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中印战争假装撤退 中印战争 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

网友赵丹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后勤跟不上,打下来占不住

以下来自网络 原文地址 :http://www.wwgc.cc/luntan/viewthread.php?tid=137391&highlight=%B6%D4%D3%A1

62年的中印战争,如今倒是这段历史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了。相关的资料都不难查到,所以就只简单的说一下: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自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10月20日至28日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击溃了印第七旅,俘其旅长,攻克了克节朗-达旺地区,其间比较重要的事态还有,10月22日以国防部名义正式宣告我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第二阶段主要是从11月16日到21日,我军从西到东,全线大捷,特别是在东段,当面印军主力基本全部被击溃,我军前锋直逼中国所主张的“习惯线”,甚至可以说,当时只要我方愿意,饮马布拉马普特拉河也应该不是件难事的。可以说,这是建国之后的对外战事中打的最畅快淋漓的一场。不过也正是由于战场上压倒性的胜利,使得更多的人反而更加不理解其后的无条件全面撤军,有的人更是借此抨击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视国土如弃履,为了个人的“天朝心态”而丢掉了所有的胜利果实。但这种批评是相当不公正客观的,检视当时各方面的条件,就可以看出,作出主动撤军的决策是非常符合对于当时中印双方在边界上可投入力量对比的清醒估计。

对于一场战争,初战的胜负并不一定具有决定性意义,那取决于(失利)一方有没有继续打下去的决心和实力,而62年的印度两者都不缺乏。前者,印度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舆论一致高呼要“收复”失地;后者,印军当时总兵力数十万,也有大容量与可靠的交通设施可供迅速调兵至前线地区,只需很短时间就可以恢复甚至扩大战场上军事优势。——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取得了辉煌大捷的我军叁战部队,主力仅仅是一支师级的藏字419部队,仅4个多团,几乎没有重装备(能运输到前线的最大口径火炮只是120迫击炮,炮弹还是靠当地民工背的),更不可能有空中支援(当时我们的空军比印度强,但问题是在西藏既没有可供支援前线作战的机场,也没有适合在西藏气候地理条件下作战的飞机),这支英雄的部队从此跨入了我军头等主力的行列,现在是我军唯一的正式山地师。然而,无论是中国参战部队的勇猛善战、机智灵活,还是印军的指挥低下、战技生涩,都不是可以长期依靠的条件。

网友阿成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地缘战略这东西,不去亲身看看哪里的山,走走那里的路,
在书房里下一个拍脑袋的结论说补给(没/有)问题都是没意义的。
我也没去实地考察过,这里只是引用一些资料,抛砖引玉吧。
--------------------------------------------------------
我的总结:
1.补给跟不上
2.不能打全面战争
3.国际形势不利
4.收回来对西藏局势可能有副作用。


比起藏南,失去白龙岛和半个长白山才让我叹息,
那几个才是领导人追求道德虚名和所谓“同志友谊”而出卖国家利益。
而放弃藏南,我觉得更属于理性选择。

---------------------------------------------------------
藏南历史和地缘概况
引用神贴《地缘看世界》,建议认真读:
(图中白线是依据喜马拉雅山脉走势而成的自然分界线,上面的红实线是麦克马洪线,白虚线是下文作者猜测的未来分界线,下方的红实线是中方要求的边境线)(图中白线是依据喜马拉雅山脉走势而成的自然分界线,上面的红实线是麦克马洪线,白虚线是下文作者猜测的未来分界线,下方的红实线是中方要求的边境线)

藏南永远是中印边境最热的话题,提到它就不得不提到麦克马洪这个人。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他在划分这段边界时是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作为主要依据的。我前面说过,我并不认为麦克马洪当时在划分这条边界时本身带有多大的恶意,因为依据分水岭划分边界是比较通行的办法。事实上受当时的条件所限,他这条分水岭选的并不完全正确。受益于现在的卫星技术,我们很容易看出,这条分水岭依图上的白线走会更为准确。
*再次声明,以上观点为技术性讨论,暂请不要上纲上线
从这张〈藏南地缘形势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单从分水岭的角度划分边界(白线),白线和红线(麦克马洪线)之间有两块地方划归了中国。换句话说,中国在山南地区有两个突出部,一个是西头的“错那”县,一个是东头的“墨脱”县。形成这中国在山南地区的这两个据点的原因并不相同。
“墨脱”县的划给中国应当是限于当时的技术能力。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墨脱”实际上是向北突出的一条峡谷,喜马拉亚山走到这后,北有南东向的念青唐古拉山阻挡,东有南北向的横断山挤压,最终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稻皱带。由于地形过于复杂,英国人当时并未深入其中去寻找分水岭,而是将边境线划在了峡谷出口处。这就为中国在山南留下了一个突出部。

中国获得“墨脱”这个点可以说是幸运,但要想使之具有战略意义却又难上加难。你很容易从网上得知墨脱是全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1993年修成过一条沙石路,不过据说进去一辆车后就塌了。今年4月29日新公路改建工程正式奠基,出于战略目的,再多的钱也得花啊!
听到这里,你千万不要以为那里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相反由于处在山南,可以充分享受到印度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墨脱的自然环境和和西双版纳有得一拼(当然是指海拔低的峡谷地带)。交通不便只是相对于山北来说,如果向南往印度修路要简单很多。所以说依照山形水势划分边界是有一定道理的

说完了东头的墨脱,该说说西头的错那了。如果说麦克马洪把墨脱划给中国是因为技术原因,那么把错那划给中国则应当是考虑到政治因素了。
因为在14世纪西Z政府就在“错那”设宗(县),用以向山南的门巴、洛巴族收税,应当说是西Z政府派驻山南的据点。由于有了明确的行政机关,因此麦克马洪在划界时并未依照分水岭,而是在“错那”下面绕了一下。而恰恰是这么一绕,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缺口,1963年那场战争,解放军就是从这里攻取达旺并继续南下的。

“错那”县整个地形是北高南低,也就是说整个是在南山坡上,一直到海拔2800米的时候有一条亚热带的山谷。麦克马洪认为既然已经给了西Z政府面子,让出了“错那”。那就没理由再把边界往下划了,于是边境线开始顺着这条山谷直到不丹,然后向北又回到了喜马拉雅山的山脊。只是他这么一划却把“达旺”划给了印度,也为日后中国向藏南兵提供了口实。
坦白说西Z政府对于藏南的门巴、洛巴两族的管理是比较模糊的,现在基于法理上的证据主要是向这两个民族收过税,或者说类似于四夷向中央王朝进贡的性质。因此印度和西方国家并不认为这足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曾对藏南地区拥有主权的证据(西方国家本来就认为中国对西Z行使主权过于勉强,而西Z对藏南地区的主权又过于勉强,那么中国对藏南提出主权的要求在他们看来就更是经不住推敲了)。
不过“达旺”是个例外,基于西Z曾经的最高领袖——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有明确的记录出生于此,因此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达旺”为西Z政府的直接管辖地。

事实上我们现在无法揣测当时签订协议的双方是否明确“达旺”的归属。有可能的情况是,西Z政府的代表提出了“错那”的归属问题,但误以为“达旺”包括在内。而英国人并未发现“达旺”之于藏族的重要性(一个几百年前的喇嘛出生地是很有可能被忽视的)。如果当时明确提出,英国人似乎没有坚持要划走的理由(从战略上考虑,在达旺的南侧恰好有一条延伸出来的山脊可以用来做分界线。事实上也很有可能是这条山脊阻止了藏族向山南移民)
*注:以上推论纯属臆断,如有不同意见可以无视
我尽量从地缘的角度去解释问题,因为一旦牵扯到政治又会形成口水仗。其实每个国家都有权利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来提出要求(有必要我可以贴出尼赫鲁当年写给周总理的信,如果第三国的人看到,很有可能会觉得印度才是受害者)。在争夺领土的时候所以基于地缘和实力所达成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藏南的情况已经大致说完了,刚才已经有朋友看到那条白虚线了。你应该猜到了,这就是我给中印在藏南划定的边境线。
边境线的合理划分是要最大程度保证双方的战略安全,所以沿山顶的分水岭划分容易为双方所接受。前面已经说了,墨脱虽然位于山南,但于中国来说目前形同鸡肋,对印度东北部暂够不成威协,何况有麦克马洪线做法律上的保障,墨脱并不会成为热点。
而对于“达旺”,即使是基于面子,中国政府也会力争到底。对于印度来说,既然当年英国人出于政治的考虑,让中国的势力伸到了山南,那么有必要考虑寻找下一条分水岭做为防线。至于这条防线以北的地区,如果有合适的交换品也并非不可以出售。
附:2005年订立的《中印解决边界问 题的政治指导原则》第二、三条,注意里面的几个关键词
二、本着互相尊重、互相谅解的精神,对各自在边界问题上的主张做出富有意义的和双方均能接受的调整,一揽子解决边界问题。适当考虑彼此的战略的和合理的利益以及相互同等安全的原则。
三、考虑双方的历史证据、民族感情、实际困难、合理关切与敏感因素,以及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边界应沿着双方同意的标识清晰和易于辨认的天然地理特征划定。维护边境地区双方定居人口应有的利益。
附上一张“藏南”行政区划图,你会发现“达旺”南部那条边界就是我图上那条白虚线,也就是中国和印度所能达成的战略平衡线。
个人认为,最终收回达旺地区的可能性为70%,而取得藏南其他地区的可能性为0。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基于“适当考虑彼此的战略的和合理的利益以及相互同等安全的原则”,中国在西线或中线是一定会做出让步的。

