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范文澜有言:“汉武帝以农民‘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造就军事、文化的极盛。”历史学家顾颉刚则指出:“儒家统一实是中国文化衰老颓废的征验。”文化极盛是表象;“文化衰颓”的开始是其实质。
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恢复,一个大帝国重新崛起,及至汉武帝即位,已足够威武,可以向长期挑衅的匈奴大喝一声“不”。与此同时,文化安全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史学家范文澜指出“通过汉武帝,农民付出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造成军事、文化的极盛时期。”
“文化的极盛”,换一种说法,就是文化大繁荣。撇开具体细节,为打造文化大繁荣,汉武帝推出了四项全局性的大举措。
第一项,也是最基本的文化国策,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鉴于暴秦弊政,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政,对各家一视同仁,故而百家并流,《六经》异传,文化生态一度回归自由宽容。
但这种宽松也给统治带来了麻烦,这就是董仲舒所概括的:各派自有思想,各人自出议论,百家方针不一,意见不同,弄得在上的统治者没法有一个统一的方略,法律制度屡有更变,老百姓不知道听从哪一家的主张。
惟其如此,汉武帝即位以后,“夙夜不遑康宁”,睡不上一个囫囵觉。于是,他向百来个社会贤达与学界精英连下三道策问,“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只有董仲舒的对策让他豁然开朗,欣然有得:“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就汉家统治的文化安全而言,这一对策最对症下药:统治天下,只能有一个思想;统治者才会一劳永逸,彻底省心;而儒家思想就是让统治者一劳永逸的指导思想。董仲舒在对策中向汉武帝展望:只要这样,邪辟的学说就会消灭,统治的纲纪就可统一,从而法度也可以明确,民众便知道遵从了。
丞相卫绾迎风希旨地奏请,在对策者中有以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学来扰乱国政的,一概罢黜不用,汉武帝当即御批同意。自此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文化国策,成为中国专制君权须臾不离的通灵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