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纪录片从当下出发 从当下出发 大型佛教纪录片《从当下出发》解说词

大型佛教纪录片《从当下出发》

时间:二千五百年前
地点:印度 迦毗罗卫国
人物:乔达摩.悉达多
事件:出宫...

二千五百年前,一个月光如水般皎洁的夜晚,仿佛神秘的咒语忽然从天而降。一场少见的大雾在迦毗罗卫国的都城莫名生起。不知不觉间笼罩了整座释迦王宫。

恍惚飘渺间,人们逐渐沉沉睡去。
包括正在宴乐的歌姬、随时候命的恃从、四川巡逻是守卫、和躺在悉达多身边那美艳绝伦的妻子--耶输陀罗。当然还有他刚刚出生不久可爱健康的儿子--罗睺罗。

“我从这长夜漫漫的睡梦中醒来,就当向着真实光明的大道迈进!
为了让所有人都能超越这生老病死的命运苦厄,就当向着真实光明的大道迈进!
我既已醒来,就不再延迟。当从这一步开始,向着真实光明的大道迈进!”

年轻的乔达摩.悉达多太子,看着身边正在熟睡的妻儿,看着周围正在昏沉的人们,想到彼此那充满失控的无常痛苦的将来,心意更加坚固。

无论自己的行为会遭到什么样的非议和诟病,都必须前行。

人如天上皎洁的满轮明月,马像空中飘动的无暇白云。
当城内的万象还在睡梦中编织沉沦,志存高远,心意坚定的乔达摩.悉达多,已奔驰如流星一般,向着真理,从当下出发。

从当下出发

第一集

认识无常(3:02)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人生最后的领域,只能在佛教中找到答案

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是的话,我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在乔达摩.悉达多踏出宫门的两千五百多年后,许多人在第一次听到这位后来的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开始迈向证悟的故事时,觉得他是如此的不可理喻。

一个身体健康,衣食富足,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并且将要领导整个国家的王子,居然会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溜出自己的领土,并且背负着无国无父、抛妻弃子、背信弃义的骂名,粗衣野食的生活在丛林里,骨瘦如柴的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所谓生死解脱,这是何等的荒唐。

所幸,乔达摩.悉达多在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之后,终于在尼连河畔的一棵菩提树下,获得了圆满的觉悟,成为释迦牟尼佛。

并创立了迄今为止全世界最伟大的教育体系之一,佛教。
这让任何想要继续认为他荒唐的人,在面对这一对全世界已然构成的伟大事实时,终于低下了头。
更加庆幸的是,对于乔达摩.悉达多在觉悟成佛前,所选择离开的家庭与国家,他也在自己获得觉悟后的短时间内,通过各种合情合理的方法,平复了人们的非议。并通过真实有效的教化,使得他

的妻儿和更多的人,对他的觉悟之路及其成果,给予了发自内心的信任和赞美感恩。(5:38)

这也让那些还试图站在某种世俗道德的制高点上,希望找到些许蛛丝马迹,以证明释迦牟尼佛并非圆满的人,完全无从下手。

其实,几乎人类历史上所有为我们的安乐生活,做出创造贡献的伟大人物,及其思想体系,行为模式的诞生,大都会经历各种艰难困苦,和不为人所理解接受,甚至抵触扼杀的过程。

从个体来说,仿佛《孟子.告子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私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成就经验是如此的颠扑不破。

从群体而言,这也恰恰证明其实往往我们这些,在《弟子规》中被称为“流俗众”的人,才是真正荒唐的人。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释迦牟尼佛


在当今这个资讯的传递方式,已然发达到可以全球随时互动的时代,谋杀、偷盗、欺骗、沉溺不正当的行为等,衰坏与死亡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各种途径,包围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可悲的是,当我们面对这些信息时,不仅往往很不容易生起,对生命无常困苦的警惕与正视。反而这些信息常常被我们拿来,作为娱乐和获取利润之用。

在这个时代,人的生老病死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消费产品。但我们的生活却并没有从这样的消费中,获得什么快乐。除了合格的修行者外,不仅几乎没有人能摆脱掉对生老病死的痛苦恐惧,反而每个人都会经常处于想要拥有的求取不到,不得不和自己心爱的人分别,以及人与人之间,小到鸡毛蒜皮的勾心斗角,大到国家种族间的怨恨情仇等,生命痛苦的循环往复中。

这一切无不在时刻证明着,一个人想要维护自己脆弱而不稳定的生命快乐,简直就是一件难比登天的事。


究竟我们错误的追求了什么?
进而导致了苦难的发生?
让我们如此不堪的反复承受?
到底又是什么方法,才能帮我们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进而让我们享受到那份,源自生命本来的自在安乐呢?

从当下出发

菩提树下的乔达摩.悉达多,才恒常的幻象中觉醒,因此我们称他为佛陀和无上正等正觉者。

从二千五百多年前直至今日,不论是学者或是文盲,贫穷或是富有,男人或是女人,处于身体健康还是罹于疾病,只要认识到悉达多的发现与教育,是无价之宝的人,都获得了广泛的利益,和通往安乐的人生启发。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这段佛偈被称为“三法印”。它精准而又深刻的揭示了,我们生命的全部奥秘。


三句话的简单翻译如下: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 (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 (涅槃寂静)

在佛教中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这三法印,或
“诸行无常 有漏皆苦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这四法印
被称为“十方三世诸佛共同的观点”。“一切佛法的精髓”。

只是基于不同的对象,在表达上做了三句和四句的区别。

当我们能觉悟了这三句话的全部意义时,我们也就和菩提树下的悉达多太子,没有任何分别了。完全不凭借任何科学工具,悉达多太子以吉祥草为垫,坐在菩提树下,探索人类的本性。经过了长时间的思维,他终于了悟到一切万有,包括我们的血肉,我们所有的情绪,和我们所有的觉受,都是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

当两种或多种元素和合在一起,新的现象就会产生。比如氢和氧产生了水,电和钢锯构成了毁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

而恐惧、虔诚和救世主,则造就了神。而所有这一切最终的产物,并没有独立于其他元素的存在。相信任何事物的真实独立存在,实在是最大的骗局。


佛陀了悟到不仅人类的经验是如此,所有事物,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是如此,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任何存在于人心可达的事物,即使只是想象的,都需要依赖于其它东西的存在。

一切万有,包含全部的物质和精神,没有任何一样是以独立、恒常、纯粹的状态存在。

一切事物都会改变

而在和合的同时,各个元素也发生了变化,只因接触、和合,它们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了。即便只是非常细微的变动,都要依循无常的法则。

乔达摩.悉达多因此而获得解脱安乐。

那么,既然说我们生命的痛苦,来自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那这错误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即使那一份我们对自我恒常而又强大的执著。这份恒常相续的自我执著,能让我们毫无理智地产生各类烦恼,造作种种恶业,进而陷入烦恼的痛苦轮回,无法自拔。

而这也恰恰就是我们和觉悟了的乔达摩.悉达多的根本区别。

人生八苦

生 老 病 死 爱别离 怨憎会 求不得 五取蕴

可其实又从未真正抓住过什么?
并为此而经常处于自觉或不自觉的焦虑状态中。

恐惧和焦虑已然成为了我们心智中,主要的心理状态。而这都根植于我们对无常的恐惧。

我们通常只想要无常的一半过程,
我们只要生而不要死
只要得而不要失
只要快乐而不要悲伤......

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无常,而不是只用力的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而已。

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所有的脚印当中,大象的脚印最殊胜。
所有的观

念当中,无常的观念最殊胜。

大象不会选择危险的路,跟着大象的脚印走,就会平安抵达目的地。
我们借着不断地觉察因与缘的和合现象,便会了知因缘相依。认识因缘相依,我们就会认识无常。认识了无常,才不会被种种假设、僵化的信条,价值体系和盲目信仰所奴役。(15:40)


释迦牟尼佛不是一个悲观者,也不是末日论者。他是重视实践者,而我们却多是逃避现实的人。

当他说一切和合皆是无常时,他并不认为那是坏消息,而是简单和科学的事实。

其实了知无常不仅并不可怕,反而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幸福。当我们能够觉察因缘和合的无常性,进而确信所有事物所相关的成分,不可能保持恒常与不变时,我们自然的就能生起无所畏惧之心,清楚的知道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生活中的各个层面都是如此,
比如疾病,如果它是恒常的存在,我们的生命中又怎么可能会存在健康。
比如情爱,如果它是恒常的稳定,那二人世界中又怎么会出现“朝秦暮楚”和“天长地久”的迥然对立。

如果这世间的一切不可改变,那我们又怎么能做到象“愚公移山”或是“觉悟成佛”这样的事呢?

