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重症肌无力学名为重肌无力症,中国大陆地区称为重症肌无力。这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患上此病,对于患者而言像是一个摆脱不了的噩梦。那么什么是重症肌无力呢?谁先发现这个疾病的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重疾保险导购指南,轻松挑选适合您的重疾保险产品!
重肌无力症,医学学名为Myasthenia Gravis,简称M.G.。此乃神经肌的疾病引致肌肉颤动、软弱及容易疲劳。这是一种自我免疫系统的紊乱,它会阻碍抗体的循环,阻塞乙酰胆素感受体在突触后神经肌的接合点。临床主要特征是局部或全身横纹肌于活动时易于疲劳无力,经休息或用抗胆硷酯酶药物后可以缓解。也可累及心肌与平滑肌,表现出相应的内脏症状。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慢性疾病, 乙酰胆碱受体 (AChR)抗体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自身抗体,主要是产生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结合,使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阻滞,导致眼肌、吞咽肌、呼吸肌以及四肢骨骼肌无力,也就是说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在多种病因的影响下,不能将“信号指令”正常传递到肌肉,使肌肉丧失了收缩功能,临床上就出现了眼睑下垂、复视、斜视,表情肌和咀嚼肌无力,表现为表情淡漠、不能鼓腮吹气等,延髓型肌无力则出现语言不利、伸舌不灵、进食困难、饮食呛咳,和四肢肌无力。本病的病因是全身性的,但影响的肌肉因有所侧重就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西医认为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cis,简称MG)是自身抗体所致的免疫性疾病,为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而引起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受累横纹肌异常疲乏无力,极易疲劳,不能随意运动,经休息或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症状暂时减轻或消失。中医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相当中医的不同病证,如眼睑无力下垂为主则属于中医学中的“睑废”或“胞垂”;看物重影则为“视歧”;抬头无力则属“头倾”;四肢疹软无力则属“痿证”;呼吸困难、肌无力危象则属“大气下陷”等病证。
早在1672年,英国学者Thomas Willis 首先描述了第一例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 G〕病人的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极易疲劳,休息后症状减轻的典型病症。1877年英国内科医生Sameul Wiks 描述了第一例肌无力危象,对1例上述症状的死者进行尸体剖解,结果无异常发现,同年有医师描写此病为肌肉易于疲劳之病症。1879年Erb 详细描述了三例M G的临床表现,并强调了症状的波动性。1887年,Oppenheim认为此病是一种找不到病理损害之慢性进行性延髓麻痹症,以延髓神经支配的范围受累最多。1893年,Goldflam指出该病不是肌肉麻痹而是肌肉疲劳。1895年Jolly 首先注意到间接刺激肌肉后其抽搐张力降低,根据该病之症状特点,正式将该病命名为“假性麻痹性重症肌无力”。1900年之后,重症肌无力病名在欧美各国得到广泛承认。
慧择提示:以上就是重症肌无力的相关知识,有没有让您对重症肌无力有一个新的了解呢?近些年,我国患有重症肌无力的人群在逐渐壮大,重症肌无力如何治疗,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