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能力提升[语言文字运用+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项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日本在处理国内危机的同时,应该推己及人,充分考虑事故可能对他国产生的影响,采取一切必要、可行的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切莫以邻为壑,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
B.因为有“重要”工作,病可以不看,觉可以不睡,饭可以不吃,发烧可以忍耐;工作不能耽误,健康可以耽误,看似微小的耽误,一朝积重难返就会酿出生命的祸端。
C.前一段时间,多家消费品巨头欲掀起的涨价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发改委介入调查后半途而废。
D.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容易任发布者摆布,加上“三人成虎”定律的影响,一件事情被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大量转发的时候,一个伪事件很容易“被成真”。
2.下面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针对目前媒体报道比较多的反式脂肪酸的问题,卫生部表示,已经组织进行了相关风险监测评估,对于婴幼儿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最高含量应小于总脂肪酸的3%。
B.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在内阁会议后的记者会上指出,海上自卫队的P3C反潜机除每天在东海进行一次监视飞行外,电子侦察机EP3也将加强对东海的监视。
C.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村抓住了一个小偷,吊在大队会议室的大梁上,扒光了上衣鞭打。那个恐怖的场景,那个被打的小偷,成了我整个童年挥之不去的噩梦。
D.此次从利比亚撤离中国公民行动的规模、范围和复杂程度都是空前的,中国在这次行动中的大投入和高效率,向国内外证明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应变能力和动员能力。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人类一直面临着三个基本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____________。
①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宫——我国的故宫,其核心建筑三大殿的名称,集中反映了这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②这三大殿的名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和谐。
③化矛盾为和谐,始终是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
④中和殿,中庸平和,喻人世和谐。
⑤保和殿,心态和顺,身体安适,喻人的身心和谐。
⑥太和殿,天地祥瑞,喻人与自然和谐。
A.③①⑥④⑤② B.③①④⑤⑥②
C.⑥④⑤②③① D.④⑥⑤②③①
4.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5分)
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和核泄漏、造成巨大损失的情况下,3月14日,作为地震发生后来到当地参与救援活动的第一支国际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在遭受地震和海啸双重袭击靠近海滨、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的日本岩手县大船渡市展开救援工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一幅宣传戒烟的公益广告图片,请简要评价其创意设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吕本中
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阑干欲暮时。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
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
6.诗歌的首联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尾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歌的第三联描绘了怎样的春日景象?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魄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愤懑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8.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专项训练十九
1.C 【解析】 半途而废: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不合语境。
2.D 【解析】 A项,介词误用,导致无主语,应去掉“对于”;B项,语序不当,应将“除”放在“海上自卫队”之前;C项,成分残缺,应在“吊”前加“人们将他”或“小偷被”之类的词语。
3.A 【解析】 有了矛盾,要解决矛盾,所以应接③,然后举事例①,根据语境“人与自然”“人类社会内部”“人自身”三点即可确定⑥④⑤的顺序,最后很自然接②。
