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本期大指点课,外滩君推荐的是自然野趣创始人黄一峰老师的自然课。黄老师从自身成长经历出发,告诉家长们只要引导孩子打开五感,城市里的孩子照样可以就近发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他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上自然课,一起感受大自然,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黄老师还指出,识记植物或昆虫的名字并不是最重要的,观察和感受的过程才最值得珍视。
还想了解更多自然课程内容,点击“最美自然课”收看外滩教育同主题精彩内容。
主讲 | 黄一峰 编辑 | 闻琛
我是从小在城市里面长大,没错,我从小就在台北市长大,我的成长环境就在台北市的市中心,就在西门町附近。来过台北的朋友们,知道这里非常热闹,可能没有什么自然的环境,可是怎么样就造就出一个喜欢自然的我呢?我想这个因为在人生里面有好多好多好多小的细节。
那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怎么样从一个都市的孩子变成现在更喜欢自然的人?
其实,我们可以看看这张图片,在这个画面里面看到一个可爱的猫头鹰。
很多人看到这张照片说,这是在哪一个荒山野岭拍到的?其实这张照片就是在我家附近拍的,也就是在非常热闹的市中心的植物园拍摄的。
其实在城市的周遭,一直有很多的生命跟我们居住,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去观察。其实在我的人生历程里面,我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城市。在这样的环境里头,我不断转换工作:我是一位摄影师,也想做画画的工作;我是画家,我是设计师;我本行学的是美术设计,现在去做自然生态的讲师——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出,刚刚那些工作的脉络只有两个字,就是“自然”。我从小对于自然的喜爱,慢慢地变成我的工作,变成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这都是因为从小的积累。
可能好多朋友说,你从小是在都市里面长大的人,怎么可以去积累这些养分?
你妈妈是不是一个生物学家?你的爸爸是不是一个研究人员,或者常常跑山里的人?其实都不是,我父母亲就是很平凡的老百姓、商人,就是做生意的。我妈妈是厨师。但从小我就生活在自然中。
可能有人来过台北,就在中山纪念堂,离我家大概十分钟路程。我家附近还有植物园、青年公园,都是在这样城市公园里面。
我的父母亲并没有念很多书,并没有很丰富的知识,能够告诉你自然到底有什么,但是像我妈妈,她常常会引导我。
比如说,她看到公园里头有一朵花开了,她想让我去闻闻花的味道,看一看花的形态,再去寻找有什么昆虫在花的下面,还是藏在花的里面,还是在花的前面吸花蜜……我想这些都是我一路成长,常常跟自然相遇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头,妈妈的角色很重要,她就是一个引导的角色。
其实她没有懂得很多自然知识,她不会指着这朵花去告诉你,这个是什么花、这是什么昆虫、这是什么的鸟类,她都没有办法讲出来,但是她却用了另外一个方式去开启我的感官,她引导我去观察,引导我去发现。
我经常不断地回想,我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自然观察的?最初在什么样的地方做自然观察?但最终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开始的老师。我的老师就是我的父母亲。
我做自然观察的地方就在家附近的公园,照片里头这个公园是台北植物园,这是我最常做自然观察的一个地方。
我并没有很多时间,每天都跑在野外,到野外去做观察,但是我却在一周之间,只要有空档,就会到植物园去走走,去观察不一样的生态。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啊,那你怎么敢说你是一个生态摄影师,或者是生态画家?
但是,也因为在城市里面做了这些事情,当我在进入到荒野里头,我发现我有好多想法,有好多的发现生物的方式,有很多的创意出现,其实这都是在生活里面慢慢学习、积累后才有的收获吧!
