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药店都具有电子扫码枪,市民如果对购买药品有疑问,可以到就近药店查询,或者直接到市药监局,也有专业的查询仪器。
电子监管码细心的市民会发现,最近一段时期去药店买药,药品包装盒上除了扫描价格的条形码,还多出了一行20位数的“电子监管码”。
可能许多人还不了解这个“码”的用途,但如果从明年1月1日后,买到的药品没有这个“码”,基本可以断定是假药。如果怀疑买到的药品是假药,也可以到任意药店“扫码”,立马就可以了解到该药品从出厂到销售的全过程。
这就是《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完善覆盖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的药品电子监管体系”工作任务要求,在2016年实现电子监管全品种全链条覆盖。
目前,我市3496家零售药店已经全部纳入“电子监管”,这也意味着,这些药店里所有药品的信息在国家药品监控网站上都有记录,市民的用药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
这小小的“电子监管码”为何会有如此大功能?从里面我们会得到什么信息?记者专门采访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药品“电子监管码”的前世今生。
电子监管码“扫”出药品全过程
近日,我市破获了一起特大制售假药案,涉案货值达1.5亿元,其中涉假药品多为波立维、立普妥、保列治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品,危害性极大,而这起假药的破获线索正是“电子监管码”。
“一位市民怀疑外地邮购的降脂药是假药,我们用扫码枪扫描药品外包装上的电子监管码后发现,该药品曾流向北京、广州、浙江等许多大医院。”市食药监稽查大队大队长朱国南说,依正规的销售渠道看,正常的药品流向一般都是生产到批发到零售或者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应该是药品使用环节的终端,而该药品到了医疗机构以后又进行了二次销售。
他们依据经验怀疑,这些药品很可能是非法渠道或者是回收的“医保药”,从而揪出了一个大型制售假药网络。
药品哪生产的?流通到哪里?最终卖到谁手里,有了电子监管码,药品就等于拥有了“二代身份证”,这些信息一目了然。”。
“药品流通中,最大的安全风险来自于非法购销行为,在以往监管人员要通过检查海量的票据、计算机数据、实物来筛查违法违规行为,往往力不能及、效能很低。” 市食药监局副局长刘文彬说,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之后,监管人员通过简单的扫码核对信息,就可以从任何一个终端查询到药品的各种销售流通信息,发现假药和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对打击假冒伪劣药品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市3496家零售药店已全部“电子监管”
据了解,2008年国家就开始对一些特殊药品进行电子监管,2010年莱州市开始对全市药品进行电子监管的试点。
通过微机入网、程序对接,全市药店的电脑进行联网,每家企业药品的购进、销售、存储,全部可以进行适时监控。按照国家药品“十二五”规划,从2016年1月1日起,市面上流通的药品必须全部具备电子监管码。
目前我市47家批发企业、61家零售连锁、3496家零售药店全部加入药品电子监管网,实行全品种药品电子监管,见码就扫,及时上传,核注核销。
究竟“电子监管码”是如何运作的可以承载如此多的信息?记者了解到,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实际上是把药品“编码”统一到互联网上,也就是“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