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 孟宪纾

诗词格律     孟宪纾

诗词格律,有五绝4种,七绝4种,五律4种, 七律4种. 计16种格式。 通过以下方法, 可快速掌握。先以一首五绝为基础, 熟练掌握后, 再展开学习其它15种。

               五绝  登鹳雀楼    王之焕

白曰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丨 丨一 一 丨, 一 一丨 丨一。  一 一 一 丨丨,   丨丨丨 一 一。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的五言绝句.。  要求:

一、       入韵(这里主要指平声韵):。

1、            第一句(奇数句) 须入韵, 亦可不入韵.。

2、            第二句(偶数句) 须入韵.。

3、            第三句(奇数句) 不须入韵.。

4、            笫四句(偶数句) 须入韵.。

用诗韵检查本诗:

第一句, 因本诗为仄起仄收型,故不入韵.。

第二句为偶数句, 笫5字为流。须入韵。

第三句为奇数句, 不须入韵.。

笫四句为偶数句, 第5字为楼, 须入韵.。

 按流与楼属平水韵十一尤。故本诗韵脚合格。

二、平仄:

先讲几个概念:

1、      词組: 本诗中每一句为5个字, 笫1、2两字为笫1词组; 3、4两字为笫2词组; 且两个字中的笫二个为词眼,必须符合应属的平仄。笫5个字为第3词组,按该句的入韵或不入韵要求其平仄。

2、      相对: 即词组平仄相反.。

(1)要求每句中笫一词组与第二词组相对。

(2)要求笫一句的笫一词组与笫二句的第一词组相对;笫三句的笫一词组与笫四句的第一词组相对。

3、      相粘:即词组平仄相同。要求笫二句的笫一词组与笫三句的第一词组相粘。

     以下式图表表示:

 第一句第一组平仄-------“对”-------第二句第一组平仄

                         “粘”

第三句第一组平仄--------“对”----- 第四句第一组平仄

4、三平尾: 即3、4、5三个字均为平声.。大忌.。

5、三仄尾: 即3、4、5三个字均为仄声.。大忌。

6、孤平: 除句尾一字该入韵为平声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大忌。

以这几个概念,按格律要求检查本诗。

第一句:第一词组为仄仄,应与第二词组相对,故笫二词组应为平平。第5个字尽,为仄声。因该诗是仄起仄收格式,不入韵。

第二句:第一词组为平平,应与第二词组仄仄相对;且应与笫一句笫一词组仄仄相对。第5个字入韵,应为平声。

第三句:笫一词组为平平,应与第二词组仄仄相对;旦应与第二句词组平平相粘。笫三句为奇数句,不入韵,第5个字为仄声。

该句第二词组若与第一词組相对,则应为仄仄,如此,笫3、4、5字即为三仄尾。大忌。因此将笫3字易为平声。(不能将第3字易为仄声,笫4字易为平声,因为该词组属仄声组,笫4字为词眼,故必须为仄声。)

第四句:第一词组为仄仄,应与笫二词组平平相对;且应与笫三句笫一词组平平相对。但该句为偶数句,要求第5个字押韵,为平声。若该句第二词組与第一词组相对,则应为平平,如此,笫3、4、5字即为三平尾。大忌。因此将笫3字易为仄声。(同上,不可易笫4字。)

用平仄要求检查本诗,则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符合平仄要求。

以符号号表示:

五绝格式

丨 丨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此为    第一格式。(仄起仄收五绝)----1

以此第一格式展开,可得其它15种格式。

                                       

以第一格式的第二句为笫一句,按上述要求展开。得

一 一丨丨一。 

丨丨丨一 一。

丨丨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此为   笫二格式。(平起平收五絶)----2

以第一格式的第三句为笫一句,按上述要求展开。得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丨丨 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此为   第三格式(平起仄收五絶)------3

 

以第一格式的第四句为笫一句,按上述要求展开。得

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一。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此为   笫四格式(仄起平收五絶)-----4

 

七绝的格式

只要在四种五绝的每句前添加一个相对(相反)的词组即可。得

一 一丨丨一 一丨,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此为 第五格式。(平起仄收七絶)----5

