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萧山(浙江·杭州1)

萧山(浙江·杭州1)

  
  萧山是杭州的南大门,历史悠久,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公元2年始建县,始称余暨,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现名,一直沿用至今。1988年撤县设市,2001年3月25日撤市设区。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22平方公里,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区政府驻地北干街道。
 


 
萧山十景
1、湘湖云影,萧山明珠
  (萧山人太爱湘湖了,在“十景”评选中,和湘湖有关的城山怀古、跨湖问史、湘湖云影位置都很靠前。但如果全部入选,将占据“十景”的三分天下。经过慎重考虑,专家组最终一致认为:湘湖历史悠久,底蕴浓厚,无论入选几个景点,都不足以代表整个湘湖,最后讨论决定用“湘湖云影”代表湘湖整体,这也是十景中唯一一个整合景点。)
  
  湘湖,位于钱塘江南岸,与西湖隔江相望,是西湖的姊妹湖,人们戏称西湖与湘湖为“西厢(湘)记”。与西湖相比,湘湖野趣、自然,像一位清纯、貌美的姑娘。经过改造,一个风光秀丽的新湘湖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风光秀丽,风格古朴,气质独特,景观丰富,而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湘湖为天然湖泊,分上下两湖、中间狭处架桥,形似葫芦状。
  湘湖青水白云的景观被称为“湘湖云影”。两边山脉将湘湖夹抱在其中,湖山相依,山衬水映,显得非常自然和谐。放眼远望,群山如道道翠玉屏风,滴翠流绿,山间云雾缭绕,随风漂流,像是给湘湖笼罩上了洁白的纱巾或翠黛的衣衫。定神近看,群山前伸后缩,在湖边形成几十个山坞,而且坞中有坞,盘桓幽深,湖水深入其中,又成为坞中之湖。由此构成“山中藏湖,湖中有山”的奇特景观。山水交融,湖山争辉的格局,使得湘湖一年四季风光,美不胜收。
  湘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像越王句践、美女西施、谋臣范蠡,而且,湘湖曾经还是当时越国的军港,越王句践正是在此操练水军,后完成复国大业。历代文人骚客游览湘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新湘湖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浙江省首个“中国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
  
  湘湖绝胜处一:跨湖问史
  顺着湖面望去,那座单孔石拱桥,就是跨湖桥。跨湖桥的历史可谓悠久,甚至可以说是湘湖的灵魂之桥。在古代,跨湖桥是湘湖最著名的桥梁。桥的两端,筑修有长长的大堤,横贯湘湖,湘湖被一分为二:桥的东面被称为上湘湖,西面被称为下湘湖。跨湖桥最出名的还数它的历史,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就在这附近,跨湖桥文化将浙江省的文明史足足提前了1000年。
  
  湘湖绝胜处二:城山怀古
  越王城山,在《越绝书》中称固陵,是湘湖的核心景区之一。这里也是春秋末期吴越相争的主战场之一,越王句践在此筑城拒吴、智退敌兵,留下了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城山上有越王城遗址、城山古道、句践祠、洗马池、佛眼泉等遗迹,山下有城山广场、城山怀古坊、临水祖道亭、龙井双涌和越王城山门等。登临此山,回想当年吴越相争时的战争场面,胸中顿时热血沸腾。


  
  湘湖绝胜处三:湘浦观鱼
  湘浦观鱼位于湘湖东南之滨,景区颇具江南古典园林风格,濠辩亭、知乐亭、水云榭和澄心居四座临水亭榭檐牙高啄、勾心斗角,各具特色,其间由一百零八米九曲亭廊前后勾连,既成联系而独立之东南西北中五大观鱼区。东为土步鱼池,南、北为家鱼区,中为红鱼池,有荷包红鲤、兴国红鲤、金鲫鱼、锦鲤等。临湘湖云水之间,凭栏观望,人鱼相乐,岂不美哉!


  
  湘湖绝胜处四:龙井双涌
  龙井双涌为清·乾隆时期湘湖八景之一。湘湖北有龙头山,似出水蛟龙。龙井为越王城山东南麓的两口水潭,此为双涌龙井之一,另一龙井在孙氏宗祠旁。这一带,山不高,而山泉伏流,由此涌出,诗曰:“汩汩争趋双孔收,龙蟠凤翥此间求。”井泉清澈甘洌,满而不溢,从不干涸,村民长期取水饮用。龙井双涌为湘湖天然奇观。
  
 

 
2、古今奇观,钱江观潮
  (涌潮是世界上少有一自然现象之一,在国外,仅有英国赛汶河,法国塞纳河和南美亚马逊河等少数河口地区发生,但都不及我国钱塘江涌潮来的典型和壮观。钱江潮也不仅仅是一个景观词了,它同时具有深刻的寓意。“钱江观潮”被评为萧山十景之一,自然是众望所归。)
  
  “潮起潮落,人生几何”,今天,笔者要介绍的就是十景中的“钱江观潮”。关于钱江大潮的诗句数不胜数,很多游客朋友或许都能吟诵,钱江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当大潮来临,巨浪汹涌澎湃,气势雄伟,潮声震天动地,如千军万马,横江翻腾,真有“翻江倒海山为摧”之势。清代画家郑板桥是这么形容钱江潮:“银龙翻江载江入,万水争飞一江急。”其实,郑板桥的诗尚不能形容钱江潮的壮观,苏轼是这样形容钱江潮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钱江潮以其潮势雄伟壮观和奇特而著称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涌潮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观潮的最好时刻,钱江两岸,又以乌龟山观潮城为最佳。乌龟山形若海龟饮江,正好处在钱江南岸江流大转折之最前沿,大潮胜景,一览无余。其实,早在一千七百年前,东晋医学家、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葛洪,曾在乌龟山上炼丹、观潮十余年,期间著有《潮汐说》一文,此文最早探究了钱江大潮的潮汐规律。此后,五代十国之时,吴越国钱鏐杖潮令声;南宋道乾帝射猎观潮;明朝戚继光,虎山抗倭;清时乾隆帝六巡钱塘。另又有历朝文人,如苏东坡、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辛弃疾、陆游、张宁、唐伯虎等都在这一带观潮并留下诗文佳话。
  钱塘江涌潮以雄伟的气势,多变的画面,迷人的景色引来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那么怎样来观赏钱江潮呢?我国历代诗人、文学家对涌潮有许多描述,可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漫漫平沙起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若素练横江”,把天边露头的涌潮喻作白虹、银练、素练等。“惊涛来似雪”,“怒涛卷霜雪”,“雪涛千里如山摧”,把涌潮喻作霜雪。“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把涌潮喻作飞奔之马。“涌若蛟龙斗,奔如雪雹惊”,把涌潮喻作蛟龙。“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把涌潮喻作银河。“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是描写涌潮的响声。还有把涌潮的声音喻作“雷霆、惊雷”。有的对涌潮的声和形进行比喻,声形对应,如“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声形对应比喻,使人有耳闻目睹之感。又如“罗刹江头八月潮,吞山挟海势雄豪”,“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充分显示了涌潮的气势。由上可见,不同的比喻构成一幅幅形象各异的画面。钱江潮涌正是以自己的形、声、势供人鉴赏,给人们无穷无尽的回味。因此,我们在观赏钱江涌潮时,不仅要看其形,而且要听其声,还要观其势。形、声、势结合观赏,其乐无穷。
  钱江涌潮是独特的自然现象,然而就是这潮水,当年曾给两岸人民带来无数灾难,一旦江堤决口,沿岸百姓便四处逃难。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包括围垦治江,尤其是前些年建设了高标准的江塘工程,方使得沿岸百姓转危为安。这些年,钱塘江两岸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南岸的萧山,是全国有名的经济发达之地。萧山强劲的经济发展与钱江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新时代的萧山精神就与潮有关:奔竞不息,勇立潮头。
  按照观潮的通俗说法,看钱江潮,有三看一听。一看“虎背眺帆”,白虎山巅观远潮;二看“卧龙一线”,长堤之上观一线潮;三看“美女回头”,美女山前观回头潮;一听“月夜归舟”,床榻之间听夜潮。用一句诗来说:“日观钱塘夜听潮”。
  