其实,我想每一个人小时候其实都学过一个科目,叫做《自然》。其实当我开始去回想我怎么跟自然接触的时候,就想到我小的时候。
我为了写《自然观察生活收集》这本书,我要去写我跟自然接触的经历,我去找了我小时候的自然课本,那里面讲到非常重要的一课,叫做《养蚕》。
说到养蚕,我想应该有很多人就会想到小时候养蚕的过程。我不知道这为什么会变成华人教育里很重要的生命教育课,但这一课也确让我们对自然有很大的分歧:有人因为养蚕很爱昆虫,爱生命;有人非常害怕。
其实我小时候是一个奇怪的孩子,按台湾的说法,叫做怪咖!在台北用“怪咖”来讲一个小孩子,那真是非常奇怪,非常特别。
我从小就是一个对环境非常敏感的人,我是会去寻找不一样的生命的一个孩子,所以,当我的同学、老师都在养蚕的时候,我觉得养蚕这件事情有点无聊,因为我已经养过一轮,我知道它的结果。最后,蚕会结茧,变成一个蛹,然后会变成一个白色的蛾。
我养过一轮蚕,就不高兴再养了。后来有一天,我在学校附近的花圃,发现一种绿色的虫子,样子跟蚕有点像。结果,当下我就把这些虫子全部抓到我的蚕盒里头,然后呢,把蚕全部送给我的同学。
回到家里,我打开这个盒子,给妈妈看,我的妈妈一开始是一阵惊呼,她吓了一跳,说你的蚕怎么了?中毒了吗?蚕如果吃到不干净的东西,它会吐水、变颜色然后死掉。结果我说不是,这个是我在花圃里面发现的。
很多父母在孩子这样做的时候,会臭骂他一顿,但我妈妈非常有趣,她非常高兴地跟我说,这样太好了,我们终于不用为了找桑叶烦恼了。
我想,孩子养蚕,父母最头痛的就是找桑叶。我小的时候不像现在,有好多父母亲跟我分享说,现在养蚕可以通过淘宝去寻找桑叶。我们小时候为了去找桑叶,必须要去做很多观察,你要去认这一棵树是桑树。当时我们开玩笑说,全校同学、小朋友在养蚕的时候,学校附近很容易找到桑树,就是那棵没有叶子的树就是桑树,非常好辨认,但是也非常苦恼。
所以当别人在养蚕的时候,我却养了这个菜虫——其实这绿色的就是菜虫。后来有一天我的菜虫开始结成蛹,当它变成一个小小的蛹的时候,你就会期待,有一天它变出成什么东西。
等到它化蛹的那一天,我看到飞出来的是一只屏幕下方的白粉蝶,那白粉蝶其实跟我们的蚕宝宝化出来的蛾是有极大差别的。我就用小塑料袋带着这个白粉蝶去了学校。
那天上自然课,我一直很忐忑地等着老师来到教室,然后急着跟老师跟同学分享我的发现,但是,我永远记得,当我打开塑料袋的那一刻,粉白蝶飞出来了,哇,飞出来在教室里绕了一圈,往窗外飞走,全班同学惊呼了一声,然后我发现老师站在讲台上瞪我,我想,这应该是超乎了老师的想象了吧。
那为什么要提这个故事呢?我想,在座也有一些是做教育的老师,也许你会愤愤不平地说,那是以前啊,现在哪有老师是这样子,但是在华人社会的教育里,自然永远都是最弱的一环。
我们常常忽略了自然这件事情,我们把时间拿去上英语课,我们把时间拿去上数学课,我们很少把时间花在自然这件事情上面,所以对自然这两个字,可能只有教科书里的“养蚕”一件事。当孩子只在养蚕这件事情上下功夫,就忽略了其实除了蚕宝宝以外,还有好多好多的生命,我想这个就是在华人社会里头,所谓的自然教育。
当我的合作伙伴从上海来到台湾,来跟我聊这件事情,我发现,我非常惊讶地发现,两岸教育有一个这么大的共同点,其实不只在台湾,在自然野趣创立的四年里,我看了“自然”都是被用同等的方式对待的。包括马来西亚。
聊到最后,我决定在上海成立了一个机构,就叫自然野趣,这个机构呢,我们想的是,引导更多跟我有相同背景的孩子,在上海这个和台北一样的闹市中心,在这个车水马龙的环境里头,孩子们可以去做自然观察,去认识自然。
所以我们选择了从城市出发,因为唯有这样子,父母亲才有办法陪伴你的孩子,有时间跟孩子一起学习。
如果说我们课堂一开始,就是要到遥远的野外,坐一两个小时车子,我想父母亲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一直陪伴着孩子。我从一个都市的孩子的角度出发(其实我自己没有孩子),设想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不断地想到自己的小时候。
在座的爸爸妈妈,大家都有很好的学识、有很好的资历,但是,大家是不是对自然都很了解呢?我想并不尽然。
