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非洲的旅行已经近三个月。似乎已经习惯了黑人们热情透彻的爽朗笑声;习惯了南非凉爽,而又温和的气候和美丽的环境;习惯了吃芝士味道的海鲜;习惯了时刻盯紧自己的腰间,以防止被抢;也习惯了充满狐臭味道的当地长途车······但是从莫桑比克进入坦桑尼亚,突然觉得一下子热了起来。从没有过这样多的恼人蚊子,炎热的天气和拥挤的街道。在坦桑尼亚,不打算去赛伦盖提草原,那里消费奇高,动物和人都很熟悉了,大草原已经被炒作的烂熟了。但是有一个地方是必须要去的,那就是桑给巴尔岛。
1、丁香飘古巷,历史透风情
置身于桑给巴尔岛Zanzibar【斯瓦希里(Swahili)语作Unguja】,有点不知道自己所处何处的感觉。这里不仅有蔚蓝的大海,银色的沙滩。这里多元的文化差异、多肤色和人种、多宗教交汇,都极易给人产生错觉和梦幻。让初来乍到的游客不知身处是非洲?还是亚洲?是中东?还是爱琴海岸?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清真寺的高音喇叭就会发出阿訇震耳欲聋咏诵古兰经的“歌声”,这里好似是阿拉伯世界,太多的波斯风格的房屋和1805年建造的古老清真寺,一扇扇精美的浮雕木门上镶嵌着一颗颗金灿灿的铜饰;头戴白帽身穿阿拉伯长袍,留着长长胡须的男子从身傍走过,更多的是艳丽色彩长袍的黑人穆斯林蒙面女子操着斯瓦西里语交流着;
黄昏,印度庙内发出的的一阵阵急促的铜铃声响,又会立刻带你来到克里须娜女神的身旁。好似又到了印度的阿姆利则,这里有许多印度庙和印度餐厅,以及印度服饰的Indie后裔,狭窄的街巷,小巷两边的楼房仿佛一步就可以跨到对面,只是少了些自由自在的黄牛和满街的粪便;
星期天,基督教堂的钟声敲响,唱诗班的歌声又让你想去上帝那里忏悔和祈祷;
这里又像是中国的小镇,许多华人在这里做小生意、承包工程、开餐厅,甚至还有一些中国男人娶了当地黑皮肤的女人为妻,在这里安居乐业。
只有当一个个头戴穆斯林小帽的黑皮肤男人跟在你旁边,穷追不舍的在招揽生意时,又把你拉回到了非洲;这就是桑给巴尔岛特有的历史,所决定的特有文化,所产生了今天特有的桑给巴尔,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桑给巴尔城中曲径幽深,有喧闹的集市,有许多清真寺,还有装饰得富丽堂皇的阿拉伯式房屋。走在古老的石头城巷子里,你会顿觉有很厚重的历史感。街道很狭窄,两边的墙贴的很近,貌似一步就能跨到对面人的家里,昏暗的巷子墙上长满苔藓。密如蜘蛛网状的小巷里所隐藏的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和传说,更会增加你对这个小岛之国,清香、古老,甚至带点丑陋的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
游客经常会在拐角处有点小小的惊喜,你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风景等着你。比如教堂或清真寺高塔突然出现在面前,或者是与对面来的人撞个满怀。
一扇扇古老又庄重的雕花木门后面,住着是印度商人或波斯巨贾的后代们,区分他们的直接方法就是看门楣上方雕刻是半圆形还是方形,以及上面雕刻的文字和图形。一个个热情有些过度的小贩,如饥似渴的希望你进到他的店里买些什么。
最初建造这些房屋的主人为了同周围的人攀比,不惜任何代价极力渲染、粉饰他们的住所。而那些木质大门上的雕刻更是林林总总。市区建筑物的高大木门上布满铜钉,华丽的图案精雕细刻,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岛上的人说,这里的手工雕刻艺术品可达500多种,它们的存在,更加鲜明地体现了当时那种奢靡的攀比风气。
桑给巴尔与丁香,两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由于桑给巴尔岛盛产丁香,且闻名世界,丁香销售量占世界的4/5,素有“世界最香之地”和“香岛”之称,是非洲著名的旅游胜地。“中国人执迷象牙、翡翠,印度人追崇檀香木,阿位伯人的厨房里就是偏爱丁香。”岛上的人跟我开玩笑说。因此桑给巴尔岛有一个芬芳的名字:丁香之岛。
岛上有家叫Clove丁香的客栈,一个比利时未婚女人开的客栈。名字很温馨也很贴切。房间不大甚至略显拥挤,但古朴精致,房间有着浓郁的穆斯林风格,墨绿色帐帘、白纱帐;古董地板、黄铜吊灯、传统的木家具及门窗,给人安谧温馨的感觉。坐在屋顶的大凉台上,可以看到大海和小城美丽的景色。一旁箱子中的啤酒和饮料自己随意取得,只需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的房号、消费的东西名称和数量就好,全凭客人自己。
