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仿生,写前提升
胡家曙
<?xml:namespace prefix="o"?>
(本文应《中学语文教学》之约撰写,已发表)
名师说招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把作文比作心灵绽放的花朵。正应了一句话,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把作文比喻为花朵,虽然鲜活,但可能失之简单;由此延伸,把作文比作活的生命,也许显得宽泛,却相对更加周到,因为,作文之根埋植于生命,作文之体洋溢着生命的气质。正因为这样的理解,我采用作文“仿生”的策略,尝试三基同炼,写前升格,明显地提高了作文训练的效率。
一、作文仿生
1.作文之根——与生命对接。
根是看不见的,但它是本源,是基础。作文的根是作者,是作者的生命全部,包括他的身体、他的知识、他的阅历、他的思维方式、他的能力、他的习惯、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他的环境、他与世界的关系,等等。一篇作文的特点和质量,肯定与上述内容的一部分甚至全部有关,只有与作者生命对接的作文才可能是丰满的、滋润的。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三个点:一是写什么、用什么写,这缘于作者的积累和发酵;二是怎么写,这缘于作者的水平和偏好;三是愿不愿写,这缘于作者的兴趣和态度。
微观上,对于一次作文训练,我首先在命题上下工夫,拟定题目必定与学生生活、
与学生生命对接,“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其次,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最为重要,除了命题激趣,表扬鼓励,我特别注重让学生作文有公开展示的机会,包括班级宣读,校刊发表,推荐投稿等,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愿意写作文,还激发他们产生写出好作文的强烈追求。实践证明,在诸多影响作文的主观因素中,兴趣的
作用最大,兴趣影响态度,态度影响方法,方法影响效果。
2.作文之茎——搜寻第三番来者。
茎是支架,是脉络。对于作文而言,它的茎可以看作是文章的立意核心或内容框架,简单的说,作文的茎就是它思想内容的概括。从操作层面看,作文的茎,既是构思的成果,也是行文的依托。对于写作经验并不丰富的学生而言,强化作文茎干意识,有利于引导他们抓住关键,提高他们对作文内容的操控能力。
与树相比,作文的茎有很大的不同:树的茎,它的可然和实然是一致的,所以,同一个树种,它们长出的茎总是大同小异的;作文的茎,它的实然状态只是无数可然状态中的一个,同一个人,当他面对一个题目时,写出来的只是一种构思,但他还可以有很多种另外的构思。很显然,会出现一个问题,作者写出的内容是不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内容?正是在这个地方,学问大矣。前人戴师初说过这样的名言:“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此言至理。我在每次布置作文时,总是要求学生先搜肠刮肚,调动自己的全部家底,列举出尽量多的构思,一般要求3个5个,最好有10个8个,这样就能选择出最好的一个。所谓好,要同时符合三个标准:实在、特色、自己胜任程度。为了提高效率,列举构思时,要回避相似相邻的想法,尽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想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好构思,极有可能带来一篇好作文。
3.作文之叶——克隆出文采。
文章的叶子是它的语言。对于一棵树来说,只要长出一片叶子,后面的叶子就会按照那个样子形成风格;在一定意义上,作文的语言也有这种风格复制的特点。利用这个特点,可以有效提高作文语言的质量。
在训练语言方面,我有意分为长线之法和短线之法。长线之法着眼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积累个人风格。为此,我采用了“四个一”工程,即:读一读,赏一赏,背一背,练一练。为了落实读,我带头捐赠书报,和学生一起建立班级图书库,有众多好书籍好报刊放在那里,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读的欲望;为了落实赏,我一方面在课堂开辟美文鉴赏板块,让学生谈阅读感受,一方面在周记中设立固定栏目,要求学生写读书鉴赏笔记;在背诵方面,为了提高效率和针对性,只定量,不定篇,每周让学生背一个自己喜欢的片段;在练习上,提倡模仿背诵的片段风格,并注意发现、积累自己的语言个性和特长。
我的短线之法是采用克隆技术提高某一次具体作文的语言档次。克隆源于希腊文“Klone”,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或群殖,我以为,这种性状上的复制和群殖特别适用于作文语言的优化。我在作文语言上的克隆技术采用“两段四步”法。“两段”是由点到面。“四步”是:由点起步,先着力写好一个片段;再自我锤炼,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保持片段的语言风格,克隆成全篇;最后由学习小组相互鉴赏总结得失。
二、写前提升
习惯上,作文训练是双频重复的,即“学生写作——教师评改”,这样的模式,每一次训练,使作文得到提升的环节实际在教师评改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收获,所以,从长时间看,作文训练的效率总是不高。比如,高二的学生数学、英语水平一般会明显的比高一学生高,但作文水平却很难说。
针对这种情况,我把侧重写后评改变革为侧重写前升格升。写前升格,着眼于作文“根”、“茎”、“叶”的写前完善,不仅要求教师在命题、引导上下工夫,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内容上按“多重构思——精选整合”途径,语言上按“锤炼片段——克隆成文”的模式,在作文成形前,修改构思,优化语言,有效提高了作文质量。
名师亮招
师:这次作文我提供两个作文题。板书:
1.我就是一个世界
2.你就是一个世界
讨论一下,你们愿意写哪一个题目呢?
