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河流径流的变化
①季节变化:河流径流一年内有规律的变化,叫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它同河流补给密切相关。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是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径流季节变化大的河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和用水紧张,因而修建水利工程、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是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必要措施。
②年际变化:任何一条河流,各年的径流量都不尽相同,这种变化叫做年际变化。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反映在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上也比较大。因此,很多河流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调节丰水年和枯水年的径流量。
2、冰川
(1)冰川的形成及作用: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大气降水主要以固体形式下降,地表为冰雪覆盖。这些冰雪经过积压和重新结晶,变成具有可塑性的部川冰。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影响下,沿地面缓慢运动,就成为冰川冰。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而且又是一种重要的外力。
(2)冰川的分类:
大陆冰川
成因:纬度高、气温低
特点:面积大、厚度大、呈盾形
分布: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山岳冰川
成因:地势高、气温低
特点:面积小、厚度小、呈舌状
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南北美大陆的高山地区
3、地下水
(1)地下水的来源
渗入水
大气降水下渗到地表以下而形成(包括地表的河流和湖泊补给)。
凝结水
有些干旱的沙漠地区,因昼夜温差大,使空气中的水汽或沙子空隙间的水汽,夜间凝成小水滴,下渗而成。
原生水
岩浆在地壳中上升时,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分离出来的氢气和氧气,也可以直接结合成温度较高的热水。
(2)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区别
含水层
空隙大、透水性能好的岩层和土层,地下水容易进入空隙,使空隙充满水并且容易从空隙渗出,这样的岩层和土层就是含水层。含水层是地下水运动和储存的地层。
隔水层
致密的岩石以及粘土,由于空隙小、透水性能差,地下水很不容易从这一层渗透过去,成为隔水层。
(3)地下水的分类:
类型
潜水
承压水
埋藏条件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补给来源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潜水补给承压水
排泄方式
露出地表成泉或直接补给地表水或蒸发
补给潜水或补给地表水或露出地表成泉
主要特点
1.具有自由水面
2.受制于地形的坡度,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倾斜方向从高处流向低处
3.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4.埋藏较浅,流量不稳定
5.受气候因素影响大,易受污染
1.受隔水层顶的限制,承受静水压力
2.水的运动取决于静水压力
3.分布区、补给区、排泄区基本不在同一地区
4.埋藏较深,直接受气候影响较小,流量稳定
5.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
示意图
原生水
岩浆在地壳中上升时,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分离出来的氢气和氧气,也可以直接结合成温度较高的热水。
(2)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区别
含水层
空隙大、透水性能好的岩层和土层,地下水容易进入空隙,使空隙充满水并且容易从空隙渗出,这样的岩层和土层就是含水层。含水层是地下水运动和储存的地层。
隔水层
致密的岩石以及粘土,由于空隙小、透水性能差,地下水很不容易从这一层渗透过去,成为隔水层。
(3)地下水的分类:
类型
潜水
承压水
埋藏条件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补给来源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潜水补给承压水
排泄方式
露出地表成泉或直接补给地表水或蒸发
补给潜水或补给地表水或露出地表成泉
主要特点
1.具有自由水面
2.受制于地形的坡度,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倾斜方向从高处流向低处
3.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4.埋藏较浅,流量不稳定
5.受气候因素影响大,易受污染
1.受隔水层顶的限制,承受静水压力
2.水的运动取决于静水压力
3.分布区、补给区、排泄区基本不在同一地区
4.埋藏较深,直接受气候影响较小,流量稳定
5.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
示意图
4、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占全球水总储量的0.3%。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9000立方千米。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以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主要指标。
(2)世界的地区差异:从年径流总量上看,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小;从人均径流量上看,大洋洲最多,欧洲最少。
(3)我国的水资源:①径流量:年径流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比许多国家都少。②分布不均衡: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各年变化率大;从空间分布看,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4)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用水紧张是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同样存在。随着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我国许多地方供水不足,尤其是华北平原。解决的办法主要是:节约、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建设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等。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
[复习指导]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这是地球区别于其它行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尽管地球上的水圈质量只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但它在地球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复习本章应紧紧围绕上述的核心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第一,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这是学习水圈知识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第二,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海洋水、河水,冰川、地下水)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人类应遵循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1.水循环和水平衡
(1)从物质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物质不灭的观点来看待水的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水循环的形式和意义。并从数量关系上来分析水量平衡原理。
(2)水循环最重要的是海陆间的大循环,复习时要草绘一张海陆间循环示意图,认识各箭号所表示的循环环节的含义。尤其要注意理解使得海陆间循环得以完成的两个环节的能量来自何方:①水汽输送环节,其能量是来自太阳辐射能;②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其能量主要是来自重力能。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影响很不明显,但对地表径流有较大的影响。在复习中要全面掌握人类活动中应如何遵循水循环的规律,依据水平衡的原理,发展生产。例如,通过引河水和地下水的工程,以满足人们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用水,引用的水在用过之后又有部分重新回到河湖或地下,而另一部分则蒸发到大气中,只有一部分参加当地的水循环系统,这对于干旱地区的影响较大;但是,河水的径流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通过在河流上修建水库,蓄水拦洪,使河流的径流量在一年内变化趋向均匀;同时水库面积大,河道增宽,蒸发量较大,这也就改变了内陆循环中水汽的含量,加强了内陆的水循环。跨流域的水利工程,可以改变原来的径流输送路径,也改变了循环中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不合理的垦殖和放牧,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又使水库和河道淤塞,破坏了某一地区的水循环路径。现代工业的发展,煤灰、煤烟等对大气辐射的影响,使某一地区的的地表热量减少,蒸发减弱,阵水往往因而发生变化,有可能使这一地区变得干旱。
2.海洋水
(1)复习海水盐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应从掌握课本的两幅曲线图入手,将影响盐度和温度的诸因素对照曲线图进行分析,发现规律,防止死记硬背,将要理解掌握的难点重点内容溶于一幅图中,提高复习效率。例如,课本中盐度分布曲线图,它是一幅典型的马鞍形曲线,两个鞍峰正好在南北纬30度附近,说明此处是全球盐度高值区。而鞍部处于赤道附近,说明是全球盐度的低值区,但又不是最低值,只是相对于南北副热带地区而言比较低。上述曲线变化说明世界大洋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高纬递减。从曲线的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看有比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南北半球的盐度曲线并不是以赤道呈对称分布,这一特殊情况课本并没有直接阐明其原因,复习中我们可以用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进行分析,问题也不难解决。
(2)掌握盛行风的风向,以及海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对洋流的影响,是复习洋流分布规律的关键。复习中要认真画出全球每一大洋环流系统的示意图,来记忆每一股洋流的名称、位置和性质,并以此来帮助分析某一股洋流对其流径海区的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
