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7)传统风貌型 安徽歙县

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徽州文化大观园、牌坊之乡  

中国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县,秦置歙县,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属古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人文概况

  这里历史悠久,文风昌盛。秦始置县,古称新安,自隋唐以来,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南宋以来,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国徽墨之都”和“中国歙砚之乡”,更是在明清两代曾辉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文物古迹遍布全县,徽州古城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这里孕育了宋代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家毕升,农民起义领袖汪华、方腊,明代著名诗人、散文和杂剧作家汪道昆,明代文渊阁大学士许国,清朝体仁阁大学士曹振镛等文人名仕;祝确(朱熹的外祖父)、江元、吴养春、鲍漱芳、江春、叶天赐等著名历史徽商和吴荣寿、程霖生、王致和等著名近代徽商;制墨大家曹素功;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清代著名画家和书法家汪士慎、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近代经学大师吴承仕和经济学家王茂荫,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文学评论家叶以群,党和国家领导人职业革命家柯庆施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程朱理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派盆景、新安医学、新安文学及徽戏、徽墨、歙砚、徽菜等都闪耀着徽文化的灿烂光芒,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都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徽州文化的古老而又鲜活的课题,“徽州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

  歙县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基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新安理学:中国思想史上起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是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是朱熹,他们的祖籍均在徽州(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新安理学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著述宏富,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

  新安画派:新安绘画源远流长。其代表人都是出生于黄山脚下处于改朝换代之际的遗民画家,他们深怀苍凉孤傲之情,主张师法自然,寄情山水,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体现出超尘拨俗和凛若冰霜的气质。“新安画派”的领袖是江韬,现代后继者中名声最大的首推黄宾虹大师。

  徽派版画: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和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历史沿革

  据下冯塘、新州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本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春秋,属吴。战国,初属越,后属楚。

  秦置歙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属楚国;六年,属荆国;十二年,属吴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属江都国。元狩二年(前121),鄣郡改为丹阳郡,本县仍属之。建安十三年(208)孙权遣贺齐取黟、歙,并置新都郡。

  三国,属吴新都郡。

  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本县仍属之。梁承圣二年(553),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陈天嘉三年(562),撤销新宁郡,仍属新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井入海宁县(今休宁、屯溪);十一年,复置歙县并置歙州以辖。大业三年(607),改歙州为新安郡。义宁(617—618)中,汪华迁郡治于本县乌聊山。直至清末,郡、州、路、府治一直未变。

  唐武德四年(621),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天宝元年(742),歙州又改为新安郡;乾龙元年(758),新安郡仍改为歙州,本县隶属不变。

  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称徽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称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本县隶属一直未变。

  民国元年(1912),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本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以来,属徽州地区。

 

  名镇名村

  二千多年的县建制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不仅在城镇而且在歙县的乡村,到处可以寻觅到深厚的历史。由于历代战火波及较少,歙县很多千年以上建制的村,仍然古韵犹存。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歙县境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许村镇、渔梁村、棠樾村。

  许村镇位于歙县西北部,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曾是古徽州通往安庆、池州的必经之地。现有保存较完好的元明清时期古建筑200余处。2006年,在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名录里,许村古建筑群名列其中,包括了高阳廊桥、五马坊、大观亭、薇省坊、观察第、大邦伯祠等十五处元明清古建筑。

  渔梁村位于歙县徽城镇,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唐代已具雏形,整体建筑格局保存完整,渔梁坝和水运码头是村落最有特色的要素。古村落内现存传统古建筑占古村落建筑总数的65%。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有320处。村落沿江有一条东西向主街,垂直该街则衍生出10余条小巷,是颇具特色的古徽州商业街巷。

  棠樾村位于歙县郑村镇,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牌坊群闻名于世。棠樾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组成,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几乎全部采用石料筑成,是体现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作,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牌坊群旁,还有男女二祠,建筑规模宏大,砖木石雕尤为精致,如今已修复如旧。

  歙县还有大量未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千年村镇,如溪头镇蓝田村、晔岔,石潭村、杞梓里、雄村等都很有特色,在这些村庄仍然保留着千年古貌,可以看到不少的明清建筑,不失为怀古探幽的好去处。

