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你会发现,当今社会上不孝顺自己父母的案例很多。这里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家庭中儿子女朋友的弟弟出车祸住院了,儿子当天晚上12:00冒着大雨到医院服侍,一个星期没有睡过安稳觉,但是这个儿子一句怨言没有。看起来真是个很懂事的人。过了一个多月后,自己的父亲发高烧,母亲让儿子送父亲到医院,这位儿子说:“妈妈你去送吧,我最近要出差,可不能传染给我。”父母亲气得要死。
针对越来越多不孝顺父母的行为,国家采取了立法的形式。如果子女不孝敬父母,父母可寻求法院的帮助。这种立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效果却很难说。因为孝顺父母是道德问题,立法是很难解决的。举个例子,现在法院判决某个子女必须一个月回家一次看望父母,一次两小时,但是却没有规定跟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什么口气说,是微笑着说还是生气着说。
法院也可以规定必须买多少钱的东西带回去,但是买的是不是父母喜欢的东西就无法规定了,即使规定了是父母喜欢吃的东西,当子女回家的时候,把东西往父母的脸上一摔:“老不死的,你告我,现在我买东西回来了,吃不死你!”这种回家看父母还不如不看。孝敬父母必须发自内心,外部规定是不行的。
现在大家就要问了,想当年我们作为父母是如何疼爱孩子,为什么孩子现在却不孝顺自己?其实,孩子不孝顺父母,都是父母自己惹的祸,用曾仕强教授的话讲叫“自作自受”。注意,这里不是骂人。我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母鸡也会的事情”。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好东西都留给孩子,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是人的一种本能。那你就要问,为什么人有这种本能?我的分析是:每个人都有追求无限的本能,在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自己的肉体生命终结了,但是其实我们还在,因为儿女身上有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会自然的爱自己的儿女。
到了老年,孙子孙女诞生了,你会发现,人们对自己孙辈的疼爱更胜过对自己儿女的疼爱。为什么?因为人们发现,孙辈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无限性。或者说儿女作为自己无限追求的寄托已经可以让孙辈承担了,儿女对自身的价值显然不如自己的孙辈了。也许我的这些分析会击碎人们对父母爱之伟大的传统认识,但是其实本质上就是这么回事。我的这个观点来自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杜威认为:“一切品行从根本上和实质上说都是源自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冲动。我们必须知道这些本能和冲动是什么。“
疼爱儿女是人的本能,但是孝敬父母,却不是人的本能。尽管我们感受到父母的确是爱我们的,但是他们是为了防老才生我们的,我们只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工具,更本质的说,我们只是父母实现自己无限性的一种工具。于是人在本能上就不会去孝敬父母。如果你认可这一点,你就会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子女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了。
既然孝顺父母不是本能,那就需要后天教育,因此凡是孝顺的子女,都是他们的父母教育成功的结果。孝的教育从小就要开始,孩子小的时候你不对他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他长大了当然就不知道如何孝敬你了,所以叫“自作自受”。
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有很多的机会,比如爸爸出差,就可以对儿子说:“儿子,爸爸出差了家里你就是唯一的男人,要照顾妈妈!”再如全家出门买东西,孩子能拿的东西就让孩子拿,甚至让孩子帮助妈妈拿。吃饭的时候,必须要求孩子先给长辈盛饭,等长辈吃的时候才可以吃。……其实这些优良传统我们中国人早就有了的,但是很多人太过溺爱孩子,忘记了教育孩子要学会孝顺。
我想再用教育神经学的观点来分析,一个孩子从小学习尽孝,大脑神经就会建立孝顺行为的联结,长大后就会自觉尽孝,因为这样做他们会很舒服,不做却不舒服。相反,如何孩子从小的大脑里没有孝顺行为的联结,长大后你让他尽孝,他们会很不舒服、很难受。[另外孩子到高中不喜欢数学或者英语,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未形成数学或者英语的神经网络有关,后面我们专门谈这个问题。]
这里不得不再提一提《论语》。《论语》,通篇讲“仁爱”,如何实现仁爱,首先需要“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才能实现“仁”。
孝顺不仅对长辈有价值,对个体自身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有研究说“孝顺”的人不容易中风。这是有道理的,人要照顾父母,要尽孝,那么就必须努力锻炼,把自己的身体搞好才能尽孝;要尽孝,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收入让父母过得好;要尽孝,就不能做坏事,你做坏事被抓了,岂不是让父母伤心更无法照顾父母吗?孝顺的人更不会自杀,为了父母活得好,自己就必须活得好。所以说“孝顺”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
因此,从小培育孩子的孝顺之心,不仅对父母自身有重大意义,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