谨记,因缘的变异与无常,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在工作、战斗、谈话、组织家庭,或是享受爱和情感关系时,自己能真正准备好面对最坏的状况,同时又能接受最好的情况发生。

通过体认无常我们不只可以改变外在的物质世界,也能改变内在的情绪世界。

例如:经由放下自己的私欲,让焦躁恐惧的心趋于平静。或者为人和蔼、乐善好施。自然获得更好的名声。

如此,我们就不会因为生命中的,各种不如意而惊慌失措、伤心愤怒,甚至恐惧到伤害自他的身心。(18:26)

学会认识无常,我们将开始成为自己真正的主宰。面对一切生命中悲欢离合的不确定,如君王般的坦然从容和胸有成竹。

学会认识无常,才能高贵而庄严的把握人生的前行。进而正确面对生命的苦难轮回。

学会认识无常,也是正确了解佛教的第一步。

学会认识无常,从当下出发。

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落
得失俱忘 观天际云卷云舒










从当下出发 第二集 生命轮回 (上)






烈日像烙铁一样,熨烤着一望无际的沙漠,热浪包裹着天空,让人无法呼吸。

唯一的声响,是来自似乎已经干裂了的脑海中的嗡嗡声。

唯一的路标则是沙堆中,偶尔可见的无名白骨。

蜃楼魅影不时的在前方晃动,传递着虚假的希望。

秃鹫无声无息的盘旋在头顶上空,耐心等待着这顿口中美食的必然来临。

这已经是玄奘滴水未

沾的第五天了。

这位将来成就了即就在世界文明史上都称得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辉煌的伟大佛法教育家,翻译家,此时此刻面对着如此饥渴与灼热的煎熬,心态却是出奇的平和和安宁。

沙漠是无边的困苦迷茫,而我们的人生又何异于此。

漫天的黄沙毫无方向的翻滚吹落,正如那芸芸众生,随着欲望之轮无穷无尽的流转飘摇。

宁往西天一步死
不向东土半步生

为了实现教法弘传,众生离苦的目标,玄奘异于常人的踏上了,西行求法的觉悟之路。

他深知这一路所遇到的,不可能会是顺境坦途,发心清净,舍身求法,置之死地方能浴火重生。

光明就在脚下,每一步都正在抵达前方。

玄奘淡定从容的迈出下一步,又下一步,继续出发。


佛教乃救世之仁
佛教是哲学之母
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 孙中山


没有任何一个生命不想远离痛苦灾难,也没有任何一个生命不愿意享受幸福安乐。

但自从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得不感受生老病死、爱恨别离等,各式各样的痛苦。

即便是有暂时的欢笑和喜悦,也不过如露珠闪电、梦幻泡影般转瞬即逝,了不可得。

认识无常是树立能给我们带来安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步。

认识无常更让我们了解到,一切苦难的发生原来出自我们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对自我恒常而又强大的执著。

但基于我们早已习惯了,这一份自我执著对我们生命的控制。

所有我们还很难仅凭通过刚刚获得的,“诸行无常”的些许知识,就已经断除了欲望烦恼,充分享受到源自生命觉悟的安乐。

这份执著自我的思维习惯,坚牢的束缚着我们的手脚,让我们在包括爱与恨、善与恶、是与非、得与失、美与丑、荣与辱等一切分别对立中永恒轮回。(5:36)

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

--- 自欺 欺人 被人欺

这是一幅著名的佛教绘画《生死轮回图》。

这幅图画对我们为何落入,以及如何落入现在痛苦堪怜的处境的根本原因作了回答。

同时也对我们自欺欺人的生命过程,及其流转原理进行了详细而具有说服力的阐述。

让我们知道该从何处下手,进而摧毁‘我执’---这一轮回死主,享受不被束缚的安乐人生。

同时,这幅《生死轮回图》所描绘的内容,也正是悉达多太子抛家弃国想要找寻的生命答案。

所以自菩提树下觉悟后,这幅图画中的内容就成为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学生所作的,最开始也是最至为紧要的教授。

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菩提树下,直至今日的诸多寺院道场,《生死轮回图》所描绘的内容,都一如既往的成为,全体佛教无论任何宗派的必修课程

佛教纪录片从当下出发 从当下出发 大型佛教纪录片《从当下出发》解说词

,无一例外。

佛陀告诉我们,人的我执,导致了生命苦难的发生,而我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情绪。

这个世间存在着无以计数的各种情绪。(7:17)

而我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情绪。

这个世间存在着无以计数的各种情绪,每一刹那,无数情绪因为我们的误判、偏见和无明而产生。

我们熟悉爱与恨、虔诚与悲观、嫉妒与傲慢、恐惧、羞愧、喜悦、冷漠等等。。。

但是情绪不只是这些,根据佛教的说法,还有无数的情绪尚待命名。

甚至有更多超越我们逻辑世界的能力,来定义的情绪。

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

简单举例来说:

当我们生气时,我们的脸会涨红扭曲,心跳加速。

难过时,我们会痛哭流涕、捶胸顿足。

高兴时,我们则会哈哈大笑,手舞足蹈。

而有些严重的负面情绪,比如仇恨,甚至会直接粗暴的伤害到,自他的生命和生存。

这些都在证明,情绪轻而易举的影响着我们的身心,进而左右我们的所作行为。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生死轮回图》的构成。

《生死轮回图》从结构上可分为六个部分:

最中心的图格是第一部分:由贪爱、嗔恚和愚痴这三种基本烦恼构成。

这三种烦恼分别由三种动物 猪、蛇和鸽所表示。

由贪爱、嗔恚、愚痴所引发的,代表善、恶两种业行的黑白半圆,构成这幅图的第二部分。

由表示天、阿修罗、人、旁生、饿鬼和地狱,这六种生命形式的图格构成了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是最外圈

由完整描绘了我们的生命发生过程及因果关系的十二个缘起构成。

虽然第四部分在整幅轮回图中看起来并不显眼,但实际上,这十二个图格所讲述的内容,却是整幅轮回图的重中之重。

以上的四圈就是对我们生命流转的完整诠释。

由于这四个部分根植于我执,所以第五部分--我执

就表现为一只凶猛的怪兽。牢牢的把持着轮回。

这只怪兽,我们有时也用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来称呼它--阎王。

在轮回图的顶端,出现了第六部分。这幅图的最后一个部分,带给了我们希望和光明。

出离了生死轮回

获得了涅槃自在的佛陀,用手指着一段经文和一轮明月,向我们指出了通向安乐解脱的道路。

情绪虽然看似真实,并引发了生命的痛苦流转,但它并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

也不是某个人或神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诅咒或植入。当某些特定的因与缘聚合在一起的时候,情绪就会生起。

比如我们得到了想拥有的事物,就会快乐。失去了不想失去的事物,就会痛苦。

再比如,当我们正在为,某人表面上的表扬、赞许洋洋自得的时候,突然意识

到对方的本意其实是批评和忽视,或者夺取了我们的利益时,一瞬间,我们原本生起的快乐情绪就会180度大掉头,成为负面的抵触情绪。

在接受陷入这些情绪的当下,我们就失去了觉知和清明。
我们“被鼓动”了。

由此生死之轮就在这每一个当下的“被鼓动”中,不断获得能量,进而无限轮转。(12::20)

生死之轮中位于图心的圆格内有三种动物:猪、蛇和鸽。

猪 -- 代表根本无明,也就是愚痴。
这种无明不仅是一种无法理解事物真相的无能,而且是对于包括自己身心在内的万物真相的一种主动误解,错误的执著事相。

有一种比其自身更加具体化的存在。(12:49)

猴子捞月的故事是对无明的解释方法之一

从前有五百只猴子,其中一只认为自己很聪明。
一天夜里,天上无风,这只猴子看到湖中映照出的皎洁明月,就自作聪明起来。它骄傲地对所有其它的猴子说:“如果我们到湖里把月亮捞起来,就会成为拯救月亮的英雄。”
猴子们兴奋的爬上树,一只抓着另一只的尾巴,试图去捞起闪闪发光的月亮。
就在最后那只猴子即将捞到月亮时,树枝断了。
猴子们全都落到了水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故事有很多个版本,但这个版本的结局,恰恰向我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迷惑于无明的结果,必将使你付出惨重的代价。

由于不了解事相的本性,我们很容易被无明愚痴驱使。

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产生贪爱心。贪爱由鸽来表义。进而对任何讨厌或阻挠欲望的事物,产生憎恶感。

嗔恚由蛇来表义

愚痴、贪爱和嗔恚被称为三毒。

因为他们扭曲了我们心灵的外观。

这三项烦恼,每时每刻都在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和结果。

这三项烦恼,也正是令我们不断流转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

当代科学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正常人的大脑,每秒可以接收到4000亿比特的信息量。