(学生讨论)
生1:我愿意写第2个题目,因为写“你”更容易,说什么话也方便一些。
生2:我觉得第1个题目好,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更多一些,也更深入一些,所以第1个题目更容易把握。
师:你说出了“把握”这个词,很好,说明你有主动驾驭作文的意识。我看大家意见不一,咱们民主一下,举手表决好不好?
(表决结果,绝大部分同学选择写第1个题目)
师:既然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我就是一个世界”,这次作文我们就写这个题目;不过,如果你觉得第2个题目确实能写出特色,也可以写。下面我们讨论一下,这个题目怎么理解。
生3:题目的关键是“世界”,“世界”说明是一片独立的天地,也可以说明与众不同。
生4:还可以说明丰富多彩。
生5:我觉得“就是”也很重要,“就是”可以表示肯定,说明“我”可以代表一个世界;还可以表示强调,也许别人不认为“我”是一个世界,但其实“我”是一个世界。
生6:我认为“我”也有奥妙,“我”可以是自己,也可以不是自己,只要使用第一人称就行了。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听了很受启发。
按照我们要求的习惯,下面大家独立思考,在草稿纸上每人写3个以上的构思,并确定一个最好的构思。写完后我们再交流展示。(学生写构思)
好,请同学们踊跃展示自己的精彩构思。
生7:我认为“世界”指自己的某一特点,“我就是一个世界”要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个性。我列举了三种构思: 1.自信;2.笑迎生活;3.自我挑战。
师:你准备写哪一个呢?
生7:我准备些笑迎生活:①每天早上,我会照着镜子对自己说,今天我又将收获知识;②每次遇到挫折,我会笑着说“我会成功的”;③每次心情不好时,我会对自己说“笑一笑”。
师:我不知道你这样的内容能不能写具体,似乎不太容易展开啊。(同学们点头赞同)
生8:我准备写“我”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与色彩。
师:具体一点。
生8:比如分三个部分:爱形单影只的怪小孩;占有欲强的自私的家伙;言语刻薄脸皮薄的矛盾体。
师:不错。内容具体,也有一定的特色。
生9:“我”不一定非要指“自己”,可以用一个历史人物的口吻来写。
师:这也可以。问题是,你对这个历史人物有深入的、超出一般的了解和理解吗?如果停留在历史书的信息层面上,是很难写好的。
生10:我想写的是,大世界、小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有“国家”、“战争与和平”,还有“灾难”,每个世界都各不相同,我是这一个,世界的主人,我就是一个世界。
世界的诞生:“国家”的诞生,写不同的人生观;大陆与海洋,写童年;冰山与火山,写性格二重奏;环境的恶化,写视力恶化。
师:你说的似乎很有创意,不过我还没听明白,你能讲清楚一点吗?
生10:具体我也没想明白。(学生笑)
师: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想一下呢?有时候我们确实会出现这种现象,头脑中灵光一闪,出现某种别致的想法,但一时又没想清楚,如果能把这一点火花点燃,就能形成燎原之势啊。
生11:他的想法是写“我”的性格,比如用冰山与火山比喻不同的性格,那么他说的“国家的诞生”能不能指性格的形成呢,因为一个国家诞生往往代表一个新的社会制度,那么当“我”某种性格特点形成时,不就表明诞生了“我”这个国家了吗?