  每年9月13—17日为钱江观潮节。萧山沿江80公里景观线,最佳观潮点为南阳镇钱江观潮城、美女坝附近。另有十个指定观潮点参考,分别为:七甲闸、五堡渡、九号坝、四工段闸、外六工段闸、外八工段闸、外十工段闸、二十工段闸、外十七工段、二十二工段闸。
  
3、杨岐钟声,响彻江南
  (湘湖八景之一的“杨岐钟声”,在历史上曾与杭州净慈寺的“南屏晚钟”齐名。萧山十景之一的“杨岐钟声”来源于杨岐寺中12.8吨重的“世纪宝钟”,此钟号称“江南钟王”。晨昏之时,众僧撞起大钟,钟声回荡山谷,悠扬湖面。)
  
  天下寺庙数不清,各有各的历史文化底蕴,杨岐寺也算是一个别具风格的寺庙。
  杨岐寺建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由于所在地东西两坞葬有南宋宁宗杨皇后国戚杨氏齐王和冀王,“齐”、“冀”谐音“岐”,寺以人名,山因寺名,称“杨岐寺”和“杨岐山”。
  杨岐寺可是一座了不起的佛家寺院,不仅因为杨岐寺北座杨岐岭、东南面湘湖、西南傍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口,是一处兼具山水霞雾的风水宝地。也许是受帝皇的恩宠,也许是古刹丛林景色清幽、远离尘嚣,杨岐寺梵宇琳琅,香火独盛,常常成为文人骚客吟咏的题材。
  “借问霜天何处钟,船娘遥指杨岐寺”。湘湖古八景的“杨岐钟声”,在历史上与杭州净慈寺的“南屏晚钟”齐名。据旧志记载,旧时杨岐寺的大阁悲、妙高楼依崖而立,隐现于云霞烟雾之中,早晚钟声,随风入湖,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中国佛教协会赠送给东方文化园杨岐禅寺的重达12.8吨的杨岐世纪宝钟,总高4米,最大口径2.6米,是迄今为止江南最大的一口铜钟。铜钟的顶部铸有56朵象征净土的莲花,代表着我国56个民族。佛家认为人有108种烦恼,钟上铸就的108尊观音化身佛像,寓意着撞钟即能驱除您的所有烦恼。铜钟的主体部刻有汉、藏、梵三种文字的大乘妙法莲华经文。铜钟的周边铸有21只仙鹤,寓意此钟铸于21世纪,誉为世纪宝钟。铜钟的下部铸有四只佛手:握有象征生命和吉祥的杨柳枝代表着春天,持有象征祥和明净高洁的莲花代表着夏天,持有象征丰收的麦穗代表着秋天,握有红灿灿的火轮代表着冬天。当你撞杨岐宝钟,许世纪(四季)心愿时,可别忘了抚摸这四只佛手:四季平安。岁月悠悠,杨岐寺历经千年风雨,几建几毁。1998年,中强建工集团斥巨资重建杨岐禅寺。如今的杨岐寺已成为一座著名的寺庙,来自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的游客们在这里倾听钟声,感受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
  “杨岐钟声”所在的东方文化园以周易八卦布局,儒、释、道三家建筑同构,2728米彩绘艺术长廊贯穿全园八大景区,包括世纪广场、佛家区、道家区、儒家区、东方度假区、千亩大草原、山瑞览胜景区、世界珍奇瓜果园。游览东方文化园,可以充分感受东方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
  
4、疯狂刺激,乐园狂欢
  (转动的摩天轮、飞驰的过山车、水公园飞扬的笑声,这就是十景中的“乐园狂欢”。“乐园狂欢”指的正是杭州乐园,这是萧山第一个主题公园,也是第一届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举办地。)
  
  杭州乐园位于美丽的湘湖边,是萧山首家AAAA级景区。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游乐主题公园。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就是在这儿举办的,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三百多万人次。
  杭州乐园的特色就是玩得开心,玩得刺激。目前杭州乐园主要分为狂欢嘉年华区、水公园区、特色主题商业街区等五个区块。
  狂欢嘉年华区是杭州乐园最疯狂最刺激的地方,大家可以从中发现世界上最著名的游乐品牌——环球嘉年华的痕迹。休博会期间的环球嘉年华位置就在这里。杭州乐园不但有最时尚的游乐设备,还保留了风靡全球的嘉年华毛绒玩具摊位游戏,只要你参与其中的项目,必定能让你彻底狂欢,心满意足!
  狂欢嘉年华区由20多个大型游乐项目和20多个摊位游戏项目组成。有最刺激的880米的飞天长龙——双环过山车;最惊险的超级海盗船;最奢华的急速大风车;最激情的激流勇进;最童趣的碰碰车;最浪漫的双层转马。以及2008年为迎接奥运年,杭州乐园隆重推出的三大极限项目:自由落体、UFO和跳伞塔。
  水公园是目前领先于国际前沿的游乐休闲项目,是一个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大型亲水组合:4000多方的造浪池,1000多方的沙滩,1000多方的儿童戏水区——水上欢乐堡。其中核心部分造浪池模拟大海波浪,不用出海就可享受海上冲浪的激情。最高的浪可达4米,浪型更达十几种。
  特色主题商业街区分为金矿小镇、荷兰水街、荷兰花街,在欧陆风情中让您体验各种独特的氛围和主题,这里是享受美食和购置旅游纪念品的理想场所。
  作为中国第二代主题公园的代表,杭州乐园将时尚休闲和游乐体验作为两大杀手锏。 这个充满狂欢色彩的新生代主题游乐世界, 展示的是快乐的声音、快乐的色彩、快乐的滋味、快乐的速度……为大家带来的是快乐的感触。
  
5、静坞醉梅,森林氧吧
  (十景中的“静坞醉梅”是指杭州生态园,山青水秀,四季花果满园。春燕归,清茶香四溢;夏蝉鸣,松竹裹清凉;秋菊开,硕果压枝低;冬梅艳,湖山入胜境。到了夏至,杨梅满山红,红彤彤的杨梅闹在枝头,点缀在青山间,让你醉在景中、醉在梅中。)
  