----------------------------------------------
1.补给跟不上
根据上面的分析,中国对藏南有两条运输线,北线的墨脱当年公路不通,要靠手拿肩扛,等于没有。
南边的达旺好像当年通了公路,不过要靠一条公路支持大兵团作战也就是开脑洞吧。
即使是南线,一年只有几个月路况较好。
中方选择在1962年10月下旬开始军事行动,部分原因是为了躲过藏南地区的雨季,获得较好的道路运输条件,便于运送兵员和武器装备以及作战物资。但如果军事行动继续拖延下去,进入11月便是藏南地区的冬季,届时该地区将大雪纷飞,成为冰天雪地。道路可能被大雪封住,人畜皆不能通行,随时会切断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线甚至对作战人员造成伤害。
相比之下,中印边界印方控制一侧的地形较为有利,可以使用汽车或火车便捷地运输物资,而且印度军队的后勤补给点距离战场较近。后勤补给保障在现代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中方当时的后勤补给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此次军事行动不能长久进行,只可维持在较短时间内。因此,中方必须速战速决,见好就收,在取得有利战果时尽快后撤停战,为通过外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赢得筹码。有人说,印军是运输大队长,靠缴获的物资就能够解决补给问题。
现代战争居然还有人这么想问题,缴获的物资只能救急,最多能解决一两次战役的后勤,
居然要靠缴获来打整场战争,能赢才有鬼。
不然按这个思路日本早就占领全中国了。

2. 守住了容易打成全面战争
由于有两个山南桥头堡,藏南是易攻(选一年天气最好的几个月打)难守(补给太不稳定)的。
即使守住了也很容易演变成中印全面战争。

藏南在印度人心中的大概类似中国人心中的东北。
任何一届印度政府都需要在公开场合表达不放弃这些土地的声明,
一旦做出让步,当届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会迅速倒台。
觉得中国持续占领就能把生米煮成熟饭未免有点想当然。
持续占领可能意味着数十年的断断续续的战争。

3.国际形势

20世纪60年代初,正处于冷战的一个高峰时期,美国对于中国的敌对态势非常强烈。中国与苏联的矛盾正在不断扩大,美、苏两个大国都开始在政治和军事上给予印度支持。中印边界冲突战事一起,包括美、苏等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以各种形式支持印度,具体情况如下。

1) 美国和英国

美国在中印边界冲突开始后就立刻以强硬的立场公开表示支持印度。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接到尼赫鲁求助信函后,在答应给予印度支援的同时,还对中国发出了公开威胁,强调如果中国继续向前推进,美国将有可能采取适当行动。

实际上,美国随后便开始向印度交付了首批紧急军事援助并提供有关中国军事行动的情报,包括派出12架C-130大型军用运输机前往印度帮助印度军队向前线运送兵力和装备。肯尼迪总统还指示加尔布雷斯大使发表声明支持印度对有争议领土的要求,承认“麦克马洪线”为约定俗称的国际边界线。

当然,几乎于同一时期内在美、苏之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使得美国不得不暂时将注意力重点转移到古巴,并集中力量对付苏联。但随着古巴导弹危机逐渐走向缓和,美国又得以将重点移回到中印边界冲突事件,继续大力支持印度对抗中国。

英国在对待中印边界冲突的态度和立场方面,也是强硬和明确地支持印度。英国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英国政府一向承认麦克马洪线是印度边界,时任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公开表示印度要英国做什么来帮助印度,英国就会做什么。在几天之内,两艘装载着轻武器的英国船只驶抵印度,船上的轻武器被交付给印度。这是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援助印度的第一批武器。

2) 苏联

与此同时,印度也积极地向苏联寻求援助。苏联一方面身陷与美国的古巴导弹危机,另一方面需要得到中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上对于苏联的支持,不便明确表态,只是通过《真理报》表示对于中印两国爆发冲突感到遗憾,同时呼吁中印双方停火后进行谈判,暂缓了对印度的军售和援助。

然而,随着古巴导弹危机趋于缓和,以及中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中对苏联的支持没有达到苏方要求,苏联很快便于同年11月恢复对印度的军售,包括当时最为先进的米格-21型战斗机。
而且,有些论著也指出,苏联通过威胁停止向中国空军提供燃油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尽快结束中印边界冲突。

3) 亚非和其他国家

此外,亚非国家做出的反应也对中印边界冲突的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次边界冲突爆发后,亚洲国家中仅仅只有越南、朝鲜、缅甸和巴基斯坦公开表示支持中国。一些亚洲国家宣布保持中立,比如锡兰政府,尼泊尔国王,阿富汗国王以及柬埔寨亲王。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为数众多的国家反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公开表示同情和支持印度,总数达到了75个。其中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塞浦路斯等英联邦成员国,还有日本、伊朗、老挝、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

包括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内的中东地区国家几乎一边倒地完全支持印度。非洲国家中大多数也明确地站在印度一边,比如苏丹、尼日利亚、罗德西亚、埃塞尔比亚和乌干达等国。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非洲国家比如阿尔及利亚、几内亚和加纳等国支持中国。


4. 降低西藏对内地的依赖

这一点可能争议就很大了。欢迎大家批评指教。

收回藏南对于西藏肯定是有利的,但不一定利于国家统一。
西藏地理上易守难攻,只要切断几条公路铁路就难以进攻。
但是西藏土地贫瘠,这意味着西藏不能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养不起大量军队。
武器什么的可以靠外国空运,难道几百万人的粮食能全靠空运?
这其实才是西藏独立的最大障碍。

藏南的土地肥沃。
藏南收回了几乎一定会划入西藏
(单独划省也没用,藏南只于西藏联通,两者很容易合谋),
于是西藏就获得了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粮食。

现在的西藏已经很不稳定了,何苦加强他独立的筹码呢。

网友宫泽栩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建议题主看看撤军日期,再不撤就该大雪封山了。。。

网友tony chang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累了,进入了贤者时间。

网友天山彗星紫电改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中国根本就没有制定全面入侵印度的作战计划,出兵太少光打到新德里又担心后路被抄,出兵太多国内经济条件不容许

网友maomaobear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1、本来就是局部战争,没准备大打,当时中国和美苏都不对付,真要发力灭了印度。美苏一定干预,开战选在美苏古巴导弹危机,双方无暇顾及印度。痛打一顿,然后收兵。

2、从动用的兵力看,只是边防部队,根本没用精锐。但是后勤是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继续打下去,后勤难以为继。除非以战养战,打成全面战争,从印度方面直接获取补给。那样就是大打了,当时的国际局势是不允许的。

网友周阳明金玉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千万不要唤醒印度象,让它沉睡,不然整个银河系都要颤抖。

网友白河hotaru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建议看这本书/引用自这本书/多图慎入
只是一个角度的看法,兼听则明
总之吧,尼赫鲁自信爆棚,把北部边界问题搞大,不顾历史和两国人民友谊,第三世界发展需求,结果调动民众的民族主义之后,自己又下不来台,甚至谈判就是卖国,只能强硬在强硬,最终自食苦果。总之吧,尼赫鲁自信爆棚,把北部边界问题搞大,不顾历史和两国人民友谊,第三世界发展需求,结果调动民众的民族主义之后,自己又下不来台,甚至谈判就是卖国,只能强硬在强硬,最终自食苦果。
战争的结果,对中国,并没有多大利益,只是保持和平,保住新藏公路。如果中国真的想谋求利益,直接往南打,打出个印度洋出海口这个战略意义就深远了,当然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做不出这种事。当然最近合作了巴铁的港口,离波斯湾更进一步~
对于印度,这次失败的打击对印度人民自信心是毁灭性的。刚刚在圣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方针指导下摆脱奴役,并在万隆会议上成为不结盟运动领袖的印度,接受了美国的援助,自己打了自己的脸,威信扫地,不结盟运动也因此濒临破产。

网友蒙面大侠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本人文傻,在此保留最终解释权。
自卫反击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
古巴导弹危机
真正的危机从1962年10月中旬开始,28日结束。





-----------------------------------------------------分割线-----------------------------------------------------------------------------
10月14日周日:肯尼迪总统再次下令进行空中侦察。两架从德克萨斯州劳夫林空军基地起飞的U-2侦察机飞越古巴的导弹发射场拍照。10月15日周一:侦察机拍摄的照片明确地显示了导弹的存在。这些导弹是布署在古巴东北部圣克里斯托佛附近的SS-4导弹,它们可以打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部分内容略,详见维基中印边境战争古巴导弹危机10月20日周六:虽然肯尼迪的高级顾问要求入侵,执行委员会还是决定进行封港。在此某国出现了,请注意这个时间——十月二十日10月20日,印方称中国军队攻击印度,中印战争开始。
10月22日,中国国防部宣告;我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1962年10月25日,几支反击部队相继进占达旺。其中一部继续向南推进到达旺河北岸。克节朗——达旺之役遂告结束,首战告捷。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1900余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在事实上否认了所谓麦克马洪线。
10月27日周六:早晨时分,美国进行了一次运载火箭试验,这次试验没有通知执行委员会。美国海军对一艘苏联核潜艇投深水炸弹。核潜艇上的舰长以为战争已经爆发,决定发射舰上的核导弹,由于大副执意不同意(按照当时苏联核潜艇的规章必须三位最高军官:舰长、政委、大副一致同意才能发射导弹),最后潜艇上浮来请示莫斯科的命令
。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被一枚SA-2反空导弹击中坠毁。另一架美国海军的RF-8A也被37 mm防空炮火击中,当时几乎所有人都预料美国会在数小时内进行报复,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不可避免。肯尼迪决定不报复并表示同意继续谈判。他向赫鲁晓夫密电表示同意赫鲁晓夫的第二封、比较官方的信中建议的撤回布署在土耳其的导弹。不过肯尼迪并没有通知大多数执行委员会的成员说他答应撤回在土耳其的导弹。与此同时罗伯特·肯尼迪秘密与苏联驻美国的大使谈判。10月28日周日:秘密外交谈判终于成功。赫鲁晓夫宣布同意撤回古巴的导弹。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土耳其的导弹和意大利的导弹。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电台中宣布撤回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今天一般认为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这件事件的和平解决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肯尼迪本人是天主教徒,若望二十三世与赫鲁晓夫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中国边防部队遵照政府声明,东段于10月24日停止追击,在达旺河以北集结;西段于10月28日停止了对入侵印军的反击,在甲岗、日土宗地区集结休整。

网友孙毓波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中国主动后撤我很不认可,向印度示好也不用自己割肉啊,又没要他的战争赔款,不割他的肉还不足够友好了吗?所以,为什么后撤我认为是领导人的决策错误。

“后勤跟不上”的说法根本就是扯淡!

