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神剧《一起打鬼子》又出现奇葩剧情——裤裆里藏手榴弹,网民不禁被编剧的“脑洞”深深折服。虽然这部剧现下已被禁播,但诸如这样“脑洞”大开的神剧,近几年层出不穷,原因何在?
腾讯文化走刀口 发自北京
历史教科书的抗战史叙述太粗略
以人教社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抗日战争的起点被设置在1931年,即九一八事变之时,教科书简要叙述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最后以“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结尾,至于是什么样的生活,教科书并没有做出详细解释,显得十分空洞。
在接下来的一课中,教科书以卢沟桥事变为开端,简要叙述了卢沟桥守桥士兵誓死抵抗的情形,最后以平津陷落结束。在接着的“血肉筑长城”一课中,教科书选取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描述都十分简短,特别是平型关大捷,教科书仅仅用了一段文字,对平型关战役中的细节毫无体现,学生们不可能知道当时八路军与日军拼刺刀有多惨烈,自然也就无从得知消灭数百日军需要付出多大代价。
关于百团大战的描述中,教科书介绍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除了简要介绍百团大战的经过外,就以“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结束,也缺乏必要的细节描述。
而对于反扫荡中的“狼牙山五壮士”,牺牲的左权将军,人教社教科书更是只字未提,更遑论中国军队的其他牺牲了,这样的历史教科书自然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抗战究竟有多艰辛,民族牺牲有多惨烈。
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人的历史观多数是在中学阶段形成,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多数也来自教科书,中学历史教科书这样简略的叙述,只能让人一知半解。初中历史教科书如此,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并未好多少。
人教社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仅仅用了一节课时来讲述抗日战争,简要概述如下:九一八事变使东北沦陷,卢沟桥事变开启全面抗战,八路军奔赴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国民政府组织数场正面战役,日军在中国犯下屠杀罪行,抗日战争胜利。但每一项的描述都极为简略,缺少细节,没有讲八路军如何突破日军封锁挺进敌后,也没有讲中国军队如何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对抗,相比初中历史教科书,可谓更“简洁”了。
实际上,就算这么简洁的教材,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和掌握的,中学为了应对高考实行文理分科,多数学生不会学文科,也就不会去了解这段历史,他们对抗日战争的了解,也就仅仅局限在中学阶段,能记住的也就是八年抗战而已了,这样的“群众基础”,为各种奇葩的抗日神剧提供了土壤,也为编剧们大开脑洞提供了方便。
抗战剧是门安全又挣钱的生意
既然“群众基础”良好,各种抗战剧就免不了竞相上马,从2012年开始,抗战剧就占领了中国的电视荧屏,当年达到七十多部,各种“脑洞”大开的桥段也争相上演: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速度快过子弹的绣花针……随着抗战胜利70周年来临,抗战剧的热潮更是有增无减。
抗战剧是民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在某种程度上受欢迎程度远超婆媳剧,群众爱看,导演当然就要多拍,2012年,《潇湘晨报》报道引用业内人士看法说:“抗战剧被不断消耗,与观众老龄化有关,就湖南而言,就很受老爹爹的青睐。”而为了抓住年轻观众,抗战剧开始出现偶像派、言情派的倾向,谈恋爱盖过了抗战,昔日惨烈的战争甚至变得浪漫起来,《一起打鬼子》中“银妹”与爱人在敌军面前又是接吻又是爱抚,就是这种现象的延伸。
比起其他类型的电视剧,抗战剧更容易通过审查,电视台欢迎,收视率高,而且拍摄并不困难,在横店就可以完成所有拍摄,可谓投资少见效快,再辅以反日的民族主义情绪,抗日神剧想不火都难。《一起打鬼子》若不是被网友截屏,引起广泛讨论,肯定会一直播下去,禁播算是意外,也难怪导演和编剧都出来说,网友“恶意”解读,甚至说手榴弹是放在裤兜而不是裤裆里(其实这也是违背常识的)。
如果从1931年算起,抗日战争持续14年之久,中国国土大半沦丧,数千万军民死亡,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惨剧,因此没有人愿意去回望这段历史,更不愿反思,在影视剧中,中国人回顾这段历史时就总免不了“弱者的意淫”, 把自己设想得很强大,而日军不是白痴就是蠢蛋。这正好与西方相反,美国人回首二战,总是将纳粹描写得很强大,但最后还是被美军打败,以此体现美军的强大。
《美国队长》剧照
虽然美国也有《美国队长》这样“手撕德国鬼子”的电影,但不同于中国,首先美国队长有历史原型,其次美国在二战中确实扮演了“人类救星”的角色,这与中国的抗战历史截然不同。中国的导演编剧忽略了历史细节,只学到了《美国队长》的神奇设定,继而制造了各式各样的“抗日奇侠”。
中国的影视圈,从编剧到导演,因为历史教育原因,都缺少必要的历史知识,制片方对编剧的要求也十分低,“说白了就是带点猎奇,所以这个类型的题材多了之后,观众会惊讶,士兵打仗都用少林功夫或者飞镖了,还有日本女间谍全程在跟中国军官谈恋爱”。
最后,为了挣钱,抗日电视剧就怎么猎奇怎么来,至于史实,那是什么鬼?