  静坞醉梅,被人誉为是“天然的森林氧吧”,其最有名的当然是那郁郁葱葱的杨梅林。当杨梅成熟的时候,满山遍野的杨梅,令人垂涎三尺。高高大大的杨梅树,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了一份清凉。
  静坞的杨梅,不仅颜色特别红,而且汁甜、味鲜,惹人垂涎,令人心醉。关于“杨梅”还有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杨梅原来叫“草梅”,在唐朝的时候是有名的贡品。杨贵妃吃了之后,大为赞赏,一高兴就把自己的大姓赐与了草梅,因此改名为“杨梅”。大文豪苏东坡品尝后这样写道: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若非不是如此有名,萧山也不会连续在这里举办了十届萧山杜家杨梅节,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人到此观赏杨梅,采摘杨梅,品味杨梅。杨梅成熟时,漫山遍野杨梅林,绿叶凝碧流翠,红果乌亮烁紫,令游人陶醉不已。
  静坞,全名称杨静坞,是远近闻名的“浙江省示范森林公园”,也是整个杭州生态园最为幽静之处,天乐湖水清澈见底,湖底鱼儿欢快游动,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到了晚上,听着风吹过树的沙沙响,听着池塘的蛙叫声和草丛的蛐蛐声,那种天籁之音美妙无比。不久以后,静坞将建成天然浴场、水上游乐区、垂钓区、拓展训练区、彩弹竞技区、迷宫、露营区、度假木屋、种植基地、自助式农家乐、动物养殖基地以及新品种植物展示、种植基地等在内的休闲主题度假游乐区。而且,整个度假区的建筑全部由木结构或山石构筑而成。晚上可以露营,看满天繁星,听天籁之音;也可以住健康环保、节能生态的高端木结构度假屋,体验返朴归真的“健康住宅”理念,别有一番情致。
  
6、桃源烟雨: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桃源烟雨”景点位于浦阳桃花源度假村。这里山坞抱碧,曲径通幽,桃林成荫,大有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意境。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水中国宝”桃花水母,使这里充满了神秘色彩。晴好日,满目苍翠,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秀色可餐;雨雾天,云烟缭绕,不是仙境恰似仙境。)
  
  桃源,一个诗意浓郁的山乡,一个历史积淀丰厚的村落,一个可以探奇觅宝的地方,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似乎就是陶公笔下的桃花源,转头四望,桃花遍野,余湖水清,山恋叠嶂,简直就与《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一模一样。
  桃源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旧有桃源春涨、小湖秋月等“小湖八景”,并有大量文人墨客吟诵,历史文化气息浓郁。桃源离三国孙氏故里富阳龙门镇仅二十公里,孙氏后裔落户桃源,明万历年间(1574)建孙氏家庙。家庙的寝堂里还刻着非常详尽的孙氏世系源流图,姓孙的游客可以去查对一下属哪个支系,寻宗问祖。家庙在清同治年间(1873)第三次修建。2005年,有孙氏后裔出资复建。孙氏家庙依山傍水,基本保留了原有的风格。
  桃源是个风水宝地,拥有水中国宝:“桃花水母”。桃花水母是一种珍奇的水生动物,长约二厘米,白色透明,形若桃花,在桃花盛开时出现。属于低等无脊椎动物,已有上亿年的历史,因对水质要求较高,被列入国家濒危动物红色名录物种。“桃花水母”并非桃源独具的物种,然而桃源却是首先将“桃花水母”推向媒体的地域,引起全省乃至全国公众关注。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如今,漫步桃花源,意境迷人。桃花盛开之际,漫山遍野,白色的桃花如雪,粉色桃花如绽放的杜鹃,红色桃花红似火,令人禁不住想高歌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而且,来客还可以在这儿享用独特的“桃花宴”。
  桃源,山延绵,树葱郁,水清冽,湖襟连。
  漫步桃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得其闲哉。
  
7、听“响天竹风”,赏生态美景
  (十景中的“响天竹风”景点位于戴村镇云石生态旅游度假区内,以九曲十八盘为主线,将云狮飞瀑、沐日亭、竹涛小筑、登云栈道、云雾天池、狮山古村有机联为一体。山路两侧常青翠竹,风过处,竹影婆娑,竹音悦耳,别有一番意境。)
  
  透绿的响天岭水库、涛涛竹声、猎猎山风,一切都好似浑然天成,这就是位于狮山上的“响天竹风”,也是对狮山最好的形容。狮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它气势雄壮,山势奇险。相传在很久以前,文殊菩萨骑着金毛狮子去南海览胜,可是经过这儿时,被一望无际青青翠竹、峰峦叠叠胜景吸引,虽要离去,游兴未尽。这时,金毛狮子似乎看透了主人的心思,于是大吼一声,犹如惊雷,瞬间,这山就变得与它一模一样了,横卧于此。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萧山(浙江·杭州1)
  狮山有许多景点,以“九曲十八盘”为主线,将“云狮飞瀑”、“沐日亭”、“竹涛小筑”、“登云栈道”、“云雾天池”,“狮山古村”等特色景点相串联,成为一个集自然、人文为一体的景观群。
  顺道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云狮飞瀑”。看,一条白练直挂,气势磅礴。不禁使人想起了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沐日亭”,顾名思义,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天气晴好的清晨,站在亭里,向东方眺望,可以领略到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奇特景象。
  “竹涛小筑”的四周都是竹子,这些竹子品种繁多,而且枝繁叶茂,使得周围环境十分清幽,人在小筑内,品香茗,听涛声,偶尔打个小盹,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品味完了竹海,就去领略“登云栈道”、“云雾天池”和“狮山古村”吧!“登云栈道”是一条古栈道,是古代的劳动人民凿制出来的,漫步其上,就像神仙一样悠然;而“云雾天池”原名叫响天岭水库,位于狮山顶,终年烟雾缭绕,湖水清澈无比,所以有“天池”的美称。
  “狮山古村”的四周就是著名的高山茶园。说到高山茶园,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说是从前有一位父亲,因为偏爱狮山的茶和水,竟不考虑女儿的想法,把她嫁到了这个贫穷而且偏僻的山村,女儿因为心中有气,每每父亲来探望的时候,都不给他煮饭而只给茶喝。
  置身于狮山之中,仿佛回到了梦中故乡一样。无论是狮山的山峰,还是瀑布,或者是石头,都具有浓烈的狮山特色。当你站在山顶眺望时,还会有一种“山路十八弯,弯弯显神奇”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
  多少年来,狮山就是以这样的独特吸引了众多眼球。从去年8月开始,戴村镇着手制定规划,计划将狮山打造成一个集山地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健身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胜地。
  
8、千年古刹,地藏祭星
  (十景中“地藏祭星”指的是地藏寺。地藏寺坐落于“花边之乡”坎山镇航坞山西南部翕山,始建于宋代(公元1073年),寺院古色古香,院内古樟参天,历代香火不断,信徒众多。农历“七夕节”、“祭星乞巧”就是源于坎山地藏寺的传统节日,已被列为省级民间传统节日。每当七月初七皓月当空之际,少女们焚香设案,遥祭织女星,乞求象织女般心灵手巧。)
  
