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论太极之动静:归根曰静,知常曰明 ——太极拳求真溯源之三


灌想冥空 纯音乐 - 养生音乐

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无处不存在着动静这一对阴阳变化,关于太极拳中动静的阐述,在太极拳的拳论中有诸多的说法,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静极而生动,动极则复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即是动,动即是静”等等。




这些拳理和拳论的内容,稍有太极拳知识的人都十分熟悉。“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也似乎不难理解,好像就是告诉我们在练拳中身体所有的部位要做到动则一起都动,停则同时都停,谓之周身合一。练拳时我们也是这样要求和对照的。


但是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理解和认识就众说纷纭,大相径庭了。许多人从运动学、生理学、物理学等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但最终也很难说清“静中的动”和“动中的静”到底是什么。作为“动”和“静”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行为方式是怎么掺和在一起的?




理论上尚且无法说通,练拳的行动就更难体现了。至于“静即是动,动即是静”就更是一头雾水。动和静本身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任何物质动就一定不是静,静就一定没有动,怎么可能动和静是一回事儿呢?


要解决以上的疑问,我们必须抛弃目前的习惯性思维和认识,到太极拳真正的理论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动静”概念,与我们现代意识形态中“动静”的行为方式概念,在认识定位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写道:“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原本的性质,即先天之性,万物各有其先天本性,这就是物质的“根”。


宇宙万物虽千变万化,但物质的本性是恒常不变的,保持物质的本性恒常不变就叫做“静”,也可以理解为“静”就是物质形态不产生任何变化时的先天本性,这个“本性”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静”的概念,而不是单指事物行为上的“静止”。




因此“静曰复命”即指静就是归复物质生命的本原之性。“复命曰常”即指生命的本原之性是物质恒常不变的本质。“知常曰明”即指真正把握了物质的本性,就可以透过千变万化的现象看清物质不变的本质。


弄清了以上传统文化的概念,我们就会对“动静”产生比较清楚的认识。即“静”指的是物质的本质或本性,而“动”这是指物质千变万化的形态。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论太极之动静:归根曰静,知常曰明 ——太极拳求真溯源之三


以上一篇我们解析过的水为例,水之性外柔而内刚,而无论水是静止时还是流动时,也无论水的形态随容器如何变化,水的先天之本性都是不变的,动之时其性仍存蓄于内,即动中有静。其性又含其形的千变万化,即静中有动。而动静皆此性,故曰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又如,我们以一根弹簧为例,当我们拉伸或压缩弹簧时,我们会感受到弹簧的弹性,当我们松开双手,弹簧恢复其自然状态,这时弹力消失了,但弹簧本身固有的弹性依然存在,弹簧的拉伸、压缩、复原只是弹簧的形态在发生变化,就是“动”。而弹簧固有的弹性是恒常不变的,就是“静”。 




即静是此性之质存蓄于内,动即此性之象显诸于外,故动静一如,常变一如,常者本体,变者现象,常即静之本,变为静之象,万动而不离其静,万变而不离其常。


那么,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动静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太极拳运动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东西始终坚守着,这个恒常的东西就是“静”,即守常或守静,而随着太极拳的习练水平和功夫的不同,每一个阶段的“静”又是不一样的。


太极拳的习练实际上就是在不断的运动中练那个不变的“性”。




初级阶段时,那个不变的东西就是“松”,即太极拳的纯乎自然,不假一丝强为之性。行拳运动的整个过程中都要用意保持全身各部位自然放松不用力的状态,这就是动中守静。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我们自然站立时,周身放松了,但稍加运动,这种放松的状态就守不住了,不是这里用力,就是那里僵硬,那个不变的“常”就没有了。


所以,太极拳强调的“用意不用力”,就是要求我们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用意识保持和坚守那个周身放松的状态和感觉,不断地调整和消化那些不自然和僵硬的地方,最终达到周身一致皆此性的状态。


初级阶段的这个“常”守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功夫的精进,将会逐渐明了太极拳虚实的真正含义和实质,从而进入守“虚”的中级阶段。




这一阶段太极拳运动的过程中,不变之性即由“松”转为“虚”,守“虚”而动,用“虚”为实,这个“虚”的本质和状态就是这一阶段不变的“静”。


随着“虚”这一状态的不断精化,将进入“虚极而空”的第三阶段,此时周身之内“虚空”之性浑然一体,即太极拳所追求的“空灵”之性,并逐渐转变为自身之本性,也即已经成为不假思索的身体之本能之性,不论行为状态如何改变,也不论外界环境如何作用,这个本能之性已经习惯性的恒常不变了,此时所有的“动”都是这个“静”显现于外的表现而已。



因此,虚极而空性即出,才是太极拳终极的“静”,是真正的先天之根,也即人之先天元神,亦即还虚的境界。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太极拳理中阐述的“动静”的概念与我们所认识的行为方式上的“运动”和“静止”是截然不同的,真正理解了太极拳的“动静”深层次的含义,才能在太极拳的修炼中不断追求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的性质和状态,太极拳技击中的守常应变,因常制变,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等原则和思想也就都不难理解了。

(文/陈敬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1551/780475745358.html

更多阅读

苍燃九宫盲派命理学习之秘诀点窍1--12

苍燃九宫盲派命理学习之秘诀点窍(1)详论六格吉凶歌苍燃/转载于网络正官格、七杀格、伤官格、财格、食神格、 阳刃格、印格歌诀正官格歌诀正气官星用月支,喜逢财印到年时;破害冲空俱不犯,富贵双全报尔知。官星不可被刑冲,官杀同来吉变凶;化

纏解論語2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楊伯峻:孔子說:不著急別人不知道解我。只著急自己沒有能力。錢穆:先生說:不要愁別人不知我,該愁我自己的不能。李澤厚:孔子說:不愁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愁自己沒才能。詳解:以上三個解釋大同小異,其實,用更形象的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谈谈孔子的《论语》(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 为政》什么是仁?这一直是孔子思想研究的中心。仁之一字对于孔子来说就如同

论易之三名钱钟书 名人对钱钟书的评价

周易正义二七则一 论易之三名 一字多意之同时合用第一,《论易之三名》:“《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按《毛诗正义·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既不狂妄~又不谦虚~他对自己有清醒地认识~对自己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 .如第五篇最后一章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何有于我哉如果翻译成這三事在我有何难呀~则

声明:《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论太极之动静:归根曰静,知常曰明 ——太极拳求真溯源之三》为网友亢龙有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