而人们能够分辨识别的仅仅是其中的2000比特。

和自己当前利益相关最大化的2000比特。

当然这个利益指的并不仅仅是金钱。也有可能是你当时的某种情绪或是一种特别喜好。

如果我们换一个佛教的名词来解读这个科学结果,那就是“我执”。

人们的贪爱、嗔恚和愚痴,构成和强化着每时每刻的我执。

于是人们就会不断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做下或善或恶的行为。包括起心动念,这就是“造业”。

“业”也叫“业行”。就是一个人的起心动念和行为结果。

关于“业”,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到的地方有:
学生的“作业”和“毕业”;
商铺的“开业”和“停业”;
没有工作的“肄业”和有工作的“就业”等。

这都是人们不同

的起心动念,而导致的不同行为结果。

工业、农业、服务业、金融业、地产业、餐饮业。。。

这些林林总总的事业组成了我们的人生大业。

每一个产生的业都会在未来成熟,造成结果。

自种善因,自得善果;自种恶因,自得恶果。

真实不虚的因果关系其实就是自然界构成的最基本规律。

比方说,有时会表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或者是“瓜熟蒂落”。

正因为如此,业也就成为了导致生死之轮轮转不息的推动力。

紧绕着轴心的两个半圆,代表源自贪、嗔、痴的善业与恶业。

在黑色半圆里的人们忙着制造恶业,他们的脸朝下代表恶业会将他们带入较低的生命层次。

在白色半圆里的人们从事着善行,他们的脸朝上。象征善行会将他们提示至较高的生命层次。

行善、造恶的结果所造成的六道,由围绕着两个半圆的六个图格来表示,六道中每一道都不断处于轮转状态之中。


因此,即使整个大圆轮基本上一分为二,
在上的三个图格代表:天、阿修罗、和人这三善道。

在下的三个图格代表:旁生、饿鬼和地狱这三恶道。

但却没有任何一道,能够超脱轮回的生死流转。

痛苦源自情绪,烦恼鼓动业力。

让我们沉沦业海,无法自拔。

如果我们像菩提树下的悉达多太子一样地,检视情绪,你将会发现,情绪其实只是随附于内心清净本质的负面影响力。

当然,在还没有获得觉悟以前,即就是佛陀在示现上也和我们每个人一样,只是个平凡众生,载浮载沉于业力的六道轮回之中,一次又一次的历经生死病死的痛苦过程。

虽然通过认识无常,我们了解到一个恒常的“自我”并不存在,情绪也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非一成不变,但在我们的自我执著没有断除之前,生命的循环仍然不会终止。

地狱与天堂的现象,还是会继续有秩序的对立存在。因果业报每时每刻也都在真实不虚的发生。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
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
你放不下
----- 释迦牟尼佛









从当下出发 第二集 生命轮回 (下)


时间:一千三百多年前 某夜
地点:中国湖北黄梅 东山寺
人物:惠能
事件:出海。。。

“何其自性 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 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 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 本无动摇
何其自性 能生万法”

这是六祖惠能彻悟时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夜晚,这个夜晚见证了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奇迹诞生。

在这个夜晚,年轻的惠能居士得到了他的师父,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以心印心的秘密传授,彻悟心性。

为了避免因衣钵

传承而引发不必要的是非,弘忍大师连夜将惠能送离黄梅。

船已备好,弘忍大师打算亲自摆渡惠能过江,然而惠能却自己把住了船橹。

望着优秀的传人,弘忍大师亲切的说道:“应该由我来渡你过江。”

然而年轻的惠能却感恩,坚定的答道:“当我迷惘的时候,只能依靠师父的力量方能得度。当我觉悟了迷惘的时候,就应该靠自己的觉悟来度化自己。。。”

望着师父唇边微微泛起的,如阳光灿烂于黑夜般的微笑,惠能继续说道:“弟子原本只是一个,生长在边鄙之地的低贱之人,不仅大字不识一个,连说话和发音尚且远不周正,如今能得到师父托付于我的法脉传承,已然得以觉悟,只只应向着本性中自己度化自己了。

听到惠能机锋契合,缘起殊胜的对答,望着年轻人那充满朝气,散发光明的面庞,尊贵是弘忍大师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

此时此刻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年轻人。

此时此刻又有谁能想到在不远的将来,这位貌不惊人的青年,会发狮子吼、出雷霆音、大兴法幢、振奋佛教,成为禅宗一花五叶,这一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法脉源流的缔造者。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从现在出发。

“是这样的,我的孩子,以后的佛法,任由你大行于天下了。。。”

第三集 从当下出发 生命的轮回(下)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华严经》

(4:45)
当我们一如既往的认为自己牢牢掌握着,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命运时,现实的残酷是如此的让人震惊。并直接的粉碎了我们的自以为是。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能源匮乏,自然灾害的频发。

瘟疫流行、地区冲突、种族屠杀、恐怖活动;
战争威胁、核武阴影、贫富分化、金融危机;
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人性沦丧 。。。。。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第一次面对如此众多的,攸关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和困境。

在否认无常,执著一切万有我真实的无明愚痴推动下,我们贪婪的攫取着一切,不断填充自己无穷尽的欲望沟壑。

自种善因 自得善果
自种恶因 自得恶果

真实不虚的因果关系是自然界构成的最基本规律,也是全世界最公正的命运裁判。

源于贪爱、嗔恚和愚痴的业行,推动我们的生命在六道中轮回。

其中善的业行所导致的美好因果,会将我们的生命带至较高的层次,天、阿修罗、和人这三善道。

恶的业行所导致的不幸因果,会将我们的生命导入三种可怕的生命层次即旁生、饿鬼、和地狱道中。

天道

在生命轮回的六种状态中,天道无疑是最美好

的所在。
在那里天人们凭籍过去中行善积德的业力,享受着幸福而且长寿的生活。但福报终有享尽时,那时他们仍会往下五道沉沦,尤其可能是三恶道。

在他们寿命行将终止的时候,他们知道自己因为耽溺享福而不思修福,结果会使自己转生于痛苦的其他道。

这种体忍使他们觉得格外悲痛,在天道的右方是阿修罗道

阿修罗本性善良,由于过往生中的善业力极大,他们的福报与天界众生相去不远,但却没有天人的品德。并因阿修罗所具有的傲慢和妒忌等习气,而未能生于天界中。

在图中,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长在他们的土地上,有位阿修罗正拿着一把斧头想要砍树取果。

而硕果累累的部分却属于天人的范围,使这位阿修罗无论如何努力,也摘不到长在自家土地上的果实。

而天人们却正在享用着,从阿修罗土地上长出来的食物,这导致了阿修罗对天人的巨大仇恨,和两者间永无止境的战争。

我们无法用具体的形象去描绘六道的全部情境,也不能苛求所有人接受这如神话传奇般的生命描述。

但至少从情绪的角度,我们应该很容易读解六道的意义。

当我们升起无伪的善良时,那一刻仿佛我们光环加身,温暖而和乐光明。

“如同天使一般”是对善良的描绘。
善心对应天道
而当我们因为自己做的不错而心生傲慢,但看到别人比自己做的还要好,又有些嫉妒不悦。并怀着负面情绪要和对方比个高下时,此刻我们大概就像一个阿修罗。。。

才当下出发 生命轮回(下)

常常处于自我良知的反复纠结状态,则是人类的共同目的,人道众生的八种苦难,在第一集《认识无常》中我们已经做了描述。

图中包含了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
从屠宰动物到热衷公益,
才花天酒地到出家修行的都有。

这些窘异的活动也正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人的一生。


人是一生是有可能因为接受了教育而有所改变,从这个角度看,那么天道固然较为崇高也较为幸福,但却缺少了人道众生所独有,能够改善生命的机会。

人道苦乐交杂,虽有苦,还不及至于极苦。足以激发人们求变的意念,这一点很重要。

在转轮下半部的左侧是旁生道,根据《正法念处经》中记载,畜生道众生大至飞龙大鹏,小至蝼蚁蜉蝣,约有三四十亿种。

依住处可分为水行、空行及陆行三类

使这一道众生受苦的是,他们的生存往往只是为了供应其他众生的使用,“弱肉强食”和“被奴役压迫”,则是旁生道的代名词。(11:55)

在六道轮回里,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是对人道和旁生道的描述,因为他们更让我们看得见和摸得着。

“弱肉强食”和“

被奴役压迫”,也常常被用于形容我们的生活,当然,有些人的一生中,也会有比如“荣华富贵”,或者是“否极泰来”的时候,但这些快乐是如此的脆弱和让人无法掌控。不仅短暂且不稳定。尤其是当它面对人的生老病死时,显得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有意思的是,人道作为六道中三善道的最下端,旁生道作为三恶道的最上端,共同存在于同一时空。