按照中印战争的消耗和缴获统计:
中国每打出1发炮弹能缴获印度的3.5发炮弹中国每打出1发子弹能缴获印度的5.8发子弹中国每扔出1枚手榴弹能缴获印度的2.4枚手榴弹

一定有人说武器制式不同炮弹子弹不一定能混用对吧?印度当然也想到这一点了,大批的枪炮也一并准备好了:

中国共损失了1门榴弹炮,但缴获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中国打坏了18挺机枪,缴获了631挺机枪中国损坏了12辆汽车,缴获了437辆汽车中国没带坦克、飞机,打完了飞机坦克都有了

没统计大米、白面的缴获,不过我估计数量应该也会很大,因为印度当时为了打中国是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的,只打了整整一个月,粮食等物资应该还能撑很长时间。

说句玩笑话:打印度这种人傻钱多的对手还要什么后勤?不都是现成的吗?真想知道,如果没有主动后撤,这支部队能“富”到什么程度。

“打下来占不住”也是扯淡。

中印战争本来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打完之后我军暂停了军事行动,周恩来提出平等谈判,给足了印度面子。如果此时印度收手止损,中印的边境冲突就此结束。但印度提出:谈判的前提不但原来他占的领土都要还给他,还要中国撤出一直有效管辖的阿克赛钦地区。不但如此,印度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从全国各地调动部队向中印边境增兵。准备了大约10来天,传说中的印度的反攻开始了哦,又再次我军阵地发动猛烈反扑。

中国决定再痛打他一次,于是展开了对印的第二阶段作战:其中一场重要战斗西山口之战,中国派出2个团正面佯攻,3个团打侧翼,2个团迂回穿插至印军后方,切断退路(仅这一战就有7个团参战,所以最高票同学的主力仅4个团的说法肯定是不实的)。等敌军反应过来的时候,从地图上一看,哇,这么大的一个大饺子,于是全线溃逃。另一次瓦弄之战,也是穿插、迂回、分割(这套组合拳就是这么管用),印军再次全线溃退,师长和旅长坐飞机跑了,没有了指挥的印军漫山遍野的跑。

这就是印军反扑的真实的结果,我军不但能守住而且扩大了战果(俘虏和缴获主要来自第二阶段),而且印军重新组织的增援又被吓破了胆。两个阶段打完,伤亡不大,而且弹药更加充足(缴获数倍于消耗),士气高昂到顶了天了。即便这样,中国已经是搂着打了,中国军队的命令是:炮弹可以过界,人不可以过界。此时,我军已推进至查库(地名),此地已接近中国主张的国界,在这里俯视已经可以看到印度平原,如果印度再敢反扑需要仰攻,地形更加不利,到时候再溃败,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丢的国土可就不是几十公里了。

结论是:恢复元气前,印度无力也不敢再反扑,就算敢反扑,也照样会被打得很惨。

-完-

林彪中印战争假装撤退 中印战争 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

网友虬髯客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提请观者注意分割线下面的那篇文字。里面有对历史的相对的客观的描写。我用粗体标出。这也许是共军撤退的另外的原因。




问题一,被占领土的历史渊源与现状如何?


世界上除了阿拉伯人有一块被犹太人占领的“被占领土”有些名气外,人们不知道在喜马拉雅山南坡还有一块中国的“被占领土”,这就是被印度占领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近9万平方公里土地。



早在公元7世纪,门隅即属我国吐蕃地方政府的版图。13世纪,元朝统治了这个地区。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统一西藏,对门隅地区实行各种形式的有效管辖。19世纪中叶以后,清朝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特别授予错那宗和达旺寺以管理门隅地区的实权,负责制定法律、制度和处理重大的行政、宗教、边境事务。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权为了加强对门隅的统治,在门隅的首府达旺,建立了名为“达旺细哲”的全区性行政委员会(由达旺“喇章”的代表一人、“聂仓”两人和“札仓”的代表组成)和“达旺住哲”的高一级非常设行政会议(由“达旺细哲”的组成人员加上错那宗两个宗本组成),负责处理重大的行政、宗教、边境事务。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专人到门隅征收、征购大米,专管该区盐米等经贸活动。


进入上世纪中叶以后,印度人非法入侵了这里,并于1954年成立了隶属印度中央政府的“东北边境特区”,1987年印度议会批准正式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分设11个行政区。如今此地全部在印度牢固的控制中。


阿鲁纳恰尔邦,首府伊塔娜噶,2001人口统计90余万人。用亚洲开发银行人士的话来说,这里乃是亚洲唯一待开发的处女地。用西方旅游界人士的话,这里是另一个类似亚马逊河上游那样的动植物天堂。中国农业部门通过比对卫星照片,现这里是中国版图上森林蓄积最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水利资源极其丰富,印度政府已经规划在雅鲁藏布江和苏班西里河上建设装机2000千瓦以上的巨型水利枢纽。


军事防务方面,负责此地防务的印度东部军区,辖5个军,240-300架战斗飞机,仅在阿鲁纳恰尔邦就部署了两个军五个山地步兵师,一个机械化师,作战实力远超边界对面的中国成都军区。


令人遗憾的是,根据国际法不咎既往,尊重现状,尊重实际管辖的原则,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把那条本来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视为国际边界线了,中国已经在事实上失去了夺回此地的可能。现在中国外交部人员一旦被人问起被占领土的问题,惟恐避之不及。


5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要思考,我们是失去这块被占领土?这既非是大清国的错,也不是国民政府的误,完全是毛时代昏庸的外交政策造成的。现代中国人正在吞下苦果。




问题二,1962年战争中,解放军是因为后勤原因才撤出西藏固有的领土吗?


不是因为后勤原因!!!按周恩来的解释,中国人是要显示正义。


解放军的后勤并无问题,起码不比当时的印军更困难,当时做好了作战三个月以上的准备,而实际上只打了一星期。


另外,从道理上说,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不会因为后勤问题,就放弃国土,如果害怕困难中国人甚至就不该在西藏驻军。


不克服困难就能赢得战争,天下没有那样便宜的事。


谁还有其它什么问题,下面可以继续发问,但是关于因为后勤问题就要放弃国土的弱智问题,请大家就不要再提了。



网上还流传一个问题:解放军和印度作战时,后勤物资要靠人背马驮吗?我明白告诉大家,这也是误解,是典型的胡说八道。


1962年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只是在第一阶段作战时,由于东线公路未修通,在克节朗河部分作战地域需要动员当地人搬运物资,以及在第二阶段瓦弄战区部分地段需要人工搬运外。在战争的主要阶段,主要方向上,解放军均修通了公路,实现了机械化运输。甚至把重炮运到了达旺。


还有一些道听途说的人说什么“解放差点打到新德里”,我在这里顺便也解释一下:西线解放军部队追歼印军前出到喀喇昆仑山口,兵临印军战略枢纽楚舒勒,这是解放军在西线前进最远的地方。与印度首都新德里直线距离350公里。



问题三:1962年战争带来了中印边界的和平了吗?


坊间流传说毛泽东在1962年中印交战前曾经讲过“这一仗不打则已,打就要保证和平10年(也有说和平30年的)”。我不相信毛泽东会说这样的话,……


事实如下,1962年战争中,印军遭到重创,但是当中国军队撤军后印军既开始在东段继续向麦克马洪线挺进,到1963年开春后中印两军重新在麦线附近形成对峙。



印度占领麦线以南的争议领土,又完全不理睬中国提出的谈判要求,印军又重新开始了对中国的蚕食行动。据中国总参谋部统计,仅在1963年上半年,沿边境对峙的中印两军就互相提出抗议照会总数达到60余次。可见,战后的边境地区根本未实现和平,印军也未曾老实过。


印军的这种蚕食行为愈演愈烈,1965年当印巴发生战争时,毛泽东亲自决策要和印度打一仗,既策应同盟的巴基斯坦,又反击印度的蚕食。中国外交部向印度大使馆代办提出了正式的最后通牒,两国战争一触即发。可是,由于苏联介入印巴冲突,印巴两国在苏联的调停下,很快在塔什干实现停火,印军在中国和锡金边境上撤除部分工事,中印战争并未爆发,最后通牒几成一纸空文。


如果毛泽东认定中国打不过印度,他就不敢发什么最后通牒,这是明摆的事,傻子也能看明白。


1967年中印两军在中锡边境发生两场冲突,双方互有伤亡。按第三者的评价来说,这两仗中印两军打成了平手。这是由于印军在1962年战后已得到更好的训练,而中国此时正陷入一踏糊涂的文革内乱之中,解放军的状况已大不如前。


由此可见,1962年战后中印边界地区的形势仍然是紧张的,印度并未改变其蚕食中国领土的政策,也未停止对西段中国新疆的阿克塞钦提出领土要求,印度继续在全线对中国保持高压。


经此一战,中国既丢了领土,丢了人命,也未得到和平,所以如果是毛泽东再说什么争取“10年和平”和“30年和平”的话,就几乎形同**啦。



1985年在中印边界东段桑多洛河谷,由于解放军建设直升飞机的起降场,引起两军严重对峙。这次印军反应迅速,立刻出动部队和中方形成面对面,胸对胸的对抗。这次中国妥协了,起降场工程被迫停止。1987年由于印军在全线开展的“铜钉”大规模演习,中国军队被迫向西藏和新疆大举增兵,造成边界局势剧烈动荡,两军几乎开战。


综上所述,印度在1962年战后,继续占有双方争议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并继续蚕食中国领土。对于中国而言,1962年一战就如同中法陆战是一场胜而无利的战争。相比之下,印度却从战败中吸取教训,整军备武,终于在今日在中印边界全线形成压倒优势。


印度既不肯和中国谈判,中国有失去了归复领土的良机,该怎么办?不战不和,眼看国土沦丧又全无办法。只有期盼明天。而明天究竟会怎样?只有天知道。



问题四,1962年战争中中国军队之所以放弃国土不守是因为毛泽东害怕美国,苏联联合支援印度吗?


