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9月,歌剧《江姐》在北京儿童剧场首次公演。
大幕徐徐拉开,台下座无虚席,观众的心很快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贴近。整部戏作词精美,曲调悠扬,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打动人心,剧情高潮不断。台上泪水涟涟,台下哭声一片,全场演员、观众的情绪完全交融在一起。
太成功了!演出结束时,观众全体起立,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不停,久久不肯退场,场面之热烈,超乎想象。
阎肃创作歌剧《江姐》的初衷始于他的独幕歌剧《刘四姐》演出之后的1962 年。那时国家刚刚经历了3 年困难时期,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都产生了对中国的前途、发展到底走向何方的困惑。
此时,小说《红岩》的出版,已经在全国上下引起了一片强烈反响,尤其是书中几个主要人物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光辉形象,更是让人印象深刻。阎肃则更是在《红岩》小说的阅读中受到启发。
在《刘四姐》演出任务完成后,阎肃对大家说:“我想好了,我这儿还有一个姐,是江姐,《红岩》里的人物。我把她写成歌剧,肯定错不了。”
■18天探亲假完成《江姐》初稿
在一间不足10 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阎肃开始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大型歌剧《江姐》的创作之中。在不断思索、不断前行中,他只觉得一股股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对敌人、对革命叛徒的满腔仇恨一直在撞击心头。国民党反动派烧杀抢掠的残忍,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坚贞不屈,自己曾经亲历的颠沛流亡,接连在头脑中像电影一样一遍一遍回放……
20 天的探亲假,除去来回两天的路程,阎肃闭门18 天,终于完成了歌剧《江姐》的初稿。他将剧本带回北京,拿回团里讨论,许多人感动得落泪。空政文工团的领导立即召开创作会议,最后一致决定,一定要下最大的力气搞好歌剧《江姐》,向祖国献礼。很快,剧本初稿呈送到新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那里,他当即作出指示:“精雕细刻,一定要打响!”并多次把阎肃叫到身边,亲自与他一起商讨、修改剧本。
反响巨大的歌剧《江姐》
■《江姐》为党提气、为民鼓劲
1964年9月,历经两年的精磨锤炼,浸满了阎肃辛勤汗水和他对党的一腔热血与革命激情的大型歌剧《江姐》终于上演。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并很快出现了全国数百家文艺团体同时上演的盛况。
一个月后的10月13日晚,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了歌剧《江姐》,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观看的唯一一部歌剧。
舆论界也给了歌剧《江姐》很高的评价:《江姐》艺术地谱写了“中国歌剧史上最经典的革命浪漫主义英雄史诗”,“《江姐》是中国歌剧的瑰宝,是中国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很多人更看到,歌剧《江姐》的成功创作,离不开阎肃对党的无比热爱与忠诚:像呵护孩子一样,阎肃毕生呵护着歌剧《江姐》,培育她枝繁叶茂。人们都说,阎肃塑造了江姐,更是江姐注解了阎肃,她艺术地展现了阎肃一生对党的满腔赤诚。
1964年,阎肃(第三排左四)和《江姐》剧组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受到毛主席的单独接见
《江姐》的成功创作演出,不仅让毛主席亲临剧场观看演出,更让毛主席在看完《江姐》演出后,又单独接见了阎肃。
那是在1964年11月的一天,那时,歌剧《江姐》虽然已经演出了两个月,但仍是场场爆满,反响强烈。
那天的晚上,阎肃正好去文工团大院街对面的一个小剧场,准备观看当时的红旗越剧团排演的越剧《红楼梦》。不巧当时大院的门口正在修路,结果让路过的阎肃一腿一脚地沾了不少石灰。不过一向生活上不讲究的阎肃也没当个事儿,就这样走进了剧场。
《红楼梦》只看了一会儿,阎肃感到胃有些不舒服,他决定回宿舍歇一会儿,就一个人从剧场走了出来。
刚走到剧团门口,一辆吉普车就在阎肃的身边停下,原来车上是政治部的同志,他们立刻对阎肃大声说:“阎肃,你在这儿啊!找你半天了,快上车,有紧急任务。”
阎肃听了,不由一愣,心想,这么晚了还有什么任务,于是他看着政治部的同志,随口说:“什么任务啊?我可没穿军装。”
的确,一向不注重着装、不修边幅的阎肃那天上身只裹了件又破又旧的黑棉袄,下身的老棉裤上还沾满了石灰,脖子上围一条大围脖,再加上好几天没刮胡子了,真是尽显邋遢本色。政治部的人看了一下,显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是催促阎肃说:“快上车吧,来不及了!”
阎肃什么都没问,赶紧上了车。吉普车拐过几条街后,就直接开进了中南海。进入中南海后,经过几道岗哨询问,司机回答:“是阎肃。”哨兵随即立刻放行。
一直到这时,阎肃才知道,是毛主席看过《江姐》后深为感动,《江姐》也是毛主席看过的唯一一部歌剧。那天,是毛主席想要见见写这部歌剧的年轻人。
吉普车终于在一幢小楼前停下,当阎肃随工作人员走进一个小会客厅时,毛主席已经在那里了。见到毛主席,阎肃既激动又紧张,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是好。按说首先应该向毛主席行个军礼吧,可当时又没有穿军服,而且自己那身黑棉袄、老棉裤的打扮,尤其是那沾了一腿一脚的石灰,还有满脸的胡子,实在是有些“狼狈不堪”的样子。没办法,他只好傻傻地站在那儿。
这时,毛主席笑着向阎肃走过来了,阎肃灵机一动,一边先给毛主席鞠了个躬,一边说:“毛主席,我来晚了。”
接着又赶紧握住毛主席伸过来的手,立时,毛主席和在场的人都笑了。
青年时期的阎肃
那一年,阎肃只有34岁,论职务,不过就是一名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但却因创作歌剧《江姐》而受到毛主席的单独接见,足见当年歌剧《江姐》创作的成功及其深远的影响力。
那一次接见后,阎肃又得到过毛主席的几次接见,并且毛主席还和阎肃谈了对歌剧《江姐》结尾的处理意见。当然阎肃印象最深的还是毛主席单独接见他的那一次,就如阎宇在《我和我的阎肃爸爸》中描述的那样:
爸爸回忆说,主席很高大、魁梧,手很大,五根手指跟小胡萝卜似的,非常有力。主席边握着爸爸的手,边说了一些话,非常洪亮。因主席说话有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再加上爸爸紧张,只听得耳边“轰轰”地响,其实一句也没听得太懂,但大意是明白了。主席的意思大致是说,《江姐》写得很好,你小伙子干得不错,我送给你一套书,你要继续努力,好好干等等。爸爸听完,表示一定会努力干,并给主席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以上内容选自《文艺界的旗帜和楷模:阎肃》 )
为了更好地宣传“文艺大家”“时代楷模”阎肃的先进事迹并使广大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人、其作品,人民出版社近日正式出版了《文艺界的旗帜和楷模:阎肃》一书。
本书按照中宣部对阎肃的评价将内容分为“红心向党、追梦筑梦的忠诚战士”“勇立潮头、奋斗不息的时代先锋”“服务部队、奉献社会的文艺标兵”“品行高洁、德艺双馨的道德楷模”四个主要部分,将阎肃充满革命激情与民族文化底蕴的精品佳作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解读交织在一起,通过一大批饱含对党、对人民、对军队无限深情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和一个个创作幕后真挚感人的故事,将阎肃德艺双馨的高贵品质呈现出来,将“德”融于普通与平凡之中
本书可作为了解阎肃、学习阎肃的简明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