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 《道德经》现代意译(全本)(二)

《道德经》现代意译(全本)(二)
三十一章  夫兵者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意译

  兵武,不是祥和的器物,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者尽量不使用。

  君子平时以左边为尊贵,用兵打仗时以右边为尊贵。

  兵武不是祥和的器物,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器物,迫不得已而用之时,最好以恬淡的态度处之。战胜了也不以为荣耀,而以为荣耀者,是乐于杀人。乐于杀人者,将不能得志于天下。

  喜庆之事以左为上,凶丧之事以右为上。偏将军位居左,上将军位居右。这就是说,以丧礼的态度对待用兵。

  争战死亡众多,要以悲痛哀伤的心情对待。战胜了,用居丧的礼节处置。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犹川谷之於江海。

    意译

  永恒的道,难以名称概括。淳朴虽似鄙小,但天下谁也难以将其臣服。

  侯王若能保持淳朴,民众将会自然宾从。

  天地相互作用,降下雨露,民众无须号令就自然能够共同沾受润泽。

  创设了体制,人物便各自有了名称。名称有了,便应遵从与名称相附的行止,遵从与名称相符的行止便无危殆。这就如同天下事物的道理存在于自然之中,这就象似河川溪流共同汇聚于大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意译

  能知人者可谓智慧,能自知者可谓高明。

  能战胜别人可谓有力,能战胜自我可谓刚强。

  知道满足者可谓富有,自强不息者可谓有志。

  不丧失立身之本者,乃可平安长久。

  身死而精神不朽者,可谓是长寿。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意译

  大"道"广泛啊,宇宙万物中,它无所不在。万物依赖它而生发,它却不对万物发号施令,有了成就也不以功自居。

  辅育了万物而又不为其包办主宰,可以说是小;万物依附它而它又不为其包办主宰,又可以说是大。

  正因为它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成就了它的伟大。

  三十五章  执大象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意译

  掌握了宇宙物理的基本法则这个大纲,天下事物都会依附;

  依附了对各方也没有妨害,各方都可安宁,平和,泰然。

  音乐和美食,只能诱使过客暂留一时。

  宇宙物理的基本法则,说起来是淡然无味,看又看不见,听又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译

  (事物)将趋收敛,必然扩张;

  将趋衰弱,必然强横;

  将趋颓废,必然兴盛;

  将趋收取,必然施予;

  这是微妙的事物客观道理。

  柔弱会胜过刚强。

  鱼的生存不能脱离水渊,国家的教化刑法不可张扬炫耀于民,以免使其背弃、蜕化了淳朴的天性。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意译

  道从不超越规律任意施为,万物故而能顺应自然各得其所。

  王侯若能格守虚静恬淡,不贪为妄施,人民将自我进化。

  人民自我进化时如有人贪欲萌动,我就用淳朴之道来镇服。

  用淳朴之道镇服后,上下即同乎无所贪欲。

  上下同无贪欲,共处于恬淡虚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是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意译

  上德者循道无为,虽然能普济众生,但其德不显,而实质却是有德。

  下德者贪为尚施,故而能获取德名,但正因其获取德名的行为不失,其实质却是无德。

  上德者微妙玄通,能应天顺民,无为而化;无为是无主观施为。

  下德者抱一主义,欲立善施德,有意而为;为之是依主观妄为。

  上仁是慈善爱人,为之是无企图而为。

  上义是忿枉佑直,为之是有意识而为。

  上礼是尚修文饰,为礼而不得其回应,便伸手导人就礼。

  所以丧失了道而后才有了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了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了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了礼。

  那礼呢,是忠信不足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前首。

  那先知者主观的先见呀,其实是道华而不实的虚饰,致人真正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立身于淳厚,不居于饰薄;保持其朴实,不居其虚华。

  所以抛弃后者,采取前者。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至誉无誉。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意译

  自古凡是得了"道"的:

  天得了"道"就清明,地得了"道"就安宁,神得了"道"就灵验,河谷得了"道"就充盈,万物得了"道"就生发,侯王得了"道"就可成为天下的首领。

  推而言之:

  天不能清明将会破裂,地不能安宁将会崩塌,神不能灵验将会消失,河谷不能充盈将会枯竭,万物不能生发将会灭绝,侯王不能保持首领将会倾垮。

  所以,贵以贱为其根本,高以下为其基础。

  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是贵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

  所以,最高之誉却是没有称誉。

  其不欲象玉一样炫耀其华美,象石一样显露其刚强。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意译

  反向转化,是事物内矛盾的双方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

  用柔弱而不过分的方法,使事物达到和谐,是自然之道的应用方式。

  天下万物皆生之于有形质,有形质之原始却生于无形质。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意译

  上士听了"道"理,努力遵行;

  中士听了"道"理,半信半疑;

  下士听了"道"理,大肆嘲笑它。不被嘲笑,就不足为"道"了。

  所以古语曾经说过:

