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答: 经济管理的概念 经济管理就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它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等行为的过程。经济管理包括了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一般而言,经济管理是为了实现某种经济目的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即它迫求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的充分利用、效率、节约等经济目的,因而它有别于行政管理、军事管理、教育管理等非经济的管理活动。
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 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为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相应的经济总量变化近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过程。简而言之,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的全局性的和综合性的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及其运行过程。与微观经济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同,宏观经济管理涉及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宏观经济管理就是通过适当的手段和途径来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素质和运行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增长和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生产是建立在大机器工业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分工和协作日益复杂。生产社会化的推进,使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使整个国民经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社会生产的联系、交换和协调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生产社会化是指由分散的、孤立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变为集中的、相互联系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社会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日益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社会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生产过程由过去分散的、孤立的过程变为由许多人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共同进行的社会化的生产过程;(2)生产资料由过去只提供个人家庭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3)产品由单个人的产品变为社会的产品;(4)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协作关系更加密切;(5)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的商品化,使过去分散狭小的地方市场变为全国统一的市场,并进而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形成和发展成为世界市场。 宏观经济管理的必然性在于生产的社会化所导致的社会分工和协作关系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分工越专业化、越细密和越广泛,所要求的协作和相互依赖关系就越密切,越不可分割。这就需要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个地区以及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因而客观上要求对国民经济进行统一的管理,要求借助宏观管理系统来调节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以保持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协调一致地运行。特别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分工和协作关系的不断深化
和广泛,国民经济活动就更加离不开宏观经济管理。
(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是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要保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是我们坚持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这种制度要求: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要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③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特殊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可以国家政权代表的身份行使,也可以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生产资料所有者代表的身份行使。在我国,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成分,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已经积累了相当雄厚的国有资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在逐步转变,国有企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情况下,政府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对国有企业,虽然不直接插手经营,但仍然要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进行必要的管理,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特殊国有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国家还是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干预。 从整体上来说,国家不允许国有资产在盲目的市场竞争中削弱或流失。只有强化宏观经济管理,才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国有经济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只有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导向作用和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力。只有保持强大的、有活力的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防止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无论哪种社会制度的经济建设,都存在资源配置的问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它是指企业主在追逐自身利益即利润最大化目的的情况下,通过市场上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市场也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但是,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单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它往往会造成经济运行的短期性、波动性和盲目性,如果任其自行发展,必然会导致周期性的严重经济危机,造成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市场调节存在着缺陷,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所以,为了有效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减少经济运行中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节约社会劳动和社会资源,必须以国家为主体,对经济的整体运行实行宏观经济管理。事实上,当今世界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实行了宏观经济管理。如果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也只是在管理的方式和管理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都是有宏观经济管理的市场经济。
同时,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不仅表现在某些领域中的“市场缺陷”,而且还表现在某些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具体说,依靠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只有在微观经济领域才能显示出其有效性,而在宏观经济领域中的许多方面则是无能为力的。许多重大的经济问题,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严重失衡而引起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或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和发展战略问题;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配合和利益协调问题;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问题;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作用的发挥问题;限制垄断和防止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等等。类似上述问题,市场机制都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才能使这些问题达到妥善的解决。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