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 就是做不到 「拖延症战计」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下)



在上周的《「拖延症战计」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上)》中,我们介绍了大部分人「战拖」不成功的原因——「拖战」,也就是「拖着不去战拖」。


介绍了常见疑问「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介绍了「知行合一」的关键所在:「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也就是说,那些尝遍百种药然后宣称统统无效的,往往只能算读了个药品说明书而已,根本不能叫「尝」。



是概念游戏,还是确有其用?


「好的」,你说,「我理解了,不就是把‘知’的范围往后拉了拉,把‘行’的地盘往前拽了拽嘛。可是这有什么差别吗?换了个概念而已。中国把五星红旗插到南极,美国把星条旗也插到南极,难道南极就变成联合国了?」



道理都懂 就是做不到 「拖延症战计」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下)


当然不是概念游戏。「知行合一」能发挥效力,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人类似乎天性厌恶「未完成」的状态。


以往知与行分离,中间是一条人为划分的边界。


根据方便,边界可能是你看完一本书,或者做完一遍笔记,或者通过一场考试,或者是跟人讨论完一篇帖子。不要低估了边界的力量。边界的实质,在于给人一种完成感、成就感、回报感,一种「到此可以停下」的错觉。


没有到达边界时,人更容易不甘心。为什么?我猜测是:因为沉没成本。已经在这件事上花费了时间、金钱、精力,没有人愿意有始无终,除非有其他目标的强烈干扰。当知与行分离时,因为一条虚拟的边界,我们更容易在阅读、考试、讨论等过程的终点上,长松一口气。




事实上,如果你学一门课的最终目的只是考试,那你的确可以松一口气。如果你读一本书的最终目的只是在豆瓣上标记为已读,增加「读过」的数量,那你也可以松一口气。可惜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切,终点往往不是考试,不是标记,而是运用,是行动。

而「知行合一」会提醒我们的是:那条边界是不存在的。它是假的。原先认为的「明白」不是真明白,原先认为的「知」不是真知,而是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才是最大的浪费(就成本来说),而且可能有害。


盲目自信、眼高手低者有之,抱怨现实不符合书本者有之,懂得越多信心越少者有之。——最后一种,不是说懂的越多越谦虚,而是说在一知半解之前至少还有希望,而一知半解之后却只收获了「挫折感」,因为「拖延依旧」。


想要对得起你学习时死掉的脑细胞?那就把知行之间的沟壑填平。不然,你就亏大了。




▍第二个原因是,知行分离后就不再是知行。


再打个比方吧,我喜欢称作「骨肉相连」的比喻。你觉得什么是肉,什么是骨头呢?


你可以着眼于解剖,除去毛发皮肤以后,再把动物躯体按照软硬分开。软组织称为肉,硬结构称为骨头。这是一种定义。你也可以着眼于功能,把起到支撑作用的硬结构称为骨头,把连接硬结构,通过牵拉收缩产生运动的软组织称为肉。


这两种定义可不一样。在屠夫的砧板上,只有前一种定义里才有骨和肉。要是按照后一种定义,不再起支撑作用的骨头还是骨头吗?不再有生命机能的肉还是肉吗?


知行分离的定义,是解剖的定义。知行合一的定义,是功能的定义。解剖的定义适合屠夫,也适合周围那一圈流着口水的吃货。而功能的定义,才适合动物自身。




你呢,你希望生活在哪里?是屠夫的砧板上,是吃货流着口水的目光里,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大夫深深的脑海里,还是你自己的生命和梦想里?