这个问题实在可笑,提问题的人也太小瞧毛泽东的胆儿了。


当时美国的战略对手是苏联(美苏两强正在古巴导弹危机的严重对峙中,双方查点爆发核大战),在亚洲美国的战略重点在越南,绝不至于为一个印度搭上老本。



毛泽东在打内战时就提出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原则,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就明确跟美国叫号“你们要打多久,我们奉陪”,此时此刻轮到毛泽东来守卫自己的国土了,而且是如此巨大而富裕的国土,毛泽东倒开始怕这怕那了,就要脚底抹油撒腿就跑了。这怎么会符合毛泽东的性格?


中印战争是毛泽东一手指挥的,撤军的命令也是毛泽东下达的,虽然部队觉得意外,觉得不可思议,但还是执行了毛泽东这一命令。说毛泽东怕美苏支持印度,不仅找不到任何证据,你们也的确小瞧了毛泽东。


倒是善解人意的周恩来对毛泽东撤军的决策作出了迄今为止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公开解释。他的解释见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十个问题》一文。想探讨问题者可以去瞧瞧这本书,总比你们在此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要强的多。


但是有些事情也怪不得你们,关于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从毛时代开始就是桌子底下进行的,好像是多么了不起的机密,公众不了解情况。还真以为打了一仗后中印边界就太平了,真以为中国占了大便宜了。当今中国人再抱此心态,恐怕要成国际笑饼了!!!


有人指望靠谈判能把丢失的领土谈回来,这可能吗?不客气地说只有弱智才会相信这一点。


在毛泽东对敌斗争的哲学中,有一条是“谈谈打打,打打谈谈,打谈结合”,放弃军事斗争,迷信谈判,不是所谓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本意。在毛泽东的对敌斗争哲学中还有这么一条,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在乎打碎坛坛罐罐,大踏步的进退,施行游击战法。



但是请各位注意,在喜马拉雅山上进行的是中印两个民族的领土争夺战,不是游而不击的土八路游击战。由于外交法律和国际规则限制,不允许你再大踏步的进退。你今天让出的土地,还想拿回来吗?收回去的拳头想再打出去,可能吗?



问题五,所谓麦克马洪线究竟是怎么回事?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什么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


当20多年后,英国政府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政府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1947年,当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政府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示了不承认麦线的态度。


由此可见,麦克马洪线从来未经过双方实地勘测,也没有经过中国历届政府承认,是一条屁价值也没有的“屁线”,完全无法律意义和任何价值。


1949年后,中国继续不承认麦线。但是由于政府当时执行的是反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外交,一切以反美为重,因此新中国政府不得不慎重对待印度这样的国家,在领土问题上取克制和忍耐的态度。



当时中共的政策是:内部打招呼不承认麦线,但这个态度不公开,尤其不对印度公开,也不向印度提出这一问题。


新成立的印度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比中国人表现的成熟和狡猾,他们充分利用了中国人对自己的依重,完成了当年英国人也未能实现的领土扩张。


英印统治期间,虽然公布了麦克马洪线为边界,但是英国人也仅仅在极个别地区,试探性地侵入门隅和察隅地区,不敢放胆占领。1950年初,印度军队则大胆越过西山口进军达旺,到1954年印军完全控制麦线以南原西藏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印度政府为此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进行管辖。


对于印度人所干的这一切,中国政府按照既定方针始终保持沉默。印度虽然感到心虚,但是他也不挑明这一问题,在50年代初两国政府进行的历次交涉磋商中,印度也不提出这一巨大的领土问题,双方似乎有默契,好像麦克马洪线并不存在。甚至在1954年两国签署关于西藏问题的政府协议时也未谈及此问题。中国总理两次访印,印度总理一次访华,除了周恩来含含糊糊地提过一次两国的国界尚未划定以外,中国方面没有任何人对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过异议,抗议和交涉。这也构成国际交往史上一大奇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首次对外界表明自己对麦克马洪线的态度,是在周恩来1956年访问缅甸时与缅总理吴巴瑞的会谈中。由于中缅之间也有部分边界线与麦线相关,周恩来因此系统地解释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一、要对中国人民解释清楚;二、要说服西藏达赖喇嘛等人接受“麦克马洪线”;三、国民党会骂我们卖国。周恩来说,你们需要时间,我们做这些工作也需要时间。我们为了求得一劳永逸地解决整个边界问题,委曲求全地提出了目前的方案,我们要尽力克服困难实现这一方案。至于解决整个问题的时间,我们可以继续等待。


印度和缅甸有很好的关系,因此尼赫鲁肯定会从缅人那里了解到中国对麦线的态度。再加上中国在与印度的交往中从来没有提出过对印军占领麦线的异议,因此尼赫鲁感觉到抓住了中国的把柄,在后来中国提出谈判东段麦线以南的领土问题时,他坚决地给予拒绝。他说(大意)“当你有机会提出异议和要求而未提出时,就意味着你已经放弃了要求”。周恩来对此辩解说(大意)“我们虽然没有提出口头和书面的异议,但是我们出版的地图始终把这一地区画在中国一侧”。



比较而言,尼赫鲁的说法更为符合外交惯例。一个政府可以通过公开声明,抗议,外交照会,会谈等等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地图只能是补充和非正式的方式,其作用和效力非常有限。当印军占领门隅-洛隅-下察隅近10年后,中国政府才正式提出了不承认麦克马洪线,这使中国在领土交涉中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可以说中国是实实在在地吃了一个哑巴亏。


占了便宜的印度,野心得到鼓励,越发轻视中国,印度政府又继续对中国新疆的阿克赛钦提出领土要求,甚至越过麦克马洪线继续蚕食中国领土。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城里的毛泽东感到被欺负的太狠,终于忍无可忍,打了一仗。在大军获胜的有利形势下,毛自我感觉已经充分教训了印度,因此又单方面把军队撤到麦线北面去了。这一撤意味着中国人将永远失去达旺,失去洛隅和下察隅的大片土地,意味着麦线从此将要发挥效力啦。


由此可见,50年代政治外交上的失策,60年代军事战略上的错误,印度对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占领在某种程度得到强化。中国在两次重要关口出现错误,可以说已经没有机会再夺回失地,甚至再进行交涉的理由都不再充足啦。


进入90年代后,麦线已经成为双方的实际控制线,1992年双方军队交换了实际控制地区地图,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双方首次对麦线的勘定和确认。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眼里,麦克马洪线早已经是一条国际边界线。


毛时代极左外交政策的失败,从麦克马洪线由“屁线”变成一条几乎无法撼动的边界线,从西藏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的沦丧中,可见一斑。



问题六阿克赛钦的约翰逊线及一揽子解决边界问题的“现实主义”方案是怎么回事?



阿克赛钦是一块被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孔道,元后准葛尔的大军及蒙古熬茶礼佛的行旅都是从此进藏,清时曾设立拓置局管辖,1951年西北解放军也是从阿克赛钦到达阿里的。


对于这样一块土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其属于中国,直到印度人抗议中国通过阿克赛钦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


印度的依据是所谓约翰逊线。1860年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曾作探险旅行,他从拉达克进入阿克赛钦最后到达新疆的和田。此人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因此将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标画进英印的属地,将中印分界线画在了昆仑山一侧。


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未知会大清国,历代中国政府包括新中国并不知道此事,更谈不上承认了。因此从这条线被炮制出来那天起,它就和麦可马洪线一样,是一条一文不值的“屁线”。


和东段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自1954年被印军占领不同,印军从来没有进入过西段的阿克赛钦一步。1956年印军首次派巡逻队进入该地区,也被解放军逮捕并驱逐。中国人对阿克赛钦地区早已形成了实际控制,约翰逊线连一天也未曾派上用场。


在中印部队屡次发生冲突后,中国政府为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提出了一揽子外交解决的方案,在两国总理最后一次谈判中由周恩来向印度方面提出。



这个中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中国认为边界问题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虽然中国受到损害很大,但这并非是印度人民的错,不应该由独立后的印度负责对于边界现状,中国政府准备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它。


中国政府的态度是极其清楚的,中国虽然吃了亏,也不打算和印度人民算帐,准备去找英国人算帐。(这一观点极其荒唐和可笑!印度人民是英国侵略的直接受益者,中国不找印度算帐,倒要去找英国,这说得通吗?)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所谓的“现实主义态度”,是准备以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实际效力(确认印度对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的占领)换取印度不再对阿克赛钦提出领土要求。这一巨大的让步,外交史上罕见。


但是尼赫鲁早在中印总理会见前,就从缅甸得到了消息:中国已经接受了麦克马洪线作为中缅两国的西段边界,加上中国政府对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一向表现出的漠然态度,所以此时尼赫鲁对中国这一“现实主义态度”并不感兴趣了。他的要价更高了。尼赫鲁明确对周恩来表示,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是印度领土,而领土问题是不容谈判的,要谈就谈中国把阿克赛钦归还印度。


这样一来,毛周真是陷入了尴尬之中。毛泽东实在不想和印度多纠缠,也不想和印度打仗,毛始终认为“反美”是中国的重点任务,是“大局”。本以为让出东段就可以息事宁人,不干扰反美大局,没承想民族主义者尼赫鲁根本不领毛的情,不仅继续对阿克赛钦提出领土要求,而且咄咄逼人的边界上舞刀弄枪,这次可是实实在在的冒犯了毛。


对于中国人而言,建国以来的对印外交及所谓“现实主义”方案已经全盘失败,用一句老话来形容毛泽东当时的处境十分形象,叫做“陪了夫人又折兵”。



1962年战争以后,印度把中国视为仇敌,在边境全线增加兵力,印军的战略简单说叫作“东顶西攻”,既在东段固守麦克马洪线,在西段谋求切断新藏公路夺取阿克赛钦。


印军在阿克赛钦的对面就部署了辖有三个山地步兵师的第14军,在列城机场优先部署SU-30战斗轰炸机。从中国几万公里边防线看,由神仙湾到空喀山口这一段阿克赛钦边界实在全军最紧张的“热线”。


虽然这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新藏公路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不通车,一些前沿哨卡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界山达板海拔高度更是达到6000米以上,完全是人类的生命禁区,但是这里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解放军守土有责,任何战略家也无权放弃这里的一寸“地盘”?