当很多父母亲跟我说,我想让孩子去亲近孩子,我该从哪里下手?我自己都不了解自然,我该从哪里开始做?其实我常常给很多建议,其实就是从身边开始做起,所以这也是我在做自然教育机构一个出发点,就是让城市里面的孩子能够从身边开始。
所以我们上课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在城市里面的博物馆,或者是公园,多数是搭地铁会到的地方——我们不会一下子把他拉到野外去,因为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常常回去“复习”学到的自然。
那这个学习,应该从哪一个方向切入?其实,我觉得大家最缺乏的,是调动孩子的感官。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五个感官,那就是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听觉。这五个感官,在人的生命里面,其实很重要。那可能有人要说了,我们不是讲我们每天要使用这些感官,那现在,我怎么样让它们更丰富呢?
我常常告诉大家,感官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是你有没有试过让他们变得更敏感?
比如说视觉。我们每天都在看东西,但是我们怎样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身边不一样的生命,去观察看到的事物?
我们常常在活动的时候,遇到很多父母亲或是很多小朋友,只要看到一只虫子,就会急着问,老师老师,它是谁?它是什么?
那我想有很多老师,可以很准确地答出虫子的名字,比如七星瓢虫、金龟子之类的;但在我理解里头,其实名字都不是最重要的。像我通常写书,会告诉大家很多讯息,但当我们孩子还小的时候,其实不需要急着告诉他这些生物的名字。
我常常引导孩子们先不要问它是什么名字,而是先观察它的特征:它身上有什么样的花纹,是什么样子,它是不是昆虫?
它是什么动物,或是它是什么鸟?这些都是最后的事情了,所以前面的观察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透过观察,我们可以记住它的特征,它的样子,自然而然到最后,我们可以借由我们刚刚观察的这些资讯,再去查询,就会得到答案,它是什么样子的昆虫,它是什么样的一种生命。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名字这个事情,一点都不稀缺。其实我们大可拍一张照片放到网络上去询问一下,马上就会有人告诉你它是谁,但是你的观察经验远远比一个名字来得重要,因为这是一个跟生命相遇跟认识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用眼睛看东西的时候,那颗“发现的心”跟“观察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常常被名字这件事框住了,只觉得弄明白“它是什么”很重要,问完名字之后就忘掉所有的一切。
所以常常在讲名字之前,我们都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观察。
再来说五感中的味觉。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吃东西,但到底是在吃食品还是食物?
在我们4年多的这个课程里,发现很多孩子不认得蔬菜还没煮的样子。很有意思,我们常常做一个实验:我们带很多蔬菜到课堂现场,让孩子们去看,然后问他们最喜欢吃哪个蔬菜。常常就有父母举手告诉我说,老师其实他们都没有看过蔬菜没有煮的样子。
所以我觉得好可惜啊,其实在这个过程里头,就是连妈妈们煮菜的这一个过程,都可以变成孩子学习自然的一个部分。
我想,当我们借助这个部分的引导,先让孩子们观察,先让他们去看这些餐桌上的食物,然后引导他们吃进去,感受食物的味道,“吃”这件事情就不单只是吃东西了。
所以,其实我很推崇在餐桌上做自然观察,在菜市场里做自然观察,我想,这都是在生命中很容易到达的地方,也很容易做的事情。
接下来说触觉。触觉这件事情,我想我们每天都要拿东西,触摸东西,但是有没有真实地让孩子去感受自然,跟自然接触,跟生命接触?
