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神剧层出不穷的年代,观众早已习惯影视作品中的天雷滚滚。近日,一部名为《白衣校花与大长腿》的网络剧再次刷新人们的三观,撇开各种技术硬伤不说,剧中的玛丽苏情结已然成为业界不可逾越的巅峰。
玛丽苏的形象已经在荧幕上活跃很多年,她们倾国倾城、聪明伶俐、心地善良,最重要的是,所有叱咤风云的男主们都只爱她一个人。对此,壹读君只能面无表情地挥挥手:玛丽苏你好,玛丽苏再见。
今天,壹读君要跟大家聊聊玛丽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玛丽苏小姐们是如何开了外挂将世界踩在脚下?这么不现实的幻想为什么能风靡荧屏,让粉丝们沉醉呢?
实习壹读君|汪子钰董苏豪
“玛丽苏”的主要阵地在同人文
一般来说,“玛丽苏”指的是一种过度理想化的、行为模式老套的人物形象,她们没有缺点,是作者或读者理想的完美化身。
最早的“玛丽苏”出自英文小说《星际迷航》的同人文,作者脑洞大开地塑造出了一个年仅十五岁半的完美女上尉,她性感貌美俘虏了三个男主,还顺手拯救了全人类,最后为了大爱牺牲自我。
随后,同人作者们发现这种玛丽苏文风又刺激又好写,曲折陷阱背叛都不用费心设计了有木有?反正宇宙美少女战士会一举解决的。于是,由该题材衍生的诗歌、漫画和小说作品不断出现,玛丽苏文化几乎形成了一种宗教。上世纪90年代,对于缺乏全球发行媒介的“玛丽苏”小说作者而言,互联网成为了极佳的传教渠道。
所以说,玛丽苏的设定从一开始就格调甚高,几十年来都没有变过啊喂!
为什么“玛丽苏”长盛不衰?_玛丽苏
在这个神剧层出不穷的年代,观众早已习惯影视作品中的天雷滚滚。近日,一部名为《白衣校花与大长腿》的网络剧再次刷新人们的三观,撇开各种技术硬伤不说,剧中的玛丽苏情结已然成为业界不可逾越的巅峰。
玛丽苏的形象已经在荧幕上活跃很多年,她们倾国倾城、聪明伶俐、心地善良,最重要的是,所有叱咤风云的男主们都只爱她一个人。对此,壹读君只能面无表情地挥挥手:玛丽苏你好,玛丽苏再见。
今天,壹读君要跟大家聊聊玛丽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玛丽苏小姐们是如何开了外挂将世界踩在脚下?这么不现实的幻想为什么能风靡荧屏,让粉丝们沉醉呢?
实习壹读君|汪子钰董苏豪
“玛丽苏”的主要阵地在同人文
一般来说,“玛丽苏”指的是一种过度理想化的、行为模式老套的人物形象,她们没有缺点,是作者或读者理想的完美化身。
最早的“玛丽苏”出自英文小说《星际迷航》的同人文,作者脑洞大开地塑造出了一个年仅十五岁半的完美女上尉,她性感貌美俘虏了三个男主,还顺手拯救了全人类,最后为了大爱牺牲自我。
随后,同人作者们发现这种玛丽苏文风又刺激又好写,曲折陷阱背叛都不用费心设计了有木有?反正宇宙美少女战士会一举解决的。于是,由该题材衍生的诗歌、漫画和小说作品不断出现,玛丽苏文化几乎形成了一种宗教。上世纪90年代,对于缺乏全球发行媒介的“玛丽苏”小说作者而言,互联网成为了极佳的传教渠道。
所以说,玛丽苏的设定从一开始就格调甚高,几十年来都没有变过啊喂!
为什么“玛丽苏”长盛不衰?_玛丽苏
玛丽苏神剧《白衣校花与大长腿》的剧照,女主角一边跳舞一边自我陶醉,特效毫无PS痕迹
中国的同人圈明显“阴盛阳衰”,据CNNIC的统计,中国同人圈以14岁到18岁的青春期少女为主。对“玛丽苏”接受无能的成年人可以抚膺长叹了:我们果然属于两个世界。
因此,国内同人圈作者对创造少女形象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在本土“玛丽苏”同人文中看到每个少女都有过的白日梦幻想:和才华横溢的男人们一同成长简直再好不过,就算“一女配多男”也没有什么问题吧!