 

  牌坊之乡

  素有“牌坊之乡”美称的歙县,明清时期建造的石坊遍及全县各地,共建有250多座。如今这些古牌坊成了立体的史书,每个石坊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向游客们讲述了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民的喜怒哀乐,让大家了解这个古镇的文化和历史。在这些牌坊中,比较成规模的有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等。

 

  歙县旅游

  歙县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不论是千年之前的渔梁坝或是一梦徽州的徽州古城,都再现了当年的古建筑文明。歙县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歙县是一块山水秀丽的土地,黄山为屏障雄踞西北,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为宝库屹立东北,更有练江、新安江流贯全境,在这山环水绕的中心,便是钟灵毓秀的歙县城,城外练江为带绕城而过,三座古石桥和一座新大桥象四道彩虹飞架江上,城内,瓮城、谯楼、古街、古巷、古井、古石坊比比皆是,古韵犹存,宋代两塔屹立于城西与城北,绿水青山间还可见当年李白寻访隐士许宣平的游踪。

  这里的乡村几乎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无论是留存着的桂花厅、桃花坝的雄村,还是七座牌坊逶迤成群的棠樾;无论是保留了“百子图”砖雕的鲍家庄、“百鹿园”石雕的的北岸、“百马图”木雕的大阜,还是耸立着丛林寺的小溪村;无论是屹立于新安江边的街口,还是盘踞于昌溪河畔的昌溪,都以古朴的神韵、旖旎的风光,令人情趣横生。昔日,徽商财力雄厚。“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主牌坊以传世显荣”。于是乎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古建筑、古园林和丰富的古文物。如今,在全县的秀山胜水间,明清民居、明清祠堂随处可见,明清牌坊共有84座。还有不少古桥、古寺、古塔。使人步入歙县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歙县自宋至清,商业繁荣,教育发达。许国石坊、棠樾牌坊群、渔梁坝、郑氏宗祠、竹山书院、许村古建筑群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安碑园石刻、渐江墓、长庆寺塔、太平桥、南谯楼、忠烈祠坊、圣僧庵壁画、黄宾虹故居、贞白里坊、新州石塔、方春福宅、张林福宅、方士载宅、丰口四面坊、殷尚书坊及大司徒坊、潘氏宗祠、吴氏宗祠、风雨廊桥、东谯楼、徽州府衙、敬本堂、曹氏二宅、稠墅牌坊群、天心堂、棠樾古民居、员公支祠、周氏宗祠、汪华墓、昱岭关、大母堨、昌溪庙坦及水口、紫阳桥、叶村洪氏宗祠、万年桥、太湖祠、槐塘双坊、石潭吴氏宗祠、巴慰祖宅、徽州府衙、蕃村鲍氏宗祠、王氏故宅、郑村和义堂、雄村五石坊、吴承仕宅、张曙故居、蜈蚣岭梯田及大队部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有徽州国家森林公园、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景区、徽州古城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歙县雄村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最佳旅游时间

  春秋季节为歙县最佳旅游时间。歙县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没有工业污染,空气清新。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皆可游,春秋季节景色为最佳。

  油菜花当春季来临时,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梨花,盛开地如火如荼,衬着歙县古民居的粉墙黛瓦尤为美丽,那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啊!7、8月份渔梁坝处于丰水期,水声震天,气势磅礴。此时正是坝上冲浪的好时候。

 

  徽州古城

  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

  徽州古城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过街楼、古戏楼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商品住宅楼百余间,是展示和体现徽州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

 

  歙县城墙

  依山势而建,现存问政门、新安门、德胜门(亦为府城东门)。县学明伦堂,现为歙县中学校史陈列馆。三元坊,现为歙县中学大门。古紫阳书院坊、古紫阳书院遗构,在歙县中学后。桃源坞,为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故里。老胡开文墨厂,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歙县街巷