  “地藏祭星”,指的就是千年古刹地藏寺,位于航坞山西南麓,一个三面环山风景佳秀的山坞里。这里山峦逶迤,山势险峻,景色秀美,是镶嵌在萧绍平原的一块翡翠。古人诗云:“浮图航坞太崔嵬,东有神龛是翠微”,赞美的就是龛山地藏寺。山上有民国17年(1928)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3周年而建的中山林表。
  地藏寺古樟参天,洛思泉终年不绝。环顾四周,松涛阵阵,竹海潇潇。地藏寺面朝西南,前后三进,依山就势逐步升高。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前进天王殿,二进大雄宝殿,三进地藏殿为主殿,供奉地藏菩萨等佛像。地藏殿前面有两棵树龄近千年的宋代古樟,冠如华盖,挺拔蓬勃,现出古刹的幽幽禅意,传说只要用手轻抚,便可沾上灵气。
  地藏寺是继九华山之后的全国第二个地藏寺。寺内存明代化纸石炉一座,石雕精美完好。另有清乾隆间寺碑四通,可惜近年失散,仅存其一。地藏寺内有两口井泉,一名“云泉”,一名“洛思泉”。“洛思泉”位于洛思峰下,泉以峰名。关于洛思峰,有一个故事。据志书记载,东汉骠骑将军、钱塘侯、大司农朱儁英勇善战,是出了名的武将,死后葬于此。因朱儁为洛阳人,朱儁死后其随行人员留在越地,见此峰常引发思乡之情,故名洛思峰。
  地藏寺历来香火旺盛,闻名遐迩。农历二月、九月、十月有水陆法会,是地藏寺重要的法事活动。七月卅日地藏菩萨生诞,宁绍地区乃至外省信教者皆慕名进香,宿山念佛。期间,僧人日夜诵经,拜佛唱赞;香客祈愿求佛,十分虔诚。尤其是农历七月初六至初七,信教群众以及年轻姑娘聚会地藏寺,彻夜举行“祭星七巧”民俗宗教活动,场面称盛。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传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年轻姑娘聚会地藏寺,焚香设案,遥祭织女星,乞求象织女般心灵手巧。
  
9、十里香雪:家门口的“梅景”
  (进化镇有近千年的青梅种植历史、近万亩的梅林,是萧山的青梅之乡。春寒料峭之时,进化镇盛家坞水库一带梅花竞相开放,远望若白雪,若浮云,点缀在黛色的山间,倒映在清澈的湖里,景色美仑美奂。有人将此景喻为“十里香雪”,恰如其当。)
  
  “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梅乃花中四君子之首。自古以来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让我们走进萧山十景中的“十里香雪”,欣赏一下家门口的“梅景”。
  “十里香雪”位于进化镇天乐村盛家坞水库一带,一边是群山连绵,一边是绿波荡漾。花开最盛的时候,山腰以下,一片白色。和着远山,倒映在水面上,极为醉人。或许你们在别的地方有过赏梅的经历,可是一走进进化的梅林,你会感到美仑美奂,感到特别兴奋,有人这么形容进化的梅海 “十里梅花香雪海,疑是九寨落天乐”。所以其景致其实在灵峰和超山之上。只是地处萧山外围,不被人熟知罢了。
  进化镇的百姓种植青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青梅林上万亩,是名副其实的青梅之乡。早春时节是一年之中赏梅的最佳时期,届时,千树万树梅花开,芬芳扑鼻,令人陶醉。置身于梅海,如同置身一个天然的梅香园,令你的每一寸皮肤、每一根毛发都沾染上了梅花香。每年到了这个季节,从各地来进化赏梅的游客们络绎不绝,大家赏梅、闻梅、醉梅、画梅、咏梅留连忘返。
  站在静谧的盛家坞水库边,四周梅海滔滔,与绿波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用“落日与白鹭齐飞,湖水共长天一色”来形容盛家坞水库,再恰当不过了。梅花在树丛中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开尽了初春的繁华,一片壮丽之境。远山逶迤,绿树掩映,梅林似身着盛装的女子,躲在山麓的茂林间,羞答答的吐露着满身的芬芳,洁白的脸庞流露出淡淡的喜庆,姿态端庄地坐在梳妆台前,温柔地随着清风对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浑身都是宝,梅花冰清玉洁,纯贞高雅,是冬春之际观赏的重要花卉。再说那梅子,生食可生津止渴,入药则主治下气,有驱虫止痢的功效。话梅、梅干等各式蜜饯更是我们日常最爱的零食甜品。进化青梅的产量达上百万公斤,这不仅大大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而且经加工的青梅酒味道甘甜,有顺气的功能,是优良的果酒,在日韩广受欢迎。梅树材质优良,纹理细腻,是手工艺雕刻的重要材料。望一望这满山的青梅林,它们可是满山的宝啊。
  
  梅花盛开,年里年外均有可能。进化的天乐村(原盛家坞自然村)、诸坞村(池塘边)、吉山村(上沙池水库旁),这几个地方是赏梅最佳去处。另外,初春的田野里,处处是新芽破土而出,马兰头露出嫩叶,是采摘的最佳季节,大家可以准备剪刀采摘马兰头。
  周围相关景点:进化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民风淳朴,是萧山的历史文化名镇。进化镇有春秋时期窑址、云飞故里、青化书屋等文化古迹。其中,葛云飞故里,为砖木厅院结构,是葛云飞出生地。葛氏祠堂由门井、天井、正厅和丽楼等木结构单体组成,雕刻精美,为葛云飞读书之处。吉山村有古建筑,虽已留存不多,但残存的建筑也是马头墙下,雕梁画栋,庭院深深,古意幽幽。平阳村还有葛氏宗祠戏台,该宗祠为明代遗存,是萧山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物,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特产:大岩山高山云雾茶、青梅等。
  
10、航坞听梵,见证历史
  (十景中的“航坞听梵”位于瓜沥镇航坞山。航坞山是萧山东部第一高山,山上丛林秀篁,景色迷人,而且人文底蕴深厚。航坞山和白龙寺,素来是萧然东部乃至绍兴等地的佛国重地,香火鼎盛。)
  
  航坞山,萧山东部名山,因古时钱塘江上往来船只,皆以此山为航标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航坞山一带曾是越王句践的军港,据《越绝书》记载,句践任命了一位长官,雇佣了七十名士兵在此驻防守护。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镠曾到航坞山来放步踏勘,所以航坞山又叫王步山。唐宋时期,这里一直设兵驻守。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参将汤克宽、督臣胡宗宪,在这里大破来犯倭寇,在明代浙东抗倭史上留下重要一笔。明末清初,随着钱江主槽的变迁北移,江道逐渐游移到赭山以北,到清代乾隆前,龛赭间的涨沙已基本连片成陆。清嘉庆十八年(1813)朝廷正式颁谕,将原来属于海宁的赭山、西仓、靖雷诸乡,划归萧山管理。这座世代任凭潮汐昼夜冲刷的航坞山,从此成为远离江涛、屹立于广袤萧绍平原上的一座名山。
  航坞山景色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山上的白龙寺,建于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熙宁年间,历代屡经修葺。现存后殿是明代建筑,正殿内有“暗龙湫”(又称龙井、隐泉),活水清冽,常年不干,堪称一奇。元代诗人萨都剌游览航坞山作诗四首,其中有一首《航坞山(五律)》:“拂衣登绝顶,石磴渍苔纹。鸟道悬青壁,龙池浸白云。树深猿抱子,花暖鹿成群。更爱禅房宿,泉声彻夜闻。”
  航坞山南段还有始建于宋代的地藏禅寺和洛思峰等胜迹可供游赏。据《舆地志》记载:“昔有洛下人随太尉朱隽来会稽,三年不得返,乃登山望北而叹。”后人因 这个典故,称此峰为“洛思峰”。宋代学者诗人徐天祜和元代诗人萨都剌都到过这峰,并留下诗篇。航坞山“蜿蜒肖其形,逶迤而东抱。”航坞山麓的航坞公园内立有中国近代“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任伯年纪念碑石一块,昭示着大师故里深厚的人文积淀。
  若想体验一种静穆,那就去山上的白龙寺。僧人唱经的时候,随着众人盘膝而坐,遁空一切听经,寻求的是一份内心的宁静。梵语虽无惊世之句,但却有包罗万象的人生哲理,教人旷达行善,达到忘我的境界。透过心灵的安定和净化,能跃入一个宽广的心灵世界,并发现真正的自己。梵音如海,心想着一个世界的时候,这世界也越发地使人能够感受着幸福与安乐了。
  航坞山见证了吴越兴衰史,见证了浙东伉倭史,见证了沙地成陆史,也见证了宋元以来的胜迹形成史。
  