  理解了"道"却似昏昧,循"道"前进却似缩退,行"道"平易却似崎岖。

  高尚之德,是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故而若似空谷: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 《道德经》现代意译(全本)(二)

  广大之德,是广慈博爱,不偏一物,故而若似不足;

  循道建德,是和谐大众,润物无声,故而状若似偷;

  质真之德,是随物应物,大直若屈,故而若似渝变。

  大的洁白,是知白守黑,和光同尘,故而若似垢污;

  大的方正,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故似没有棱角;

  博大之器,是经久历远,厚积博发,故而积久乃成;

  浩大之声,过于听之量,故而不易听闻;

  庞大之象,超乎视之域,故而具体无形。

  道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故而隐幽无名。然而唯独道,才善于施借资材恩惠于万物,并善于成全万物。

  四十二章  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以为教父。

    意译

  道本唯一,这唯一之道包含阴阳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而生第三者,第三者如此从而衍生万物。

  万物都具备阴阳两个方面,客观规律作用于阴阳两个方面使事物达到和谐。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侯却用此自称。

  所以,事物有时受损后反而得益,有时得益后反而受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人:逞强妄为者没有好结果!我将把此话奉为信条。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意译

  天下之至柔者,可左右影响天下至坚强之事物。

  无形无状者,可深入那似无间隙的事物之中。

  我因此而知晓顺应客观当然的无主观妄为之有益。

  用客观实际现身说法的不言之教,顺应客观当然的无主观妄为之益,天下很少有人能实行和得到。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译

  名声与生命哪个亲切?生命与财货哪个重要?得取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个有害?

  所以,过份贪欲必然会有大的耗费;过份地敛聚必然会有过多的丧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致危殆,这样才可以平安长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意译

  最完善的事物和行为似有缺憾,其用却无弊困;

  最圆满的事物和行为似有不足,其用却无穷竭。

  大直是守经达权,顺应自然,所以若似枉屈;

  大巧是不设不施,至妙无机,所以若似迂拙;

  大辩是实事求是,惟恐虚妄,所以若似口笨。

  躁极则生寒,万物将凋零;

  静极则生热,万物而得生;

  清心方能寡欲见性,宁静则可循道致远,清静中和乃是天下正道。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译

  国家政通人和之时,驱使战马耕种田园。

  国家昏乱之时,连怀驹母马也用于征战,以致马驹生于荒野。

  罪过没有什么能大过贪婪多欲,

  祸患没有什么能大过不知满足,

  过错没有什么能大过妄欲必得。

  所以,知足者之足,是经常的满足。

  四十七章  不出户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意译

  不必出门面面俱到的去了解,就能知晓天下事物的基本道理;不必频频观望窗外,就能洞悟其自然的普遍法则。

  走得越远,被纷乱所迷,对"道"的主旨就明白越少。

  所以,圣人无须四处出行就能知晓万物的普遍之理,无须事事亲眼窥见就能明晓事物始终,不待一厢情愿的执意施为便能有所成就。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意译

  从事外饰尚为之学的人,贪施伪饰的机心行为会日益愈增。

  遵循本然之道的人,贪施伪饰的机心行为会日益消损;消损又消损,以至达到不主观妄为的境地。

  不主观妄为,所以事物无有不妥贴之处。

  治理天下,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原则,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民,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意译

  圣人没有主观成见,而是以百姓的心愿为心愿。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用道的大德来予以善待。

  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用道的大德来予以信任。

  圣人的治理天下,是收敛意欲私见,为的是让天下人心复归于淳朴。百姓都用耳目注视着圣人的所作所为,圣人善待他们皆象善待婴儿一样,并使他们回复到婴儿般纯真质朴的状态。

  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之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意译

  人出世为生,去世为死。

  长寿者,占十分之三;夭亡者,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为生,却因自己的妄为而致死亡者,也占十分之三。

  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贪欲生活丰厚的缘故。

  听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陆行不会逢遇凶恶的犀牛和猛虎,战乱时不会遭受杀伤;牛无处用它的角,虎无处用它的爪,刀无处用它的刃。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他顺应自然,不为贪欲而自蹈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译

  万物本"道"而萌生,各依赖适应"道"而形成的自身德性得到畜养,物质赋状而成形,环境态势而造成。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贵"德"。

  "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其不主观地包办、干涉万物,而任由万物自然适应来形成。

  所以"道"使之得到萌生,自性本"德"使之得到畜养,使其生长发育,成熟结果,得到爱养和保护。

  生之而不据为己有,为之而不自恃其能,位居首长而不任意包办主宰,这可谓是玄妙幽冥之德行。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知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意译

  天下万物都有元始,可以作为天下事物的纲本。

  既知晓其纲本,便可据此知晓其子目;

  既知晓其子目,又仍持守其纲本,终了不会出差错。

  堵塞表象之浅见,禁闭贪为之欲门,始终无须劳苦。

  尚口妄言,贪欲施为,终身也不可救治。

  能见微知著以一持万叫做明,能持守柔弱不为已甚叫做强。

  发挥涵蓄之光,启发事物恢复本身之明,不为身后遗留祸患,这可谓是承袭了大道之常则。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意译