有人说什么“国家利益是动态的,不要学尼赫鲁只把目光孜孜于土地之上,要学以色列在西奈撤军”,我不客气地说,这完全是**,是对喀喇昆仑山上爬冰卧血守卫国土的战士的侮辱。


喀喇昆仑山上至今能还找到国民革命军守边士兵的尸体,他们是为了戍边而死,他们当之无愧地当代守边军人的先辈,值得后人景仰。不是对土地的孜孜以求,国民党士兵怎么跑到喀喇昆仑山的冰峰雪岭上的?国民党的士兵尚能如此,我们做不到?

中国在中印边境的六点失误 转帖 - 陆军论坛


=========添加另外的观点===========


序语:

实际在探究藏南问题时,首先引起我很大兴趣的是,所谓“九万平方公里被占”一说本身就遭到了进行了严肃考证的网友的怀疑。根据“地图爱好者联盟论坛”网友Elite提供的利用中印双方数据计算得到的结论都是——中印边界东段有争议地区中印度控制区域面积约在六万平方公里左右(注一)。

然后发觉的是藏南地区(现印控区)复杂的历史归属及渊源(以前虽略有耳闻,但毕竟所知零星),既有达旺等地历史上明显受到西藏地方管辖的;也有如下察隅这样,只是在清亡前两三年中国势力曾经短暂到达过的;还有珞隅在现代之前,既没有受中国(西藏)控制,也不在印度(英国)治下的地区。后二者,似乎与中国(西藏)更多联系是宗教文化或种族上,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管制(注二)。

另外关于62年对印战争在一片胜利之声中突然单方面停火,然后在印度没有做出任何让步之时就全面撤军,基本回到原实控线的原因,我就比较熟悉与肯定了——其实一般的业余军事爱好者也都明白——天然地理、气候条件导致的后勤保障难以长期保证是我军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注三)。这直接致使PLA无力在藏南地区和印军长期大规模作战,主要正是出于这个理由(当然,当时还有另外一些对我不利的因素),62年的军事胜利才没有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对于争议地区的实际控制。

总而言之,藏南问题的来龙去脉与现今坊间最流行的简单化解释之间有着相当的实际距离,它或者放大了说——中印边界问题——大背景其实是和整个西藏从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与中国主体分分合合的历史纠缠在一起,不了解这些,也就无法了解中国没能及时将藏南纳入有效管制之下的种种原由。小子不自量力,竟欲作一小文,以对藏南问题的历史及背景略作管窥之引。然而以在下的浅薄见识,文中充满谬误自是难免,所以还请方家不吝斧正。


还有一个插曲,当时嘎厦同时还提供了另一份图,声称这个图划的就是被英国历年来侵占的西藏土地,那张图从拉达克一直到阿萨姆,甚至包括了锡金和大吉岭区域在内大片土地。可是它的划法同中国旧时各省地方志划的界线图一样,只有山水河流,既无经纬度,也无等高线,东西南北方向是用藏文写在图的边侧上。噶厦认为这些都是英国从西藏夺取的地方(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作者注:这里要解释几句,拉达克地区在现中印边界西段印方一侧,所以前面没有提到。这个地区的原住民族与藏族属于同一族系,主要也信奉藏传佛教,所以西藏地方ZF也视拉达克居民为藏人,对其派过差役,并据此将拉达克视为自己管辖地。但克什米尔的印度统治者(这里的“印度”是指英殖民以前的概念)也认为拉达克是他的统治区域,双方为此还打过仗,从此看,拉达克原来应该是两属地区。1846年英国吞并查漠—克什米尔后,声称拉达克是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应归英印ZF统治,在未等清朝ZF同意的情况下,便悄悄占领拉达克地区(邓礼峰《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英占领拉达克的具体时间没能查到资料,根据逻辑推断,应该至少在1865年英印当局派遣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潜入新疆南疆地区“勘察”之前。至于亚东以南的锡金等地,老实说,更算不上西藏的固有辖地,那里只能说是由于宗教等因素,可算是西藏的“属藩”(注五)。)——由于似乎要价过高,所以从以后的事态发展看,中方并没有按着这份地图去和印度谈边界,仍然是以否认西姆拉条约及德里换文的有效性为理由,主张中国与印度之间从来没有划过界,只有一条习惯线(注六)。

那么51-53年间,PLA为什么没有分兵到藏南呢?实际上,还是因为旧藏嘎厦ZF与中央之间斗法、牵制的缘故。众所周知,“17条”其实是昌都战役打出来的,嘎厦方面对此深怀不满的人多的是,或者说,根本就没几个旧藏官员、喇嘛不想着把PLA早点赶走,恢复从前自己独尊的地位。而且这批汉人还和从前的蒙古部落、满清朝廷不一样,即使从17条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可不准备满足于仅挂个宗主虚名的地位。而且旧藏的老爷们再闭目塞听,也知道新中国是不可能永远容忍西藏维持旧有的政教合一与农奴制度的。而根据17条,西藏地方的实际行政权力又仍然基本都掌握在旧藏地方ZF手中(这种状况基本要一直持续到1959年叛乱之前)。结果就是旧藏的权贵们变着法子给PLA制造限制和麻烦,最突出的方面就是尽可能不卖东西给入藏部队和工作人员,甚至包括基本食品。出于政治原因,PLA又不能强迫他们出售物资,这在后勤上给进藏部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时西藏不通公路,从数千里之外的成都、兰州地区运输物资,成本和损耗大得惊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为了保证进藏部队的给养需要,全国的骆驼就几乎死了近一半(骆驼在青藏高原上似乎比骡马更适合远途运输)。再加上政治上安抚旧藏势力的需要,所以实际进藏的部队人数并不多,而且基本被局限在拉萨与内地进藏道路沿线。这段时期的情况(张国华后来对这段时期的西藏局势,曾总结为“军事上我们有优势,政治上嘎厦有优势”),自然无法分兵到边界上去了。
到了1953年,中国ZF在西藏(这里及以下出现类似情况,都仅仅是为叙述方便起见,没有任何将西藏及其原地方ZF与中国及中国中央ZF在政治地位上并列的含义)已经初步立稳了脚跟,朝鲜战争也签约停战了,中国开始能腾出手与印度谈判解决关于西藏历史遗留的问题。不过一开始的中印谈判并不是主谈边界,而是印度在西藏的特权问题。也许现在很多人也已经不知道了。印度直到50年代初,一直在西藏拥有大量特权,甚至有驻军,这是继承自英国两次侵藏战争的“成果”。印度驻军主要地点在江孜(就是《红河谷》历史背景的所在地)和亚东,特别是其中与印度最接近的亚东(虽然理论上当时还隔着一个锡金,但从印度一独立始,锡金就完全被印度彻底控制,这个也是继承自英国,所以其实中印在锡金-亚东一早就是直接接壤的,这个也可见《锡金政治史概述》中的相关介绍),实际上是处于印度的占领之下。中印谈判自1953年12月31日始,到1954年4月29日双方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不过这份协定本身主要是规定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正常的交通通商来往办法,取消印度在藏的特权则在作为附件的一件照文(注七)中。这个条约签署之后,中印关系的友好程度也一度达到了高峰。比方说此后不久后举行的万隆会议前后,公平的说,尼赫鲁为中国作了不少外交疏通工作。在对待中国在西藏的问题上,印度不但完全承认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这点很重要,由于印度对西藏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联系,印度的承认使得西方一些国家一度企图制造的“西藏是个独立国家”的计划破产),而且在1954-1962年期间。中央驻藏军政人员的供给大半由印进入,大大减轻了进藏运输的压力(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直到62年,内地入藏的交通还是多么困难)。这里再提一下这份协定后来的结局(后面就不再提了),62年边境战争后,这个协定原定的8年有效时间也到期了,印度拒绝延长,此后印(中)藏间的贸易和交通往来就长期中断了。另外顺便说一句,中印在为领土争议反目后,印度也有学者、政客对尼赫鲁批准这份协定大加抨击,认定当时印度让步太大,而没有把此些筹码与边界问题挂钩。



1954年起,驻藏PLA开始逐渐向边境地区分兵驻守,并着手进行对中印边界的调查研究工作。这里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各种因素外,我认为后勤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也是一个重要客观因素,1954年12月25日,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条公路全线通车(不过,大家也都知道,虽然通车了,可进藏公路由于地质和气候原因,每年都会时不时要中断一段时间,短则一两天,多则几个月),中国在西藏的底气粗了不少。随着PLA进入中印边境地区,中印在边界上矛盾与冲突于是就不可避免的频繁和尖锐了起来。

这仍然主要是由于印度继续采取“全面的向中印边界进军”的政策,即能占领的就占领,一时不占领的也常派巡逻队来视察。在阿里方面(即中印中、西段边界),在过去原英印时代占领了什普奇、普兰江巴、香扎、拉不底、巨哇、曲惹、沙则等地的基础上,还占领了桑,葱沙。1954年后又新占领了楚鲁普、波林三多,还强占桑格藏布河西岸属西藏的碟穆绰克(印称阿里与拉达克在这条河上以河为界)。在中印边界东段(即“麦线”一段)印度越“线”占领朗久、马其顿。在中段,印度1956年后又派边防部队占领乌热。在同新疆接近的地方,印度逐渐派军前来“巡逻”到阿里新疆公路控制的国境线,即企图巡逻阿克赛钦地区(这些情况是PLA报告给中央代表的,嘎厦方面,据与中央联络的官员柳霞称,有些嘎厦并不知道,有些知道,也交涉过,但都没有向中央转述过)(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