似乎也在直观的向我们竖起,向左走或向右走的路标。

而这前进的方向则取决于我们的因果业行。(12:53)

在旁生道的右边是饿鬼道,饿鬼是最让这一道众生痛苦的原因。他们会一直不断的寻找食物和饮水,但问题是它们不但找不到食物,甚至连饮食的名字都无法听到。它们有着巨大的肚皮和胃口,但是喉咙却非常细小,小到仅能吞下微量的食物。不过就算他们能找到少量食物进食,这些食物也会沿着喉咙一路灼烧到腹内底部。

最下面的一个图格,描绘的就是传说中的地狱景象。

其中包括八热地狱、八寒地狱,以及近边地狱和无间地狱等。

地狱的苦难情景,指出了一项我们总也学不会的道理,就是我们应当避免随喜好和憎恶而冲动行事。因为那会使我们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地狱不是永远存在于地底下的某个地方,受惩罚的生命永远在哪儿尽受折磨。

地狱更像是一场噩梦,由我们的欲望、业行和其必然果报编织而成。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仇恨某个人并采取攻击或报复的行动,
那本身就是地狱一般的体验。

仇恨、贪婪和报复

在这个世界上造就了诸多地狱。那些贫穷卑贱为饥渴所苦的人们,也正在遭受着如饿鬼道众生一样的磨难。当然,即使是最可怕的地狱与惩罚,也是因缘和合而成。因此也是无常性的。

所有从这一刻起去醒悟无常,通过运用佛陀教导的爱与慈悲,来对治愤怒与仇恨,就一定能够从地狱冲出生天。

心不自见 种种过失 若善若恶 皆由心起

--- 《大般若经》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生死之轮,由于不了解事相和合无常的本来面目,我们陷入强大而恒常的自我执著,进而“被鼓动”起三种基本烦恼:

贪爱 嗔恚和愚痴

贪爱由鸽来表意,嗔恚由蛇来表意,愚痴也就是根本无明由猪来代表。

第一圈的这三种烦恼,成为生死之轮的发动机,让我们沉溺于第二圈黑白半圆所象征的善恶业海中。

我们的每一个或善或恶的起心动念和行为结果,也就是“业行”,从这里开始推动我们在六道,也就是第三个圈中的因果轮回。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每一个结果都有一个特定的原因或者多个原因。这就是著名的

苏格拉底因果定律。

如果一个人不是很清楚因与果的关系,就很难进一步了解,一切万有和合无常的道理。自己是身心业行也很容易蒙昧因果。

长久的困顿于自我欲望编织的轮回中,求出无期。正因为如此,释迦牟尼佛便开示了十二因缘的道理,说明流转生死过程中造业的因和果。这样我们才能透彻的了解因果循环的过程,进而从把握业行开始,趋向安乐的解脱。

第四圈,也就是最外圈的十二个图格,详细为我们解释了生命受困于轮回的因果关系。

在仔细说明以前,先让我们看看这十二个缘起有哪些内容?

轮回从无明开始,无明激发了行,行终止后产生于意识的习气叫做因识。果识是因识所导致的投胎,两者之间可能会间隔上很长一段时间。

新生命时期的开始叫做名色,名色会发展成六入这是胚胎的不断发育。
当身体形成之后,-》就发展出触,-》由触产生受,-》由受产生爱,-》由爱产生取,-》由取发展成有,-》也就是这个生命的终结,-》下一个生命开始前的最后一个阶段。

由有产生生-》下一个生命即从生开始,-》生再继续形成老死。

“诸法从缘起 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 是大沙门说”
-- 《浴佛功德经》(20:01)






从当下出发 第四集 缘起因果上



http://www.tudou.com/v/Z9bH2JAdD4g/v.swf


时间:一千年前 五代十国 某黄昏
地点:中国 浙江杭州 南屏山
人物:永明延寿
事件:经行

“有禅有净土 犹如带角虎 现世为人师 来生作佛祖。。。”

这是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所作的四料简偈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

延寿大师集禅门法眼宗第三代宗师,与净土宗六祖为一身。将密教之密行,及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等诸学说及净土理论,折衷而综合为一。

此等倡举,开历史之先河,其百卷巨作《宗镜录》,“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为后来佛门诸宗并合修学之端倪。

清代雍正皇帝阅此书后作如是感慨:
“如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 至高至明 至广至大 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 为震旦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
诚以六祖(惠能)以后,永明(延寿)为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也”

身为禅门法眼宗第三代宗师,万象森森一眼明,弹指圆成八万门,被尊为净宗六祖。

十万声“阿弥陀佛”圣号是他每日定念的功课。
耄耋之年,大师仍经常亲身领众,经行不辍。
时人常听闻法螺梵音响于天机,而延续至今。
无量佛子同欢共庆的阿弥陀佛圣诞,则是依永明延寿大师的圣诞制定纪念的。

声声“阿弥陀”一步一经行,这就是觉悟之路!

念念清风起 步步莲花生

从这一步开始,

脚踏实地的出发。。。

第四集

缘起因果(上)(3:21)

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
辩证思维才成熟
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 马克思

整个人类世界,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在以西方文明为主导,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全球化进程中,文明现有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存危机日益深重,各种生命危险也迫在眉睫,人类应深自警醒。这一系列已经出现,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天灾、瘟疫、战争以及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等灾难。归根究底是人类的精神危机和心灵病态。

人人本具的清净本性,妙明真心,被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层层障蔽,源于无明妄想的。
偏执、狭隘、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我们心灵病态的外衣。

缘起的道理是菩提树下的悉达多太子,对宇宙生命普遍现象的洞察。

佛教以“缘起”解释世界,生命及各种现象,产生的根源,由此建立起佛教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依着觉悟缘起,从这一步出发,安乐之门向我们敞开光明。

在阐述我们生命流转的十二支因果缘起中,一个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盲眼老人,所代表的无明是第一缘起。

以老人作为代表是因为轮回没有起始。

眼盲是因为看不见人和事物的真相,拄着拐杖则是因为尽管无明产生众多的痛苦,但却没有真实的基础。

而正因为无明不是奠基于实相,自然能被智慧所破解。

无明由二种:
一种叫根本无明,它是对人与事相产生错误认知的一种识体。
另一种叫支分无明,它所误解的对象是因果循环,也就是业报。这种无明让人看不清楚种什么因会招致什么果,它还会增长邪见,像是教人以为作恶产生快乐等。

在轮回图的第一个部分里,已经对无明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举例来说:

如果我们不幸堕入轮回恶道的话,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造作了杀生的恶业。那么你谋创、执行,一直到完成杀业的这段时间的错误想法和懵懂,就是引发这个特有行为的无明。

如果要是除去了无明,知道造作恶业将会遭受什么恶果的话,根本就没有人肯去造业。还有谁会去杀生、偷窃、耽溺于不正常的行为,说谎、搬弄是非、侮辱他人,或者是无意义的喋喋不休呢?

图中第二格以陶匠制陶来象征第二缘起--行

陶匠取土制陶会做出新的器皿。并且陶匠一旦启动转轮,不需要多花力气,转轮自然会持续旋转。

同样的,有情众生一旦发生业行,就会在心识里种下习气种子。而这份习气能一直横行无阻,直到产生果报。(8:13)

业行从善恶的发心、造作的发式,受报的时间和

结果,总体与细节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可以区分成不同的情况。

但造作使人投生善道或恶道的完整行为过程,必定包含下列五个因素:

1、发生意图
2、确认作意的目标
3、加行准备
4、正行完成
5、业行完成前原先意图不曾改变。

举例来说:

你原来预谋伤害一个生命,结果伤害的却是另外一个。那么这种业行固然是恶行,它的果报也当然会是恶报。但却还不足以构成一个能够决定你下一生去处的特定完整业行。

不完整的原因是因为你的伤害对象发生了改变,业行要完整还必须具备另一个条件,那就是第五条--原先的意图不曾改变。

再举例来说:

如果受害的生命没有立即死亡,而你想着“这真是可怕,我不应该这么做的”那么即使这个生命不久以后死亡,这个行道仍然不算完整。

然而即使不完整,这业行的果报依然极为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示给我们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

那就是及时的忏悔和改正行为是多么的重要。(10:12)

一只猿猴代表第三缘起“识”。

聪明好动的猴子,很能代表识体飘来荡去的灵动特质。

在十二缘起里,识又可分为两种--因识与果识

由第一缘起无明引发的第二缘起的业行一旦完成,其功能便会流入当时的心识。这个短暂的心识,就叫做因识。在业行完成的当下立即发生。

因识指的是沾染善恶的潜能种子,是个中性的识体。所以无论是善是恶都能沾染。

以善、恶或德行、非德行的方式,烙入心识的这种业行习气具备一种功能,它能够决定有情众生未来生投生的地方。而决定今生的功能则有可能来自于,过去任何一生中所造作的无明业行。