  
附:
湘湖度假区
  
一、湘湖的历史沿革
  1、湘湖的前身(北宋政和以前)
  湘湖在城西近1公里处。其前身叫西城湖,因位于县城之西而得名,它是萧山当时三大湖之一(另二湖为临浦湖和渔浦湖)。系于第三次海退时形成。由于此湖系泻湖,湖盆浅平,岸坡平缓,在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变迁过程中极易沼泽化而演变成平原陆地;二是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比较稳定,大量北方人口南迁,除流寓到今江苏境内外,而得天独厚的宁绍平原是他们的首选之地。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同时由于人口的增多,开辟更多的农田,以从事农耕成为必然。于是西城湖从唐代开始湮淤,至宋初完全湮废。
  
  2、湘湖的繁盛时期(北宋政和年间至明代中期)
  北宋政和二年(1112),杨时任萧山县令后,迅速统一乡民们的意见,而且“躬历其所”,亲自考察地形,终于在杨岐山至亭子头达糠金山,糠金山过小湖庙、岭头田至石岩,县城西石家湫至菊花山,各筑一条塘堤,共废田地37002亩,改作蓄水湖。湖长约19里,宽1—6里不等,周围82.5里,西南宽、东北窄,形似葫芦。后以湖景宛若潇湘,取名“湘湖”。时湘湖蓄水可灌崇化、昭明、来苏、安养、许贤、长兴、新义、夏孝、由化9乡农田146 868亩。沿岸筑有石岩穴(石斗门)、黄家霪、童家湫、凤林穴、亭子头、杨岐穴、许贤霪、历山南、历山北、河墅堰、柳塘(塘子堰)、石家湫(石湫穴、湫口)、东斗门(盛家港)、横塘穴、金二穴、划船港、周婆湫、黄家湫共18个霪穴,以泄水灌田。石岩穴地势较高,灌田时需临时筑12处拦水堰,费工费时,由黄家霪代泄灌,故从未开放。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萧山大旱,9乡农民争水事件纷起,有的吵打涉讼。县丞赵善济定出《均水法》,对9乡之田,按地势高低定出从第一至第六的放水顺序,并规定沿湖18个霪穴的放水量,按序按量放水,违者受罚。此后,争水、偷水事件骤减。
  南宋淳熙七八年间(1180—1181),天又大旱,靠湘湖水解决9乡之旱,特别是许贤供水不足,纷争又起。鉴于此,县令顾冲于淳熙九年(1182)修订了原《均水法》,适当削减8乡供水量,增加许贤乡的用水。又于淳熙十一年十月十二日订《湘湖均水约束记》,刻石立碑,以示遵守。《约束记》规定于每年立秋前三日放水,白露后三日闭闸。至此,湘湖的供水趋于规范。
  这一时期,是湘湖最繁盛的时期,其美可和杭州的西湖、绍兴的东湖相媲美,史称“未出嫁的姑娘”。萧山历史上歌咏湘湖的诗词,大多出于这一时期;湘湖的物产如莼菜也在这一时期的南宋名声雀起;也是名人抵达湘湖最多的时期。
  
  3、湘湖的枯萎时期(明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明代中期,碛堰山开通,麻溪坝筑造。浦阳江由原来的经麻溪入西小江再出钱塘江,改自临浦经义桥直达钱塘江。它使许贤乡的7个村、安养乡的2个村的地面,被分隔在浦阳江以南。明嘉靖十五年(1536),三江闸建造,原由浦阳江水灌溉的崇化、昭明、来苏3个乡和由化6个村改用西小江水灌田,相关的霪穴先后废弃。时用湘湖水灌溉的农田只有长兴、新义、夏孝3个乡和浦阳江北的9个村。依赖湘湖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不到宋元时期的一半。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乡官李学思为沟通湘湖东西两岸孙和吴两姓的往来,在湖的中央处筑堤并建造了垮湖桥,从此湘湖分为上下两湖,南为上湘湖,下为下湘湖。堤桥的建造,阻碍了湖水的畅通,从此湘湖更容易阻塞了,并且拉开了私筑堤防、私占湖田的序幕。康熙二十八年(1689),由于大旱,湖底涸露,孙氏族人数千人,一举筑起从湖西的芝湖岭山脚到湖东紫湖岭山脚长达110余丈的湖堤,上下湖完全隔绝。该堤虽一度拆去,但不久又重复原貌。
  明末清初,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萧绍平原也是商品经济出现得最早的地区之一。湘湖的土质细腻且韧,适宜制作砖瓦,湘湖的孙全、吴赞两家开始置窑,生产砖瓦,从此越演越烈,一发而不可收。由此使湘湖的面积日益狭小。民国4年(1915),湘湖的面积已缩小至22042亩,为北宋时湘湖面积的2/3;民国36年为10000亩,是原来的1/4;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3040亩,系当时的1/12;80年代中期为1460亩,是当时的1/25,基本是从闻堰东汪村至城区西和东汪村至石岩村的两条面宽30—50的河道,正常水位5.6—5.8米,最高水位7.5米,一般水深2—2.5米,蓄水量242万立方米,引钱塘江水入萧山北部的一条河道。这个历尽了9个世纪的古老湘湖,终于走到了尽头。
  
  4、湘湖的开发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萧山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湘湖的保护和开发被提上议事日程。199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湘湖度假区建立。该区依托湘湖和周围胜迹,东侧以山脊线为界,北起西山、柴岭山,南至徐家河村;南侧东起徐家河村、湘湖村,西至长河镇汤家桥村;西侧南起汤家井村、海山桥村,北至西白马湖;北侧西起西白马湖、东白马湖、里黄家坞、秋七王、松毛山、菊花山,东至西山,面积9.25平方公里。经招商引资,湘湖射击城等人文景首期工程于1996年6月建成,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4月25日,杭州乐园开业。2003年,区委、区政府调整湘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实施对湘湖启动区块的开发。经过近3年的努力,启动区块开发成功,于2006年4月22日随世界休闲博览会而对游客开放。
  
