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蔬菜产业;影响因素;竞争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145-02
一、山西省蔬菜产业的现状
据数据统计,随着播种面积的逐年稳定增加,蔬菜的产量也在稳步增长,2007年山西省蔬菜总产量1620.52万吨。同时,2007年山西省蔬菜播种总面积达到了613.40万亩,占山西省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7%。以日光温室、大棚等为主的保温设施得到了大面积应用推广,目前在山西省内已有山西临汾蔬菜基地、山西晋中榆次区东阳蔬菜基地、山西太原蔬菜基地、山西省应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山西省沁县有机蔬菜基地等大型蔬菜基地,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规模化蔬菜设施栽培模式。2007年设施蔬菜面积已经快速发展到108万亩,从目前来看,设施蔬菜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冬季春季的供应量不足,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降低CPI的增长季节性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
山西省蔬菜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7年蔬菜的总产值为147.47亿元,远远高于棉花、水果、油料、烟草及其他作物,蔬菜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20%。蔬菜以7%的种植面积创造了种植业产值的20%,成为山西省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2007年山西省蔬菜人均产值达到了464.36元。蔬菜收入占到农民当年收入的13.38%,种植蔬菜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山西省蔬菜产业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山西省重点扶持的一个新兴产业。
二、山西省蔬菜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一)竞争优势
1、市场竞争优势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北纬34°34′~40°44′之间,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条件非常独特,光热资源充沛,是最适合发展设施蔬菜的区域。太原以南地区在冬季完全不加温的情况下,日光温室内即可生产茄果类喜温蔬菜,配之大中小拱棚的发展,可建成山西省最大的冬春蔬菜生产和供应基地。北部地区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在不同区域探索和发展适宜的设施栽培模式,初步形成了设施蔬菜的块状结构,为进一步发展设施蔬菜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气候的过渡性差异,山西省蔬菜生产与周边蔬菜市场有明显的季节与品种互补优势。一是夏秋茄果类、根茎类蔬菜在南方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延秋和越冬菜在西北市场具有明显价格优势,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三是冬春蔬菜由于上市时间的差异在京津市场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发展设施蔬菜可以充分发挥山西省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其中,山西省越夏延秋的茄果类和根茎类蔬菜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利用这一天然的气候优势,为发展南方市场需要的茄果类、根茎类蔬菜提供了便利条件,实现季节产品的互补,在我国东南部主要消费城市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山西省蔬菜还具有出口优势。目前,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芦笋输出国,而山西成为中国最大的芦笋种植和出口基地,形成了“世界芦笋看中国,中国芦笋看山西”的局势。永济市的芦笋年出口量占全国的一半,占世界芦笋贸易的1/3,是我国最大的芦笋加工出口基地。2007年加工出口3.18万吨,加工出口总收入5.7亿元。
2、蔬菜产品竞争优势
山西省的部分蔬菜产品具有优质的品质。山西省寿阳县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由于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寿阳县生产的“寿绿牌”甘蓝结球紧实、口感清爽。维生素和钙含量丰富,维生素C含量比普通甘蓝高76%,钙含量高30%。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寿阳县成为第29届奥运会专供蔬菜生产基地。“寿绿牌”甘蓝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量10亿公斤,是全国三大优质菜供应基地之一,产品畅销19个省(市、自治区),120多个县(市),并出口韩国、日本、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3、生产条件优势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南北横跨6个纬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条件非常独特,为发展特色蔬菜提供了优势条件。山西省冬季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温度偏低但能源充分,是发展设施蔬菜的理想地区。南部地区冬季在完全不进行加温的情况下,日光温室可生产茄果类的喜温蔬菜,而且成本低,效益好,配之大中拱棚的发展,可以建成全省最大的冬春蔬菜生产基地;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由于海拔较高,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适于越夏延秋茄果类和根茎类蔬菜的生产,其产品品质优良,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好的声誉;北部地区气候冷凉,适合夏秋季露地蔬菜的生产。
4、低成本优势
山西省蔬菜产品成本投入较少。2006年山西省蔬菜生产的亩投入为550.32元,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73.90元,具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但每亩收益也小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山西省蔬菜亩产值为2049.59元,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483.84元,每亩产值减去成本后的收益山西省为499.27,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9.94元。表明山西蔬菜产业链条不长,科技含量不高,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价格上不去。
(二)竞争劣势
