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谁家孩子要晚走了一两个月,家长面临的将是各种关心:“还不会走啊?是不是缺钙?”“孩子臀线对称不?”“有没有去医院检查一下?”以及各种指导:“得多用学步车,滑着滑着就会了。”“用学步带提着练习。”“多补补钙,腿才有劲儿。”
总之都是一副“孩子爹妈你们要重视,别耽误孩子终身”的苦口婆心,弄得你也不好意思起来,甚至怀疑自己孩子是不是真的缺钙。可是,走路真的越早越好吗?
释疑
看看我国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的宝宝发育参考指标“丹佛发育筛查测验表”吧,该表显示,宝宝“自己站得很棒”的时间段为近10个月—13个月;“自己走得很棒”的时间段在11个半月左右—13个多月;到14个月时,绝大部分宝宝都能掌握走路的技巧(《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认为,15个月内学会走路都属于正常)。可见,孩子自己学会站立和走路的时间跨度挺大,从10个月到14、15个月都属正常范围。所谓的越早走越好根本就是盲目攀比的结果。
—
—
走路误区一:不让学爬,先学走
爬行是孩子大动作发展的重要一环。爬行需要双眼、双手和双脚的配合,需要两侧大脑共同协调,这对孩子大脑发育非常有益处。
同时,通过爬行,孩子手臂、腰、腿的力量得到提升,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得到锻炼,同时,全身大动作能力也日益提高,这都为行走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爬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请别因为怕脏或者为了让他早点学会走而阻止他爬,反而应该多创造空间和条件让孩子尽情地爬,这对她(她)将大有裨益。
走路误区二:走路必备学步车
学步车一度被誉为学步神器。很多家长认为,把宝宝放进学步车,不用特别照顾,宝宝不会摔倒,没有危险,还可以练习走路。既省事,又省心。
然而真相是:学步车不仅不利于孩子学走路,还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学步车多由底盘、座椅、玩具、音乐盒等构成,孩子坐进学步车后腰部、胯部和腿部均被固定和保护在车内,不需要用力也不需自主控制平衡就可滑行。这种情况下,孩子能学到什么?
不仅如此,调查研究发现,婴儿长期使用学步车容易导致“O”或“X”形腿,日后走路姿势也易出现异常,如八字脚、脚尖走路、弯曲走路等。
而且就连家长们认为的安全这条好处,学步车也不具备。学步车移动是靠底盘的滚轮,速度控制不好很可能造成整车翻倒的危险。
因此,别把学走路寄托在学步车上,它顶多算是玩具车。如果非要使用,请保证有大人在旁边小心看管。
走路误区三:怕孩子摔,用学步带拎着走
殊不知,学步带也有不少的弊端。首先,使用学步带的宝宝每走一步都由大人使力,孩子自身的平衡性没得到良好锻炼;其次,长时间使用容易造成宝宝的错误走姿,如走路前倾或后仰、脚尖走路等。
同时,学步带刚好绑在宝宝的胸部,对胸部产生压迫,会影响呼吸,降低肺功能。
其实,那个宝宝没摔过呢?孩子就是在摸爬滚打中长大的。别担心,他们懂得保护自己。
走路误区四:怕宝宝腿力不够,不让走
有些家长因为知道孩子过早站立行走对腿部发育不好,于是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让孩子走。
当宝宝已经会独自站立,会蹲下站起,可以控制摇晃的身体,甚至能扶着物品走上一阵,这些都是宝宝发出的信号,他在说:“我已经准备好迈出第一步啦。”但家长却还常常把孩子抱在怀里,生怕他(她)多走几步会累着。
家长的过度保护,并非真的对孩子好。想走不让走,不仅宝宝腿部肌肉得不到锻炼,大脑思维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因为0~3岁的孩子是通过身体来学习和记忆的,你限制了他身体运动发育,也就限制了其大脑发育。
走路误区五:走得好全靠一双学步鞋
学走路一定得穿鞋吗?真相是宝宝还不完全会走路时,光脚才是最好的选择。
用脚趾抓紧地面,寻找平衡和协调的感觉,是宝宝学走路的一个关键点。光脚时,宝宝脚部神经直接感受来自地面的压力,能更好地感知地面高低变化,也能更好地锻炼足底肌肉和韧带,促进足弓的形成。
无论什么样的鞋,都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宝宝脚对地面的感受。但如果温度太低不适合光脚,那么家长可以给宝宝选择脚底有防滑设计的袜子、鞋底柔软,接近于赤脚效果的软底鞋。只有当宝宝真正学会走路之后,才是学步鞋登场的时候。
走路误区六:一见“X”、“O”形就焦虑
“钟摆现象”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多为“O”形腿,延续了在妈妈肚子里的状态,“O”形腿持续到2岁都是正常的。而后随着宝宝走路承重,又慢慢呈现出“X”形腿,这个阶段是2-4岁。经历钟摆现象后,宝宝6~7岁时会变回正常膝直的状态,家长们无需过分担心。
而且孩子初学走路时,踮脚尖走路、内外八字脚等异常步态,大多都是正常现象,一般会在2岁之前自行矫正。如果2岁之后这些现象依然很明显,就需要前往医院做专业检查了。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