  内有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古街巷。斗山街为徽商集中居住地,以许、汪、杨、王四宅为代表,浓缩了徽派民居建筑风格,街面铺设青石板,街巷幽深。街首处“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木牌坊,为明太祖朱元璋感恩赐建。斗山街位于歙县城内,因依靠斗山得名,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徽商故里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名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叶氏贞洁坊,等等,犹如一幅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述说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大北街为府城商业区,店面琳琅,浓郁古风仍存。该街朱家巷口有“豸绣重光”坊,蕴含明末朝廷斗争故实。打箍井街以打箍井得名,井圈凿箍,为罕见。井边方士载宅为明大学士许国府邸部分遗构,现辟为许国生平展览馆。中山巷为阶梯型古巷,基本保持清末风貌,巷内有两柱世科石坊和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囚禁处。

 

  徽州府衙

  阳和门旁边,正在仿古建造的“徽州府衙”。歙县政府大楼原来就在这里,拆迁后,“徽州府衙”历史风貌将恢复。明清风格的徽州府衙主体建筑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时已消失,但附属建筑及文化遗存尚存很多。根据规划,徽州府衙将按保存完好的明朝弘治年间的府衙格局风貌图,进行保护性修复,遵守明清建筑风貌,展示历史文脉,与周边历史建筑风貌吻合。

 

  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

  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境内,全长约百里,是黄山——徽州古城歙县——千岛湖黄山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新安江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美妙结合著称于世。现两岸生态环境极佳,呈现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立体生态格局,与掩映其间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秀丽的世外桃源图。山水画廊新安江激发了诗仙李白的灵感,他边游边呤:“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目前深渡镇有游船来往于樟潭之间,沿途会经过九砂民居、三潭枇杷园、绵潭徽戏、渔鹰捕鱼、漳潭千年古樟、徽州十里红妆馆、农家乐等景点。当然,也可以选择从雄村沿江步行至深渡镇,沿途景色十分美丽。

  新安江是古徽州文明的摇篮,是歙县人民的母亲河。曾是古徽州府所在地的歙县地处皖南山区,山是闭塞的屏障,水却是开放的大门。新安江就是古徽商的黄金通道,是连接苏州、杭州、扬州这些“天堂”之地的纽带。新安江山水画廊两岸生态环境极佳,呈现高山林、山中茶、低山果、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与掩映其间的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是画里青山,水中乡村,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国画。山水画廊新安江激发了诗仙李白的灵感,他边游边吟:“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沿江点缀着“千年古樟”、“三潭”枇杷、“三口蜜桔”、九砂古村、新扬民居、古老作坊、龙门瀑布、大川岛、凤凰岛及农家乐景点,绵潭徽戏、鱼鹰捕鱼、采摘枇杷、柑橘、茶叶、养蚕、榨油、磨豆浆等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世界旅游组织规划专家昂瑞特先生游过新安江后大为赞叹:“真是太美了!这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专家吴必虎先生评价:“新安江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美妙结合著称于世!”。2006年被安徽日报社,安徽新闻摄影学会列为摄影制作基地。

  若四季游江,则景色各异。春天,两岸山花烂漫,猩红的、鹅黄的、绛紫的、雪白的、一团团,一簇簇,将绿色点缀得令人陶醉。特别是那些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更是俏丽多姿,使人目不暇接。夏天,驰名中外的"三潭枇杷"由青变黄,硕果累累,逗人喜爱,秋天,正好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季节,两季山坡上的枫树、乌柏树、白果树、红叶树等,成片成片的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到了冬天,特别是"霜降"以后,两岸的柑桔林内桔果压树,立船头远望,恰似在绿色翡翠上缀满颗颗红宝石,游船仿佛在画廊中航行。

 

  石潭村

  位于歙县霞坑镇的山坳里,而且那里藏着数十个这样的村子,石潭村只是其中之一,并且是离外界最近的一个。从石潭村越往里走,风景越好,也越有野趣。村与村之间仅靠一条羊肠小道相连。当春季来临时,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梨花,盛开地如火如荼,那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啊!而且由于交通不便,游人罕至,是摄影、写生的好地方。