你还觉得知行合一只是个概念游戏吗?概念是我们精神殿堂的砖瓦。




让「知行合一」与行动合一


如果你是从上篇一路看过来的,那现在你已经看了四五千字了。可是很遗憾,这一切都是白看。你明白什么意思吗?单纯读完这几千字,仍然不能算「真知」,仍然是「一知半解」。


重要的是,你得做点什么,让「知行合一」的认知跟行动一致起来。我想通「知行合一」,是在两个月前。现在我来说说它给我造成的几条影响。



▍第一条,因为干货,所以踏实,所以自信。



这一条其实可以称为「后果」。按照「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标准,我立刻意识到,其实在很多领域,我原以为自己知道的,其实根本不是真知。那么「知」的数量迅速缩水了。


一开始觉得这是可怕的事实,但后来想通:谁又不是如此?在信息时代,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肯定远远多于自己所能行动的量。至于缩水,缩水之后便是干货,踏实的干货,自信的干货。


你也许早就听说过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的故事。


苏格拉底清楚自己的无知,但特尔斐神庙的神谕却说,苏格拉底是全雅典城最有智慧的。在最初的惶惑之后,他考察发现,苏格拉底是唯一一个承认自己没有智慧的人,而这就是他的智慧之处。


你看,就连苏格拉底都这么痛快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了。你还为自己「真知」的缩水烦恼什么?而今我觉得,踏实的感觉最好。




▍第二条,知不足然后学。


「学然后知不足」是成立的,「知不足然后学」更常见。


意识到「瑞士奶酪法」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我反复总结,挑出了11个适合自己的app,分成「乘坐/等候」和「梳洗/行走」两类,在手机第一屏分设文件夹装进去。从此碎片时间里,可以阅读,可以听,可以运动,可以看视频。


缩水的感觉过后,猛烈的好奇心重新回到心中。很多熟视无睹的东西,现在突然重新想探个究竟。


之前为了避免信息过载,经常关闭信息来源。而现在,信息减肥当然还要做,另一方面也在注意知识面的平衡。现在我有意识让自己读综合性杂志,读之前读不下去的财经和商业杂志。


在手机和平板上安装了维基百科的app,可以一键查询了。碰到尚未深究过的东西,无论是柿子里的涩味元凶「单宁」,还是「认知学徒制」,随手查一下维基。




在朋友的影响下,看TED演讲视频和哈佛幸福课,听《冬吴相对论》,研读《骑士制度》学术论文集,筹划新型系列课程「战拖骑士团」。回首过去几年,我觉得有挺长时间,自己都生活在生活之外。而今,能听到回归的脚步。




怎样读战拖书和帖子


再回到一开始讨论过的问题。要怎样读战拖方面的书和帖子?我的建议是:少量多次,随读随用。


一本菜谱书该怎么读?字典又该怎么读?你见过有人把菜谱书从头到尾仔细读完,然后才去做菜的吗?又有谁一定要把字典全看完再去阅读别的书吗?答案是有,但他们不是专家或图书编辑,就是有毛病。


战拖书怎么读?道理也一样。请回想你读书看帖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阅读本身,还是为了获得改变呢?你是希望活在砧板上,还是希望活在生机勃勃的命运里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有关「知行合一」对战拖的启发,就写到这里。最后再说一句。在我们20万人的「战拖」社区,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大幅度好转者,ID叫做「我要好起来」。


她曾用半年多的时间,就像旱地拔葱一样,在几十本好书的帮助下,给自己来了一场认知-行为治疗,不但摆脱了之前困扰她的严重拖延,还度过了身体健康方面的危机。


她的故事曾写成文章《我是怎样好起来的》,发表在杂志和网站上(你可以搜到),激励了众多成员,她也成为众人的偶像。而她的偶像之一呢,就是王阳明。她有这样一个愿望:百年之后能获得一块墓碑,上书一行小字:


此地长眠者,知行惟合一。




相关阅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1651/595962865022.html

更多阅读

第3节:活在当下:一件大多数人在多数时间里都做不到的事情

系列专题:《提升领导者影响力的马车:领导力的源泉》  1.3活在当下:一件大多数人在多数时间里都做不到的事情  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很多想法。如果不算8小时睡眠时间,一天就有16个小时,假设你每5秒钟冒出一个念头,那么每天就会产生12000

声明:《道理都懂 就是做不到 「拖延症战计」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下)》为网友冋忆猵軆潾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