(3)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是复习的难点,复习时应对照洋流分布图,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季风环流在成因上是属于风海流,因此必须和大气环流中的季风环流结合复习;②北印度洋海区的位置和范围,以及该海区周围的国家;③对课本的洋流分布图,分解为冬季和夏季两幅分开复习,以免产生冬夏方向的混乱;④冬季海水向西流的"西"是指环流的北侧,也就是靠近大陆的一侧;夏季海水向东流的"东"也是指环流北侧靠近大陆的一侧。
3.陆地水
(1)复习河水的补给一定要和径流的变化结合起来,因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主要受河流补给的影响。举实例结合复习,更有必要,其复习效果更好,对综合问题的解决更加得心应手,大大提高答题能力。例如,我国东部多数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其原因是我国东部属季风气候,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而季风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比较大。又如,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一年会出现两次汛期,其春汛就是由于季节性的地表积雪融水补给而造成的。
(2)冰川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冰川运动塑造了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要联系下一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中的”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此外还得联系世界地理部分的有关地区或有关国家与冰川有关的地形知识。例如,北美五大湖就是由于冰川侵蚀所造成的冰蚀湖,而中欧的一些湖泊则是由冰川堆积而形成的冰碛湖。
(3)地下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影响越来越大,掌握地下水的分布特点,有利于人类更加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这部分的内容是复习的重点。复习时重在读图对比,灵活应用课本中的“自流水盆地示意图”,对潜水和承压水作对比复习。实际上该图示意出了承压水,也示意出了潜水,因为承压水的补给区就是潜水。这样,从中找出他们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复习的成效。
第四单元 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内部圈层的依据
(1)人们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来确定地球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它们的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有规律地变化。
(2)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边连续的面,一个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大洋在地下平均6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面叫莫覆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内部圈层及其特征:
名称
深度(千米)
主 要 特 征
地壳
(1)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 幔
上地幔
(1)自上而下,铁镁含量增加
(2)上部(地下60-250到400千米)有一软流层
(3)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
(1)铁镁含量继续增加
(2)温度、压力、密度继续增加
(3)呈可塑性固体
地核
外 核
(1)物质成分以铁镍为主
(2)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接近液体
内 核
固体
二.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1.结构特点
(1)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33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6千米。
(2)双层结构:上层叫硅铝层,含硅铝较多,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不连续分布);下层叫硅镁层,铝的成分减少,镁、铁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在地壳中普遍存在。
2.地壳中的矿物
矿物的概念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重要的造岩矿物
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可供冶炼提取金属的矿物有赤铁矿、黄铜矿等。
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例如石英是由硅和氧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矿物,硬度较大,常呈柱状、锥状晶体;食盐是由氯和钠组成的,它是无色透明的四方颗粒。也有些矿物,化学成分相同,由于内部原子排列不相同,形成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矿物,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化学成分都是碳,但两者的性质截钛相反:金刚石是最硬的透明的矿物,石墨则是非常软的不透明的矿物。
3.岩石和矿床
岩 石
矿 床
概念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岩石,例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的,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在岩石形成的过程中,一些有用矿物在地壳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就是矿产。在一定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称为矿床。
分类
①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前者如花岗岩,后者如玄武岩
②沉积岩,如砂岩、石灰岩等
③变质岩,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①内生矿床,主要由岩浆活动形成
②外生矿床,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③变质岩,主要由变质作用形成
4.物质组成和循环:
物质组成
物质循环
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三.地壳运动
1.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又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内、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不过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2.地壳运动的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运动方向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
运动性质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张裂成海洋
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拗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3.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
成因
水平岩层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叫褶皱
基本形态
背斜
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②岩层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③地形表现:一般情况下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基本形态
向斜
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②岩层新老关系:一般是岩层较新,两面岩层较老
③地形表现:一般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
成因
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岩层发生断裂错开
基本 形态
地垒
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上升的岩块称地垒
②地形表现: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状山地,如我国的泰山、庐山
地堑
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称地堑
②地形表现: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
四.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说
年代和创立者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证据
大西洋两岸的地质构造、大陆形状、气候、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基本论点
①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②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③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2)海底扩张说
年代
20世纪50年代
证据
①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
②离海岭(大洋中脊)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基本内容
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地。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3)板块构造学说
理论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在接受了大陆漂移说关于大陆运动的观点、吸收了海底扩张说的基本论点、结合新的科学成果后,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基本论点
①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④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①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形成的。
③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的。
④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是火山、地震、地热的活动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