电视剧《亮剑》的成功开了坏头
电视剧《亮剑》(旧版,以下同)改编自都梁的同名小说,相比于其他抗战剧,《亮剑》有着更好的故事文本,在细节上有更多的历史事实作为支撑,主人公李云龙身上有“疯子”战将王近山的影子,许多故事也能在历史上找到影子,比如李云龙伏击日军观光团之战,便是抗战中的“韩略村之战”,此战打掉了日军的华北观光团;再如李云龙击毙坂田联队长,即是抗战时期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之役。基于这些原因,旧版电视剧《亮剑》在众多抗战剧中鹤立鸡群。
不过《亮剑》中的夸大同样突出,比如李云龙歼灭山崎大队之役,原型是彭德怀指挥的“关家垴战斗”,这场战斗八路军出动四个团,派出刘伯承、陈赓等诸多名将,下死命令要歼灭冈崎大队,但经过两昼夜激战,八路军伤亡600余人(一说2000人),日军冈崎大队死伤400多人(日军称冈崎大队仅阵亡61人),最终未能全歼敌人,这也成为彭德怀一生之中的憾事。
这段史实,在电视剧和小说《亮剑》中,变成了李云龙指挥部队,采取“掘土前进”的方式,先用手榴弹后用机关枪突击,最后全歼山崎大队,尽管战况惨烈,但八路军还是取胜,其实与史实相差甚远。
旧版电视剧《亮剑》截图
除了大规模战斗外,《亮剑》在细节上的设定,也有颇多问题,比如八路军战士一对一与日军士兵白刃战不吃亏,李云龙一刀砍翻一个日军士兵的镜头屡屡出现,这其实也是不可能的。
据尚平《抗日时期中国军队的拼刺技术》一文记述,参加平型关战役的八路军老兵回忆,战斗最激烈之时,八路军“三五个战士对付一个鬼子,一个鬼子最少也要挨上两三刺刀”,而据战后统计,八路军与日军的伤亡比达到1∶1,这还是八路军精锐面对日军二流部队的情形。平型关战役之后,毛泽东认识到八路军与日军的差距,便不再主张正面对抗日军,而是转向敌后战场。(作者按:毛泽东认为平型关战役是“惨胜”,虽然赢了但是不划算,平型关战役惨胜的结果使毛泽东充分了解到日军的战斗力,从而坚定了“山地游击战”的决心。参见《同舟共进》2011年第3期王彬彬《“平型关战斗”与“平型关战役”》一文。)
显然,《亮剑》中关于八路军与日军白刃战的描述是不准确的,实际上,直到抗战末期,八路军的拼刺刀技术才有长足进步,而且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中国战场的精锐部队被调至太平洋上的小岛“玉碎”,八路军才得以在与日军的白刃战中占上风。
至于《亮剑》中“和尚”魏大勇,因为练过少林功夫,就可以一个人打五个鬼子,显然是不科学的,但这却开启了“神功”抗日的先例,为后来的抗日神剧提供了借鉴。
因为老版《亮剑》珠玉在前,后续的编剧导演在拍抗日剧时,免不了要规避这座高山,结果只能剑走偏锋,选择猎奇的道路,于是抗战剧越来越神乎其神,最后终于在“脑洞大开”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
结语:
抗日战争尽管中国胜得惨烈,但70年后,国人理应享受胜利的荣光,不过这种荣光不应建立在虚假的民族情绪上,更不该建立在“脑洞大开”的抗日神剧上。
本文系腾讯文化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