  歙县昌溪乡是中国唯一的木制古牌坊所在地,也是经学大师吴承仕的故乡。吴承仕曾受业于章太炎门下,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及经学,与黄侃、钱玄同并称章门三大弟子。目前,吴承仕故居仍然保存完好,昌溪乡和浙江千岛湖相邻,乡政府所在地的昌溪和周邦头等古村落有着近千年的建村历史,因此历代传承下来的古建筑和其它珍稀景观繁多,拥有200余幢古民居。

  春季的石潭属于油菜花、桃花和梨花。山坡上,山谷里,古宅旁,处处是色块、线条。金黄色的油菜花是这个调色盘中的主色调。一夜春雨过后的清晨,太阳还没露脸,云海就汹涌而至,山顶上的古村落在云涛中若隐若现,真一个天上人间!深秋的11月,爬上山头,你唯一需要做的是深呼吸,像一条搁浅在沙滩上的鱼儿一样,狠狠地呼吸……山风里游离着淡淡的菊花香,从脚下到远近的山头上都是一片片雪白的菊花田,这个时候就到了贡菊采摘的季节,整个山头就是一片菊海,远远望去,竟如白雪皑皑,颇为壮观。

 

  渔梁坝

  渔梁坝是“江南都江堰”。这座新安江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已有了1400多年历史,至今仍是老当益壮。

  渔梁坝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 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坝。渔梁坝坝长143米,底宽27米,顶宽6米,高约5米,坝上下水位落差2.9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有专家认为,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因此又被称作“江南都江堰”。

  2005年,渔梁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渔梁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

 

  棠樾牌坊群

  “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世所罕见的歙县棠樾牌坊群位于由黄山市市区前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途中,离屯溪约26公里,离歙县县城约5公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景区,棠樾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组成,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几乎全部采用石料筑成,是体现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作,于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棠樾牌坊群是古徽州人伦理道德、宗法思想的表现;“棠”指棠树,“樾”为两树交荫之下,“棠樾”意为棠荫之处,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来已经绵延了八百余年。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理的概貌。其中一座明代牌坊,横匾上镌刻“御制慈孝里”几个大字,为皇帝表彰徽商鲍寿逊父子而建。

  艺术牌坊,是历史授予黄山的勋音。历史上,黄山(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诞生过李廷、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淡;尤其是在这程朱理学的故乡,妇女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至深,出现过一大批以《儒林外我》中王三姑娘为代表的节妇烈女。旧时代为旌表这些“忠孝节义”的“优秀”人物,黄山市各地都建有大量的牌坊。这些历史的陈迹虽屡遭破坏、至今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着。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棠樾鲍氏是一个以“孝悌”为核心、严格奉行封建礼教、倡导儒家伦理道德的家族。

  其中一座明代牌坊,横匾上镌刻“御制慈孝里”几个大字,为皇帝表彰徽商鲍寿逊父子而建。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又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输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在歙县众多的牌坊之中,这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屡屡可见。棠樾牌坊群雄伟壮观,全国罕见,1981年9月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牌坊群旁有两座祠堂,一为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另一为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的生动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进祠堂”的旧例,为国内罕见。会作出的“杰出贡献”。徽州原有牌坊一千多个,现尚存有百余个,被誉为“牌坊之乡”。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建筑风格浑然一体,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气宇轩昂。到了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也日臻完善。建筑专家们认为: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价值。

 

  南谯楼

  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

  歙县博物馆便在南谯楼中,里面展出了歙县历代文物,包括各朝各代的书画、瓷器、歙砚等。南谯楼,俗称24根柱。据地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

 

  阳和门

  又名东谯楼,原名钟楼,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是直通老街居民区的大门。东谯楼和南谯楼原为矗立在歙县古城双套城门内旧徽州府府衙的一部分,最早建于宋宣和年间,咸丰之后,谯楼屡坏屡修。宣统元年(1909年)又加以修缮。

 

  徽园

  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县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开园,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徽园在许国石坊之北,占地两公顷,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仁和城楼、得月楼、茶楼、徽园第一楼、过街楼、古戏楼、惠风石坊、九龙九凤壁及百余幢商住楼,为仿明清徽派建筑群。仁和楼下有城门,门额“徽州”,门外有徽商故里碑及李少微、汪道昆、曹振镛等徽州历史人物雕塑群。

