到叔孙通那副儒生的样子,不知怎的心里就是不爽:“老子用三尺剑骑马打下的江山,哪用得着儒生呢?”

  “陛下在马上打下江山,难道还能在马上守天下吗?”叔孙通反问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8951/54673521029.html

更多阅读

京剧《击鼓骂曹》 京剧电影击鼓骂曹

京剧《击鼓骂曹》主要角色祢衡:老生曹操:净情节汉末祢衡,才长遇奇,目空一世,常云“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耳”。孔融荐之于曹操,祢衡见曹操,曹操傲不为礼,以傲遇傲,曹操夸张其门下人才,祢衡一一鄙薄之。适逢曹操大宴群臣,使祢衡当鼓吏。

王佩瑜双出之一《击鼓骂曹》 击鼓骂曹的主人公是谁

今天真是很累,却直到这会子才能坐下来,晚上回来到刚才,洗衣机不停的转了四锅已经发热,它转了多久,我做家务的时间只多不少。这几天忙着看戏听曲,精神世界的着力多了,就忽略了天气这越来越值得注意的问题。昨天夜里回来将近十一点,胃里空空,

曹操也有“挥泪斩马谡” 恶搞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曹操是个很大气的人,能够包容。你看张绣把他的儿子给弄死了,归降的时候照样和张绣把手言欢;陈琳写文章把他的祖宗十八代骂的鸡飞狗跳,曹操打下冀州,立刻就赦免陈琳无罪;还有那个祢衡,也曾玩过“击鼓骂曹”的经典片段,甚至把自己的衣服扒光,

刘邦错杀了曹无伤 立诛杀曹无伤的立

刘邦错杀了曹无伤1、刘邦、萧何与曹参的诡异关系刘、项两人同为楚将,是楚怀王下的“兄弟连”,他俩的隔阂是由曹无伤引起的。因此谈刘、项的分裂,必须从曹无伤谈起。我们过去对曹无伤这个人发掘不够,因此对楚汉战争原因的原因有待研究

声明:《刘邦 儒生 刘邦 儒生 击鼓骂曹?且看刘邦手下的儒生如何翻身》为网友街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