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 校园暴力为何频频发生?为何校园暴力主角多为女生?
校园暴力的主角以女生为主? 今年8月《广州日报》针对校园暴力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欺凌比例有所上升,最常见的情况是“带头大姐”跟某个人结下了梁子,说“我不跟你玩了”,然后要求班上的女生都不跟对方玩。从调查结果来看,校园暴力确实呈现出“女生暴力”增多的新特点,但能否就此认为“校园暴力主角多为女生”? 今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67起发生在校园内的刑事犯罪典型案例,从涉案者性别来看,被告人、被害人大多是男性。由此看来,无论是从最高法的数据还是从调查结果来看,“校园暴力主角多为女生”是一个伪命题。严格说来,“为何曝光的校园暴力主角多为女生”这一表述更为准确。
“女生暴力”成为关注焦点的原因很多 首先,男生打架并不陌生,而女生发生矛盾多在言语冲突层面,女生动粗更令人好奇; 其次,或许源于男女生霸凌方式的不同。男生间的校园霸凌多为直接的肢体暴力;而女生霸凌多伴随性侮辱,“扒衣服拍裸照”是常见手段,极具羞辱性的“受害者裸照”更能刺激施暴者基于加害心理将其上传网络,而众所周知,网络围观者对此种内容向来趋之若鹜。 实际上,从调查来看,现在的校园暴力时间并未突然增多,而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校园暴力更多地进入公共视野,从而给人一种“校园暴力肆虐中国校园”的错觉。而女生施暴的新闻更是尤其成为报道焦点。那么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些校园暴力事件的一些特点:
暴力殴打事件的共同点: “霸王花”常群殴施暴 “一群”对“一个” 施暴过程多有脱衣裤等侮辱动作 她们在施暴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侮辱”行为。不少案例中的受害者被脱衣裤,拍裸照后上传至网络。
暴力殴打事件的原因:
琐事成为导火索 至于施暴的原因,多为口角、向家长或老师告密、恋爱纠纷等原因引发,官方通报多表述为“琐事”。 在上传视频在她们看来是一种自我肯定型的侵犯,获得了价值。另外,实施者往往在同质型群体内,也为了炫耀,互联网提供这种平台,符合亚文化群体的特征。
他们只能通过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女性一直是弱者,被压抑,很多女孩子实施的校园暴力跟恋爱有关”。据报道,部分家庭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很多女孩在家里是被歧视的,被歧视就有愤怒,她会不接受自己的性别角色,“既然你希望男孩,我就做给你看嘛。”带着这种思路,可能会出现抽烟喝酒打架情况。目前学校的淘汰性教育,让没有成就感的孩子,他们只能通过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暴力殴打事件的解决:未成年人多批评教育,部分年龄段可“罚而不执” 事件发生后,多地教育部门及学校处理手段基本大同小异,往往是对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并在学校进行教育讲座等。而施暴者多为未成年,往往以批评教育、道歉了事。少数事件中未满16周岁的打人者被处以治安处罚、行政拘留等处理。 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已满16周岁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若学生未满14周岁,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批评教育就够了吗?施暴者和被施暴者都需要心理辅导 “要分析孩子产生暴力的根本原因,是家暴还是教育问题,再进行解决。此外,我们不是简单地对施暴者进行批评教育,而要让受害者与其有互相交流的环境。比如让受害者当着施暴者的面,在不攻击对方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愤怒,这样可以让这些受害者感到公平公正,自己被尊重。”教育专家给出的心理辅导方案。 不管是批评教育,还是处罚拘留,或者心理辅导,在时间发生后,所有的解决手段都来了,而减少校园暴力,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多方努力,甚至法律更多的介入。 如果没有网络对极端个例的多次曝光,恐怕民众还不会意识到校园暴力问题的严重性。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的粗放式规定,造成了未成年人保护的空白,所以处理校园暴力时,大多和解了事,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才会走法律程序。必须尽快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即有保护,有制约,更有惩罚。 这个时候,小编不得不说“美国立法遏止“校园霸凌”:对霸凌者判重刑“的新闻,3名中国留学生因校园霸凌被控酷刑折磨罪、绑架罪等6项刑事重罪,可能面临无期徒刑的刑罚。这才是施暴者真正该面对的,不管你是几岁。 当然美国的立法也经过长期的建立,联邦政府,各地州政府都纷纷立法打击校园霸陵。