4.【答案】 ①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和核泄漏,造成巨大损失。②3月14日,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在日本岩手县大船渡市展开救援工作。③这是地震发生后来到当地参与救援活动的第一支国际救援队。④大船渡市靠近海滨,遭受地震和海啸双重袭击,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句1分,写全满分)
【解析】 这是一个长句变短句的试题,注意这个长句的主干“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在日本岩手县大船渡市展开救援工作”,然后将附加成分单独成句即可。
5.【答案】 把两个紧紧相连的日子作为设计主体,加上一行醒目的提示语,突显戒烟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极易唤起人们的情感认知;(3分)同时造型简洁,黑白对比鲜明,给人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3分)
【解析】 评价创意设计,要首先领悟其设计的主旨,然后要看其特色的表达形式,并分析这种形式的特殊效果。该图主旨在于警示禁烟,设计上的特色在于:无烟日和儿童节的时间是紧挨着的,“为了明天”有着双关意味,让人联想丰富并有强烈的紧迫性;色彩上的黑白对比,给人很深的印象。
6.【答案】 首联塑造了一个眷恋春光、病起探花的多情诗人的形象。(2分)尾联写池边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婀娜多姿,可是对于诗人来说,音讯不通,即使折尽柳枝,又能送给谁呢?诗人触景生情,流露出淡淡的孤独落寞和对亲朋的思念之情。(3分;答出两方面情感给2分,“简要分析”1分。)
【解析】 诗的首句写诗人病起看花,表现了对春光的眷恋;结尾上句写眼前池边的柳枝,随风飘荡,犹如舞女那样婀娜多姿,仿佛依依有情,勾起诗人无限思念的心绪。诗人自然会触景伤情,流露出自身的落寞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7.【答案】 颈联描绘了蜂飞蝶舞、草木摇曳,既充满勃勃生机,又有些荒凉孤寂的春日景象。(3分)主要运用了拟人(移情于物)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蜂蝶、兔葵燕麦以人的感情,既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又流露出淡淡的人生孤寂之感,耐人寻味。(此联还用了对比、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答出任意一种即可。)(3分,“手法”1分,“简要赏析”2分。)
【解析】 第三联写到了“蝶和蜂”,都是春天蓬勃生气的象征,但诗人触景伤情,发出一种人生孤寂的感叹,蝶与蜂虽是有生命的小动物,但写成有“情意”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表现手法。尽管蜂蝶都“有意”,然而“兔葵燕麦”却“无知”。这是以无情衬托有情的手法。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抒写诗人病起后所见的春日美好景象和寂寞相思的心绪。
诗篇开头展现了诗人病起看花的情景,点明了时令。首句“病起多情白日迟”,直写作者病起后眷恋美好春光的情态。“白日迟”是指初春阳光和舒的意象。这里用“多情”二字更显得依恋不舍。下句“强来庭下探花期”写诗人勉强来到庭院,看看花朵是否盛开。
三四句写庭院初春景象,而把诗人的情态融合在内。“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阑干欲暮时”。和暖的春风轻轻地吹拂大地,园中池馆的积雪渐渐地消融了。诗人倚栏凝望,领略这早春的风光,一直到太阳将落的时刻。这里诗人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五六句承上进一步写景。“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蝶和蜂”都是春天蓬勃生气的象征,但吕本中并不陶醉在这蜂蝶飞舞的明媚春光中,而是触景伤情,发出一种人生孤寂的感叹。蝶与蜂虽是有生命的小动物,但写成有“情意”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表现手法。尽管蜂蝶都“有意”,然而“兔葵燕麦”却“无知”。这是以无情衬托有情,言外含有不尽之意,耐人寻味。
最后两句“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春日病起看花,倚栏凝望的种种情意,都是为了怀人,但前六句都没有道破。末二句写眼前池边的柳枝,随风飘荡,犹如舞女那样婀娜多姿,仿佛依依有情,勾起诗人无限思念的心绪。折柳赠人,这是在唐宋时期流行的一种风俗。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诗中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可是对于诗人来说,无论是折柳送别,还是迎人归来,都感到一种迷惘。因为音讯久疏,不知所念之人身在何方,即使把柳条都折尽了,又寄给谁呢?写得情意宛转,真切感人。
这首自抒情怀的即景之作,笔调凝练,意新语工,特别成功的是在写景抒情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诗人的妙笔不在一句情一句景的分写,而在于写景之中含情,抒情之中有景,从而构成一幅情景相融的生动画面。诗中的花、柳、蝶、兔葵、燕麦都是无情之物,诗人用“探花期”“腰支活”“俱有意”“自无知”等加以描绘,这就化无情为有情,使情景妙合,自然成趣。令人读来既感到全篇跳动着诗人的主观情思,又领受到一种委婉情深的含蓄之美。
8.C 【解析】 C项说“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不恰当,从下一段的开头,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一句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
9.B 【解析】 从“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愤懑中解脱出来”来看,文人们爱竹是为了自身的解脱。
10.A 【解析】 A项说“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分析错误,是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