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北京胡同里滑旱冰的孩子们。如今在家附近越来越难找到适合儿童玩乐的场所
玩具制造商最善于利用现代父母的焦虑感。今天的年轻父母从孩子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要面对各种益智玩具的广告轰炸。这跟60年代的一系列实验有关。1962年,一群科学家发现作为宠物养大的老鼠比笼子里养大的老鼠更聪明。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伊利诺伊州的一位心理学家又发现,在一个大笼子里与一群老鼠一起长大,并且拥有许多玩具的老鼠比在贫瘠的、单独的笼子里长大的老鼠要聪明得多。由此,研究者总结在一个“丰富”的环境中长大的动物——对老鼠来说意味着很多玩具——比在贫瘠环境中长大的动物更聪明。
从老鼠推导到人类,似乎很有理由认为,父母把孩子成长的环境布置得更“丰富”,他们未来的智商就会更高。现在,对很多父母来说,“丰富的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的范围已经从玩具扩展到各种早教班、音乐课、书法课,教小孩下棋可以培养他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报名参加团体运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不幸的是,所谓“丰富环境理论”并不靠谱。在《爱因斯坦不用识字卡:孩子究竟怎样学习以及为什么》一书中,作者凯茜(Kathy Hirsh-Pasek)和罗伯塔(Roberta M. Golinkoff)指出,没有一个孩子的童年可以与笼中的老鼠相提并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真正对孩子身心发展最为有益的,其实还是孩子自发的、独立的、非结构性的玩耍,尤其是户外的冒险与玩耍。
但今天的城市儿童多少都患有一点“自然缺乏症”。这是美国作家理查德·卢福在《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Last Child in the Woods)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即孩子在电子产品和人工娱乐场所度过的时间太多,与自然亲近的时间则少得可怜。动物园、博物馆、海洋馆等虽然在城市空间里保存了一部分的自然,但毕竟是被展示的玻璃隔开了,孩子们可以看,可以学习,却无法触摸,不能做什么。
为什么户外的冒险与玩耍如此重要?
建筑师塞缪尔·尼克森(Samuel Nicholson)曾说:“在任何一个环境中,发明性与创造性的程度,以及探索的可能性直接取决于其中变量的多少与种类。”
自然中“变量”的数量与种类是无穷无尽的:树木、动物、昆虫、水、沙、泥土、山脉、洞穴,这一切都随着时间发生无尽的变化,都是孩子玩耍时最好的材料。德国建筑师君特·贝尔茨克(Günter Beltzig)在40年的人生里设计了上千个游乐场,从纽约、伦敦到波多黎各都有他设计的游乐场,但他却说,如果每个孩子能在野外自由玩耍,他宁可自己所有的游乐场都被夷为平地。
辛格博士向本刊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玩耍:“我们住在一个公园边上,公园里有很多像冰川一样的岩石。我和两个好朋友每天都在那里玩。我们每天奔跑着、追逐着、大叫着冲过公园。我们假装自己住在一个城堡里,或者占据了一个堡垒。我们玩好人抓坏人的游戏,有时候是西部牛仔大战印第安人,谁被抓住了就被关起来——划出树的一角就算是‘监狱’了。我们每天都会发现一些新东西,然后拿那些小玩意假装是现实世界里的东西,树枝、树叶、鹅卵石都可以当午餐,找到一根长管子当号角,拿树枝敲着树桩就是战鼓擂动……”
在辛格博士90年代初写成的《想象之屋:儿童的玩耍与想象力》(The House of Make-believe:Children's Play and the Developing Imagination)一书中,她提出,想象的能力是大部分儿童天然就具备的能力,但有一些元素能进一步促成这种探索的意愿:第一是简单的东西或者道具,以刺激关于冒险的幻想(比如一只宠物可以激发关于一只野兽或者秘密守护者的想象);第二是玩的空间、时间,必须是开放的、非结构性的;第三,孩子的生命里必须有一个关键的大人以尊重和喜悦鼓励与保护他们的发明。
她说:“我的感觉是,孩子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他们被同样的事情所吸引:爬树、玩水、躲猫猫、他们充满想象力。今天所不同的是,他们有多少时间和空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及是否有人愿意守护他们玩的天性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