 

  徽商大宅院

  徽商大宅院位于歙县县城练江之西,与练江之东的徽州古城遥遥相对,故亦称“西园”。徽商大宅院完美重现了明代建筑肥梁瘦柱、简约舒展,清朝及民国建筑内涵丰富、雕饰细腻的特征风貌。

 

  许村古建筑群

  坐落于县城西北20公里,地处黄山主脉箬岭南麓。唐末,许氏迁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发达,村落建设迅速发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著名的有大观亭、高阳廊桥、五马坊、双寿承恩坊、观察第、大邦伯祠、大墓祠、大宅祠、许社林宅、许声远宅、许有章宅等。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15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雄村景区

  国家4A景区,是一座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古村落。清末翰林许承尧称“吾乡昔宦达,首数雄村曹”。主要景点有竹山书院、四世一品坊、大中丞坊、桃花坝、慈光庵、小南海。

昌溪景区

昌溪是歙县境内的一个历史、文化、生态古村,历来被称为“歙南第一村”。它位于歙县南部山区,从歙南名镇深渡至昌溪大约五公里左右,它坐落在千岛湖的源流昌源河所流经的皖南山间盆地中,四周群山环绕,山青水绣,境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景色迷人,走入昌溪如入世外桃源。

北岸景区

古徽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潘氏宗祠、吴氏宗祠、风雨廊桥等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大批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民居。

上丰花果山

位于上丰乡。花果山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处于风光秀丽的山谷内。自然生态良好,山清水秀,一条长打2公里且有10座造型各异的古桥亭的山溪穿村过户,流入新安江支流的丰源河,涓涓流水,清澈见底两岸山峦叠嶂,峰回路转,山上山下的徽派民居层出不穷,错落有致,漫山遍野花果木成林。

文化古迹太白楼

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名。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二百多米。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

许国石坊

耸立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许国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进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博行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成双结队的彩凤珍禽,翱翔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十二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坊额题字出于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城歙县标志建筑。

新安碑园

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二百多米。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

紫阳书院

全国著名书院之一,位于徽州歙县,郡守韩补始建于南宋淳六年(1246年),初建在徽州府南门外紫阳山麓,理宗皇帝御题“紫阳书院”匾额。紫阳书院以祭祀朱熹,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主旨。元代至元年间迁于南门内,延二年(1315年)又迁于南门外,后毁于兵。明洪武初,重建于歙县县学右之射圃。

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7)传统风貌型 安徽歙县

练江两岸

练江上有万年、太平、紫阳三座明代石桥。万年桥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9孔,长150余米,为县城通往北乡及黄山、太平之枢纽,桥东端原建有石坊,额题“北钥云龙”、“道岸津梁”,今不存,桥名万年,表永固万年之愿。太平桥又名河西桥,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16孔,长279.8米,为徽州各县抵府之枢纽,是安徽省最大的古石桥,享有“千里江南第一桥”之美誉,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阳桥位于城东南渔梁坝下,初名寿民桥,因西临紫阳山而得名,建于明万历年间,9孔,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为县内古桥最宽最高者,往来船只不落帆桅即可从桥下通过。20世纪80年代之后,县城相继建成练江、古关、丰乐、扬之、紫霞、黄荆等新桥,使歙县有山城、水城、桥城之称。

  练江两岸新辟有行知公园、黄宾虹公园、张曙音乐广场、紫阳公园、新洲公园,教育家陶行知、画家黄宾虹、音乐家张曙塑像屹立园中,以表故乡人民纪念之情。公园内,亭台花廊,古木绿茵,为居民休息和游客观光之佳境。练江之滨,2005年始建西园,又称徽商大宅院。是一处将明清民国时期徽商、官宦宅第园林整体或部分徽派建筑精品构件,重组为一体的建筑群落,凸显徽风徽韵。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精巧地布局了29幢屋宇,有500个房间,48个天井,106扇门户,前圃后园,遍植名贵花木;回廊小巷,绵绵深深;护宅天沟,流水回环;映月池塘,碧波荡漾;牌坊、小桥、亭阁、水榭、假山,散布其间,错落有致。有五凤楼、官厅、戏台、家祠、学馆等徽派特色建筑,徽派砖、木、石雕精品随处可见。

