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载:在28日举行的深圳市第五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暨生命教育现场会上,深圳康宁医院院长刘铁榜指出,深圳小孩轻生,多数不是因为有严重心理疾病,而是冲动性自杀。他提醒家长和教师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要懂得体谅、宽容孩子,并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刘院长关注的问题,其实在今日之中国具有相当的普适性。有缘读到这则新闻,对于我这个一线教师而言,自然习惯性地触发起点滴思考,社会选拔人才至今无法破除片面追求高学历的魔障,学校忙于“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热情从不打折,而所有这些方面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教导甚至逼迫着孩子“读书、读书、再读书”,纵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关心,恐怕也是服从和服务于提升孩子读书创佳绩的积极性。固然因为学业压力过大走极端的孩子毕竟只是少数,但也由不得不去思考:生命不在,何谈读书?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在11月28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说:“从2010年1月1日到11月27日止,全国中小学生自杀数累计为73起,让我感到非常痛心。”细心的朋友可能还会发现,近一个月来仍不断有此类悲剧在各地上演,如果把因为各类安全事故(类似湖南衡南县接送学生的三轮车坠河事件等)殒命的计算在内,即将过去的2010年,过早凋零的生命之花何其多也?我不知道天堂里有没有供孩子读书的地方,但愿他们从此不再面临世俗的无奈、危险和侵害。
去天堂的路没有回程车,当我们哀伤这些年轻生命逝去的同时,其实更应该反思怎样为眼前的孩子提供生命呵护。或许我们无力阻止那些突如其来灾难的骤然发生,那就尽我们最大的可能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和教会孩子自我保护,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只顾着追求让孩子读书,经我们的手逼迫他们陷入无限压力之中,抑或是某些问题处置不当让他们身心俱伤,最终导致自杀事件增多,且不说我们会不会认可自己是“罪人”,恐怕也会长久地承受良心的谴责。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古来有之的劝学“名言”,至今依然如幽灵在社会上游荡,再加上日趋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逼着孩子潜心读书仿佛是我们的不二选择,于是,“相比较美国、日本等国家,中国的孩子做家务和运动的时间显然更少,很多孩子每天都要应付层出不穷的习题、接二连三的考试和名目繁多的辅导班,一到家就躲进房间做作业,紧张的情绪终究得不到舒缓。”凡是对读书有哪怕点滴“干扰”的问题,可能都难以逃脱老师和家长的“法眼”,如果此时能够对孩子多些体谅和宽容,进而还能给孩子提供有益的教育和疏导,悲剧或许不会发生,让人痛心的是,悲剧之所以接二连三在上演,盖因一些人患上“管理中毒症”且病得不轻。
毛主席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何其简练和精辟?我则借此演绎为“生命是读书的前提”,是啊,我们辛辛苦苦地想尽办法让孩子潜心读书,其实未见得有多少人欲从中谋利,目的却常常是“为让孩子有好的前途和出路”。可不得不说的是,今天的孩子过得并不轻松,“家里谁年龄最小则谁辛苦”,已然昭示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且,他们还无时无刻不临着诸多成长中的烦恼,“有资料显示,中国小孩的烦恼来源,主要有学习困难、个性缺陷和品行障碍、人际冲突、考试失败、摄食障碍、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控制能力、交友问题等。”如果我们无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只顾着逼孩子为通过考试封锁线而不断冲锋,极有可能会出现中途夭折现象,而一旦这样的悲剧发生,已然生命不在,又何谈努力读书?
中小学生竟然想到用自杀来摆脱其面临的烦恼,有时让我们不得不吞下“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果。痛定思痛,我始终不认为这样的孩子真的都消沉到极端厌世的地步,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荒唐的举动会摧毁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以及由此带来无尽的哀伤,很多情况是在冲动之下而意气用事,如果此时能够得到外在的谅解、宽容和疏导,悲剧或许不会上演。有鉴于此,父母也罢,老师也好,请务必记住“生命不在,何谈读书”这句话,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己任,当然也可以实施可控范围内的挫折教育,却不必非把逼着孩子读书看作我们唯一可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