桑给巴尔有“石头城”之誉。市区西部临海一带为古老的石城区,当年桑给巴尔帝国的石造城墙、塔形堡垒和原苏丹王宫珍奇宫至今尤存。石头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虽然它的名字有些平淡和僵硬,但是这丝毫不能影响它曾经是桑给巴尔文化中心的重要历史地位,200多年以来历经沧桑,却没有改变石头城的这种地位。
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大多数建筑物建于19世纪,当时桑给巴尔是印度洋地区最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建材就是海岛的珊瑚岩,虽然容易成型,但是不足之处,就是这种材料极易腐蚀。所以,遗址中的绝大部分建筑物都经过了大规模的整修。
如果你想徜徉于这座被无数条狭窄的街道和小巷环绕、令人心醉神迷的宫殿,需要消耗掉几天的时间,才能一领小岛所独具的风骚。要想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最好住在巷子里,只能步行,慢慢地穿过古老而深邃的巷子。
沿海边还有很多的英式建筑。然而,石头城最好的海滩和最佳的大海观景处几乎都被古堡式的酒店占领,显得有些煞风景。
2 、MISC岛国中的多元文化与变迁
桑给巴尔(Zanzibar,又译占吉巴)虽然不大,但是历史却有些,阿拉伯语的意思是“黑人海岸”。中国宋代典籍中称桑给巴尔为“层拔国”。曾经是非洲的一个独立的国家,先后被葡萄牙人,阿曼的阿拉伯人和英国人统治,在上个世纪60年代重获独立,直到1964年,独立后的坦噶尼喀与桑给巴尔合并成为一个国家---坦桑尼亚合众国。现在在登岛的码头上首先迎接你的是移民局,外国人出入需要填写入境卡并且查验护照。尽管桑给巴尔法理上属于坦桑尼亚,但仍保留高度自治,至少是形式上的独立国度。这就是它奇特的地方。
当时坦桑尼亚合并时,原本是希望从经济上得到整合的利益,过去中国大幅援助坦桑尼亚,桑岛亦受因此受惠,岛上的体育馆今天还是以“毛泽东”命名,但随著经济未能改善及伊斯兰复兴,该岛近年亦提出独立。现时坦桑尼亚同样采用「一国两制」,桑岛拥有自主的政府、议会,甚至有民选的桑岛总统,呈现走回阿拉伯世界的姿态,脱离了非洲政治的地缘轨迹。岛上融汇着非洲传统黑人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印度文化的混合,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石头城,过去曾经是阿曼苏丹的宫廷。居住着大约16万人,95%信奉穆斯林、其他信奉基督教、印度教等,使得这座城市充满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城市规划设计博采众长,阿拉伯、印度、欧洲、非洲不同风格的建筑相得益彰。桑给巴尔岛有宫殿、有蒙面纱的阿位伯女子、有非洲与东方“混血”的建筑与美食,有不同肤色、风情万种的美女……
桑给巴尔是一个典型的"MISC-COUNTRY"。围绕着石头城走上一两天,两千年的历史遗迹便能尽收眼底。
桑给巴尔大事记:
1503年被葡萄牙占领。葡萄牙人在16世纪来到此地,并控制了东非海岸的全部海港,包括最富强的蒙巴萨(Mombasa),以及桑吉巴的岛屿及阿拉伯沿海等地区,包括阿曼首都马斯喀特(Muscat)。然而葡萄牙人的商业目的大于政治目的,所以当17世纪权力衰微时,他们没有留下多少曾经驻足于此地的痕迹。
1650年阿曼的阿拉伯人将葡萄牙人赶出马斯喀特,他们是整个地区对抗葡萄牙人的领导力量,後来逐渐在桑吉巴等定居地建立了控制权。经过王朝战争及非洲海岸或得或失的长期动乱之後,阿曼统治者赛义德·伊本·苏丹(Said ibn Sultan)决定将首都从马斯喀特迁到桑岛,成立马斯喀特苏丹国。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由于南北美洲种植园需要大量奴工而迅速扩展起来的奴隶贸易,使桑岛扮演了不光彩的脚色,成为阿拉伯人进入非洲内地掳掠奴隶(以及象牙)的贸易路线的中心要站。
1856年桑给巴尔脱离阿曼,成为独立的桑给巴尔苏丹国。
1890年英国在军舰上向海岛发射几发炮弹,史称世界上最小最短的战争。桑给巴尔就沦为了英国保护地,苏丹权力被削弱,奴隶贸易减缩。
1963年苏丹国重新获得独立,成为大英国协邦的一员。1964年1月左派人士叛变,推翻苏丹国,建立共和国。革命标示着占人口大多数的非洲人推翻了阿拉伯人在岛上长期建立的统治阶级。
1964年成立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同年与坦噶尼喀(Tanganyika)组成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