在中央驻藏人员请示后,外交部下发了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指示(注八),后来又发来中央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方针——就是中印边界以稳定为主,确保我已控制线,避免武装冲突,印方过去占领的地方要收集证据视情况时提出交涉,新占领的通过交涉撤退。据杨公素回忆说,这一方针的背景是——当时中方还只认为印度的企图是在继续占驻英国的侵占线,占着对他有利的控制线点,制造纠纷,迫我谈判承认它的边界主张。如果杨说的确实是当时中方包括高层在内的对于中印边界的真实想法,那么可以说,这时中方是幻想通过谈判,以类似亚东等问题的方式一样解决问题,这里是有判断失误的(对印方的决心)。根据这些指示,PLA派出了边防部队进驻一些重要据点,并对另一些地区如乌热等派出巡逻队,以求阻止印军进一步蚕食。对印军占领的地方则采取交涉,加强对边界地区情况的调查(亦见注八)。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乌热”这个地点同时出现了在当时中印行动的范围内。不错,这个“乌热”确实成了中印最早的正面直接争夺边界地区之一,并成为双方正式谈判的由起。乌热是个高山牧场,当地人把它当作夏季牧场,同时也是印藏间的一个边境贸易市场,传统上,藏方宗本会来收税。1956年,印方突然派出人员赶走藏方人员,此事报告外交部后,中方将其作为印方新侵领土开始与印度交涉(后来发觉其实乌热纠纷已经有年代了)。1958年(外交部的动作真慢),中方代表(这代表里又有杨公素,此公当年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真可谓是少有的主要当事人了)前往印度与印方谈判,这是中印为领土争议进行的第一次官员级的谈判。谈判中双方连谈判区域都没能达成一致,不过据杨公素回忆说,因为当时并未交峰辩论,所以“气氛良好,谈判空虚,无果而散”。

中方代表回国后,去北京外交部汇报谈判情况,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听后,对中印边界原则发表了重要指示——“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方针,仍应是在边界未经两国ZF商谈确定前,力求使边界现状能够稳定下来,既要坚决阻止印度新的侵占阴谋,也要严守中央业已批准的控制线,不越过印方控制线。对印度新的侵占,必须及时向印方提出交涉要求其撤出。对印方几年前侵占地方(指我进军西藏前后期间)我须采取不承认态度,至于是否提出交涉看情况而定。对'麦克马洪线’事实上我不越过,但应逐步将'麦线’以北重要地点控制起来,发现印度军队侵入麦线以北地区,由外交部提出交涉,我当地部队应避免武装冲突。难以判明"麦线"南北的地方、习惯上虽属西藏而在线南的地方我暂不进驻。阿里方面发现印方新的占领,我通过外交部向印方提出交涉,同时应尽量避免发生武装冲突。新藏公路地区,印方越界人员令其撤退,不撤出可以逮捕,按照越界处理。”(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
这段指示后来经常被一些人解释成是放弃麦线以南地区的宣示,并将此与以后59-62间中国ZF对待中印边界上的一系列政策、行动都联系起来,指责其一开始的政策就是准备接受麦克马洪线,全面向印度投降云云。

然而,其实仔细分析陈毅的这段指示精神,只能说,当时中国的政策是仍然将主要希望寄托在谈判解决问题的想法之上(想要谈判解决,自然要以避免冲突为主),我们后人可以根据已发生的历史批评当时对国际关系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但从“对印方几年前侵占地方(指我进军西藏前后期间)我须采取不承认态度”就可以看出,说政策就是准备完全放弃麦线以南地区是夸张不实的(当然也不可否认,在中央了解了藏南的实际情况后,恐怕也就没有抱着能通过谈判得到全部争议地区的奢望)。同时还可以看到,在这一指示中,对印我力量对不同的地区,下达的处理方针也不相同,规律是对比越是对我有利的地区,处理的态度就越是强硬。东段要避免武装冲突,而在新藏公路地区就可以抓起来(在这段指示下不久就发生了空喀山口事件,见注九)。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中方高层对待边界纠纷的态度实际上取决于如果发生冲突时双方可投入力量的评估。另外,杨公素关于朗久事件(亦见注九)的回忆也证明,中方正在不断采取实际行动,一方面巩固已有控制区,一方面为下一步的谈判作积极准备(当然,后来并没有能谈,不过这是起初无法想到的了)。



同时还需要说明一个极重要的背景:在1958年,西藏旧贵族和宗教势力掀起的叛乱已经开始大规模漫延,实际上,以广义上的藏区而论,早自1956年,康藏地区的大叛乱就开始了。而到了1958年,这些在康区已经受到打击的残部正纷纷逃入西藏,与旧藏地方势力结合,象所谓的“四水六岗卫教军”已经给驻藏部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麻烦(西塞罗网友在河里对这支叛军有过专文介绍),整个西藏完全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况。在这种条件下,驻藏部队的主要任务只能是保卫西藏本部主体及其重要城镇,准备迎接(潜在)叛军的挑战,而不是急于与印度打边境甚至全面战争。

实际从印度方面的动作也可以看出西藏局势的变化对于双方在边界问题上态度强硬与否的关键性影响。比如批评藏南等中印边界问题主要是由于新中国对印软弱,甚至有意放弃领土造成的人,往往说在1956年,*就通过缅甸向印度传话,暗示愿意接受麦线,反而导致了印方进一步胃口大开,对麦线以北和阿克赛钦地区提出主权要求,丧失了对印边界谈判的主动。但对此说,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如上已述,印方对中印争议地区的夺取,主要是在1953年前完成的,而1954-1959这段时间,相对来说,印方对于边界地区的抢占要缓和的多,直到1959年,又突然大大提速。如果尼赫鲁早在1956年就认定中方会完全接受麦线,他甚至可以更多占大片地区,为什么在1956-1959间,印方对边界地区的抢占速度和规模既无法与之前比,也无法与之后59-62年间比?而为什么到了59年,印度又改变“蚕食”政策,再次企图大规模北进,是什么导致了尼赫鲁在三年之后突然开始执行极为强硬的对华政策?(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给*写信,正式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两国官员举行会晤,分别提出和审查对方提出的边界主张的论据,印方要价极高,且毫无妥协之意;而到了1962年8月至10月,更多次拒绝与中国继续举行谈判)。这几年中,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军队在西藏陷入止叛和平叛的工作,其次是中国经济上遇到了“三年灾害”,再次是在外交上,除了原来与西方的对立,又与苏联公开发生严重分歧。按任何严肃的逻辑推理,这都是尼赫鲁改变态度最可能与最主要的原因——趁着西藏叛乱之际,中国内忧外患之际,再象51-53年那样大捞一票。老实说,从印度的立场出发,这一策略应该是正确的。当然后来事实证明,尼赫鲁们被一连串所谓的“拿破仑式的胜利”冲晕了头脑,高估了自己在边界附近的实力,更过分低估中国的力量;具体用兵上又犯了先骄后躁的错误,导致了62年在军事上的惨败。不过这是后话了。
说到59-62年的西藏叛乱。在大多的公开介绍中,似乎就是PLA简单的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事实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初期关键的拉萨之战就赢得十分凶脸,如果不是旧藏军的战斗力太差,如果他们有康藏叛军的素质,如果他们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作战计划,以兵力对比,PLA很可能会吃大亏。而一旦在拉萨败北或者仅仅是不能速胜,整个PLA的驻藏部队就都成了被分割的各个孤立集团。即使拉萨之战获胜,PLA随后也没能实现聚歼叛军主力的战略计划,叛军大多安然退出国境,其后数年,PLA不得不将主要精力都投放在平叛上,加上“三年灾害”已经来临,这时候同样不可能是和印度开战的好时机。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在1959年下令在中印实控线上单方面后撤20公里((雷英夫口述回忆,《文汇读书周报》))。但关于这一点,雷英夫的回忆却同时又提到“1960年1月,我方又下令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在我方实际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才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奇怪的是,如果PLA真的完全退出实际控制线20公里,那么怎么还会有命令部队在此区域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的需要?如果PLA不是仍然完全或至少部分控制着实控线一侧,又怎么会有“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劝阻无效时,才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的可能?联系当时的情况,我的推测是,所谓“后撤20公里”实际很可能只是将实控线一侧20公里内的固定哨所暂时后撤,但仍然会有部队不时巡视。显然,这些(固定哨所后撤以及“几不”)举措都是为了防止印度完全倒向达赖,支持、武装叛军的而在外交上示好的需要。而在叛乱基本被彻底平定的62年就爆发了中国“忍无可忍”的对印反击战,难道仅仅是巧合?

62年的中印战争,如今倒是这段历史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了。相关的资料都不难查到,所以就只简单的说一下: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自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10月20日至28日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击溃了印第七旅,俘其旅长,攻克了克节朗-达旺地区,其间比较重要的事态还有,10月22日以国防部名义正式宣告我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第二阶段主要是从11月16日到21日,我军从西到东,全线大捷,特别是在东段,当面印军主力基本全部被击溃,我军前锋直逼中国所主张的“习惯线”,甚至可以说,当时只要我方愿意,饮马布拉马普特拉河也应该不是件难事的。可以说,这是建国之后的对外战事中打的最畅快淋漓的一场。不过也正是由于战场上压倒性的胜利,使得更多的人反而更加不理解其后的无条件全面撤军,有的人更是借此抨击*及其他领导人视国土如弃履,为了个人的“天朝心态”而丢掉了所有的胜利果实。但这种批评是相当不公正客观的,检视当时各方面的条件,就可以看出,作出主动撤军的决策是非常符合对于当时中印双方在边界上可投入力量对比的清醒估计。


