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分析古典小说人物,喜欢追究“阶级出身”。这样的分析套到孙悟空身上,不灵了。
孙悟空属哪个阶级、何种阶层?
啥也套不上。人家是从石头缝蹦出来的。
孙悟空蹦出来的那块石头,是块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创造的灵石,符合中国古代若干约定俗成的法则:合周天之数、二十四气、九宫八卦。山川日月精华灵秀皆钟于它。暗含哲理是:孙悟空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结晶。
因为从石头缝蹦出来,孙悟空不管跟凡人还是神佛比,都有特殊的先天优势:
他“六亲”不需要认;
他“六根”不需要管;
他任何社会关系都不需要考虑;
他天生干干净净、无拘无束。
从石头缝蹦出来不久,石猴就成了猴王。猴王通常靠武力取得。石猴做猴王却靠勇气和智慧。一道瀑布的出现给石猴带来际遇。众猴想知道瀑布后边有什么?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石猴钻进去发现个世外桃源。石碣上楷书大字:“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众猴兑现承诺:拥戴石猴为王。石猴遂将“石”字隐去,自命“美猴王”。
以“美”易“石”,一字之差,已显示出未来孙悟空爱戴高帽、喜欢恭维、好大喜功的特点。
美猴王不具备自然界猴王繁衍后代的本领。他没有性别。后来美猴王向须菩提祖师汇报时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此处说的“性”是发脾气的“性情”,其实孙悟空越来越膨胀、越来越张扬的,恰好是他性如烈火,嫉恶如仇的性情。美猴王是在忽悠老师呢,他哪儿会那么温良恭俭让?哪儿会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还给人陪礼?孙悟空睚眦必报,有时还加倍“报答”。
孙悟空懂很多事,包括无师自通会中医,但他不懂男女之情,不懂性爱。他在高老庄降妖时,只能将想与“高玉兰”亲嘴的前天蓬元帅推一小跌,假说“出恭”。孙悟空变牛魔王哄铁扇仙,也露出不懂得夫妇如何相处的破绽,只不过情急的罗刹女看不出。
孙悟空无性,自己做过郑重说明。在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中,变化成中年寡妇的菩萨要唐僧师徒留下招亲,碰了钉子,只好敷衍“悟空,你在这里罢。”孙悟空回答:“我从小儿不知道干那般事。”说得非常明确:“从小儿”天生无性,不知道干“那般事”,哪般事?男女性爱之事。
从生理学角度说,孙悟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绝无仅有的“无性”既无性别形象。从心理学角度说,孙悟空是中国古代文学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阳刚形象。
《西游记》在美猴王“无性别”描写上很有分寸,看看花果山,有哪只小猴是美猴王的直系后代?一只也没有;哪只母猴是美猴王的妃嫔?同样一只也没有。常与美猴王一起活动的是些智慧型老猴,多半是公猴。美猴王求师问道之前没有“后代”,求师问道后能用毫毛变出一只只小猴,算“临时性后代”。似乎几百年前的吴承恩已懂得单细胞克隆,有趣不?
孙悟空这位古代小说“第一神魔”,从哪儿来?进口还是国产?学术界有争论。二十世纪初有俄国学者提出,孙悟空是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猴王诃奴曼变化而来。诃奴曼一跳能从斯里兰卡蹦到印度,能把喜马拉雅山背到身上行走。胡适在《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假定诃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孙悟空是国产的:《西游记》杂剧有“无支祁”,来自唐代李公佐的《古岳渎经》,是渔夫从淮水拉上的水怪,“形若猿猴,缩鼻高额·····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季羡林等学者认为,孙悟空受印度《罗摩衍那》和唐传奇无支祁双重影响,有“混血”特点。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中猿猴文学形象的不断推进,应是孙悟空最可靠的来源。从《补江总白猿传》中亦神亦人亦猴的白猿,到《古岳渎经》腾踔轻利的水怪猕猴,再到《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降山魈、伏猛兽的申阳公,从《取经诗话》偷仙桃的齐天大圣,到《西游记》杂剧花果山的猴王,都为长篇小说《西游记》孙悟空形象提供了参考。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孙悟空这个精彩神魔形象的产生,取决于吴承恩博览群书的学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放荡不羁的个性、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善谐剧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