这个过去生可能是今生以前的百万生,甚至是在百万亿年前的某一生,不断累积过来。

根据习气功能力量的强弱,它还会决定一个人的现世寿命长短。

比如说我们知道的护生长寿、杀生短命等,这种决定性的功能,由我们的业行习气滋养的表现如下:

像是有人问我们,“要是有下一辈子,你想当什么?”我们会立即回答“我想当什么什么。”等

又或者有些人从小就喜好杀生,而有些人则恰恰相反,天生慈善平和。这的确昭示出我们其实一直受自我业行习气的牵引。在知觉或不觉间孕育着某些功能。

然而从实际角度出发,我们又几乎无法控制自己能够不被习气牵引。

比如在睡梦中,我们常常会感受欢乐、恐惧和痛苦,甚至有时会变成一只小狗。但我们却很难改变自己在睡梦中的处境。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将自己置于“怒不可遏”或是“情不自禁”的“失态”境地。

那么学会控

制处于生命临终是是牵引习气,对于我们来说,真的 是一件难比登天的事。

现在我们明白了当一个人的一生即将终尽时,此生的功能会受某些业行习气等因素的滋养。从而引发投生的去处。

那么你会选择如何面对死亡?

因识的概念已经开始向我们指出了,临终忏悔和往生超度的重要性,尽可能的让你临终的现行习气,不要成为堕入轮回恶道的牵引动力。

而大部分人在临近命终时,往往启动的现行习气是对自己的财、情、名、权等的强大执著。

巴尔扎克笔下那个手握黄金不肯咽气的可怜老头--葛朗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而这种执著恰恰是极易使人堕入三恶道的牵引动力。

在我们所谈到的十二缘起中的前两个半缘起,也就是无明、行以及因识。能够发生在我们过去的任何一生当中。
这三者被称作牵引因。是因为他们是造就我们这一辈子生命形态的主要衡量。

当我们搞明白了,导致我们如今生命形态的这前两个半缘起,再接着讲述发生在今生的后七个本缘起,和发生在后世的两个缘起就会容易的多。

因为他们主要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似乎离我们更近和更易理解,因识受到业行习气孕育的牵引功能。在人的前一生终尽的时候便会全面启动。

我们的生命在前生与后生之间,会有一段短至一刹那,或长达四十九天的中阴身时期。

据说在这个时期,中阴身为了找地方投胎,会在众生交配的地方徘徊。我们以胎生为例:

假设中阴身的你看到有狗类正在交配,要是你没有具备投生为狗的现行习气牵引,那就没有办法进入它的胚胎。相反地,你要是有投生为狗的习气种子起了现行,那你就会受胎狗身,不由自己。

如果即将投生为雄性,就会被雌性,也就是母亲所强烈吸引。而且会对父亲产生厌恶感。反之,投生女身的则会被父亲强烈吸引,而对母亲产生厌恶感。(16:14)

脱离了中阴身,你便进入了新母亲的体内,那就是新生命的第一个片刻。这称为“果识”。

指的是新生命一开始时那一片刻的心识。
果识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持续到第四缘起--名色生起的前一刻。

名色由一个人乘船来表示

名是指一个生命受、想、行、识等四个精神范畴的聚集。
色是指物质现象的聚集。

一个生命的精神范畴搭乘在物质现象的船里,这基本构成了一个完整生命的形态,也就是身心的开始。

在生命胚胎的发育期间,直到五官长成之前都属于名色。

五官的形成成熟了第五个缘起--六入

由一间空屋的六扇窗户表示:
六入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

这六根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身识和意识这六识的所依处。

六识依赖这内六根来感知外部的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

当可以感知外部事相的六入,开始起功用的时候,第六个缘起--触,也就是接触与感受,就顺理成章的发生了。

触--在画面中由一男一女的接触来代表。大致上这个图格象征的其实是一种分别状态。

当我们用一个由之前发生的业行习气种子,所滋养出的心识经验体,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接触到外部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从而产生新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进而就使人能够辨别物相为,使人喜欢的“乐”、还是令人讨厌的“苦”、又或者是我们称之为“舍”的中性的感受。

第七缘起--受,以一枝插入人眼的箭来代表。这种生动的方式描绘出,“受”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心的事实。

箭插入眼的强度,说明了苦与乐对于我们生活的控制程度。

十二缘起里的受,指的就是在母体中的胚胎,通过六入接触六境,第一次开始产生苦、乐、舍三种分别感受。一直到生命体能够产生情欲兴奋为止的这段时间。

当然,也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受也发生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能够让我们产生苦、乐、舍的分别。并产生爱执的时刻。

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的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核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东方的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最高发展阶段上。

---- 恩格斯





从当下出发 第五集 缘起因果下



时间:六百多年前 某清晨
地点:中国 西藏
人物:洛桑扎巴 (宗喀巴)
事件:藏帽

戴上这顶少见的黄色“班夏”帽,就意味着从今以后要担当起复兴戒律的重担。

释迦牟尼佛最重要的遗教之一即是:“以戒为师”。

而历代祖师大德无不护戒如眼。戒为佛法三学“戒定慧”之首,而通往轮回解脱离不开的就是这:“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年轻的洛桑扎巴此刻不会意识到,戴上这顶黄色僧帽,将成就的不仅是西藏佛教的后弘复兴,戴上这顶僧帽,他更是造就了迄今为止雪域高原最强大的一支正法源流,格鲁派的诞生。

而人们则会因为这顶帽子的颜色,亲切的把格鲁派称为“黄教”。

此时不过而立之年的洛桑扎巴,在若干年后,也被后人以最崇高的敬意尊称为“第二佛陀--宗喀巴”。

基教律而建宗乘,宗喀巴对雪域佛教的贡献,似乎无法仅凭言语说清。

仅以他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而言,至今已成为汉藏两地乃至世界范围内诸多大佛学院及佛教修学者的必修课程。

法门龙象因而辈出,教化之盛

,有如宝炬重光,旭日东升。

戴上这顶帽子,就意味着那一份做事不问可不可以,只问应不应该的大义担当。

戴上这顶帽子,不代表已经获得了圆满的将来,相反踏上的必定会是乌云密布、荆棘满途的征程。

内心充满着自在的光明与安乐,洛桑扎巴从容的戴上这顶黄色的“班夏”帽,开始出发。

第五集 缘起因果 (下)3:25

传承佛陀智慧,福佑十万众生。

法门佑世 慈怀众生

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
哲学发展是终点是宗教
佛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

-- 杨振宁


虽然十二缘起尚未讲完,但我们会发现,我们在不断的接近真相,通过前面所了解的无明、行和因识,这发生在过去时的前两个半缘起,我们基本明白了,我们应该学会通过改变自己的业行,进而控制自己将来的去处。

而通过了解果识、名色、六入、触和受这四个半缘起,尤其是第六缘起--触和第七缘起--受的发生原理和过程。

我们对控制我们的身心业行,进而改变命运会产生更大的信心。

因为这个发生过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巨大的秘密,那就是既然我们对每一个当下的事物,产生苦乐的感受,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行为,是依赖于前一个心识经验体,通过六根来感受六境所获得的。那么毫无疑问,我们由此所产生的新的心识,也必将左右下一个心识的发生,进而再产生之后的业行,然后再发生新的心识和业行,不断连续下去。

其实这正是生死轮回轮转不息的方式,但这也恰恰提醒我们,既然当前的心识,永远依赖于前一个心识而存在,并作用于后一个心识,那么这个深沉的心识也必然全部承载了我们以往生命中的一切所作所为。不仅将过去所有的业行因果,表现为我们现在的身心形态,并且也会将这所有的业行因果投射于未来,让我们的生命看起来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终结。这看起来正象一个圆圈上的一个点,你说它是起点还是终点?

“欲知前世因,今生享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 刘谧《三教平心论》

元代知名学者刘谧,在《三教平心论》中的这句偈语,至今为人所耳熟能详。

对应现实生活,这句话的简单翻译就是: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将来,看一看你目前的行为。

-- 刘谧《三教平心论》

所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大门,其实已经在向我们敞开,那就是去觉悟当下的自己。

尼连河畔菩提树下的乔达摩.悉达多,在夜睹明星的当下,觉悟了缘起性空的宇宙真相,瞬间摆脱了苦难轮回的束缚,获得了彻底的生命解放。

当我们从这

一个当下开始培养、觉知、体察无常,放下情绪,谨慎因果时,生死之轮就开始发生改变。

我们会逐步发现原来这每一个当下,本就清净圆满,具足一切美好与幸福。

当我们开始去改变这每一个点的时候,所改变的将是我们的整个生命圆圈。

也许有人会对我们的这种说法呲之以鼻,也许有人会从内心深处认可这个道理,对我们而言这不重要,但请记住,这两个态度同样是业行,也都会产生下一个心识。

结果也会导致两种生命圆圈的诞生,你将如何把握你的当下?