  
二、湘湖八景
  “湘湖八景”有三组,分别见于《萧山湘湖孙氏宗谱》、《城厢镇志》和《马谷周氏宗谱》。
  孙氏宗谱中的“湘湖八景”为:龙井双涌、跨湖春涨、水漾鸣蛙、湘湖秋月、尖峰积雪、越城晚钟、柴岭樵歌、湖中落雁,每景由孙氏先贤撰诗一首,成于清乾隆年间。
  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城厢镇志》所载“湘湖八景”为:城山怀古、览亭眺远、光照晨曦、跨湖夜月、杨岐钟声、横塘棹歌、湖心云影、山脚窑烟。
  周氏宗谱记载的叫湘湖“辛庐八景”,由寓居湘湖核心景区“辛庐”的周易藻编拟,即:跨湖桥泛棹、寨岭庵闻钟、越王城玩月、缸窑湾听涛、至湖岭踏雪、水漾坞采莼、九里墩戏鹭、三善桥观鱼。
  三组“湘湖八景”都把湘湖厚重的人文景观和绮丽的自然风光融于一炉,异曲同工,而韵味各异。限于篇幅简介一下孙氏宗谱中的“湘湖八景”:
  
1、龙井双涌
  龙井即越王城山南麓的两口清澈水井,水质上佳,孙氏村民向来乐于饮用。每逢雨后,地下泉水汩汩涌出,成为湘湖一景。诗云:“汩汩争趋双孔收,龙蟠凤翥此间求。百年名世应谁是,须向宗家堂畔流。”今双井完好,实为湘湖之幸。
  
2、跨湖春涨
  跨湖桥堤像一条玉带,沉浮在碧波之中。每到桃花水汛,湖面满盈,烟波浩淼。站在跨湖桥上,观环湖青山如黛,草木葱茏,沙洲隐现,丛丛芦苇露在春风中摇曳。远处渔帆片片,冷不防鱼儿穿出水面,激起圈圈涟漪。“春涨湖桥水接天,波涛汹涌势难言。渔翁办饵钩休下,舟子招招绝渡船。”
  
3、水漾鸣蛙

  湘湖是湖中有山,山中有湖,这水漾坞便是山中一湖。它三面环山,抱在坞中,晶莹剔透,别有韵致。诗云:“水漾青草满芳池,游子停车听鼓吹。无数蛙鸣群和应,公私两为却谁知。”春夏之际,成群青蛙在此求偶产卵,蛙鼓阵阵。“应时蛙语占丰获”(清朝韩钦《上巳日泛舟湘湖》)。现在水漾湖仍在,但蛙鸣已少有。


  
4、湘湖秋月
  中秋的湘湖,景色更加迷人。入夜,皓月当空,银辉泻湖,月色溶溶,荷香幽幽。诗云:“冰轮遍照绝无尘,魄落湘湖色倍新。不怕凉秋为爱月,洗杯更酌酒千巡。”湘湖秋月最佳观赏点在跨湖桥,桥在湖心,月在水中,四周幽寂,群山隐约,湖面浮莹,置身其间,顿生飘飘欲仙之感。
  
5、尖峰积雪

  湘湖南岸有文笔峰,又称尖峰。传说此峰风水“主文运”,在它的庇护下子孙能科甲鼎盛,湘湖人才辈出,也许真的得益于它。春夏季节,文笔峰秀色可餐,在湘湖诸峰中最为扎眼。隆冬时节,此峰积雪难化,皑皑白雪,银妆素裹,湘湖景色更加妖娆。“尖峰渐见雪澌澌,倾刻堆成白玉脂。仰望云霄频射眼,且烧热火莫敲棋。”尖峰积雪,为湘湖八景中惟一的冬季景象。
  
6、越城晚钟
  城山山顶“中卑四高,宛如城堞”,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在此屯兵拒吴,留下千古佳话。山顶建有城山寺,今改建为勾践祠,祀奉越王勾践。千年古刹,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梵音不绝。每当晚钟敲响,在湖面久久回荡,深沉而悠远,撩起人们绵绵的思古之幽情。“闻说当年句(勾)践都,越城高耸沼吴图。僧归山刹日之夕,忽听钟声响满湖。”
  
7、柴岭樵歌
  湘湖东南面的西山中段,一峰跃然高出,挺拔峻秀,名唤柴岭。村民砍柴驻足柴岭小憩,看着碧绿的湘湖,看着夹湖相对的城山,擦把额头汗水,情不自禁放喉唱起山歌。“腰插勾刀背扁挑,三三两两尽吾曹。归来信口无腔唱,勿引宫商曲弥高。”尽管下里巴人,然而发自肺腑,把生活的艰辛、对湘湖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都唱了出来。歌声在湖面飘荡,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柴岭樵歌是湘湖旧时一道独特风景。
  
8、湖中落雁
  湘湖水草丰茂,蒹葭丛丛,四时鸥飞燕追,鹭起鹤翔,为鸟类栖息的理想场所。一到秋末冬初,环湖枫叶霜醉,湖边芦苇叶枯絮飘,湘湖另有一番神韵。“雁落芦旁渚,鸥眠柳外汀。”(明朝沈环《石岩秋望》)突然,淡云薄雾中飞来阵阵雁队,它们看中湘湖,或飞落湖畔小憩,喝水觅食,振翅再飞;或在湖岸沙滩挑一块好地方过夜,一只挨一只,傍沙依苇而眠。诗云:“月落湖中霜满船,惊寒雁阵傍沙眠。飞鸣饮啄皆天趣,谁许时人世纲牵。”
  
  
三、八景之外
  
1、城山怀古
  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兵败,退至此山立城坚守,曾在此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吴王以为山上缺水,越兵不能久驻坚守,以赠盐鱼相讥,越王知其意,即取山顶洗马池中鲜鱼(嘉鱼)回赠。吴王方知山上有水,便因久攻不下而撤兵遁去。当地为纪念勾践,在洗马池旁边建起了城山寺以怀古,又因为城山之上风景独好,可以俯视湖上烟波,远眺东去钱江,遂成为“湘湖八景”之一。
  
2、湖上景区
  纤道是古代萧绍平原常见的一种桥路结合的青石通道,供纤夫挽船行走。湘湖古纤道象一段白练飘浮在碧波之上,为湘湖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和湘堤、越堤以及堤上的十多座仿古石桥一起,完整地反映了古代萧绍平原的水乡桥梁文化,生动展示了湘湖的历史风貌。



  
3、城山景区

  越王城山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春秋末期城堡遗址,早在1989年就被列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山顶中间低四周高。高处是一条长1090米的城墙。它筑于峻峭的绝壁上,外陡内缓。山顶是一个盆地,2万平方米,是越军屯兵处,是当年越王勾践命范蠡所建的屯兵城。

 
4、湘浦景区
  湘浦观鱼位于湘湖东南之滨,占地二十余亩,景区颇具江南古典园林风格,濠辩亭、知乐亭、水云榭和澄心居四座临水亭榭檐牙高啄、勾心斗角,各具特色,分土步鱼池、南北家鱼池、中西红鱼池等五大观鱼区。君临湘湖云水之间,凭栏观望,人鱼相乐,岂不美哉!