活动的时候我们遇到好多的孩子,连一个小虫子,或者比较大一点的动物,比如和小猫、小狗接触的时候,都害怕得发抖。我想这都是缺乏跟自然接触的一个原因吧。
所以在我们的活动里常常会引导孩子,去摸摸树,抱抱树,闻闻树的味道,去跟小动物接触,在安全的范围里。
我想很多父母会觉得动物有病菌,很脏啊,它会咬人,但当你了解这些生物、这些生命的时候,你就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去看待他们,因为唯有去认识了解,这些生命才能够跟你和平相处。
所以,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尝试,会让孩子遇到小虫子的时候,让虫子能够慢慢地爬到他手上。我们夜间观察遇到蟾蜍,我们试着让蟾蜍老师爬到我们手上,这都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很多家长会说这样会不会有毒呢?其实基本上这些生命只要你不要去让它不舒服,要吃它或是用力地打它,它都不会有反抗的动作。
当你触碰完之后去洗手就可以了。
所以触觉这个部分我们每天在用,但我们却常常限制孩子,我发现好多孩子连泥巴都没有碰过。树叶他不敢捡,他怕上面有泥巴。但这些都是自我认知过程里面很重要的一环。我也希望父母亲能够带着孩子真正去开启他的触觉。
还有嗅觉。其实,“闻味道”这件事情也是我们在课程里面常常会带孩子做的。但是,孩子常常没有办法让这个味道跟食物、跟真的东西去做联结。因为,我们的感官,人的五感是分散的,并没有哪一个感官是特别的强。所以,在缺乏练习的状况下,我们的孩子就对味道特别浓烈的东西,才能够去感受。
所以我常常会引导孩子,比如说巷子的桂花开了,带着孩子去闻一闻,好,那树上的鸡蛋花开花了,带着孩子去嗅一下它的味道。
不管是香的,或是特殊的味道,或是臭的味道,其实都是孩子生命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有机会让他们多去尝试吧,我想这个对于他们的感官的开启都有很棒的帮助。
其实,在五个感官里,我认为,人身上最弱的一个部分是听觉。
也许我们每天都看着电视,外面可能有车子的声音,各种生物的声音,但是人的专注力都在某一个点上面,可能就在手机上,可能就在电视上,你很少能够在你的生活、生命里面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我常常引导我们的孩子。我们到野外去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说,你们听听看,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有一只鸟在树上叫,你们听一下。
我发现当他们听完之后,我问他们说这个鸟在哪一个位置叫?孩子们却没办法去分辨它声音的来源。
我常开玩笑说,其实自然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让孩子的感官,或者让大家每一个人的感官得到更多的启发,而因为这些启发,你会发现生活中很美妙的一个地方,有很多很美妙的事物都在我们身边。
举个例子,现在,我几乎每天下午,大概4点50左右,一个小生命会来到我的窗口。不管是在上海或者是在北京的一个伙伴,其实都有机会可以听到它的声音。
听一下!
这个声音其实就是我画面里面这个鸟的叫声。
这个鸟叫做白头翁,又叫做白头悲,这个声音是做什么,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当我循着声音去观察的时候,我发现它正拍着翅膀在唱歌,过了没多久就来了一只母鸟,然后它们交配了。
这是一个求偶的情歌,这个情歌,是每天下午4点到5点之间在我们家阳台上演的一个美妙的声音。
所以,学习五感,认识五感,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很有趣。我常常讲,这些感官在每一个人生命里面都有,但是,你是不是真的善用这一部分?
