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润肺益胃、固肾气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寒露,这一天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此时期的气温由热转寒,比“白露”时节更低,雨水也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在这热与冷交替的节气里便最容易诱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了。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从中医角度上说,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因此,寒露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润肺益胃
肺在五行中属金,与秋气相应,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特别是脾胃虚弱的人,更会因脾胃生津不足、加之燥邪犯肺,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咳嗽少痰等一系列秋燥的症状。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润其燥。因此,覃彪民表示,寒露时节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可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等食品,以补脾胃、养肺阴。
另外,秋季各种瓜果大量上市,如果进食过多生冷蔬果,就很有可能会发生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因此,覃彪民提醒,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规律,应定时定量,千万不要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吃饭时一定要细嚼慢咽,应尽量少吃刺激性食品,更不能饮酒和吸烟,而体弱幼儿还要注意预防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季腹泻。
起居
“秋冻”有节
据悉,寒露以后,气温逐渐下降,若从防病保健的角度考虑,市民适当的“秋冻”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但覃彪民提醒,民间有“寒露脚不露”的说法,意即告诫市民,“寒露”过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此时也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的中老年人更要注意天气变化,适时防寒保暖,否则容易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此外,平素颈、腰、关节酸痛患者亦要注意关节部位保暖,以免局部经脉不通,出现肌肉、关节疼痛等痹病症状。
覃彪民建议,日常生活中,市民可在出门前用手掌搓热大椎穴(一低头,颈椎上最隆起的位置)以帮助提升阳气,使阳气固卫体表,收缩毛孔,防止感冒。而对于有关节疾病的病人来说,在冷空气频繁来袭、起风的天气里,应及时增添衣物,或者采用护膝和围巾等保暖,并可在临睡前用热艾水泡脚以温经通络。
精神
舒畅豁达
“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覃彪民表示,寒露后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易出现情绪不稳、伤感的忧郁心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悲秋”。特别是肺气虚者及中老年人对秋天气候的变化尤为敏感,常引起凄凉、垂暮之感,甚至产生抑郁情绪。此外,职场人士亦易因秋天引发的抑郁情绪,而出现“情绪性失眠”。所以,秋季调摄情志养生十分重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覃彪民建议,秋季精神养生应以调达情志、培养乐观情绪及保持心理平衡为首要。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市民宜外出观赏风景、登高远足,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饮用养生茶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玫瑰菊花茶、山楂麦芽茶等。
保健
艾灸固气
寒露时节,阳气渐退,阴气渐生,燥气当令。覃彪民建议,市民不妨艾灸大椎、肺俞、足三里、三阴交穴位,借用艾条燃烧的热力配合中药药力通过经络穴位渗透到体内,起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及润肺防燥益胃之功效。
另外,肺气的不足会影响到肾气的升腾,导致人神疲乏力、手脚冰凉、肢体怕冷、口干、尿频等症状,所以寒露过后,应固护体内之肾气,此时市民可艾灸涌泉、命门、神阙、肾俞等穴位温补肾气、固本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