第八缘起--爱

是指一个生命因为觉受到苦乐等分别,而产生贪恋执著。

“爱”以正在宴乐的人们为代表,这表现出人们趋乐避苦,以及不愿意减少舍受的欲求。

虽然自打娘胎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爱恋执著,比如从小时候的执著玩具,到长大以后执著事业和爱情。但在十二缘起里“爱”所强调的主要是能滋养业能,以牵引未来生的爱业。

而第九缘起--取

则是对爱的一种更强烈的染着,在图格中由正在采摘树上水果的人来表示,正好像一首歌的歌词一样:“爱的痛了,痛的哭了,哭了累了日记本里页页执著,记载着你的好,象上瘾的毒药,它反复骗着我”。

在生命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有可能发生爱和取,将过去生的无明业因造成的今生果报,再次转化为未来生的因果潜能。

第十缘起 -- 有

则是由爱、取所产生的充分成熟业力,发生在今生的最后一刻,能够召感未来生的果报。

“有”在图中由交媾的男女表现,象征由爱著和执取所滋养的业因,已经全部转化为潜在的业力,随时能召感下一生的果报。简单的说“有”意味着不可更改的结果。(11:09)

现在我们知道了在一个人寿命终尽时,由“爱”和“取”所产生的“有”,对于未来生的果报有着特别强大的影响力,几乎无法再改变。不过回过头让我们想一想,既然我们当前的生命,就好像这个生命圆圈上的一个行进点,而这个生命圆圈的特性是无始无终,那么我们理所当然的可以把既定义为起点,也定义为终点,那么必定的十二缘起也都毫无疑问的,可以发生在你的每一个当下。

当下

去学会改变每一个当下,从当代生物学家和物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生命体本就处于每时每刻分散聚合的运动变化之中,幻生幻灭。

只不过,我们习惯性的把它执著为,一个粗大的,可以稳定存在的连续体,我们生命相对于之前的一个当下,现在的当下正处于分散之后的重新聚合。相对于之后的一个当下,我们的生命又正处于从聚合走向分散。

经历每一个当下,我们确实已经经历了一次生死,已经经历了

一遍十二缘起的轮回,所以去学会改变每一个当下。

当我们放下了这一个当下的贪爱执著,进而改变了我们业行的时候吗,我们的生命会发生灿烂的变化,通过了解“诸行无常”的道理,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块不是不可实现,如果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比如从“急功近利”到“无欲则刚”,
比如从“睚眦必报”到“有容乃大”,
那我们就能学会控制自己的习气种子,不断的趋善避恶,直至获得究竟的安乐。

我们要去学习忏悔以往的无明业行:
因为“忏”表示我们已经认识到,以往处于无明愚痴的自己有多么的可笑。

而“悔”则强调出同样的错误,今后不会再发生。

但千万不要把自己耽溺在“这是我的宿业因果,对此我理应如何”之类,只会将事情向越来越糟的方向发展的话中。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以往的因果宿业不可更改的话,那我们又怎么能做到,像“愚公移山”或是“觉悟成佛”这样的事呢?

有些人认为信佛和学佛的目的和作用,是为了造福来世,和今生无关。对于这个问题,前十个缘起的过程,已经非常清晰的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无论信佛与否,我们都在不断的改变着自己的每一个当下,进而塑造从下一个当下生起的未来。

信佛学佛也是我们改变自己每一个当下的手段之一,从这点上讲,她和去搀扶一个老人过马路并没有什么差别,不同之处在于,因为佛法对于我们的生命过程的认识,是如此的清晰透彻,并且对于让我们的生命从沉溺轮回痛苦的此岸,到安享解脱快乐的彼岸有着完备可靠的方法。

那么信佛学佛的人的生命,将会从生死之轮中获得什么样的超越,可想而知。(15:30)

让我们先回到十二缘起里,等一会再接着讨论如何解脱轮回的事,当我们暂时对于解脱轮回尚且力量不足的时候,那么第十缘起--有,这个在人临终时,能召感未来生果报的潜在业力,就会起作用。导致第十一缘起--生的发生。

“生”指的就是新的生命,在图格中由妇人产子表现。在十二缘起中,“生”指的是受孕的那一刹那,而不是指脱离母胎的时候。

有了生,自然产生了标志着衰变毁坏的第十二个缘起--老死
图中由肩负重担的老人代表。

十二缘起由盲眼老人开始,回归到负重的老人,让人确实感觉到我们的生命过程,是如此的不堪承受的迷惘和沉重。

让我们再重复一遍这个因果轮回的过程,由于不了解事相和合无常的本来面目,我们陷入强大而恒常的自我执著,进而“被鼓动”起三项烦恼--贪爱、嗔恚和愚痴。

第一圈中由三种动物所代表的这三项烦恼,成为生死之轮

的发动机,让我们沉溺于第二圈黑白半圆所象征的善恶业海中。我们的每一个或善或恶的起心动念和行为结果,也就是“业行”从这里开始推动我们在六道,也就是第三圈中的永恒轮回。

轮回依着十二缘起的原理不断造作,即第一缘起--无明,激发了第二缘起--行,行终止后产生于意识的习气叫做因识。果识是因识所导致的投生,这两者的发生间隔可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因识和果识统称为识,这是第三缘起。

新生命时期的开始叫做名色,是第四缘起。

名色会发展成第五缘起--六入,这是胚胎的发育。当身体形成之后,就会发展出第六缘起--触
由触而产生第七缘起--受
由受产生第八缘起--爱
由爱产生第九缘起--取
由取发展成第十缘起--有
也就是下一个生命开始前的最后一个阶段
由有产生第十一缘起--生
下一个生命即从生开始
生再继续形成第十二缘起--老死

十二缘起的过程还可以用三生来补充说明,无明、行和因识,这前两个半缘起发生于过去生,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这七个半缘起属于今生,生和老死这最后两个缘起,则发生于下一生。

“一切诸报 皆从业起 一切诸果 皆从因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三世因果 循环不失”

-- 《涅槃经》



从当下出发 第六集 觉悟之路上




时间:公元一六零二年 某日
地点:中国 浙江 嘉兴
人物:袁了凡
事件:填写功过格

“救免一人死...完一妇女节...准一百功;
免堕一胎儿... 发一言利及百姓...准五十功;
失一妇女节... 绝一人嗣...准一百过;
谋人妻女...破一人婚,发一言害及百姓...准五十过;
赞一人善 掩一人恶 准一功 ;
嗔一逆耳言 欺诳一无识...准三过;
见杀不食 闻杀不食 为己杀不食...准一功;
排挤一有德人...恶语向尊亲师长良儒...准十过;。。。”

从云谷禅师手中接过这份《功过格》,转眼已经过去了数十载春秋,袁了凡依然在认认真真一笔一划的填写着自己的每日功过。
缘起性空,不著于相,年近古稀的了凡居士当然懂得这每一笔功过也不过是梦幻泡影,终究了不可得。
然而,既然自己活在当下,就要随顺因缘,谨慎因果,一步步务实的面对人生。毕竟经中有云:
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坏,
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回想起当年和云谷禅师的初见,那时的了凡居士名为学海,因被人屡次算定命运,终日里只是听天由命,而不事作为,还觉得自己心无杂念,理所应当。幸得云谷禅师的当头棒喝,依缘起法点醒梦中人,方决意改造命运,了却轮回

凡尘,并自棒喝当日更名—了凡。

周易有云: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不积善之家,必有余殃!

日行一善,命中注定科举第三的袁了凡竟中了头榜;
君子慎独,命中注定无子的袁了凡竟添了男丁;
连自己当年被算定的阳寿不过五十三岁,时至今日,奋笔《四训》、精神抖擞的袁了凡已然年入古稀!