我呢,作为一名生态讲师,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就是帮你开开关。
我告诉你的东西其实你每天都在用、你每天都会知道,但这些感官如果开启了,你会发现,生命跟生活里面有非常美好的事物一直在你身边,不管是各种声音,各种体验。所以当你把五感开启了之后,不管你到哪里都会变得非常有趣。
城市虽然非常热闹,或者都是这样水泥的森林,并没有很多纯自然的事物,但是你会发现人们开始慢慢地去注重生态保育、注重环保,你会发现很多生命开始进驻到城市里面,或者是它本来就在,只是你感官没有开启,你并没有发现它就在你身边。
我们常常带着孩子在城市里去发现身边的自然,我们运用各种方式,比如,用创作的方式。因为前面讲过我是学美术的,我就把我做记录自然的方法,从个人的创作变成了带孩子一起去做创作,这是一个翻新的过程。
比如说,一个小小的狗尾巴草可以变成一只兔子;有各式各样的虫子,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观察发现之后,变成他们的一张脸。
我想这些都是一个方法,而这些方法呢,其实是引导孩子在观察自然在发现自然。在生活里面,其实有好多好多这些美景,我们用各种方式,用拼贴,用创作,甚至用画的方式去做记录。
我也画画,我常常在去野外的时候,用拍照的空档,用画笔去做记录。所以做活动的时候,我常常会带着孩子,用我亲身示范,身教的方式。
其实在我的课堂里面,并没有专门教孩子画画的课程,也没有一堂课叫做自然笔记。
对我来说,画画跟笔记,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想每一个人都有画画的能力,而我们常常被美丑绑住了,但是你知道画画这件事情其实是可以帮助每一个人很快地去记住看到的事物。尤其是在互联网,在电子产品这么多的时候,愿意动笔来画东西的人变得非常非常少,所以,我们在课堂里常常引导孩子去观察去画。
其实父母亲你也可以想一想,有机会你也可以拿起笔来去试,比如说要看一个叶子,要观察一个叶子,每一笔都需要经过观察,你才能够下笔,我想看的这个过程,无形之中已经把你要观察的东西记到脑海里面了,至于画得好不好看其实真不重要。
我前面讲过我没有任何一堂课是教孩子画画。我们带的很多是6-7岁的孩子,我遇到的很多父母亲说:老师,这个时候需不需要让他学画画?
其实我都用我自己经验告诉这些父母,孩子画画天生就会的,不要在他还小的时候,就让老师把他的想象力跟他的技法绑死了。每一个人都能够自在拿起画笔来,记下他看到的每一个事物,或是他想记下来的事情。我想那个是最快乐的事情,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里面变得更有趣,变得更多元。
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们会有一些室内的课程,就是要引导父母来到课堂里头。很多人说,做自然教育为什么非得父母亲陪同一起上课?自然野趣成立4年多以来,我们的课程没有一次是孩子单独来上课的,我们的课程都是要求父母亲一起上课,而且父母亲要坐在孩子的旁边。我们的希望就是,父母亲跟孩子做同学。
其实我们教的东西并不难,就是要让所有的人开启对自然的感官,对生命的感官,让他们跟孩子一起在课堂里面可以去当同学,一起去发现自然的美。那这些自然的美呢,它都是存在我们生活中的。
在课堂里面他会告诉我们,我从来没有这样跟自然接触过,我没有陪着孩子到自然里面去,抱抱树,闻闻味道,在自然里面画画,在自然里面做创作。无形之中其实我们的课程又让孩子跟父母亲增加了一层互动。
我们的城市里面常常有公园,绿地,这些都是可以带着孩子去做观察的很重要的一个地方。
不要小看这些绿地,我前面讲过,我妈妈是厨师,她平常工作很忙,但在我小的时候,在接我上下学的途中,她会带着我经过一个公园,行到路上她都会指引我说:哎,树上有一只昆虫,你要不要看一下?