 

  节日

  歙县枇杷节:每年5月下旬歙县是我国四大枇杷产区之一。主要产地在新安江的漳潭、绵潭、瀹潭三个相邻大潭的两岸群山上。三潭枇杷的特点是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个大味美,堪称上品,享有“天上王母蟠桃,人间三潭枇杷”之誉。

  歙县四乡,风俗迥异,除了共同的节日以外,各地还有不相同的风俗节日,西乡有岩寺的“上九”(正月初九)、堨田的“四月八”、潜口的“六月二”等,民间都要筹集款项,建台演戏,四乡的农具家具、生活用品、竹木器具云集到村镇上来交流销售,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如今,还保留着这些传统的风俗节日,不过内容更加充实,真正变成了规模很大的物资交流会。

  东乡也有风俗节,如大谷运的“六月一”、汪满田的“六月十”、桃坑的“六月半”、桃岭的“七月半”、竦坑的“十月半”等,俗称“保熟节”、“庆熟节”。在这些节日里,有的用面粉做咸淡面包,有的做油煎米果,有的裹粽子,都为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大熟。并有用面包、米果、粽子互送亲戚,以示“撒福”,相互祝愿。

  南乡和北方的许多地方,还有社节,俗称“土地节”。二月春分和八月秋分,为一年中的“二、八”社节。过去,人们要去社公祠、土地庙祭拜,祈求年景大熟。有的地方还要剪些寸长的麦杆与黄豆炒在一起,到田畈里去祭拜,谓之“炒虫”。这一天,小孩子要剃光头,谓之“除虫窝”。意思是祈求无虫无病,五谷丰登。

 

  特产

  歙县物产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文房四宝中的歙砚、徽墨,以及被列为国家珍贵礼品的茶叶。歙砚和徽墨歙砚是砚中之上品,它的珍贵在于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刀法刚健、花式多样。它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水、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歙县还有“墨都”的雅称,无论是闹市还是乡村,出售徽墨、歙砚的店铺比比皆是,它们在店堂里悬挂的名人字画的映衬下,令人耳目一新。歙县名茶歙县的茶叶产量高居全国之首。“黄山毛峰”、“顶谷大方”、“黄山绿牡丹”、“锦上添花”、“海贝吐珠”等极品名茶列为国家珍贵礼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此外,歙县民间艺术的瑰宝“砖”、“石”、“木”、“竹”四雕亦很有特色,还有徽派盆景、版画、漆刻,以及新兴的徽州竹编、玉竹家具等,也都独具特色。还有三潭枇杷、三口蜜桔、金丝琥珀蜜枣、徽州雪梨、问政山笋、金竹贡菊、窨茶三花等,也很有名。

     歙砚和徽墨

  歙砚是砚中之上品,它的珍贵在于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刀法刚健、花式多样。它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水、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歙县还有“墨都”的雅称,无论是闹市还是乡村,出售徽墨、歙砚的店铺比比皆是,它们在店堂里悬挂的名人字画的映衬下,令人耳目一新。

  歙县名茶

  歙县的茶叶产量高居全国之首。“黄山毛峰”、“顶谷大方”、“黄山绿牡丹”、“锦上添花”、“海贝吐珠”等极品名茶列为国家珍贵礼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徽州贡菊

  “徽州贡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原产于歙县金竹岭一带,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据民间传说,“徽州贡菊”原是宋朝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进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许多人得了红眼头痛病,有人采用鲜菊花泡水将火,十分灵验。

  三潭枇杷

  “三潭枇杷”是我国枇杷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因产于新安江沿岸歙县的漳潭、绵潭和瀹潭三个自然村而得名。 “三潭”一带群山环抱三个大面积的深水潭,冬暖夏凉,终年云雾萦绕,雨量充沛,为枇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潭枇杷”的特点是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并以早熟优质而闻名遐迩。

