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尤其重要,虽然它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必须共同关注的课题但是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责任却不可忽视,因此长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悟出一些体会引发一些思考:
一、思想品德课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
学生的心灵原本像一张白纸,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教师手中的彩笔,经过我们不断地呵护、教育,为他们的心灵的白纸涂上缤纷的色彩,我们的愿望培养出来的是一群活生生的有发展潜力的品德优良的人,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能在试卷上答出合乎答案的内容,却常有许多违纪,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呢?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也给我们的教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即思想品德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还必须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这就不仅要求老师自身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还必须提高老师本身的品德素质修养,并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只有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会远远大于每天的谆谆教诲,只有用教师自己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优良的学生。
二、中国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语,道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见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成长
学校的校纪校风校貌对学生甚至老师的成长至关重要。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志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的美好品质,养成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应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里的一切都看作是育人的阵地。“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这样,通过环境,让校园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说话,让校园中的每个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得到培养,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情操得到陶冶。此外,思想品德课教师还应拓宽育人阵地,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不仅仅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共同构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
三、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
新课程也倡导: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留出了大量的空间,教师可以对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能有效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不断变换,可翻开现行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不难发现,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改进,但也离不开一些说教,有些内容则离学生实际较远,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教师一味地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学生自然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作灵活处理、适度调整,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更利于学生内化,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材无论编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政治教师要树立起新教材观,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重视突出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化被动为主动,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政治教学课才不枯燥,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获得知识品德双丰收。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又一重要原则,更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成败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教学大纲规定,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是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思想品德实际和社会实际,讲求实效。为此,教师必须下工夫注意研究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研究学生的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探讨如何才能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方法。思想品德课不是空洞的说教,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的延伸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这一目标。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只要教师敢于探索,勇于实践,且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思想品德教学就一定能把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想结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