  使我稍微有些明知,就会知晓,遵循客观自然大道而行,唯有主观施为是应当时刻畏惧触犯的。

  客观自然的淳朴之道甚是平坦,但人君却往往喜走邪径。

  宫庭愈是华美,农田愈是荒芜,仓库愈是空虚。

  穿戴着锦锈的服装,佩挂着锋利的宝剑,山珍海味吃的生厌,财货丰盛有余,这可谓是强盗头子。走的不是正道呀!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意译

  善于建树者,其所建树不会遭拔除毁废人亡政息;善于抱持者,其所抱持不会是朝秦暮楚脱离丢弃。子孙秉承此道,也能使之身安事遂,故而可保祭祀世代不绝。

  能把此道贯彻于自身,他的德可谓纯真;贯彻于全家,他的德可谓有余;贯彻于全乡,他的德可谓久长;贯彻于全邦,他的德可谓丰厚;贯彻于天下,他的德可谓普遍。

  所以,要以体察自身来理解他人,以体察自家来理解他家,以体察自乡来理解他乡,以体察己邦来理解他邦,以体察天下的事物来理解天下的道理。

  我是如何知晓天下道理的呢?用的就是这办法。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意译

  道德涵养深厚者,好似初生婴儿。毒虫不螫他,猛兽不害他,凶鸟不抓他。他虽然筋骨柔弱,但小手却抓握牢固。虽然不知两性交合之事,但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之故。整天哭啼,喉咙却不嘶哑,这是由于元气和谐之故。

  知晓了追求和谐乃是万物自然之理,可谓认识了大道之基本常则;认识了大道之基本常则,可谓是智明通达。

  贪欲厚生可谓致殃,任性使气可谓逞强。

  事物强盛过头则将老衰,这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者,会很快消亡。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意译

  知"道"者,不主观臆断妄作妄言;主观臆断妄作妄言者,可谓不知"道"。

  堵塞表象之浅见,禁闭妄为之欲门;削弱锋芒,化解纷扰;涵敛光辉,混同凡尘;这叫做与道微妙的同一。

  所以,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亲近,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疏远;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利益,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妨害;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崇贵,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卑贱;故而这法则和践行这法则者为天下人所尊贵。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意译

  以正直的教化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扰攘人民为原则来治理天下。

  我怎么知道应该这样呢?根据就在于:

  天下的禁令、忌讳越多,人民就越贫穷;

  民间损人利己的器物、方术越多,国家就越混乱;

  人们的智诈伎巧越多,各种左道旁门就越丛生滋起;

  法令越是繁苛,盗贼就越多。

  所以圣人说:"我不主观施为,人民则自然进化;我澹泊清静,民众则自然纯正;我不造事扰民,民众则自然富足;我不贪欲,民众则自然淳朴。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意译

  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苛酷,人民就狡诈。

  灾祸啊,幸福倚靠在旁;幸福啊,灾祸藏伏其中。

  谁能明晓这前因后果?

  旁离了质朴方正的道,正常将反向演化为怪异,善事将反向演化为妖害。

  人们的迷惑,那日子已经很久了。

  因此,圣人为人处事方正而不生硬,清廉而不伤世,直率而不放肆,光辉而不炫耀。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意译

  管理人民,事奉天道,没有比啬其私欲自见而不主观妄为更重要的了。

  唯有啬惜自见而不主观妄为,才可谓是及早服从了天道。

  及早服从了天道,可谓是不断地积"德";

  不断地积"德"则可无往不胜,无往不胜则不知其能力的极限;

  能力不知极限者就可以担负起管理国家的重任。

  掌握了治理国家的原则,统治就可以长久。

  这就是深根固蒂,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

  六十章  治大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意译

  治理大国,如同煎小鱼:繁扰则鱼烂,妄为则民伤。

  以道来治理天下,那妖孽之徒就不作怪。

  不是妖孽之徒不作怪,是作的怪伤不了人。

  不但妖孽之徒作的怪伤不了人,而且圣人的治理亦不伤人

  两者都不伤人,所以德泽就都交润于人民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0851/535822791993.html

更多阅读

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及其思想研究与《道德经》现代文翻译(学术理论版)《道德经》无疑是一本奇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笔者作为一个爱好学哲学的人对她简直是爱不释手。其作者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在本文将谈一谈笔者对老子思想的认识、小小的

《老子道德经》: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鹿晗 弱者道之用

《老子道德经》著者:林安梧教授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白话译文「道」是可以说的,但说出来了,就不是那

道德经的主题思想 《道德经》的管理思想

     在先秦的管理思想中,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枝奇葩。相传它是老子出关时在关尹的一再请求下而作。尽管它只有五千字,却在先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老子的学说从汉代起就被认为是“君人南面

声明:《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 《道德经》现代意译(全本)(二)》为网友孤傲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