生12:他讲的大陆与海洋令人费解,干脆删掉。
师:你们说的很好!想清楚了就写,想不清楚就不写。自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还有一点时间,有好的想法抓紧讲一讲。
:生13:对于某些人来说,我就是他的全部,我就是一个世界。比如,我对于父母来说就是一个世界:父母做事都是为了我;父母会因为我的一点小事而紧张;父母为了我放弃工作或爱好。
师:很好!以我为载体反映周围的人,这个构思很新颖。
生14:我想说我的两种构思:
(1)我是世界的折影,随着我的成长和经历,尝尽人间百味,在我的身上,演尽世界繁华与落寞,以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来反映出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形态,和多年变迁中的悲欢离合。所以,我就是一个世界,是世界的缩影。
(2)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个体。正是因为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才造就了这一个个平凡但特殊的“我”。我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着属于我个人的处世方式,但从人体构造和性格来说,我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神秘莫测,让别人用尽一生也无法剖析透彻的世界,因为我就是我,只有我才最了解自己。所以,我就是一个世界,丰富多彩,浩瀚无垠。
师:他说的怎么样?(生一齐鼓掌)大家的掌声已说明了问题。我的想法是,第一个构思以“我”折射世界,很深刻!比如祥林嫂就是一个世界,她代表的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世界。第二个构思从成长背景看“我”的个性,很有眼光。但要注意,你想表达“我就是一个神秘莫测,让别人用尽一生也无法剖析透彻的世界”,这个意思太绝对了,不容易表现。
生14:我懂了。不能夸大别人对自己不了解,因为这样的话,找不到太让人意想不到的内容。
师:你的反应很快!说明问题要注意分寸,这也给自己留下后路啊。
生15:我想用自然界的世界来比喻“我”。
师:具体一点说。
生15:我是南极洲,有时我会对别人冷漠。我是撒哈拉大沙漠,有时我会发脾气,火药味十足。我是龙的传人——中国,有时,我会与人友好相处,和平、文静。我是美国,有时我会不顾忌任何结果,犯很多错误。
师:你能再重复一遍吗?
生15重复。
师:大家听清楚了没有?感觉怎么样?(大家一齐鼓掌)你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师:刚才有这么多的同学交流了他们的构思,几乎都是很精彩的。这正说明了一个问题,一个题目可以有无数个写法,只要我们潜心思考,就能找到对你而言最精彩的一个。
下面我们做另一个方面的训练,重点是语言。请你们先根据自己的构思,快速地确定一个大致的腹稿,再从中选择精彩环节,写一个小片段,片段后要简单说明一下表达意图。写完后每4人一小组分组交流,公认为好的例子上讲台投影展示。
(学生写作,交流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推荐好的片段。
推荐片段一,投影(大家朗读品味):回到家,没有小鸟归巢的温暖,迎来的是母亲冷冷的脸和一句不冷不热的“吃饭了”。一颗破碎的心落寞地移进房,然后,泪水铺天盖地地涌来,将我淹没……(表达我遭遇挫折后的心情)
推荐片段二,投影(大家朗读品味):阳光透过细碎的间隙铺满在自行车道上,静静地流淌。混杂着阳光的温暖的风铺面而来。在冬日,在我,是极为难得的温暖。(表现我放松心情时的愉悦感)
推荐片段三,投影(大家朗读品味):我苏醒了,随之而来的是的世界也苏醒了,那个我从未细细品味的世界有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渐渐地,我找到了方向,自信了,开朗了,有朋友了。(表达我由悲观转变到乐观时的感受)
……
师:大家推荐的片段确实很有文采,给我们美的享受。我们不妨想一想,从这些片段中我们有没有学到什么技巧呢?
