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旻
战争,是当权者的欲望,是人民苦难的开始,战火铺天盖地,人性展露无疑。“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是一种战后的凄凉,战争的悲怆。不过冷兵器时代是一个体现着人民智慧与力量的时代,手中刃,弦上箭,挥鞭策马,号令百万,这也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当我们无法依靠其他人的时候,苦难会让我们坚强。电影将那些活在书本中的英雄重新塑造,木马屠城,英法百年战争,越南战争,十字军东征……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这样一份守护定能激荡我们心中那份无法触及的情感。10.《特洛伊》Troy
《特洛伊》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年轻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受希腊斯巴达国王之邀赴宴,却迷恋上了国王的妻子海伦,遂将海伦带回自己的国家。此举引发了希腊诸国的愤怒,在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号召下,一支强大的联军浩浩荡荡向特洛伊挺进,随后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漫长战争,阿喀琉斯,奥德修斯,赫克托耳,各自为了荣誉和族人而战。
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从来就不缺少英雄的故事。特洛伊之战就是英雄之战,阿喀琉斯为荣誉和年轻的表弟冲向敌人时,帕里斯坚定的对海伦许诺时,当赫克托耳为了守护家族挥舞长剑时,他们的眼中都闪着英雄的光芒。虽然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并非只有胜利者才是英雄。故事中并未出现诸神,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最大限度的让战争变得真实。阿喀琉斯的参战,更多是无奈和使命感。他是海神之女忒提斯与人类英雄佩琉斯的儿子,是刀枪不入的勇士、心气高傲的将领,同样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否则,就不会在普里阿摩向他讨还赫克托尔尸体时心生怜悯。他是荷马歌谣里的宠儿,彼德森也同样眷顾他。
这是一场人类之间的掠夺之战,阿伽门农无限膨胀的想要占有特洛伊领土的欲望;帕丽斯无法自拔的爱上斯巴达王后海伦将其掠走的欲望,希腊人不掩饰自己的欲望。在荧幕上,《特洛伊》是一部战争的史诗,虽然同原本的故事略有偏差,但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就是人类的欲望,同时塑造出了一个个英雄,在他们身上有着人类最原始的力量和魅力。
9.《圣女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有人说,圣女贞德是法国的花木兰。1337年,在欧洲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历时最长的所谓“百年战争”。战争双方是法国和英国。1428年,英军在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年仅十八岁的贞德确信自己是受上帝的指引来挽救法兰西民族,她扮成男子,身披盔甲,毅然向查理王子请求参军。1429年4月,贞德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她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终于击败英军,解除了城围,扭转了战局,赢得重大胜利,所以人民尊称她为“奥尔良英雄”、“奥尔良圣女”。当时法国的反抗斗争正处于最低潮的时候,奥尔良战役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法国人民。
西方的民众是有信仰的,他们尊重神,敬畏神,并遵循神的指引。对于那些生活在战争水火之中的人们,拥有信仰意味着拥有一种活下去的勇气。对于贞德,上帝一直与她同在。
8.《天与地》Heaven And Earth“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这句话在人们无法解释自身命运的时候总会说起。这部电影从一个越南女孩Lee的一生讲述着越南战争带给人们的毁灭,这里并没有说美国士兵同越南政府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从一个普通越南人的视角,揭示着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与苦难。故事以一种自述的形式展开,1953年夏,美国入侵,自此Lee的平静生活被打破,命运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将Lee推向了未知的、苦难的未来。Lee的经历是那段历史的缩影,也是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的最后,无论哪一方胜利,带来的伤害都是双方面的。