  
5、跨湖桥景区
  跨湖桥是一座南北跨向的五孔石拱桥,桥面长89米,桥高6.5米,造型大气壮美。跨湖桥遗址是浙江文明的发祥地,1990年人们就是从这里开始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距今8000年的独木舟和大量文物。跨湖桥文化是比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更早的浙江考古文化,在200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跨湖桥堤一虹卧波,横断湘湖葫芦腰,白天景色迷人,月夜更有风韵。无论春夏秋冬,湘湖夜月都是风情万种,尤以秋夜为最。秋夜坐在跨湖桥旁亭内,山暗林疏,湖平似镜,夜凉如水。此时,一轮皓月冉冉升起,湖面波光闪烁。此景此情,使人尘虑尽消。
  
6、越楼景区
  越风楼依水而建,隔下湘湖与越王城山相望,建筑面积750平方米,有大厅和10个包厢,外设凉棚茶座,可供300余名游客同时品茶,并可提供餐饮服务。越风楼为木石结构庭院式仿古建筑。庭院内小桥流水、假山奇石,让游客一睹古越风韵。
  
  
四、湘湖名人
  湘湖历史悠久,主禁主垦的争论激烈。在这过程中,涌现了一批保护湘湖的优秀人物,单是周易藻的《萧山湘湖志》所记载的就有有50余人。这些人物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知县(县令)为首的地方官僚,最杰出的为四人,即北宋政和年间的萧山县令杨时,他会集各方意见,废低田地3万余亩,建成周长80余里,可灌溉周围9乡农田14万余亩的湘湖;绍兴二十八年(1158),县丞赵善济,为湘湖的公平用水制定则例,酌量按灌溉田亩的高度,对环湖水穴定下六个间隔的放水时段,并对每村稻田灌溉的亩数、用水时间,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力争于朝,揭穿湖民徐彦明私下想把湘湖献给恩平郡王的企图;淳熙九年(1182),顾冲到任,不但将私占之田清出,而且修订原《均水法》,适当削减8乡供水量,增加许贤乡用水,并订《湘湖均水约束记》,刻石立碑,以示遵守;嘉定六年(1213)的萧山县令郭渊明,根据“黄者山士,青黎者湖土”的建议,定出了湘湖东西两岸的“金线”,用以禁止在湖田上建房筑屋。另还有于洪武十年(1377)宰萧的邑令张懋;清邑丞邱洪源等,他们或清退私占湖田,或修筑塘闸。
  第二类是士绅。他们中最著名的有魏骥,77岁时告老还乡。居乡期间,布衣粗食。为解乡民水患之苦,先后倡议修筑石岩等堤塘12处。为禁止富豪争相围湘湖为私田,呼吁官府,发动乡民,清查私田,疏浚湖身,修筑涵闸;毛奇龄揭发上告湖民孙凯臣西自湖东,东自柴岭私自筑堤架桥,知府采纳,饬县削堤去桥,孙得到惩治,毛并补议“四害”、“五不可”。在这些绅士中,甚至有为保湖而殉身的,何舜宾就是其中的一位。明代中期以后,湘湖周围占田之风盛行,魏骥决定把这种情况扭转过来。他在把吴家占田的事公布于众之后,再打算把孙氏所占之田收回,可是还来不及办完这件事,却于成化七年(1471)十月离世了。病前,嘱咐门生何舜宾清算此湖。
  何舜宾于成化四年(1468)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历任要职,在南京和湖广道当过监察御史。他为人正直,受到冥顽奸邪官员的仇视,借着与朝廷的关系,竟把他谪戌到广西。在何被谪戌期间,孙氏开始更为大规模地霸占湖田,把它作为稻田,并用重金贿赂县令邹鲁,企图造成既成事实。何御史遇赦后回到萧山,获悉孙氏的占田行径,同时又忆起恩师魏骥的嘱咐,就着手排除豪族的控制,以求复湖。他向皇上呈上奏章,要求扭转这种情况。邹鲁听到何御史插手萧山的事后,十分恼火。想出一个毒计来对付何御史,他首先令孙氏放出谣言,说何御史未正式赦免私自非法回到萧山;说何因为送奏章没有官印,只得偷了一个。同时妄图勾结何的门生童显章,得到了童的揭露。这样邹就用种种罪名将何及童抓了起来,在将他们两人四十大板后,将童投入牢狱。何被省宪司下令充军到广西庆远。何上路后,邹鲁派13个人,带着他的特别指令,去追赶何及其解押人员。弘治十一年(1498)七月十九日,在江西余干的昌国寺宿夜时,终于被他们追上。他们毒打何舜宾,剥掉他的衣服,用湿棉花堵住他的口,把他闷死。
  第三类人物,是用文献和口头的方式对各类历史记录进行挖掘、综合、增删,以丰富湘湖文化的内涵,使湘湖文化得以传承下来。这除毛奇龄著有《湘湖水利志》外,尚有于士达、周易藻等,他们都有关于湘湖研究方面的专著。为此,他们夜以继日,不辞辛劳。有了他们的这些成果,才使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湘湖原貌,才使我们有了“还湖于民”、开发湘湖的依据。
  
  
五、湘湖特产
  湘湖,不仅景若潇湘,而且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其中有不少是闻名远近的传统特产。
  
1、莼菜
  莼又作蓴,润滑不腻,富有清香,宋时为贡品。南宋嘉泰《会稽志》载:“萧山湘湖之蓴特珍”。明代万历《萧山县志》云:“蓴出湘湖至美,较胜他产。”莼是多年生水生植物,食用部分是沉没在水中尚未展开的新叶。“其根如荇,其叶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如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其冻如冰如白胶,辅枝叶间,清液泠泠欲滴;其叶香粹柔滑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暮春、仲秋是莼菜采摘的最好季节。莼菜杂于蘋藻之间,只有当地有经验的人能辨认。“采摘时沃以沸汤,方能柔滑,其法秘而不传人”,故有“湖心三月水鳞鳞,湖面花开尽白蘋,采得莼丝全不滑,秘传煮法要瞒人”的民谣。宋代诗人陆游十分喜爱莼菜,常常兴致勃勃地“小艇湘湖自采莼”或“携友共采湘湖莼”。在他的诗作中,对湘湖莼菜的采摘、上市、烹煮等,都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
  湘湖莼菜原先主要销往杭州,后来随着交通的发展,又销往上海等地。到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湘湖被大面积围垦,烧制砖瓦,湖中天然生长的莼菜绝迹。1980年3月,闻堰镇老虎洞村,从杭州西湖引种,开始人工种植莼菜,1982年陆续采制出口,远销日本。
  
2、鲫鱼
  色青味鲜美,南宋嘉泰《会稽志》载:“萧山湘湖之鲫,珍美为越中冠”。湘湖旧时湖面宽广,水草丛生,食料充足,鲫鱼生长迅速,长得体高背宽,俗称“老斑鲫鱼”,大的每尾重一斤半左右。清蒸“老斑鲫鱼”健脾开胃,可滋补身体。由于围湖造田,昔日湘湖已成河,鲫鱼产量大为减少,“老斑鲫鱼”更是罕见。
  