  黄山绿牡丹

  特种工艺茶。“黄山绿牡丹”产于歙县大谷运乡海拔1400余米的南云尖。南云尖重峦叠嶂,沟壑纵横,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极利于茶树的生长。这里茶叶不仅芽壮叶肥,叶质柔嫩,而且由于芳草遍地,兰花繁茂,茶叶别具香味。清明采摘茶芽,经过杀青轻揉,初烘整形、选芽、理条、装简、造型美化、定型烘焙等工序,一朵朵绿色牡丹就制成了。

 

     歙县美食

  歙县的饮食都属于徽州菜系。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发祥于南宋,起源于歙县,以烹制山珍野味而显其特色。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熘,讲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润肠胃和肌肤;重色,以增强审美效果,达到“色、香、味”统一的效果。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辞长作徽州人。到歙县,一定要尝尝当地的农家饭,如石鸡、桂鱼、毛豆腐、芙蓉糕等。

  小吃 毛豆腐太白鱼头徽州圆子魔芋豆腐臭鳜鱼

  毛豆腐

  毛豆腐是歙县特有的风味小吃,它鲜而不腻,芳香爽口。卖毛豆腐的小贩肩上一个担子,一头是竹架上架着新鲜的毛豆腐,一头是小煤炉上架着一个平底锅,只需挥一挥手,即可坐下边蘸着酱边吃小贩现煎的毛豆腐(放毛豆腐的竹架子下面的竹筐里会有几个迷你板凳)。品尝毛豆腐,就要讲究一个环境和情趣,当你一面品尝,一面与朋友山海经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吟颂一首“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辞长作徽州人”呢?

  徽州臭鳜鱼

  徽州臭鳜鱼是一道徽州名菜,别有风味。它统称“桶鲜鱼”,又俗称“腌鲜鱼”。所谓“腌鲜”,在徽州土话中就是臭的意思。这“风味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既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肉质又醇厚入味,同时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块状。

  徽州圆子

  “徽州圆子”是正宗徽菜品种之一。起源于歙县,别称“细沙炸肉”,约在200年前就己流传各地。这道菜是将熟肥膘、桔饼、蜜枣、青梅等细丁拌入白糖和桂花,做成小圆馅心。然后用鸡蛋、肥膘泥、湿淀粉、炒米花拌匀,用水酒湿揿饼包成圆子,形如乒乓球大小,经油炸熟后浇上用白糖、青红丝熬成的卤汁而成。其成品颗粒匀称,色泽金黄闪光,吃起来外层松酥、馅心香甜味美,是一道深受欢迎的大众菜。

  花菇石鸡

  这道菜采用黄山特产山珍花菇与石鸡同蒸。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并有降血压、减少胆固醇及抗癌作用。此菜堪称山珍之巧配,甚为名贵。

  魔芋豆腐

  魔芋又名鬼芋、鬼头、花连杆、蛇子头、天南星、蛇六谷,徽州各县山区均有出产。魔芋具有医治疟疾、闭经、疔疮丹毒、烫伤和降血压、降脂、开胃、防癌等功效。

  徽州石头馃

  徽州风味小吃名品。徽州传统面食,早在清代即负盛名,是有口皆碑的美食。

  纱面

  产于歙县南乡。纱面制作过程如下:先用盐水和面,揉透揉匀,搓成条状,涂上菜油盘放盒中。片刻,再搓成细条,均匀交叉绕在两根长约尺余的芭茅杆上,一挂为一款,在保温的稻桶中静置半小时后移至户外的面挂上,下架后盘成饼状,晒干即成。纱面韧性足,咸淡适宜,口味纯正,宜于久贮。倘若来年开春天暖多雨,纱面返潮,只须包块生石灰搁入坛中,即可使其脆燥如初。