在短短十多年间,Lee遭遇许多,曾由于协助越共游击队被政府军进行逼供,转眼间却又被越共怀疑为内奸,更被越共民兵强暴;后来随母亲到西贡一间富商家里当佣人,却因为爱上了主人并怀孕被赶。面对种种挫折,Lee还是没有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依靠贩卖私烟毒品维持自己和儿子的生活。片中Lee的爸爸曾对她说过:生命就是追随爱,也许凭籍着这种信念,Lee才没有绝望,甚至她还能再爱。这部电影并没有描写大的战争场面,但是“Different skin, same sadness”。
7.《亚瑟王》Who Was King Arthur西元十二世纪,被吟游诗人广泛传唱的关于亚瑟王的传说。曾经统治英国的凯尔特民族在西元一世纪的时候被罗马帝国所统治,历经六世纪以后,日耳曼民族相继入侵,其势力渐趋衰微,终于被迫让出英国王位。
传说中,亚瑟就是在日耳曼民族入侵的这段时期里面,以凯尔特人的英雄身份登场。他率领各部落在名为巴顿山之役的交战中一举击溃属于日耳曼民族一支的萨克森人,被视为中世纪英国著名的传奇人物。但是,亚瑟的形象却随着传说故事的演进而不断地变化,最后演变成为统治不列颠之王,成为将兰斯洛特、崔斯坦等传说中的骑士收于麾下的“圆桌骑士团”的首领,拥有至高荣誉的英雄。
“圆桌骑士”是骑士文化中较早的存在,是信义,英勇和忠诚的象征。电影中的亚瑟更像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的英雄,导演拍摄的几场大战都颇有特色,开头的救驾战,武士们各出绝招,非常有个性;中间的冰上狙击,虽然有点理想化,但也算是颇有气势;结尾的大决战场面壮阔,极具英雄主义,同题材的电影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叙事性比较弱,不过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是人们趋之若鹜的原因。
6.《角斗士》Gladiator在公元96年至180年,罗马先后被5位贤明的皇帝统治,世称“五贤王”,他们分别是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比约和马可.奥勒留。在他们的统治 下,罗马的疆土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东起幼发拉底河,西至大西洋,南起北非,北至大不列颠的万万公民宣誓效忠皇帝并接受他的恩泽,无数珍禽猛兽被送到罗马城的斗兽场,奴隶被迫和它们搏斗,以娱乐罗马公民和贵族,显示帝国的强大,同时震慑远方的蛮夷和皇帝身边的图谋不轨者。
说到电影中打斗的场面,在罗马竞技场上,奴隶们之间的打斗根本无法被称为战斗,更像是一群野兽互相撕咬供贵族娱乐消遣,不过这里比影片开头扫荡日耳曼不落更像是一场战斗。这是讲述一个帝国由盛转衰的故事,一位贤明的君王比一位善战的国王更能很好的引领一个民族。日耳曼人的侵略在这里看起来并不是主要的,但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 “无意义的展览,舞台上的表演,羊群,兽群,刀枪的训练,一根投向小狗的骨头,一点丢在鱼塘里的面包,蚂蚁的劳作和搬运,吓坏了的老鼠的奔跑,线操纵的木偶,诸如此类。那么,置身于这些事物之中,表现出一种良好的幽默而非骄傲,就是你的职责。”作为一位君王,更像是一个思想家,告诫着每一个理想主义者有任何远离世俗生活的想法都是不负责任的,对待所有的庸常,我们的态度是“幽默”而非“骄傲”。
5.《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胜者的道路注定是孤独的。当12岁的亚历山大驯服了塞弗勒斯,当黑色神骏载着少年飞翔在马其顿的大地之上,就注定了他的国土不会是从前人手中接过的那个马其顿,他要去寻找一个和他相称的帝国,亚历山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帝国,但他从不满足,他的帝国有疆界,他的梦想却没有终点。
他父亲说“孩子,去寻找一个和你相称的国家吧,马其顿太小了。”于是他四处征战,降服了希腊,摧毁了底比斯,使波斯灭亡,占领了埃及,攻破了印度,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帝国,但他远不满足于此,他被称为宙斯的儿子,但他实际崇拜的是那些英雄而不是希腊诸神,他向往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崇拜于他们的丰功伟绩,他是一个征战四方的战士,也是一个帝王,他内心的恐惧一直跟随他,但他的渴望也一直跟随他,亚历山大向往像那些名垂千古的英雄一样征服那些遥远的未知世界而不是像希腊神话中那只有爱琴海的区域。
4.《四根羽毛》The Four Feathers《四根羽毛》是A.E.W.Mason原著的一部英国文学名著,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1898年英国与苏丹开战,一名即将新婚的贵族军官哈利在接到开赴北非的命名后,在出征的头一天决定退役。这一举动在民族主义高涨的英国上流社会掀起巨大波澜。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给他代表着耻辱和藐视的四根羽毛。
在2002版本的电影中,其重头戏便是Abu Klea战役的全程,在影片中英军仍穿着他们的红衫,而实际上此时的英军已换装卡其制服。许是为了剧情需要和虐心目的,影片中此战的结果被改为英军方阵被破,溃败撤退,马赫迪军获胜。文学作品中,作家使一些具体的物象赋予更为深沉的内涵。与其说是是哈利的逆袭记,我更想说他退出战争只是无法放开现在的幸福,他并非是一个懦弱的人,每天关注前线战报,在目睹英军的节节失利和不断增加的伤亡名单时,被痛苦和内疚深深的折磨着,他感到自己必须为先前所犯的错误作出补偿,他要帮助身在异邦的挚友们,洗清自己蒙受的耻辱,挽回自己丢失的名誉。前往苏丹的路途遥远,一个人并非能拯救一个国家,不过他可以选择堕落,也可以选择自我救赎。