任何略知军事常识的人(即使是在下这种半瓶子醋)都知道,对于一场战争,初战的胜负并不一定具有决定性意义,那取决于(失利)一方有没有继续打下去的决心和实力,而62年的印度两者都不缺乏。前者,印度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舆论一致高呼要“收复”失地;后者,印军当时总兵力数十万,也有大容量与可靠的交通设施可供迅速调兵至前线地区,只需很短时间就可以恢复甚至扩大战场上军事优势。——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取得了辉煌大捷的我军叁战部队,主力仅仅是一支师级的藏字419部队,仅4个多团,几乎没有重装备(能运输到前线的最大口径火炮只是120迫击炮,炮弹还是靠当地民工背的),更不可能有空中支援(当时我们的空军比印度强,但问题是在西藏既没有可供支援前线作战的机场,也没有适合在西藏气候地理条件下作战的飞机),这支英雄的部队从此跨入了我军头等主力的行列,现在是我军唯一的正式山地师。然而,无论是中国参战部队的勇猛善战、机智灵活,还是印军的指挥低下、战技生涩,都不是可以长期依靠的条件。历史证明,一场长期化的战争,最终的胜负必然取决于双方国力能够并愿意投入的多少上。事实上,即使这种初期战果甚至也是完全出乎中国方面自己最乐观的预料。在战前的估计会上,作为前敌总指挥的张国华也只认为能够“打得赢”却没能摆出必胜的客观理由,而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甚至估计:“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雷英夫口述回忆《文汇读书周报》)我们都知道,无论如何评价*,他的胆量气魄极大都是毫无争议的。虽然说战前不料胜先料败是军事好手和庸材之间的区别之一,但能让*如此担心仍然可以让我们看出,中国方面对于这场战争的胜负以及最终导致的结局是没有多大把握的。



而这一顾虑,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交通困难导致的后勤补给问题。建国之初的PLA,历经千锤百炼,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强大的军队之一,从总体来说,当时的印军与PLA并不在一个层级上,但是,正如有力气并不代表在所有场合都能施展、可以施展出所有力气一样,例如金门之战,一水之隔就使得叶飞兵团主力只能坐视战友苦战不支,再如何愤怒却也无能为力。而在当时的物质、科技以及国内外政治条件下,无论是从外来威胁的主要方向考虑,还是从实际可以长期维持的角度考虑,都是无法在西藏长期布署大批主力部队的。而从注三中更可以看到,即使不考虑从内地进藏的交通问题,可从西藏前往藏南地区,虽然直线距离要比前者短,但却是更大的挑战。因为此时要面对的对手,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清朝的福康安都明白,越过喜马拉雅山的战争优势无法持久,即使他的对手仅是小小的尼泊尔,更何况是当时国力(不是军力)基本和中国同一等级的印度(还不考虑其它强国可能的武装干涉)。现代战争很大程度上打得就是后勤战,再强大的现代军队,没有了后勤供应也会不堪一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中国在62年战争中的收获究竟是什么呢?当然首先是争取到了中印边境上长期的基本稳定。*当初估计,中印边界上打一仗,可以争取十年的边境安定(这一细节也与坊间流传的有所不同),而实际上,这种安定基本维持到了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其中即使是发生最严重的对峙的1987年,双方最后也都克制住了,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值得注意的是,早自七十年代,印方在中印边境地区,特别是在东段上,就一直具有了压倒性优势的军事力量,但几十年来,始终没有敢借机复仇。除了可能的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威慑力外,应该说,也有当年PLA奇迹般的胜利余威尚在也是个重要因素。仅此一项,节约的资源就是非常巨大的,中国当年为了防备苏联和美国入侵,在三北、在沿海布防,花费的资源和或有损失之大有目共睹,更不用说如果发生真的冲突,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啊。其次,是无意的副产品——老巴成了我们最铁杆的朋友,通过这条线,无论是在外交上,还是一些敏感活动上,都有不少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过说实在的,这只能说是中印关系破裂后的极为勉强的弥补,毕竟,印度的块头比巴基斯坦大得多(但话又得说回来,老巴至少在目前为止,表现得它是一个很忠实的盟友,比中国从前任何一个大力援助过的国家都有良心)。再有,就是助长国威,连印度这么大个,三下五除二就被打了个大马趴,不管印度是不是不服气的在旁边喊:“我是没准备好”,所有人仍然得承认,新中国实力非凡。没有包括这次在内的几次外战胜利,当年中国也没有资格成为中美苏大三角中的一员,虽然是其中最弱而且是弱得多的一角,但是毕竟能挤进去就极不错了。八十年代中国外交上的一段黄金时期,及在此基础上打开的改革开放初期比较良好的局面,其实大部分底子还是靠建国初打下的,其中也包括对印战争的一份功劳(当然如果估算比例的话,并不大)。

从上面的史实和逻辑分析可以看出,从1954年到1962年的时期内,仍然没有任何站得脚的、难以辩驳的证据及建立在其之上的推测可以表明:中国ZF高层中有或有过一个放弃整个藏南的实际计划或事实政策。相反,能得出的比较可靠的推论只能是:中国在这段期间,因为一直有大量不利于与印度摊牌的客观限制条件,所以一直抱持着企图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或至少暂时缓和矛盾的策略。而62年战争大胜时“突然”的撤军决定,也是建立在对于后续局势发展的清醒认识上的——胜利的成果固然是出人意料的巨大,但同时也可能是个巨大的陷阱,如果被胜利冲晕了头脑而作出就地坚守新取之地的话。
的客观规律。


顺便谈一下藏南问题可能的走向。近期,中印双方在边界谈判上有加速、突破的兆象,最明显的莫过于温总理访印时达成了关于边界走向的原则协议。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以清晰天然的地理特征为划分中印边界原则”一语,因为喜马拉雅山脉是中印之间最无可争辩的“清晰的天然地理特征”,所以一般推测,这可能暗示将来的中印东段,即藏南地区的中印边界线走向主要将和麦线差不多。但中方完全接受麦线也是不可能的,那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感情上都是无法向海内外交代的。在中印边界划分原则中,另外一句“考虑敏感性和民族感情”,应该就是指这一点。当然,根据“清晰天然地理特征”,印度在中西段同样必须基本放弃他们的领土要求,由于和我们差不多的长期宣传影响,不作一定象征性调整,协议估计也同样过不了印度国内的关。所以,中印边界的明确划分仍然是一件极其复杂棘手的工作,双方同样有难以大幅退让的理由。即使达成了,估计双方国内也都少不了直冲云霄的痛骂声。而且据在下猜测,中国内部的不满会更大,毕竟从目前推测估计,我们(将)在地图上的失地更大(附图十一1-4),而我们要求藏南的理由(至少是对其中部分地区),比印度要求阿克赛钦的理由更占得住脚。不过现在毕竟都是凭空猜测,无法作准。以我个人认为,如果中西段基本保持,东段能收回达旺、色达地区,在洛隅、察隅也有至少部分象征性收获,是可以接受的底线。否则还是宁愿在法律上继续拖下去。至于有人以可以等待时机为理由,拒绝任何不收取全部争议领土的妥协方案,我倒是很不以为然。首先,如上述很多资料已表明的,所谓藏南九万失地,很大一部分或者说大多数本来是无主地或是两属地,为了这些长期和印度这样的周边大国对峙,而不是尽可能化敌为友,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都是弊远大于利的。其次,藏南远没有宣传中的重要、富饶,对于中国的地缘及经济战略地位也在可有可无之间。领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并非至高无上。中国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及必须保证的主要方向都肯定是东方的海洋,而西部当以稳定为上,与印度即使不能再复曾经的亲密朋友关系,也不应该树为死敌。这都决定了对藏南只能采取和平妥协的解决办法。既然以谈判完全收回藏南已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应该现实的尽可能多的收回一些地区。至于有人提到签了约,一旦时势有变却无法乘势扩大收益,将会追悔莫及。我以为其实仍然是太好人了。在任何可预见的时期内,要发生了中国有能力以可接受的代价大取藏南之地的变化,必然是印度有剧变,或者是如苏联那样的崩溃,或者是被外敌彻底打败。这两种情况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似乎没有发生的可能,而如果真出现了,那种乱局下,只要有决心,还怕找不到废约的借口?地图嘛,人画得,人就能改。关键时刻只有国家的力量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注一:中印东段边界争议领土印控区面积

作者Elite摘自地图爱好者联盟论坛

中印东段争端领土好多资料都是说9万,下面是我根据资料的计算,供各位参考。

从地图上看,麦线涉及5个县,隆子县涉及极少,下面主要讨论4个县,也就是错那县墨脱县察隅县朗县。4个县的面积从我们的论坛可以查到,视觉上看,除了朗县外3个县面积接近,也就是都是3万多的样子,论坛的数字基本可以采用:错那县34979墨脱县30997(30553)察隅县31659朗县4186总面积是101821。当然这个101821不是都被印度占领,下面我们计算被占领的面积。

我可以查到的资料是(从中方资料看)

1)、错那

政区总面积为34979(也有24937)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被印度非法占领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门隅地区,现实际控制面积为10094平方公里。如此计算被占领的是24885,这个数据基本可以采用。

2)、墨脱

印度非法占领我九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中有墨脱县2.1万平方公里)总面积34000(30997/30553)

多个资料说我们实际控制面积是10000左右,如果按照34000计算,减去21000则不是2.1

万,如果按照30997计算,这个2.1万也是一个可取的数据。(目前找不到更精确的数据)

3)、察隅

察隅县总面积31659平方公里(实控面积19200平方公里)。东西长250公里,南北宽约180公里,边界线总长538公里。其中中印边界长400公里,中缅边界138公里。这个数据基本可取,被占领面积为12459。

4)、朗县4186,被占领的面积大约1/3,因为找不到更好的资料,按照1395计算(注:朗县和隆子县在麦线南的面积是重叠的,扎热区(有印占部分)原属于朗县(见下图),现在划入隆子县.现在朗县已经不和印占区接壤-ELITE)

这样简单计算,印度占领约59739(由于四个县数据来源不同,汇总时会有一定差异),可以说是6万平方公里(算上隆子县一些面积)左右。

中印东段争议地区的面积问题(从印方资料看):

根据中国1959年公布为约90000平方公里。

根据印度ZF公布,印度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面积为83,743平方公里,我们认为因为当地在印度控制之下,印方经过实地测量,数字应当是准确的。