【人之有志 如树之有根 立定此志 须念念谦虚 尘尘方便 自然感动天地 而造福由我】

命,自“我”立,
福,自“我”求;
改造命运,顶天立地!
止恶扬善,从当下出发!4:22


觉悟之路 上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 《大般涅槃经》

当我们认识到轮回生死的过程,我们会看见自己一回又一回地流转。或入善境或遇恶缘,或受痛苦,遍体鳞伤。

我们一生当中曾经哭过多少回,如果一辈子所流的眼泪累积起来,要有多大的容器才能够装得下。

要是连同过去生中的泪水一起合入,更是泪聚成海。
要是堆积起我们过去生所遗留下来的骨骸,势必远远高过珠穆朗玛峰。

而这正是有情众生的生命处境。

十二支因果缘起向我们详细的阐述了,生命流转轮回的过程和原理。

发生於过去生的无明 行 和因识,这前两个半缘起作为牵引因,导致了今生的果识 名色 六入、触 受 爱 取 有,这七个半缘起的发生。最后形成了发生於下一生的生和老死这两个缘起。

三世因果的概念,有时显得并不容易被现在的人们所接受,其实我们也可以从昨天 今天 明天,或刚才 现在和之后的角度,来认知这十二支缘起的关系。

因为他们就发生在我们每一个情绪生起和消亡的当下。
而我们的情绪,每时每刻都在左右着我们的生命进程。

许多对佛教不甚了解的人,认为佛教多少是有些病态的,他们认为佛教徒否定快乐,只想到痛苦。他们设想佛教徒排斥美丽及身体的享受,因为这些是诱惑。佛教徒应该是纯净而节制的。

事实上,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并不特别反对美丽和享乐超过其它的任何概念,重点在于只要我们不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迷失其中。

在释迦牟尼佛示现圆寂的一千五百年多后,一位叫帝洛巴的佛法继承者,对他的学生那洛巴也这样说道:

“不是显现(外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对显现(外相)的执著困住了你”

迷悟之间,便是轮回与涅槃的差别,这一点从菩萨的名称中就能看出。

菩萨全称是“菩提萨埵”,从梵语意义翻译过来就是“觉悟有情”,而我们就是“有情众生”。

我们的“情”基本是“情执”。
而菩萨的“情”则是那份因为觉悟了缘起、无

常的万有真相,所自然示现的丰沛的生命关怀。

古语有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最典型的便是以智、悲、愿、行为代表情怀的四位菩萨所体现出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任运体用。

释迦牟尼佛在示现上,也曾是很久以前的一位凡夫,像我们一般在轮回中转来转去。这位凡夫最终脱出了六道轮回,同时还为其它欲脱苦的众生教授了脱苦的方法。

佛陀并不强迫我们要依循他的教法,他只是在说:“我也是过来人,我也曾经历你现在身受的迷惘困苦。后来我脱了苦,我脱苦的方法是这样的。。。如果你也想如此,只需依着同一条路走便行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在称呼这位过来人的名字前,会油然的加上一个敬语:“无上正等正觉”,同时也尊敬的称祂为“本师”。

在《生死轮回图》中,身处轮回之外的佛陀,用手指着一轮明月和一段经文,告诉了我们出离轮回的道路和自在安乐的结果。经文内容大致如下:

“汝当求出离 得此佛说教 以恒坚实志 奉行此法规
如象推草寮 摧破死主力 当舍生死轮 灭苦尽无余”

这段偈文教导我们看清六道轮回之苦,并生起出离之心,修持佛陀开示的教法,即戒、定、慧三学。便能如巨象般将烦恼业苦如草屋般摧毁,进而降伏我执死主,脱离六道轮回苦海。

关于这个对于我们的生命过程有着完美的诠释,并对人生如何摆脱苦难轮回给出了详尽方法的四圣谛,我们已经明白了其中“苦”和“集”的部分,由无明我执生起的十二缘起的集结,导致了轮回的苦难结果。

轮回的因是“集”谛,果是“苦”的谛,那么能让我们也得到涅槃自在的因就是“道”谛,即经文所开示的依教奉行。

果是“灭”谛,由明月表示,代表无苦解脱的境界。

“日可令冷 月可令热 佛说四谛 不可令异”

--- 《佛遗教经》

对于集谛和苦谛,在前面的几集我们已经做了一定的描述,那么该修什么“道”,进而达到什么样的“灭”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道是通达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道谛就是指从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所必须的道路,也就是证得涅槃的正道。

一般来说,特指佛陀初弘正法时所开示的八正道。

简要的说,八正道就是:
1、正见 正见就是正当的见解。
能正见因缘果报,正见善恶业力,
正见无常苦空 正见空有不二等...

2、正思 正思就是正当的思想。
能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等...

3、正语 正语就是正当的语言。
能说:
真实的语言 慈悲的语言
叹的语言 利行的语言等...

4、正业 正业

就是正当的行为。
能不去做杀生 偷盗 邪淫 吸毒等种种不合道的事。
诚如弟子规有云“邪僻事,绝勿问”

5、正命 正命就是正当的生活方式。
包括:
合理的经济生活 利人的道德生活
和谐的社会生活 净化的感情生活等...

6、正勤 正勤也叫正精进
指正当的努力,包括: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未生恶令不生 已生恶令断除等...

7、正念 正念指正当的意念
比如:
三宝不坏信仰 对缘起不执非他
对因果不生谬见 对生死不起迷惑等...

8、正定 正定是指正当的禅定
比如:
五停心观的禅定 六妙法门的禅定
三业调和的禅定 九住心定的禅定等...

这八条道理虽然听起来有些复杂,其实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却是无处不在。简单举例来说:

当我们顺利的成办一件事业,收获幸福安乐时,就会发现,我们都在经历着,首先对事物的认识、分析、判断,这就是见和思。

然后表达周到的语言和适当的行为来办理这件事,这就是语和业。

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件事业作用于我们的经济生活、情感生活等。进而构成我们的生活形态,这就是命和勤。

再进而形成我们在处理包括这件事业在内的任何事情中,不断完整的价值观。信仰追求的坚固意识形态,这就是念和定。

八正道的简单形式表现基本也是如此。
但超越之处便在于“正”。
“正”的解读有很多角度和意义,在这里我们强调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

“正”,特指了这八条道理是我们的生命,能从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所需经历的必然选择。

“道”之一字在传统文化中,也有这样一种解读:

“道”上的两点是在告诉我们道是相对而生,绝不孤立存在。正如《阿含经》中所言: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 此灭故彼灭”

一横是告诉我们“道”是要绝对而行的。终究是一不是二。认准目标就要心无旁骛的务实出发。

中间的一个“自”就是一切行持不离本来自性,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最下面的走之旁,则是在告诉我们,如能首先明白上面的道理,并且知行合一,就是明礼达时,自当遍行天下。

行道者 道在行中,故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也有“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的极致表达。

而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经典故事中,善财童子最后一位参拜的,也恰恰是以行愿力为代表的普贤菩萨。他也正是在普贤菩萨处“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

善财童子自文殊菩萨始,至普贤菩萨终的求道成就之路,其实也自然的成为了佛教修学的,不离智、悲、愿、行

的榜样指南,丝毫不爽。

行道者不离信、愿、行,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
愿是离苦第一舟,而对八正道是身体力行则能成就“最胜菩提”。

佛教法门八万四千,然而贯穿一切法门的就是:

“勤修戒定慧 熄灭贪嗔痴”

这十个字所总括的根本学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修学中,一切能让我们逐渐熄灭贪嗔痴的方法,甚至有时并非明显的表现,为经书或佛像、塔寺,也必定不离八正道。这一佛陀指示我们的坦途明灯,同时一切会导致贪嗔痴增上。让我们远离智慧和慈悲的行为。即就是有时会表现为所谓的佛事“功德”。

那么从自我的角度而言,也就一定偏离了八正道。让我们距离涅槃的彼岸越来越远。

路在脚下 道在行中
须臾不离道 行者当自知(20:01)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
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佛说阿弥陀经》







第七集《觉悟之路》下




时间:1927年2月4日 立春日
地点:中国 浙江普陀山 昧庵
人物:太虚
事件:出关

“三年化碧书生血,千里成虹侠士魂”。

近三年的闭关苦修,使太虚得到了非同寻常的磨炼。回首闭关前,这位年轻的僧人彷佛是那想要冲破混沌把光明带给人间的一道闪电,孤独的划过长空,在留下惊鸿一瞥之后,剩下的还是夜的昏沉。

“出关刚值立春日,却为立春方出关。
山后山前霎时遍,春风浩荡白云间。”

此时的太虚虽仍不过二十八岁,但从他那从容通透的目光中所折射出的智慧和坚毅,言谈举止间所流露出的觉悟与慈悲。人们自然的感受到了这位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佛教改革家的那一份卓尔不群和强大有力的领袖气质。

“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不可以中国流传的习俗习惯来误会佛教是玄虚而渺茫的,于人类现实生活中了解实践,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

---- 太虚大师法语

人间佛教的思想系统和体制建设,历经百年以来,已成为当今世界全体佛教最具生机最具影响力的发展主题!

“教理、教制、教产”的佛教三大革命之路,走起来还很漫长,

“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想实现也不会是一朝一夕之功。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人间佛教,佛教人间,这一刻,从当下出发!