校园暴力为何频频发生
影视作品和网络视频驱动更多人加入“模仿秀”,如《坏孩子的天空》、《青春期》等描写残酷青春的影视作品,渲染校园暴力、早恋;网络上如“暴力女孩”、“校园殴打门”等视频往往也能获得很高的点击率;翻开都市报,时常看到类如 “三女孩群殴一女生被拍录”等新闻。加之校园中姐妹们义结金兰,成为姐们帮,埋下了拉帮结派、血腥暴力的伏笔。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三岁看老”,家长一方面是孩子的榜样,另外一方面家长身上的负面因素也会传递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孩心思细腻,敏感自尊心强,夫妻长期争吵打架,会使女孩缺乏温情,转而逃避善良,转向自私、冷酷中去寻找安慰。另外青春期女孩身心发育都早于男孩,她们更早的渴望摆脱家长、老师的压制,而暴力、早恋似乎成了一些女孩证明自己已经长大的“成人礼”。 “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在女性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和受害者同样让人惋惜和揪心,本该是如花儿般绽放的青春却流出了有毒的汁液。娇嫩的花儿更需要呵护,社会应该留给孩子一个净化的环境,少一些渲染暴力、色情的作品,多一些对内心成长秘密的关怀;家庭和学校是花朵长成前的庇护所,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在重视学业的同时,更应该引导他们的理想、信仰、人格、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成长。希望花儿们都能在如花的年龄精彩绽放。
如果在学校受到不公对待,他走向社会后如何公平地对待他人? 希望在中国,我们不管在什么年龄,都能受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对于施暴违背法律的人,都能收到应有的惩罚。
更多阅读
校园暴力案例及特征 美国暴力事件
2003年10月17日晚,西安南郊某中专学校两名花季少女因怀疑16岁的林娜(化名)与其喜欢的男孩关系好,在宿舍内强行脱光林娜的衣服拳打脚踢。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施暴过程中,两名女生采取用烟头烫肩膀、用仙人球扎胸部、教唱下流歌曲等手段,导演了
消除戾气 消除社会戾气 中产阶层应有所担当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社会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厦门公交车被纵火,上海抢枪杀人,仅北京一地,先后发生首都机场自爆、家乐福超市杀人,甚至为停车争执,重摔幼儿,致其死亡等事件。戾气弥漫之下,国人深感安全感缺失,生活秩序受到干扰,法
女生校园暴力事件视频 有关校园暴力事件的刑事政策分析
面对近日以来频发的校园暴力犯罪行为,有学者认为,“法律并非慈善”,目前更应当要“乱世用重典”,加大刑法打击力度,避免人们进行效仿。 也有人认为,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就近期发生的多起校园暴力事件而言,管中窥豹,我国社会的许
准则条例出台重大意义 自焚事件频频发生 新拆迁条例出台阻力重重
自焚事件频频发生,新拆迁条例仍遥遥无期,然而,即使新法有朝一日得见天日,很多人也不敢抱过多期待。 □ 见习记者 和阳 3月27日上午,江苏连云港[6.28 -2.03%]市东海县黄川镇村民陶会西和他父亲陶兴尧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
六间房靠直播走出困境 啤酒业暴力事件折射竞争困境
导读:广东啤酒市场近日出现暴力事件,两个品牌的销售人员疑因业务纠纷大打出手,事件中有多人受伤。而在前不久,北方也曾出现“啤酒互换”事件。业内担忧,啤酒的竞争已经走向白热化,从另一侧面也可以看出,啤酒竞争也出现了困境。据悉,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