这股幻想风潮蔓延到影视作品,众多导演和编剧纷纷迎合,以《宫锁珠帘》、《杉杉来了》为代表,一大批“玛丽苏”式古装剧和总裁剧潮水般涌出。
“玛丽苏”作为一种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简直挖掘不尽。新晋雷剧《白衣校花与大长腿》的女主毫无理由地吸引着每一个达到人生巅峰的雄性生物,引发吐槽风潮。对此,制片方公开表示,拍这部“玛丽苏”式的雷剧就是为了给观众带来欢乐,不用考虑剧情是否合理。
不要歧视自恋,自恋往往是艺术创作的动力
玛丽苏称霸荧屏多年,不管是《倾世皇妃》《步步惊心》等国产电视剧,还是《大长今》《暮光之城》等国外影视剧,都凭玛丽苏情结大火了一把。
但是玛丽苏式的自恋,并非它的原罪。自恋是人的本能,人人都需要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比如壹读君得相信自己写这种破文章,挣着卖白菜的钱是有意义的,才能腆着脸活下去。同时,人人也都希望自己能够走上人生巅峰。举个栗子,男生们比较爱看武侠小说,里面的主角多半英俊潇洒,武功天下无敌,这也是“玛丽苏”的一种。
为什么“玛丽苏”长盛不衰?_玛丽苏
自恋这个名词来自希腊神话。那喀索斯是一名俊美的青年,他拒绝了女神厄科的求爱,爱上他自己在湖中的倒影
换句话说,在文艺创作里,自恋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必然会把自己的人格投射到人物身上,或者希望成为所向往的对象。心理学家,《性心理学》作者霭理士认为,白日梦被他视为自恋形式的一种,他对此作了更为精微的描述:白日梦的方式也不止一种,而其主要的方式可以叫做“连环故事”的方式。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自恋发作时,他/她往往会以自己为中心,编制一个故事。
这种白日梦在一些作家手中,就成为创作的动力。比如《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珍妮姑娘》中的珍妮都被赋予了这样一种“白日梦”的气质。而金庸在谈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男多女的恋爱关系时,也承认“因为我写着写着,不知不觉把自己也写了进去。”
“玛丽苏”最大的错不是自恋,而是没!文!化!
早在1999年的美国文化协会会议上,PatPflieger做了一篇名为《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玛丽苏的年》的报告。她认为“玛丽苏”起源于部分作者对自我欲望的公然暴露却又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和写作技巧,并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以女性为主角的言情小说中。
换句话说,就是作者既自恋又没文化没才华,只能将自我欲望表达得如此肤浅、简陋甚至滑稽。
尽管“玛丽苏”是一个失败的主角,过度的美丽、过度的才华、过度的幸运,这些都让读者无法感同身受,从而为这类创作带来了尴尬。
但在现实中,玛丽苏仍旧存在着一大批粉丝。这种YY式的幻想,依赖青春期少女对理想爱情的幻想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憧憬。纯粹真空式的爱情、唾手可得的尊贵地位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在玛丽苏的世界都是常态,但在现实中每一样都是不那么容易的。
正常的成人有自恋的需要,持续终生的自恋会转化成各种形式。人们希望被关注,而玛丽苏提供了舞台。在玛丽苏作品中,万能的“我”的存在能迅速让人们的自恋情结移情,这个“我”是完美无瑕而又强大无比的,“我”是“玛丽苏”中永恒的主角,甚至是世界永恒的中心。这或许更像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式的关于“成功”的白日梦幻想。
它给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满足和心理期盼,原本只能偷偷写在日记本上或者空有幻想的“白日梦”竟能够在小说上、荧屏上大放异彩,这份玛丽苏情结通过影视剧作品便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大批的共鸣者。
参考资料:
《文艺创作中的自恋心理研究》,缪丽芳,《复旦大学》2012年
《试论同人小说中的“玛丽苏”现象》,卢俊颖,2013
(注:本文转载壹读——新浪专栏,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