蔬菜产品季节性供求矛盾突出是山西省蔬菜产业的竞争弱势。2007年全省蔬菜总产量1620万吨,其中夏秋调出1186万吨,调出量占全年产量的72%。但冬春消费蔬菜严重不足,冬春设施蔬菜生产量仅为需求量的40%,60%的蔬菜供应靠山东、河南、河北、海南等外地市场调入,季节性供求矛盾较突出。但随着近年来日光温室、大棚、中拱棚、小拱棚等保温设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设施蔬菜的发展缓解了冬春供应不足,季节性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山西省蔬菜产业竞争劣势产生的原因,包括产业链条不长、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等。产业链条不长,科技含量低。山西省年产蔬菜1600多万吨,90%以上以鲜菜进入市场,全年鲜菜加工量仅28万吨,占全年产量的1.78%。山西省共有蔬菜加工企业133家,多是进行产品的初加工,且加工规模小,增值不多。由于长期受投入资金短缺的困扰,蔬菜技术推广经费少,使得蔬菜生产第一线专业技术服务人才缺乏,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入户率低。造成单产水平低,同时缺乏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武装和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蔬菜产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减弱。
政府扶持不到位,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近年来,山西省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主要向粮、畜等产品倾斜,而对比较利益较高的蔬菜产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少。蔬菜作为优势产业,尤其是进行绿色、无公害生产涉及的内容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才能使其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农业监管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质量检测和市场监管相对落后。市场信息服务功能不健全,没有形成与专业化产地交易市场相配套的市场服务网络构架,交易行为也不规范。
综上所述,山西蔬菜产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且优势越来越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芦笋产业的出口市场竞争优势和越夏延秋的茄果类及根茎类蔬菜的竞争优势。劣势主要表现为山西蔬菜供应总量的不足和蔬菜产品季节性供求矛盾突出,如何扩大优势弥补劣势是山西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作为山西省近年来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山西省蔬菜产业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属于国家规划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产业带中。发展蔬菜的条件独特,市场广阔。因此要将这一优势产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推进。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尽管国家对粮食种植进行了补贴,但农民种植蔬菜带来的收益更多。2008年为抵御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安排了40000亿元来扩大内需,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包括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和产业结构调整。我个人认为在此政策指引下,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要在每年的财政支农资金中,向蔬菜生产重点倾斜,增加对蔬菜这一优势产业的投入支持。同时应加大对优质蔬菜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加大对无公害和绿色蔬菜技术集成与产业开发的投资力度。建议对蔬菜生产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出口企业可提供5-10年的中长期贴息或低息贷款和保险服务,向信誉高的外向型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这既能解决失业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推动优势特色产品向适宜区域集中
对于具有竞争优势的夏秋蔬菜,最适宜的生长区域在晋中地区、运城地区和吕梁地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资源整合,在资源最适宜地区生产,形成高效蔬菜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山西省确定了寿阳、清徐、新绛和榆次4县为蔬菜生产优势县,并确定了44个蔬菜基地县。通过优势基地县的建设,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扩大生产规模。中南部地区充分利用冬春季节光热资源的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重点发展节能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同时积极发展露地茄果类蔬菜,以弥补季节性供应不足的劣势。在南部黄河滩涂地区,充分利用气候、土壤、技术优势,积极开发芦笋特色蔬菜出口产业。北部地区利用夏季冷凉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延秋根茎类蔬菜,满足夏秋季节蔬菜调出和内销需求。
(三)进行产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蔬菜的生产、加工、贮藏、运销各环节,要由孤立的小生产向高度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蔬菜的经营方式,要由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转向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转变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要针对蔬菜产业作物种类多、分布广,产业化、集约化难度较大的特性,突出重点,分布推进。
(四)打造品牌,实施无公害蔬菜的标准化生产
品牌竞争己经成为蔬菜市场竞争的焦点,因为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志,更是产品质量、市场信誉、营销服务和竞争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增加产品收益的重要途径。就山西省的情况来看,目前太原市共有6家蔬菜基地有注册商标,但无一品牌步入正轨。寿阳县是山西省走品牌战略较早的地区,2005年国家商务部授予“寿绿”牌“全国三绿工程蔬菜类十大畅销品牌”。2007年12月“寿绿”牌蔬菜又被山西省工商局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寿绿”牌甘蓝因实施品牌战略,销售价格提高了一倍多。应认真总结寿阳县蔬菜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经验,并以其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品牌竞争战略。
全面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蔬菜标准化进程,加快蔬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绿色蔬菜基地和有机蔬菜基地,并积极取得相应产品的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