《觉悟之路》(下)(3:30)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

---《金刚经》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经验,最好的比喻是如同一

个史诗般的梦,其中有复杂交错的故事。有高潮、有低谷,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如同佛陀在般若经中所说:

一切现象如梦如幻,甚至觉悟也如梦如幻。

假若有任何比觉悟还伟大的,它也是如梦如幻。

四圣谛所描绘的最后结果就是灭谛。

在轮回图中由一轮明月来表示,灭谛所表意的就是涅槃。涅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没有迷惑,没有无明。好比是一条直接的道路贯通当下,体现真正的安乐自由。

一千多年后,另一位伟大的佛教导师龙树菩萨,也再次强调给我们:“佛陀从未说过在你离弃了轮回之后,涅槃才会在那儿出现。轮回之不存在,就是涅槃”。

六道轮回和四圣谛讲的越详细就越复杂,但无论任何,只要当我们依着佛陀的教言,从认识无常开始知苦断集,进而通过行持八正道破除了我执,轮回的掌控者也就不复存在,自然达到佛陀所言:“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的境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 六祖慧能

“不问今生问来世 不敬苍生敬鬼神”是现在很多人对佛教的误解,甚至这种误解,也多少存在于部分虽已亲近佛教,但还未生起正确信仰的人群中
“佛法指归平等性 市民终见自由人”。
--太虚大师法语

佛教是人间的教育,本来的功能就是通过切近人生,切近现实,为人类生活服务的方式,进而发挥救心、救世的作用。

佛教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离开人是问题,佛教也就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在构成我们人生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缘关系中,最根本的是三种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生态关系
2、人与人的关系 即世态关系
(包括个人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宗教之间、文明之间的关系等)
3、人类个体身与心的关系 即心态关系

当前社会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危机,虽然形态各异,但总括来说,都是生态、世态及心态这“人类三态”关系所呈现的种种病态。

其中生态、世态的病态,归根结底都源于人类心理上的病态。

心理的病态造就了,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泛滥。

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平等公正的社会关系,温暖无私的真爱付出,这三点大致描绘出了人们心***同渴望的那一份幸福蓝图。似乎每个人也都在其中搭建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纯净与欢愉。

然而在现实操作中,自由往往演变成自我的专属,其他生命的自由成为了自我自由的垫脚石。平等则失掉了其平等性,成为了仅属于强势群体的特权。

温暖无私的真爱也往

往沦落为私欲的占有。

对你的爱越深,就越来越心痛。

《太上感应篇》有云:

“祸福无门 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古人念书多为明理,今人读书多为名利。於是其结果往往就把“书”念成了“输”。

让自己的人生输在人格品德上,输在有术无道上,

贤人争罪 愚人争理

有智慧的人,遇事不顺时,先去想自己什么地方没有做好,任何改正将来;而愚痴的人,大多凡事未遂心愿,都是先讲别人的是非,一切皆是对方的错,自己总是情有可原。结果:
自己的家庭逐渐变成了枷庭,
事业逐渐变成了失业,
爱情逐步变成了哀情,
缘分逐步变成了怨愤。

生命中所有的缘分最后都成了互相的怨愤。

古语有云“德能养性 理能养心 艺能养身”

如果我们能去掉怨、恨、恼、怒、烦,这五种负面情绪,补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正面品格,如果我们能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种错误习气,补以温、良、恭、俭、让这五种处世态度。如果我们的性情当中能做到没有脾气,内心里面能凡事不生私欲,身体上没有了财、色、名、食、睡的不良嗜好,那么勤劳勇敢、智慧慈悲的尊贵品质,就会自然的生发出来。

在这一刻我们就做到了,“率性行道 正心做德”。
这一刻,我们就真正拥有了道德。

在隋代吉藏大师所撰述的《胜鬘经宝窟上本》中更是有言:

“恶尽言功 善满曰德 又德者得也 修功所得 故名功德也”

功德何处求,正在止恶扬善,念念无我利他的正业正行。

佛教的三皈依 五居士戒 十善业道,是保障我们福慧日日增上的基本所在,相对更高层次的沙弥(尼)戒,比丘(尼)戒等,更是为我们的人生逐步开启了走向究竟安乐的光明之门。

根据经典记载,过去诸佛莫不由发愿而终获成就:
释迦牟尼佛自发五百大愿而成就佛道
阿弥陀佛自发四十八大愿而成就净土
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十二大愿终成就琉璃佛国
弥勒菩萨因奉行十愿而能当来下生
乃至文殊菩萨十二大愿而成就般若智能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愿愿归入华严愿海
观音菩萨发十大愿而能苦海渡生
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 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

可见,每位菩萨都有无限的誓愿,才能完成他们的修行。然而这所有的诸佛菩萨之愿,归纳起来都离不开四弘誓愿。

所谓苦谛:因为众生多苦,所以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所谓集谛:因为苦由业集,所以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
所谓道谛:为令众生向道,所以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谓灭谛:为使众生证果,所以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


苦、集、灭、道这“四圣谛”用来讲说,很多佛弟子都可以朗朗上口,但是若要实践这一佛法的真理,就必须通过“四弘誓愿”的“愿门”实践,从而到达广大菩萨道的六度万行之“行门”。

因此大乘佛教的四弘誓愿,可以说主要就是替佛陀把过去所说的四圣谛义理佛法,落实在实践、修行上。

诚如省庵大师有云:

“入道要门 发心为首 修行急务 立愿居先 愿立则众生可度 心发则佛道堪成”

“果”由“行”所召感,“愿”为“行”之般舟。

如果没有行愿,就不会有到达佛国净土的希望,所以发心立愿立行,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助缘与动力。

四弘誓愿终归而一,其实也正是我们朗朗上口的:“菩提心愿”。

佛陀说法,所谓“观机逗教”“应病与药”,有契理的佛法,也有契机的佛法。尤其通过“四依止”的遗教,为我们订下了修学的宗旨,那就是:
“依法不以人 依义不依语 依智不依识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只要能本诸三法印 四圣谛 发起四弘誓愿 行持八正道 成就智悲心行,那么无论修学什么宗派法门,都一定能成就无上菩提。

所以今日的学道者,切不可盲目非议他人和各个教宗,不应重此轻彼。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 武则天

“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德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

这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作为个体的人,我们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人与世界。

同时各种复杂的因缘关系,也时时刻刻的影响着我们自身,所以我们必须关注自己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把握自己的行为,朝着良善的方向去努力,这就是佛教,性空缘起 万物一体 和合共生的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又影响到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形成了身心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的思想境界。

宇宙万有是众缘和合而形成,万有自身也是依托万有的众缘而存在。所以在宇宙大系统里谁也不能随意消灭谁,否则会使自己也难以存在。(17:08)

在佛教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启发下,当代人类正逐步从现实文明困境的切肤之痛中觉醒,开始进行着一场比科学革命和社会革命更为深刻的精神革命。

这种精神革命需要汲取以“修心 治心”为特质的佛教精神资源,洞察现实时势,融汇全人类优秀文明的智慧,创造一种新型的心灵文化,以对治目前占主流地位的以自我中心主义,贪婪自私,唯利是图为核心的“物欲文化”。

我们应以弘扬佛教:“勤修戒定慧 熄灭贪嗔痴”的心灵

净化方法。促进一场源自内心,践于社会的人类新文明的形成。

佛的功德是无法言喻的,如同虚空般无穷无尽。然而言于当下,行于当下,却是我们的力所能及。

《礼记 。大学》中有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 《礼记 大制》

孟子有云:
人皆可以为尧舜 君子做人留功于世 留德于人
君子做事性存天理 心存道理 身尽情理
君子无德怨自修 小人有过怨他人
君子一日三省己身 则智明而行无过
而常人却往往好高骛远,不肯脚踏实地的务实合道而行,却不知险在高处,道在低处。

佛字人旁,人成佛方成。

从认识三法印到了解了六道轮回的缘起发生,从对四圣谛的简单解读中,领悟了八正道的指南意义。通过四弘誓愿,让我们从困顿于自我执著的无明迷惘开始,点亮心头那一盏智悲之光,通往生命原本真湛妙明的觉悟之路,已然在我们脚下展开。
从个体到家庭
从社区到社会
让我们从写好自己的”人“字开始,构建起本属于我们生命的自然美好与世界的和谐安宁。
这一步
让我们一起
从当下出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1851/96972977713.html

更多阅读

《从当下出发》 从当下出发 电影

佛教3D传播《从当下出发》学习笔记Unsung语:对经典和论述的整理(比如:脉络的整理,逻辑的表述),也是一种功德(价值)。如果人人都是佛教徒,世界哪来战争?如果人人都学佛哲学,如下这毁灭人类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

声明:《佛教纪录片从当下出发 从当下出发 大型佛教纪录片《从当下出发》解说词》为网友与曲同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