其实她就是一个引导者而已,但是我们的父母亲都在常常做一个指导者。但是你不能跟孩子说:我告诉你,你要去看哦,老师告诉你要去做观察。
我常常告诉很多父母亲,自然观察或者学习自然这件事情并不是一个功课,我们在自然里面不要让孩子觉得有压力,因为它并不是功课。但是不是功课为什么要学习呢?这个就是跟孩子的人生,跟孩子的能力有关系了。
其实,每一个父母亲都是曾经的孩子,在小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很多机会可以让自己很自在地到自然里面去活动,去认识,现在的孩子更没有自然课去接触,所以,只要是微小生命都可以变成他关心、关注的点。那前面感官的开发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当这些感官开启,当他学会了怎么去观察自然、去认识自然,他对环境的敏感度就会增加。
我想很多人也会把自然教育跟什么爱护自然或什么自然保育绑在一块,但是我想告诉各位,其实这并不是绝对的一件事情。在我的课堂里面,我很少特别去讲自然保育,生态保护,但是当孩子已经能够领略自然的美,当他开启了感官,对生活周遭很敏感时,他长大之后,这些小小的种子开始在他生命中发芽。
如果有一天,他是个决策者,他要去开发一个小区,他开发一个树林,他去做一个怎么样的规划的时候,他是不是还记得他小时候曾经抱过的一颗树,他小时候曾经去玩耍的一片小的树林,所以当他去观察身边的环境的时候,不但他对于环境的敏感度会增加,也对于和父母的互动、和朋友们的互动都会变的更好。因为你的五感,你的感受力变强了,当你这些能力变强后,更会察觉环境的变化,对孩子来说在他的学习或在他人生过程里面,我想这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养分。
所以,我们常常在活动中规定很多课程,我想这并不是一定要在城市里面,而是想城市里的孩子做到先练习,看鸟的时候从一只小麻雀开始先看,在城市里面练习之后,当你有机会到不一样的地方,到真正的野外,到真正的荒野玩的时候,你才有更多的发现,这些发现会真正变成学习的一部分。
所以在我们引导里面,你会发现,这几年下来我们的父母亲透过这样的简单的引导,开启感官式的引导,他跟我们分享,他发现他们小区附件有很多很多特殊的鸟;最近还有很多父母和小朋友跟我分享他在小区里发现了刺猬。春夏交接的时候,这些生命开始蓬勃了。所以,其实我想如果能够透过父母亲和孩子一起学习,这都是每个人生命中很美好的一个过程。
在自然观察的过程里面让孩子学习物感的开发,当他们拥有这些能力的,他到哪里不会无聊,到哪里不会一直要着说,妈妈给我手机给我iPad玩,因为他有很多有兴趣的事情要玩,他可以爬树,他可以有新的发现,他可以寻找很多的宝藏。我想这些东西不是非常非常困难,也不一定是要透过怎么样的学习,甚至他需要买多贵的器材,他才能够进入自然里面,其实最重要的是父母亲跟孩子的那颗心,只要你愿意陪伴你孩子,放开自己心胸,不要对什么东西害怕,然后,丰富物感听听声音,去看看周遭的变化,去观察一下生命中不同的形态,其实你会发现大自然都是一直用最美的姿态在我们身边展现。
不管是在都市还是农村,应该多让自己和孩子多接触自然,虽然环境是在一天天变坏,但是我们还是有希望在孩子身上。也许做自然教育是蛮笨的方法,很多朋友说“你很难在孩子身上一下子看到效果”,但是你不知道他在几年后,或者几十年后,会不会变成一个跟我一样,变成一个爱自然的人,我想这是每一个人不一样的生命变化。但是,你可以选择变成一个感觉有感知的人。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有机会多看看身边的自然,多去了解身边的四季的生命的变化,也许你也可以变成一个自然达人,谢谢。
1、如果家长对自然了解很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平时去引导孩子?