生16:一般来说,好的语言离不了修辞,如比喻、排比、夸张、比拟等等。
生17:好的语言首先要用词准确生动,语言有表现力。
生18:好的语言会有独特的个性,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生19:使用语言最好和自己的情感结合,这样才更容易感染人,打动人。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想问一下,你们认为,要写出好的语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生众说纷纭)
师:我认为,好的语言来源于长期的积累和训练,但从某一次作文看,最重要的是态度,要有强烈的追求。我让大家先写好一个片段,是因为先写一个片段,难度相对不大。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带着某种感觉,写成全篇,就有一定难度了。不过,我相信,你能写好一段,就能写好一篇。
上过这节课后,大家可能会有新的收获,带着你们的收获,一定会展示出一个个的精彩世界。正好校刊要我推荐优秀作文,希望我们班能多出几篇好文章发表到校刊上。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声):有。
师:好的。我等着欣赏你们的大作。下课。
名师拆招
这是“高效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课题实验的一节作文演示课,和我一样,所有的听课老师都叹服学生中竟蕴藏着这么丰富的奇思妙想、真知灼见。按照柏拉图的认识,人的智慧就像一个大的矿床,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掘这个矿床的过程。这虽然是一种先天性的唯心主义观念,但在一定角度,也反映了学生智慧的巨大潜力。“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所以,我的高效语文教学意在追求两个最大化:最充分地利用学生的潜力,最大可能地抵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每一次正规的作文训练前,总是先思考怎样让学生能够集中起全部潜力写出他们能写好的最佳作文。
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是命好题。我以为,好的题目应该同时瞄准两个点:作文能力的分布点、作者情感的凝聚点。每一个阶段该训练什么能力,教师心理要清楚,这是动态的目标;还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作文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有内容可写。为了找到理想的作文题,我在生活中、阅读中总是留着一根敏感的神经。看到赵本山退出2012年春晚后写的博文,其中有一句话“结束是最好的开始”,我立即想到这是写议论文的一个好题目;无意中发现中央电视台“发现”栏目有一句推介语,“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一个传奇的后面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我联想到我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世界,于是有了这次公开课的作文题“我就是一个世界”,选择这个题目,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改变眼睛向外的习惯,找机会冷静地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后来我担心这个题目是不是抽象了一点,就找了一个陪选题“你就是一个世界”,大多数学生选择前者,证明了我原来的想法是能和学生共振的。
确定题目后,我和学生一起研究题目。这个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在构思前吃透题意,防止写作时整体上走歧路。我想,平时的作文训练,尽量不要让学生通过审题试误来浪费整个一次作文训练机会。二是让学生在分析题意的过程中,使自己和题目充分对接,从而把自己的禀赋、积累、才情等充分输送到作文中。课堂上,我让学生写出3种以上的构思,既是一种习惯训练,也是一种方法指导。实际上,学生写出几个构思并不难,关键是怎样写出既有创意又有实在内容的想法。和学生的互动中,我仅仅抓住三个方向来引导学生,即:你有没有想清楚,你有没有可写的内容,你想的内容有没有特色。在这样的互动中,同学们的思路渐渐清晰了,并且对自己的设想有了一个评判的依据。而且,不断展示的例子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不仅优化了思维品质,也激发了他们开动脑筋的兴趣。不难理解,对于作文的内容而言,想得好比写得好更重要,因为前者更基础,更宏观。
语言训练是作文教学的难点。这里,常常有两个“自然”的误区:一是在标准上,认为最好的语言是自然的语言,所以就纵容甚至鼓励学生使用自然化的语言。殊不知最高境界的自然语言,是“繁华落尽见真纯”的自然,是自然——繁华——自然三个层次的后一种,学生的自然语言,通常都是口语化的语言,只是语言的初级阶段。要想提高语言的档次,无法绕开繁华这一关。二是过程上,从教师不作为到学生不作为,习惯让学生自然成文。实际上,好的语言是逼出来的,连大诗人、大文豪尚且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何况是学生作文呢。所以,我在训练作文语言时采用的克隆法,实际上是一种“逼”的方法,先逼他们写一个片段,再逼他们按片段的标准写出全文。实践证明,这种“逼”法很有效果。
改变习惯上先写后改的作文模式,侧重于写前优化升格,不仅可控性更强,还有更大的心理动力。相对于作文写成后的心态,成文前学生的期望值更大,兴奋度更高,更容易引发他们的激情。客观上,写前升格,保证一次训练就是一次提高的过程,每一次小的提高就构成了的作文能力阶梯式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