3、土步鱼
  头部宽扁,口宽大,牙细小;味鲜美,它与著名的松江鲈鱼同属杜父鱼科。据民国《萧山县志稿》载,土步鱼又名杜父鱼,“出湘湖者为最,桃花水涨时尤美”。春笋烧步鱼,久被人们称为佳肴。
  捕捉土步鱼的方法简便而有趣。从前“滨湖之家以瓦为阱或用破舟沉水中,隔宿起视则鱼已穴处焉”。一清早沿湖村庄,就有人叫卖土步鱼。真是:“瓦盆重叠漾清波,赚得潜鳞杜父名;几日桃花春水涨,满村听唤卖鱼声”。上世纪60年代起,由于围湖造田和水域环境污染等原因,破坏了土步鱼产卵的场所,土步鱼的产量已大为减少。
  
4、野鸭
  即凫,颈绿毛丽,性喜栖水,肉味极鲜,为肴馔中佳品之一。羽可制鸭绒。每年秋冬时节,成群飞来湘湖栖息,沿湖居民设网捕捉,可捕到活鸭。野鸭原是湘湖一大特产,后因围湖造田,水面缩小,逐渐减少。
  
5、旗枪茶
  主要产于湘湖沿岸各山,每年“清明”前后开始采制。外形扁直光滑,苗锋挺秀,色泽绿中呈嫩黄,茶汁清澄,味浓甘口。可与著名的“西湖龙井”茶媲美。尤其是湖东南的石岩山,其状如狮,高峦耸起,云雾缭绕,这里所产的云雾茶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赏识,曾列为贡品。1980年,湘湖旗枪更名为“浙江龙井”。
  
6、杨梅
  颗大核细,色艳汁多,甘甜鲜美,清代黄元寿有诗赞曰:“熟到君家果,千林暖日烘;有蕡桑椹紫,无壳荔枝红;玛瑙堆盘艳,珠玑溅齿融;莼羹兼两美,味冠浙西东”。湘湖各山均有杨梅,种分两类,草种颗小而味酸,接种颗大而味甜。尤以湖山村徐家坞,湘湖村金家坞一带的杨梅品种优良,色红、颗大、味佳,还有白色的水晶杨梅(俗称白水团)汁多、味美,但已不多见。杨梅果可鲜食,也可盐藏、酒浸、蜜渍、糖收、晒干,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烧酒浸杨梅能驱风、去湿、解痧、消除疲劳。树皮及根能解砒毒,止牙痛,治恶疮疥癣等。每当夏风吹绿,绿树绽红的杨梅林,又可供人观赏游憩。
  
7、樱桃
  又称“樱珠”,颗园小,色朱红,味甘美,“出萧山县夏孝乡”,即湘湖跨湖桥、湖里孙及长河一带。在南宋时,朝廷举行樱桃宴,事先总要派人到萧山来采办樱桃,当时曾为供奉官的董清说:“越州樱桃美矣,然萧山更胜他邑。”到了明代,萧山樱桃列为贡品。因朝廷以口腹戕民,所以产区百姓深受贡樱之害。正统年间(1436~1440年),知县苏琳向朝廷直言相谏:“但使樱桃复贡,萧民死过半矣!”朝廷这才同意停贡。此后樱桃逐年减少,至今已属罕见。(徐树林)
  

又,萧山土特产
1、萧山萝卜干:萧山萝卜干产于浙江萧山,已有百余年历史。系萝卜经脱水、腌制而成,采用当地盛产的良种萝卜为原料,取其肉质肥嫩细密,含糖分多,味甘不辣者。其加工工艺主要沿用风脱水腌制法,先去掉蒂、叶、尾、须,洗净施刀,或成条块,或成桔片,或成花状,然后腌制。成品外观美观,色泽黄亮,肉质厚实,味鲜香味,松脆爽口。内含蛋白质、脂肪、糖分及钙、磷、铁等营养成分,维生素C含量较高,并含一种淀粉分解酵素,对人体吸收营养颇为有益。可生食、蒸炒、煮汤、炖肉,香脆可口。它制作精细,香气浓郁,脆嫩爽口,味道鲜美,是萧山的传统名特产。其原料白萝卜甘甜清淡,营养丰富,是食中佳品,亦是食疗之良药,因其性味甘淡、补脾而不滞,俗称:“萝卜上市,医生无事”。萧山萝卜干久贮不易变质,放置后,香气更加浓郁,食用时蒸、炒、煮均宜。它不但是早餐佐食和调剂蔬菜淡旺季供应的佳品,而且具有消炎、防暑、开胃等医药功能。
  
2、萧山花边:萧山花边亦称“萧山万缕丝”,其工艺相传从意大利传入。上世纪三十年代,萧山花边已初具风格,针法由初期的2种增加到10种。如今萧山花边已形成了万缕丝、镶边和机手结合花边三类产品,捏绣、格欣绣、彩条链、绚带丽四类品种,其中尤以绚带丽花边工艺为佳。制品种类有床罩、台毯、盘垫、几垫、沙发套、披肩、衣裙等30多种。
  
3、三黄鸡:萧山鸡又称萧山大种鸡、越鸡,属肉蛋兼用型良种。其体形肥大,一般成年公鸡体重约3-3.5千克,母鸡约2千克,阉鸡达5千克。 产区地处钱塘江冲积平原,农业发达,饲料丰富,又适宜鸡群放养,加上当地农民养鸡经验丰富,故形成该鸡成熟早、生长快,体型肥大、肉质细嫩、产蛋率高等特点。鸡肉脂肪含量较普通鸡少,据测定,100克鸡肉中含蛋白质23克,脂肪仅1克左右。成鸡适时阉割,可加速生长,体形高大,俗称"萧山红毛大阉鸡"。传说萧山鸡的起源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宫中饲养的越鸡传入民间而来,故又称“越鸡”;而因其喙黄、羽黄、脚黄,故又名“三黄鸡”。此鸡个体肥大,肉质白嫩,味鲜美,前期生长快,抗病力、觅食力和适应性强,是全国八大优良鸡种之一。
  
4、杜家杨梅:杜家杨梅产于萧山市所前镇杜家村一带,明王象晋《群芳谱》载“杨梅,会稽产者天下冠”。所前镇坐落于青化山麓,为古代会稽县旧地。约1700年前已出产杨梅。杜家杨梅以“迟色”为当家品种,每年6 月下旬(夏至)成熟采摘,该品种果蒂平、果色鲜红、肉齿团、果大核小、汁多味甜、风味特佳,可食率为93.5%,含有蛋白质、糖类、果酸维生素ABC及钙、磷、铁等营养成份。食之有助于消化、增进食欲、生津止咳、益肾利尿、去暑解闷等功能。“夏至杨梅满山红”,每当杨梅成熟季节,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争相品尝这一传统名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9151/947263996120.html

更多阅读

浙江杭州市龙兴寺经幢 浙江省杭州市地图

浙江杭州市龙兴寺经幢位置:杭州市延安路灯芯巷口年代:建于唐开成二年199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宋《咸淳临安志》记载,龙兴寺创建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当时邑人鲍侃舍宅建寺,称为“发心寺”。据《龙兴寺志》记载,唐神龙三年(707),改

声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萧山(浙江·杭州1)》为网友悬浮的枸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