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镇陆巷古村位于苏州西南,距苏州市区40公里。古村依山临水,同太湖西山遥遥相望,有“太湖第一古村落”之称,这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村落,高高的牌楼、粉墙黛瓦的民居、宰相官宦的宅第,又都掩映在一片片的桔园之中,一切都犹如历史的画卷展现在游人的面前。
陆巷古村初建于南宋建炎年间,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宰相王鏊的故里,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家状元、进士,翰林、太守、知县多达上百人,因此留有数以百计的厅堂第宅,至今村中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惠和堂、粹和堂、怀古堂、怀德堂、宝俭堂、双桂楼、春庆弟等古宅近20座,村中一条长达一里的明代古街,街道中间全是由二米多长的花岗石条铺成,竖着“探花、会元、解元”三座明代牌楼和镌刻有古代骑马、上下桥的标记。
村口这条小河通向太湖,是村民出湖捞鱼捕蟹的必经之地。
沿着河边的石板路,河水尽头就是寒谷渡。
寒谷渡渡口虽小,却很讲究,带有屋顶,雨雪天也没有受淋之虞。古代的陆巷人就是从这里上了船,出太湖往全国各地去的。
拐过渡口,我们穿越千年......
长长的巷子,幽幽的长弄,仿佛走进悠悠的历史长廊......
陆巷名人辈出,南宋出了著名的词人、文学家、南宋宰相叶梦得;明代出了苏州著名的阁老、明代宰相王鏊;明清两代,出了一位状元,一位探花,十一位进士,四十六名举人。正七品以上官员232人,近代出了四名中科院院士,160多名正副教授,人才之多,以一村之力冠绝全国,被称为“宰相故里、进士之乡、院士摇篮、教授之村”。
陆巷古村落颇受电影导演们青睐,田壮壮的《小城之春》、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李少红的《橘子红了》《红粉》等影片都在此取景拍摄。
让陆巷村民引以为豪是村中一位叫王鳌的人,这位王姓之人当年曾连中三元,殿试时本应是状元因为招到主考官嫉恨而被贬为探花,当然他凭着自己的才干最后还是当上了宰相,村中的三座古牌楼就是当年为他而修。虽然这些都已是四百多年前明朝的往事了,但村民仍为他遭受的不公待遇耿耿于怀。
王鏊(1450—1524),从小聪颖异常,8岁能读经史,12岁能作诗。明成化年间参试中第一名“解元”;翌年春会试,又获第一名“会员”;殿试时,依照王鏊的才学,得状元本是理应之事,却被也曾经连中三元的主考商铬因嫉妒压制下来了(看来这挑贤妒能自古有之),屈居第三(探花)。王鏊历任侍讲学士、少詹事。正德元年(1506)擢吏部右侍郎、累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他一生为人正直,采用各种办法坚持与宦官势力作斗争。朝廷忠良尚宝卿崔睿等3人被刘瑾借故毒刑敲打几死,王鏊不顾个人安危,当刘瑾面斥责道:“士可杀,不可辱。”刘瑾千方百计杀逆己朝臣韩文、刘健、谢迁,因王鏊“前后力救得免”。刘瑾权倾内外,焦芳又一味奉迎,’气焰日益嚣张,王鏊于是愤然请求告老回乡。正德四年(1509),以武英殿大学士致仕。此后,朝廷大臣交相荐举,终不肯复出。王鏊致仕回乡至逝世,家居共14年,“不治生产,惟看书著作为娱,旁无所好,兴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他居官清廉,全无积蓄,被人称为“天下穷阁老”。他潜心学问,文章尔雅,议论精辟,使弘治、正德间文体为之一变。著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逝世后,追封太傅,谥“文恪”。墓在东山梁家山。
会元牌坊。
探花牌坊。
解元牌坊。
三牌坊旁边就是当地的菜市场,村里大妈一早就在路边设摊。
村中的小池塘边响起此起彼伏的捶衣声。
古村内的寒谷寺,古朴的寺院,小巧而精致,有空旷而干净的院落,鹅黄的墙壁。
古村内的小店——朴素。
门口的避邪镜。
斑驳古墙上,难免不让人感叹岁月的沧桑。
青苔石砖的年轮痕迹,记忆着多少的传说......
老宅古井,午夜路过会不会有惊魂一刻......
两只开口狮头门把手威风八面......
踏着石板路,走在幽长的小巷里,经常有拦路客从身边经过。要想过此路,留下马路财。
在古村落随处可见(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图)
百年老店——白玉方糕
陆巷白玉方糕制作全过程(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图)
古村满山的桔子树,秋意弥漫着古村,古村的宁静也许曾经让很多文人留恋过“采桔东山下,悠然见太湖”,比之陶渊明,是否一样惬意淡泊呢?
村中最主要的植物是橘树,橘树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现在正是橘子收成的季节,村民们推着一筐筐堆满橘子的板车在路边叫卖。
陆巷特产(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图)
三春茶叶四月梅,红枣蜜桃紧相连;
初夏端阳枇杷熟,夏至杨梅酸复甜;
五月李子挂满树,花红采摘七月间;
石榴大,葡萄鲜,银杏板栗赶秋天;
雪柿红时鲜橙黄,洞庭桔红霜降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