 

丨丨一 一丨丨一。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一 一丨丨一 一丨,

丨丨一 一丨丨一。    此为  笫六格式。(仄起平收七絶)--6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此为  第七格式(仄起仄收七絶)---7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丨丨 一 一丨丨一。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此为  笫八格式(平起平收五絶)---8

 

五律格式

按格律平仄相对及相粘要求,将两首五绝相加

 

将第一格式叠加一次即得:

丨丨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丨丨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此为  第九格式(仄起仄收五律)--9

将第二格式加笫三格式,即得:

 

一 一丨丨一。 

丨 丨 丨一 一。

丨 丨 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一 一 一丨 丨, 

丨丨丨一 一 。

丨丨 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此为  笫十格式。(平起平收五律)--10

             

             将第三格式叠加一次,即得: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丨丨 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丨丨 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此为  第十一格式(平起仄收五律)--11

将第四格式加笫一格式,即得:

 

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一。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丨丨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一 一 一丨丨,  

丨 丨丨一 一。

                     此为  第十二格式。(仄起平收五律)--12

    在此,可作一小结:

       1、因笫四句应押韵,笫5字必为平声,笫五句因粘对要求,第1字必为仄声,笫5字因韵脚要求,也必为仄声,因此,笫五句只能用第一格式或第三格式。

       2、因此剩下的笫二格式加笫三格式(2十3=5)即为笫十格式;笫四格式加笫一格式(4+1=5)即为笫十二格式。便于记忆,即格式相加,其和为五即是。

七律格式        按平仄耍求:

         将五律毎句句首前添加一个相对(相反)的词组即可

 

将笫九格式,变成如下格式:

 

一 一丨丨一 一丨,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一 一丨, 

                   丨丨 一 一丨丨一 。

丨丨一 一 一丨 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此为  第十三格式。(平起仄收七律)--13

 将第十格式变成如下格式:

 

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                    孟宪纾

                   丨丨一 一丨丨 一。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一 一丨丨一 一丨,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

丨丨一 一 丨 丨一。     

此为    第十四格式。(仄起平收七律)---14

将第十一格式变成如下格式:

 

丨丨一 一 一丨 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

丨丨一 一 丨丨一 。        

此为   第十五格式(仄起仄收七律)-----15

将十三格式变成如下格式: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丨丨一 一丨丨 一。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一 一丨,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此为   第十六格式。(平起平收七律)--16

关于“不论” 和“分明” 的问题

 以上为严格的十六种格式,但实际运用中难度较大,因此放宽耍求,五绝及五律,每句中1、3两字因不在词眼,可以不论;2、4两个字因为在字眼,一定要按其所属,论其平仄。第5个字,根据句子的奇、偶的入韵和不入韵的要求,论其平仄。七绝及七律中,同理,1、3、及5三个字可以不论,但2、4、6三个字一定要符合原所属的平仄耍求,否则会在句中出现“孤平”等的问题,均属大忌,因此需耍补救。因此格律中一般称为:1、3、5不论,2、4、6分明。

   下面以七律格式,讨论“不论” 和“分明”及其补救问题。

关于“一、三、五不论”和“二、四、八分明”。

“一、三、五、不论“和“二、四、六分明”,是针对各种句式中的每一字而讲的。所谓“不论”,即该字的平仄可从“掉换”。所谓“分明”,即该字的平仄绝不可以“掉换”。(“掉换”,就是该当“平”,可用“仄”代之;或该当“仄”,可用“平”代之)。大体上它是对的。但是,有些特殊情况,现加阐明。

总的,从左到右,即从第一字到第七字,各字的平仄要求愈来愈高,即“不可掉换性”或“分明性”愈来愈高。

说明:

1完全可以“不论”         2   4:必须“分明 ”                           7必须“分明”

 

        1        2           3         4       5          6           7

 

3除对(c)要避免“孤平”外,其它句式可以不论。见说明(2)

                                                         

6必须“分明”。但对于(d)有一种特珠变格见说明(3)

5不是完全可以不论,要分别惰况,见说明(丨)

 