3.《天国王朝》Heaven And Earth故事发生在1184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期,法兰克铁匠巴利安,因为受失散多年的父亲召唤,也为了替自杀的妻子寻求救赎(在天主教教义中,自杀者是不能升入天堂的),来到了三教圣城――耶路撒冷。其间,父亲亡故,他承袭了爵位和封地,并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十字军政治的漩涡。
中世纪的欧洲,是教士和骑士阶层统治的“黑暗时代”,这个阶层不仅垄断了政治、经济权力,还垄断了文化权力,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是文盲,连《圣经》也无法阅读。失地的农民成为领主阶层在经济关系和人身关系上的附庸。 而那个时代的耶路撒冷则是几大文明相互交融、自由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在这里和睦共存。可以想象,这个充满财富和文明的“东方”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欧洲人心目中一块待割的肥肉,这就有了所谓的“十字军东征”。在斯科特的眼中,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影片中有一段对话堪称经典:城下谈判结束后,巴利安问萨拉丁:“耶路撒冷究竟有什么价值?”萨拉丁回答说:“Nothing”,走出几步之后,萨拉丁转过身来,双手竖起拇指,在胸前用力一挥:――“Everything”。《天国王朝》被很多人誉为史诗电影中最为成功的一部,电影忠于历史,对战术和技术的考证都很严谨。在这部电影中最壮观最精彩的是一场围城战,更为难得的是影片并没有停留在展现战争的层面,在攻城塔向城墙缓缓靠近的时候,镜头扫过塔内年轻士兵稚嫩脸庞上的紧张表情,这张脸在下一个镜头塔门打开之后,守城方用火油和箭雨防守的时候会一直印在观众心里。而在城墙缺口的那个鸟瞰镜头,当双方从厮杀的士兵变为冰冷的躯体的一瞬间,色调也霎时由土黄色变为冷冽的蓝色,这是少见的诗意化战争镜头,使本片有了超越纷争的悲悯之心,有了一种博大和崇高的意味。
2.《勇敢的心》Brave Heart苏格兰的风笛声响起了,电影从讲述开始,一个男人的声音在此时响起:“我将为你们讲述威廉姆华莱士的故事,英国的历史学家们会说我在说谎,但历史是由处死英雄的人写的……”。我们常说历史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就是当代史,自然故事的讲述者会依照胜利者的意愿书写。什么是勇敢?那些知道自己会胜利的人并非是勇敢的,而是那些明知自己力量与对方悬殊而放手一搏的人。“每个人都会死,但并非每个人都会活得有意义”。
华莱士是一个失去爱的人,之前一直在说人们是为了内心的欲望而发动战争,那么为了自由而战的人则是为了守护内心。“FREEDOM!”是华莱士行刑前的最后一句呼声,没有什么比失去爱更痛苦。电影中不乏战斗的场面,史特灵之战是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一次有史有据的战争,1297年9月11日,在这一天,装备烂、训练差的苏格兰布衣农民兵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英国皇家军团,可以说是谋略,也可说是兵法。
片名的由来,传说罗伯特.布鲁斯死后,他的一个随从将他的心封装在锡罐里想带去埋葬在圣地耶路撒冷。途经西班牙时正好碰到回教军队进犯,便义无返顾加入了抵抗战争,就在即将取得胜利之际终于还是倒在了战场上,死时怀里依然揣着罗伯特.布鲁斯之心。后世诗人对这个段子多有传诵,并将罗伯特.布鲁斯的心称为勇敢的心,意指人们只要怀揣着勇敢的心(精神、信仰),也会让人变成勇士。
1.《指环王——双塔奇兵》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三部曲》应该是很多人的回忆,生活在夏尔的霍比特人,精灵王子莱戈拉斯,刚铎王朝的继承人阿拉贡……一个个鲜活而又富有个性的人物被塑造,同时它也是一部魔幻的史诗之作。电影中的战斗场面虽然并不是依据史实拍摄,但是导演在战争中融入了中世纪攻城战的形式,来表现强兽人军团同落汗和精灵联军之间的战斗。
圣盔谷攻防战,从阿拉贡进入号角堡开始,到艾辛格的毁灭结束。依然是多线叙事,而且是三条线,当然最值得关注的一条还是号角堡的孤军。我没看过原著,但双塔奇兵绝对是三部曲中最好看的一部。作为一段剧情这里几乎涵盖了人类面对末日的所有心境。守方孤军据险,装备精良,同仇敌忾但充满了孤注一掷的绝望。精灵的援军如天神下凡,但终究也只是杯水车薪。攻方数量充足、装备粗陋但不计伤亡,最后用超时代的兵器(火药)炸开城墙取得优势。当守方准备做决死冲锋时援兵到来,白袍白马的甘道夫那一刻恍如光明化身。于是战局在这种激动的情绪下逆转。
魔戒,是一种欲望的具象化,电影中山姆对弗罗多说:“这世上一定存在着善良,弗罗多,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到底。”是的,只要我们足够坚强。弗罗多不是一个勇士,不过他很善良,又足够的幸运,命运总会让我们惊喜。
文/旻 审/加七 编辑/lis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