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状况的社会调查
摘要:坚守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但我国由于体制转型等原因造成了信用环境的恶化,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害的,因此,探讨诚信缺失的原因,寻找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体系的方法,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诚信缺失;构建;诚信体系
一、引言
诚实守信,简称诚信,即诚实、无欺、守诺、践约,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在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审视一下社会诚信究竟是何种状况?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使一个历经市场洗礼而没有倒下的三鹿倒下了。在这场奶业大地震中蒙牛、伊利等耳熟能详的品牌无一例外牵涉其中,整个行业形象大受损害。事情虽已过去,但母亲怀中啼哭的受害婴儿,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印象。事实上类似的欺诈事件还少吗?藏秘排油风波,欧典事件,手机爆炸事件,工业酒精事件,地沟油事件,大头婴儿事件,等等。不能否认,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少数不法经营者仍靠着欺诈发家。
二、社会诚信的现状及诚信缺失的危害
(一)社会诚信的现状
由于我国处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转型期,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信用缺失现象在一些领域仍存在。如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数字政绩;经济领域中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文化领域中的泡沫学术、虚假文风;人与人之间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等等。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信用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重要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
1、企业造假,售假现象,令人防不胜防。根据有关部门对全国283家名优商品企业的调查,16类650种名优商品几乎全部被假冒。可能我们中有些人曾经是假冒伪劣的受害者。
2、企业赖账,逃债现象普遍,一方面,企业不守信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另一方面,企业不讲信誉,相互之间拖欠货款。
3、企业作假,虚开增值税发票、虚假出口骗税、上市公司做假账、失实账等行为,企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
4、企业间缺乏诚信,毁约率较高。据我国工商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40万亿份,合同标的为140万亿元,但是,平均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
(二)诚信缺失的危害
市场经济是守信经济,坚守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我国目前的诚信危机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质量。诚信缺失对经济发展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诚信缺失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据调查,我国诚信缺失造成的危害仅次于腐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第一因素。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每年约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每年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每年约有2000亿元等。据有关专家分析,由于我国市场交易中缺乏信用,使得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为无效成本。另据《中国资讯报》报道,由于福建泉州部分企业老板雇用农民工,在工资待遇方向不讲信誉,2005年该市有20万岗位“无人问津”。
2、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造成无数人身心受伤,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受消费者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诚信缺失使有些被骗企业举步维艰,而有些企业和个人则靠欺诈暴富,这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
3、诚信缺失使得许多新的快捷的现代化交易手段和方式得不到发展。诚信缺失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交易双方相互防范,采用快捷的网购方式的人较少。例如,企业采购中选择“网上采购”的比重仅为1.2%,这大大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 总之,诚信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了。
三、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诚信观的局限
诚信是人类最根本的道德观念,也是最古老的道德规范。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们推崇和宣扬诚信,不是为了谋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和不断增长的财富,而是为了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传统诚信更为偏重“内诚于心”,而非“外信于人”,更多强调的是道德主体的单项要求,而非针对社会整体提出的双向或多向要求。而且,传统诚信蕴含着超功利的道义性,主要的依据是情感;而现代诚信观念更为关怀利益上的规则性,依据的是实在的利益特别是物质上和经济上的利益。
(二)体制转型的原因
随着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和基础手段,市场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地提高,追求利润成为其根本的行动动力。我国体制转型期的特殊性为诚信危机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人们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尤其是信用观念淡薄,同时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欠缺。部分企业缺乏职业道德,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伦理观念,不讲信用、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经营观念支配了企业。政治体制、法制不健全以及市场规则、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为人们追求短期利益、制假售假、以欺诈谋取暴利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不充分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的前提是充分的竞争和各市场交易主体拥有完全的信息。所谓完全的信息就是交易主体不仅充分掌握当前正在发生的交易情况,而且还要了解交易完成以后将要发生的情况。事实上,市场交易中信息的不对称、不充分经常发生,有些企业和个人利用自己掌握信息多于交易对方的优势,来操纵交易行为,谋取不正当收益,从而损害消费者或者企业的利益。
(四)法制约束不健全导致失信成本过低
目前,我国的各种市场交易制度、市场规则的建立尚处在逐步探索、发展与完善中。这就决定了规范和保障市场机制有效运作、市场竞争有序运行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方面,法律对失信者的惩罚不得力,使得他们的“失信成本”过低,甚至为零,这无疑助长了他们的失信行为;另一方面,对失信者的惩罚不得力的对应面就是对守信者的法律救济不够强,这就会造成不少“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守信者走向失信。 此外,诸如政府的不依法行政、人们对诚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因素也是导致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制度约束
1、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制定系统完善的法律制度,将诚信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原则,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力促使人们讲诚信。诚实信用原则已经成为了《合同法》的“帝王原则”,司法上各地法院也开始逐渐直接适用诚实信用原则作为裁判的依据,但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还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同时,还应加强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一切失信行为,公正且快速得裁决案件,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正当的权益。
2、积极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17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行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促进企业和个人自律,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具有重要作用。”“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和价格信用建设”。行业协会可以利用会员资料设立行业信用数据库,通过行业信用机构,建立行业协会信用平台,形成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目前,中央银行正在建立中小企业的信贷信用体系平台。工商、税务等部门同样也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料建立这样的信用体系平台。行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营造良好发展的信用环境,为社会化的商业性联合征信体系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尽快建立起一套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完整的个人、企业资信所需的数据和信息主要分布在公安、街道、单位、税务、工商、海关、司法、保险、技术监督、商检、证券、银行等部门。政府应积极推进部门之间市场诚信记录信息共享,并逐步将其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4、建立诚信激励机制与失信惩戒机制。对信用记录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优惠和便利,使守信者“路路畅通”;对失信者要依法公布行业内的“黑名单”,并在经济上进行严厉的惩处,提高制假售假、赖账、诈骗等各种失信行为的成本。
(二)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非制度约束
1、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与健康发展除了要有制度的保障外,还应有道德准则的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社会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加强诚信的道德教育,营造讲诚信的浓厚的社会气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全民意识;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加强传统优秀思想文化教育,提倡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使诚信深入人心,发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作用。
2、以媒体宣传为引导,积极营造诚信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利用行政、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手段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诚信建设的先进典型,加大诚信道德宣传的力度,扩大诚信宣传的信息量;曝光失信者的欺诈行为和假冒伪劣产品,用新闻舆论敦促有关部门惩处失信者,为受害者讨回公道。通过媒体的宣传,强化舆论监督的力量,形成社会联防,使失信者受到道德良心的谴责、审判,为社会经济交往对象所不容、鄙夷,以纠正其失信行为。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通过制度的、非制度的诸多措施的综合运用来推进其建设,这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