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初年,在庐江地区有一个毛义,年少有节,名气很大。毛义家里很穷,可是对母亲很孝顺,什么好吃的都仅着父母——这里又出现一个悖论了。如果说儿子忍饥挨饿把口粮节省下来给父母,儿子那成了孝子不假;可是,父母忍心吃下儿子的口粮,父母不是禽兽不如吗?可惜,历代的道学家们不是看不到,就是故意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个问题。
有一个南阳人,名叫张奉,是毛义的粉丝,早就听说毛义的大名了,积攒了许多钱粮,风尘仆仆的从南阳走了几个月赶到庐江,到毛义家拜侯毛义。毛义请张奉到aIhUaU.COM客厅落座。此时,庐江郡太守的任命书来到,朝廷认为毛义有孝行,任命毛义担任某某县令。毛义接过任命书,得意洋洋的走进客厅。张奉一看,心中大怒,没想到自己仰慕的孝顺明星竟然是个官迷,是个为了求官,而假装孝顺的伪君子。张奉当时就拍屁股走人,毛义百般挽留,张奉坚决不干。在毛义这种伪君子家里多呆一会,那都是一种耻辱。
毛义不知道张奉为何生气,反正两个人关系也平平,分手也就分手了。之后,毛义出山为官,等到母亲死了,又辞官回家服丧。朝廷三公多次征召,毛义又几次担任县令。无论是毛义出山,还是毛义回家,那都有礼有节。后来朝廷征召毛义为“贤良”,毛义却拒绝前往。
张奉自从离开毛义家之后,对毛义有了看法,也就特别关注毛义,看到十多年来毛义的种种行为,张奉当初的气愤渐渐消散了。张奉感叹:“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当初毛义得到官职为什么很高兴呢?是因为要赡养父母,让父母高兴啊;而现在父母去世之后,朝廷征召也不出仕,足可以证明毛义并非一个贪恋名利权位的人。对一个贤人的了解,实在是很难啊。
张奉的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不但是贤人不可测,我们对许多人物的判断,都很难有完全正确的结论。就比如对毛义,毛义到底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呢?在史传当中只是记载了毛义孝顺,却没有记载毛义孝顺的细节。我们可以猜测张奉为什么会生气。因为当时社会上许多人为了出名,为了成为一个“孝子”,用尽手段。因为孝顺就可以当官,自然假孝子横行。张奉觉得当初的毛义也是如此。
其实,毛义得到任命书之后,面露喜色和孝顺没有一点矛盾,以前怎么孝顺,后来还可以怎么孝顺。不能因为想要当官而否定人家是一个孝子,从概念上讲,为官和孝顺根本就是两回事,不冲突。当然,史书中还记载了张奉生气的原因,“奉者,志尚士也”,原wWW.aIhUaU.cOm来张奉是一个轻视功名,看重个人品行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