2001年分为13个县,面积情况分别如下

1、达旺县(Tawang)2172平方公里

2、西卡门县(WestKameng)7422平方公里

3、东卡门县(EastKameng)4134平方公里

4、帕普派尔县(PapumPare)2875平方公里

5、下苏班西里县(LowerSubansiri)10135平方公里

6、上苏班西里县(UpperSubansiri)7032平方公里

7、西桑朗县(WestSiang)8325平方公里

8、上桑朗县(UpperSiang)6188平方公里

9、东桑朗县(EastSiang)4005平方公里

10、迪邦山谷县(DibangValley)13029平方公里

11、洛西特县(Lohit)11402平方公里



12、长朗县(Changlang)4662平方公里

13、特拉普县(Tirap)2362平方公里

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全部在中国主张的领土范围之外有二个县:长朗县(Changlang)和特拉普县(Tirap),计7024平方公里

第二种:全部在中国主张的领土范围之内有八个县:达旺县(Tawang)、西卡门县(WestKameng)、东卡门县(EastKameng)、帕普派尔县(PapumPare)、下苏班西里县(LowerSubansiri)、上苏班西里县(UpperSubansiri)、西桑朗县(WestSiang)、上桑朗县(UpperSiang),计48283平方公里

第三种:部分土地在中国主张的领土范围之内有三个县

1、洛西特县(Lohit)11402平方公里,有约1/2在中国主张的领土范围之内,计5701平方公里

2、迪邦山谷县(DibangValley)13029平方公里,有约4/5在中国主张的领土范围之内,计10423平方公里。

3、东桑朗县(EastSiang)4005平方公里,有约2/3在中国主张的领土范围之内,计2670平方公里。



以上三县在中国主张的领土范围之内合计18794平方公里。

第二和第三部分合计为67077平方公里。这一面积应是真正的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土地,占整个阿鲁纳恰尔邦面积的80%。

综合各方情况,中印东段争议领土面积应在61000-67000平方公里之间(附图三),如果在加上在地图上调整给不丹塔希冈宗东部的约4000平方公里,1959年中印边界争议公开时东段争议面积实际是65000-71000平方公里,和中国ZF当时宣布的约9万平方公里差距较大。我们认为中国ZF宣布的约9万平方公里数字是不可靠的,原因是中国ZF没有控制过该地,没有实际测量过,而在地图上推算,也因为当时该地区地图不精确而误差较大。


注二:中国在藏南部分地区相关活动历史介绍资料几种

1。中印边境区域早期有关中外文献记载

门隅-洛隅-察隅地区,中国文献最早记载的是清乾隆末刻本的盛绳祖《卫藏图识》,按《清史稿》,是书共五十卷。书谓:

“洛渝(三点水应以反爪代,以下同),野人国也,在藏地之南数千里,其人名'老卡止’,……卫藏凡犯罪至死者,解送赴怒江,群老卡止分而啖之”(任乃强按,此为盛绳祖误雅鲁藏布江为怒江)

其后,同治《四川通志》、《西藏图考》所记洛渝情况,皆拮《卫藏图识》之句,有不足道也,唯改“老卡止”名为“古名罗卡布占国”。

光绪初,江西贡生黄(木矛木)材受四川总督丁宝祯之命,往西南探险,黄自西康入滇,西游缅甸,印度,回川后撰《西輏日记》,又撰《印度札记》。
《西輏日记》记印度“亚山”(即今之印度阿萨姆)有云:

“亚山部,一曰阿赛密(阿萨姆),在孟加拉之东北,四境多山,……又东北有一路,历怒夷俅夷至江卡,而达于四川檄外之巴塘,尤为险阻,人迹罕到,其道理无可考(愚按:此似指由洛隅至察隅,至芒康转巴塘)。盖东北二面,皆洛渝野人,《卫藏图志》所谓'戳裸乌鲁尔兔族’是也,又名老卡止,唇割数缺,涂以五色,穴居巢处,生啖蛇虫,英人以利诱之,亦渐驯服。”

英人贝尔之《西藏今昔》(或《西藏志》,民国时出版)(1918)曰:



“吾国既与不丹定约,获得其主权矣,然余总嫌有所未足也。缘不丹之东,西藏东南部,与阿萨姆缅甸之间,有多数野蛮部落,以亚波尔(门隅)、密西米(洛隅)为最着。其地纵横七八十哩至一百哩,藏人称曰'洛巴’,分为'卡洛’与'顶洛’两部,即'门口洛夷’与'洞底洛夷’之义。前者沿西藏之工部与波密而居,经商西藏。后者居印缅边界,与康藏无往来,惟以土产橡皮至印度平原交易食盐。

……川边西南,即西藏之东南部,本为西藏最低部分,亦最温暖肥沃。……凡七百哩,……。其时余为印度ZF(英印ZF)之藏事顾问,……曾于1909年(宣统元年)七月,向印度外交署提议,派人考察此等部落之内容,其地方可以开辟达于何地,其山谷能否作为印缅之藩篱,其宗主权究竟属于中国或西藏,ZF未曾采纳余议。然次年,……谓中国军队已抵康地民族境内(康地即康地龙,今之察隅东南,属缅甸。任乃强按:当时边军(赵尔丰边防军)势力实未深入康地龙,不过驻门空(今西藏门工)边军曾使人招抚康地人而已)。……

于是印度ZF(英印ZF)决然而起。1910年(宣统二年)8月,某要人主张瑰集关于此等民族之报告,计划收抚,并力言关系重大,不可再缓。……于是此四五万方哩之大面积地方,为吾人探险殆遍,渐次收抚其人而钳制之。……

自是以后,印度之北东两面,皆有险障自保,西北自克什米尔起,东南至缅甸止,其距离在两千哩以上,为伦敦至爱丁堡距离之五倍云。”

2。1910-1912年赵尔丰部属在察隅地区的划界

(节选自《关于中印边界东段的几个问题》作者:吕昭义: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3。清末中国在西

网友蒙面大侠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我觉得当时军委是这么考据的:藏南是西藏唯一的产量地,如果西藏没有藏南,粮食就需要从其他省份输入,通过暂时不收复藏南的手段获取对西藏的稳定控制权,等西藏稳定后,藏南问题就好解决了。

网友匿名用户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是决策失误;加上当时中国和两大阵营都闹翻,空前孤立,和印度的战争受到不小的国际压力。

中国退让最多的是东线,即藏南。但藏南不难守,至少比西线好守很多。有人后来采访林芝军分区当年参战的老干部,对方表示守住没有问题。藏南是亚热带气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寒冷高原;西线才是那种地形气候,但是西线我们一寸土地也没有让,因为战略位置太重要,扼守新疆和西藏的一条通道。后来通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公路从北面过。那条公路不是常年通车的,可以自行想象一下。

现在强调后勤困难,个人认为有掩盖的嫌疑,为尊者讳嘛。某人的外交水平,远低于官方宣传,他还以为古书里那套在当时行得通。有些成绩,是把下面人(如,周)的功劳都归在他头上的。他自己搞砸的不少,比如苏修四大帮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中日共产党断绝来往的前因后果。

网友爻艮兑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太祖为假大空的虚名道义使然。
不结盟运动的领袖,第三世界的话事人,立于美苏的第三强。有美有苏皆亡国之患,印度这时出头只弹压之,当是为之也。可叹根底里就没想为了什么领土而出手。
先总理与尼赫鲁通过话,大意是可以按麦线重签办界条约,只是不愿承担承认麦线之骂名而愿承认麦线失土之实,参同与缅甸的划界。这便揭了天朝的底牌吧!只是印人得陇望蜀不知进退,太祖忍不住出手而已。却是没想占而居之,更未图什么几十年和平云云。实则既没有得利也没有得和空留余患是也。
至于打过去后勤不支守不住之类的,便是说笑了。共军在朝鲜且能补给,一向是现缴现征现用,印军做运输队还要强过国军的。再说战场上一打便知几斤几两了,都经百战更非慈人善类,打也打了,不行来过,何惧之有,守不住也是托辞了。
虚道假义浮名却许以真实利,可真政治乎!

网友司马特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都说后勤困难,路不好,很多人可能没有实际感官,推荐看个片子,日本人拍的
走这种路走这种路
这种后勤怎么保障……这种后勤怎么保障……

网友maorin shen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后勤跟不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此外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古巴导弹危机在11月20号左右结束,美苏的注意力已经开始转向中国,这种情况下,战争已经不能扩大,而印度应经开始全面动员,再继续下去情势将很难掌控,内外因素都不允许我们继续这场战争了

网友李子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美苏两国耽于古巴导弹危机,解放军猿臂轻舒闪击印度又迅速撤回,不留外部干涉余地,待美苏回过神,只能口头上谴责一下了。

网友蒙面大侠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楼上各位已经说得很好了,简单说下个人愚见。

1,藏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
2,我军后勤补给线拉的比较长
3,我国交通跟不上 后勤补给更多是靠人力
4,1962年10月正式开战 西藏的冬季肯定恐怖(尽管我没去过orz,但看新闻说要封山)
5,反观印度地形图 交战地点大约在恒河平原处 可以说是视野辽阔 较为有利

综上几点,个人认为当时如果继续升级战争规模的话。
我国要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且比较容易形成僵持难以自拔。
而我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形势也不容乐观,所以收兵可能是比较好的处理方式。
但,战后一些事宜个人不太认同也不多说了。

网友悟空GA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简单来说:凛冬将至,中共无法建立一条横跨喜马拉雅山的补给线

网友周炜对[中印战争]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给出的答复:
推荐一本书:
印度对华战争 (豆瓣)

另,对题主问题的回复是:从战前到战后,当时的中国政府始终没有考虑过收复藏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0251/213010561655.html

更多阅读

十大元帅林彪 解放军十大元帅中只有他战斗力强过林彪

解放军十大元帅中只有他战斗力强过林彪 徐向前不争气的身体状况,阻碍了他的光芒万丈。红军时期,他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党内无人能出其右,多少趾高气扬的黄埔精英、老蒋爱徒,在他面前大败亏输,狼狈而逃。抗日时期,作为八路军四位师长之

声明:《林彪中印战争假装撤退 中印战争 中印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主动撤退回去?》为网友橘子风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