说明(1)  先讲第5字。

将四种句式按尾三字来分。成为:  1一 一    (a)

一 一I   (b)

丨丨 一   (C)

一1 1    (d)四种尾型。

可以看出,对于(a)和(d),第5字“不能不论”。如不论,则便会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大忌。(对于(d),还有一种避免“三仄尾”的办法,见说明(3)。)

但对于(b),即平起仄收这—句式,第5字可以不论。   同样,对于(c)即仄起平收这一句式,第5字也可以不论。因为不会产生三平尾和三仄尾的问题。

如: (一) 一丨丨(一) 一  1

       劝  君更尽 一  杯酒         的“一”字。

同样,对于(c)型即仄起仄收这一句式,即第5字也可以不论。

如:  丨丨一 一(丨)丨一

      万里长征   人  未 还           的“人” 字。

对于(c),还有一种情况,叫“孤平”,要注意,见说明(2)

说明(2)  再说第3字。对(c)这种“仄起平收”句式(1丨一 一 1 1一),有一种“孤平自救”的变格。“孤平”是指,在这种句式中,如第三字用仄,则全句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称为“孤平”。“孤平”是诗家大忌,必须避免。其措施是:将第5字从仄改为平,给予“补救或拗救”,称为“孤平自救”。

例如: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第四句的第3宇.“应平实仄“。为避免“孤平”,将第5字改为平。

即 丨丨(一)一 (丨) 丨  一

 笑问 客  从  何  处 来

       ----- 救-----

又如,悠悠牵缆上天门,秀色令名何处寻?雾锁云封过金顶,蛾眉腼腆看游人。

其第二句的第3字“应平实仄”,为避免“孤平”,将第5字改为平。

要说明,因第3字用仄所产生的“孤平”,只能用第5字来救,而不能用第1字来救。

说明(3)  再讲第6字。对(d)这种“仄起仄收”句式(1 1一 一 一I I),有一种“特殊变格”,即将第5字与第6字的平仄对调, 同时保持第3字为平声。而成为:

(1) 1一 一(一)(1)  1 。  上面“雾锁云封过金顶”  也是一例。

又如下诗:

一 一! l一 一 1,     (I)  1一 一1  l一.。    1  1  一一(一)(1 ) 1 ,  

岐 王宅里寻 常见,     崔   九堂前儿度闻。   正 是  江 南  好  风 景,  (一)一 (1) l  l一 —.

落  花 时节又逢 君.      其第三句便是。

注意到,对于(d)的这种“特殊变格”,避免了‘三仄尾“,但同时牵动了第5字,并对第3字提出条件。

 

练习:下面的句子,指出它是什么句式?有无变格?是那种变格?如有毛病,指出其毛病。

古人句子:    日暮东风怨啼鸟    溪柳自摇沙水消    潘岳悼亡犹费词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今人句子:     誓岁诞辰思伟人     先烈当年肝胆倾     国庆欢歌庆胜利

梦幻成真欢乐年     神州大地百花艳

 

孤平  诗律术语。律诗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

   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绝对无法换平声字时,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拗救  诗律术语。在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第五字用个‘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2)对句相救。①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玉平仄’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旬相救往往同时并用。句型第六字拗时仄,必须在对句五言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偿。②小拗可救可不救。出句五言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2451/182444462921.html

更多阅读

报告(十)坛主:孟宪实“李世民一名不文”?

“李世民一名不文”?◆沙 鸣 李大新《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第25页说道:“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这一年李世民二十岁。当时高祖李渊五十二岁。李世民一名不文,既没有官职,也没有军职。他最响亮的头衔是李渊的二公子

百家讲坛蒙曼讲座全集 百家讲坛蒙曼不良人

蒙曼,汉族,河北承德人,北京大学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2007年以来,四次登上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并出版相应书籍。她对历

百家讲坛《贞观之治》全集 百家讲坛视频全集

《贞观之治》全集(孟宪实教授 讲)贞观时期可以说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令人羡慕的一个时代,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空前兴旺的景象,国立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同是这一时代也出现了像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这样一批光彩夺目的

声明:《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 孟宪纾》为网友梦中美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