前面讲的例子“父母亲有一个不局限的心”,何为不局限的心?你不要认为这个东西我有看过,你让自己保持一个好奇心。好奇心,是引导孩子跟你一起去看,这个引导其实不一定要知道“它是什么”。比如,我前面讲的,你陪着他发现一只虫子,先看看背甲是什么颜色头是什么颜色,触须是什么样子,这都是一个观察的过程,其实我们常常觉得,我们如果叫不出名字,就不是一个自然观察家,不是一个厉害的人,但是其实对我来说,就像我现在在教大家认识自然,但其实我也有好多东西不知道。其实最可贵的,如同前面讲的,是在观察的过程,不在最后的结果。最后的结果,可以通过观察,把他记录下来。
比如说我发现一只绿色虫子,这个绿色虫子前面有2个镰刀状的手,然后有6只脚,那就确定是昆虫,背后好像有翅膀,把这些资料输入网络,也许你会查到,他可能是“螳螂”。因为它有镰刀状的手,前肢。
引导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最主要的是,让他去发现和观察,不需要给他很多的知识。
2、小朋友一开始不喜欢自然观察,如何引导?
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孩子,不是很喜欢自然观察,没有找到方向。
曾经有孩子,哥哥有兴趣,妹妹加入,结果在这个过程里面有同侪引导。这对兄妹,跟老师一起上过昆虫课和动物课、鸟类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会勉强孩子,我时常看到很多来上课的父母亲在我的课堂,说老师叫你看,你怎么不看,其实孩子没有兴趣一定是有他的原因,父母亲应该先去了解为什么不喜欢,可能他不是不喜欢自然观察,他只是不喜欢昆虫,也许明明我喜欢鸟,喜欢动物,为什么让我来看昆虫,这些都是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为什么妈妈花钱上,你却不喜欢上。所以要换一个角度。
哥哥在2-3年内的变化很令人吃惊,他喜欢看鸟,是看鸟达人,反而影响到妹妹喜欢看鸟。不要逼他,如果不喜欢,让他慢慢参与。有些小朋友不像我一样爱表达,表达不感兴趣,慢慢的承受,承受率越多,长大越讨厌这个事情。
作者,黄一峰,1998年于台北举办“设计自然”创作个展,之后便行脚于海內外各地,指导民众用简单的方式认识与记录大自然之美。大自然是活生生的艺术教室,生命万象堪称是美学的奇迹之作。作者以其丰富的自然体验和美学基础,重现自然之美,增添生活乐趣。
《自然观察达人养成术》用非学术性的方式,让一般人可以用更简单的方式亲近自然、了解自然。黄一峰将多年带队自然解说与观察的经验集结成书,并将各种生物分门别类,从浅显易懂且富饶趣味的角度,以精细的插画与摄影作品,说明各种生物的辨识方式与观察要领,并在每一篇章介绍一位自然达人作者,分享属于他的观察秘技。
本书是一本给热爱大自然和热带雨林的读者而写的介绍热带雨林丰富动植物知识的自然科普类通俗读物。你也许很难有机会亲身钻进热带雨林,但可以跟随本书一起体会有趣、奇幻、迷人的雨林生态。作者亲自深入雨林探险,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照片,并配有精彩的文字阐述,图文并茂。在浏览本书时既感觉身临其境,又饱览了各种珍奇动植物的风采和知识。
从本书一整年52则轻松有趣的生活周记,可以窥见作者如何从一个都市的怪咖孩子,变成热爱自然的观察达人,进而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而其母亲的教养与引导方式,亦可提供跟他一样背景的孩子以及父母參考。作者设身处地从自我成长与亲子教养两种角度进行贴心分享。
在这个由黑白二原色构筑的奇幻世界中畅游吧,涂上你喜爱的斑斓色彩,勾勒未完成的精美图案,漫步森林小径,发现隐藏其中的各类小生物。本书收集了九款魔法标志,探密丛林深处神秘古堡,用缤纷色彩舒缓压力,激活潜在艺术创造力各个年龄段的“探险者”都能找到属于你的“魔法森林”!
这一堂数学课,中国教法和西式教法不打架还帮忙
这些师出名门的博士怎样研发一堂中学文言课
每位读国际课程的中国孩子,都应该上这样的汉学课
在这门课上,苹果前工程师教孩子做一个自己的机器人!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喜欢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