  徽州火腿

  徽州人历来喜欢腌制火腿,而且声名远扬,素有“金华火腿出徽州”之说。火腿的运用十分广泛,既可以作主料,也可以作调味料。徽菜在技术上就擅长“火腿佐味”。

--------------------

歙县新增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歙县共有7处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其中,具体是叶村洪氏宗祠、长庆寺塔、棠樾古民居、北岸吴氏宗祠、北岸廊桥、昌溪周氏宗祠、员公支祠榜上有名。

至此,歙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3处。国宝单位的增加对于提升歙县的历史文化品位、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具有重大意义。

 

歙县郑氏宗祠进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574  Ⅲ-277 郑氏宗祠   明 安徽省歙县歙县的郑村,有幢郑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系四柱三间五楼建筑,进门就是一个青黑色的宗祠坊,就像宝伦阁一样,可惜的是宝伦阁前的宗祠坊已经不知所终,但看到了拴马柱,下马石,旗杆石,以及宗祠坊遗存的石础。郑氏宗祠装饰皆工丽精美的,枋额上遍雕彩绘纹饰,木雕、石雕、砖雕,遍雕花鸟走兽人物典故,皆栩栩如生。
郑氏宗祠是歙县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它是郑氏的祖祠 ,是为纪念郑千龄之子郑玉而建成的。郑玉系元末高士,隐居乡里,不愿做官,创 办了师山书院,讲经传学,人们尊称他为“师山先生”。郑氏宗祠建于明代成化丙 戍年(公元1466年),万历年间进行重修。 995年,美国友人安思远先生捐资70万元人民币进行大规模维修。 大门口的大贺青石叫石鼓,主要是装饰大门的气派、庄严。整个祠堂由门坊、门厅、寝堂、享堂和天井组成,总面积1838平方米,全部是砖木结构,硬山顶、四 合院式,空间高大。
门厅七开间,进深八步。两边耳室各开一门,以供平时出入。 享堂面阔五间,深十一步,是族里起事的主要场所。后面是寝堂,放祖宗牌位。整 个祠堂气势恢宏,是徽州古代建筑的一个优秀标本。 现在祠内由歙县黄梅戏剧团开辟为古徽州民俗风情博物馆,陈列了古徽州流传 下来的古农具、织布机、纺织草鞋工具,砖、木、竹、石四雕制品,竹编工艺品等 ,还设置了各个颇具徽州特色的民俗风情场景。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市歙县大阜潘氏宗祠亟待修缮

潘家宗祠位于黄山市歙县大阜村,这个隶属歙县北岸镇的小村在徽州是个相当不起眼的村落,只有在大比例尺的歙县地图上才可以找出。但在二百年前,由于它地处府、县城到深渡的公路边,在崇山峻岭的徽州算是交通相当便利的位置,所以很早就孕育出簪缨望族与商贾世家二位一体的宗族     

潘家宗祠始建于1585年,迄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时重修。三进。门厅为五凤楼式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中为院落,石板铺地,两侧为虎廊。中进五开间,大厅梁。柱粗硕,雀替、平盘斗等处雕刻百骏,称"百马图"。。后进高出地坪1米多,七开间,青石檐柱,重檐,有楼。天井池内有一汲水井,种植桂花树。楼上左右两楼梯间有门通祠外后山。该祠气势壮观、雕饰精美。1986年被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家历史人物:潘世恩(公元1770-1854年)状元出身,官至宰相。道光十三年至三十年(1833-1850年),先后任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任职前后长达17年。他富贵长寿,享尽人间荣华,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人称“四朝元老”。潘氏家族在清廷六部九卿百官(文官)都有人做过官,当时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潘世恩80寿辰时,道光皇帝赏赐其孙子潘祖荫举人,孙子也官至宰相,因此大阜村“小小大阜村,爷孙宰相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0751/993474381727.html

更多阅读

盘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组图

盘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组图)古往今来,风流人物数之不尽,而那些缔造了这些神奇人物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生机俨然。泱泱大中华,历史悠久,疆土辽阔。而在这片土地上林立的那些历史文化名城,见证了多少朝代更迭,遭受了多少战

古都南京 历史名城 南京4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的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

声明:《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7)传统风貌型 安徽歙县》为网友我只做我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