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幸福之基”,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就缓解群众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建言。
打造“互联网+”医疗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朱海燕:“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创新,在诸多领域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医疗卫生领域也应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议以市级平台为依托提供统一的预约挂号、医疗信息查询、健康咨询和家庭签约医生等服务,并将已建立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各级医院电子病历信息共享,方便医生了解既往病史、就诊和用药记录等信息,避免重复检查和重复用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
推进医养资源深度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王明胜:当前,医疗服务供给与老年人需求存在脱节,急需健全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体系。可采取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质量等多种方式,加快医养资源有效衔接、深度融合。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相互持股、参股,鼓励综合性医疗机构积极托管养老机构。根据老年人群需求和医卫资源分布状况,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进行规划布局与设置。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发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和老年电子商务,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积极推行双向转诊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姚民和:在医疗资源本就紧张的情况下,病患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加剧了“看病难”现象。政府部门应出台“双向转诊”规范,积极推行中心医院与社区医院、乡镇医院之间 “双向转诊”制度,指导、协助疑难重症患者及时转诊到适宜的医院就诊,对从中心医院转回社区、基层医院的患者进行随访和康复指导,解决“大医院病人等医生、社区基层医院医生等病人”问题。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穆可发:当前由于基层医院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瓶颈突出、服务水平不高,导致患者对基层医院缺乏信心,客观上加剧了大医院负担,制约了分级诊疗的实施。各级政府要对基层医疗卫生加大投入,在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人员编制及其待遇等方面给予较多的支持,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基层群众就医需求。
延伸阅读:医改首先要重建“两个新秩序”医生并非医改“小儿科” 解读两会医改中国医改那些年 两会上的永恒议题罗湖启动医改 30万居民将签约家庭医生深化医改 “治未病”促进国民健康三明医改 代表委员们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