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幼儿园担任了12年园长的职位,本来一切工作都已经得心应手的陈园长,最近却因为接到不少家长的投诉而烦恼不已:有的家长投诉幼儿园不教孩子写字、数学还有英语,整天就知道让老师带着孩子“瞎玩”。一位孩子的奶奶甚至说:“我每年花那么多钱把孙子放在你们这里,现在孩子连字都不会多写几个,你们不是误人子弟吗!”
其实很多家长都不清楚,正规的幼儿园招收进来的幼师是要持有幼师资格证书的,在这些幼师进行岗前教育的时候,是被再三强调,严谨幼儿园内的教育出现“小学化”的倾向。因此国家还专门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提倡使用顺应幼儿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防止幼儿教育的“小学化”。
父母亲为儿女将来着想,不想让自己家的孩子输在起点上,这种心理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如果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那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
1.可以早学拿笔,不必早学写字

孩子在6岁之前手掌发育还没完全成熟,一些精准的动作还是需要慢慢练习,让孩子学习拿着笔,去做一些轻松的涂涂画画,或者是一些虚线描实的游侠,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也培养孩子拿笔的兴趣。但是写字的话对孩子的结果把我、空间手感、关节技巧等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过早学习写字,容易养成错误的执笔跟书写习惯,也容易让孩子的手指变型。所以孩子在6岁前能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很好了。
2.过早学习小学知识,当心孩子被“修剪
国外心理学家曾提出过“大脑修剪论”:如果人长时间只运行单一的学习项目,那么大脑中活跃的细胞就会更加旺盛,那些不常活动的脑细胞跟神经就会被“修剪掉”一部分。这种原本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出现在孩子身上就十分可怕了。因为孩子脑中各个区域的细胞还有神经都处于生长时期,如果某一部分过早被“修剪掉”,那么会影响孩子达到的全方位发展,对孩子以后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3.提防“三年级效应”
如果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到了三年级后开始急速下滑,甚至出现厌学现象,那么这就是“三年级效应”了。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也是因为过度的学前教育。孩子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过多地学习了小学的知识,当孩子上了一、二年级的时候,面对重复的知识,孩子就举得自己什么都会,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容易走神,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这些隐患往往是累计到三年级的时候全面爆发出来。
4.在6岁前,学习“直观经验”更适合
其实孩子在日常的学习中,所学到的东西有分为直接经验跟间接经验。简单来说,如果孩子将手伸进热水中,被热水烫到后,他就会自己记住这种感觉,这就是直接经验;但是如果是家长告诉孩子这水是热的,伸手进去被烫到会疼,这些别人告诉他的经验就是间接的经验。
所以在六岁之前还是提倡让孩子接去触摸、观看、品尝生活中不同的物体给自己带来不同的感受为主,但是有的幼儿园或者家庭,却注重于过早让孩子接触理论性知识,并且用奖品来诱导孩子去接受这种方式,这样既没有能发展孩子的天性,也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六岁前,应该做些什么?
教育就像一间空房子,想要填满整个房间,不是用物体将整个房间塞满,而是用一盏明灯照亮整个房间的每个角落。好的学前教育,就是让孩子“玩好”、具备最基本的生活社交能力,并且发展处孩子独特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