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 孟宪纾
诗词格律,有五绝4种,七绝4种,五律4种, 七律4种. 计16种格式。 通过以下方法, 可快速掌握。先以一首五绝为基础, 熟练掌握后, 再展开学习其它15种。
五绝 登鹳雀楼 王之焕
白曰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丨 丨一 一 丨, 一 一丨 丨一。 一 一 一 丨丨, 丨丨丨 一 一。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的五言绝句.。 要求:
一、 入韵(这里主要指平声韵):。
1、 第一句(奇数句) 须入韵, 亦可不入韵.。
2、 第二句(偶数句) 须入韵.。
3、 第三句(奇数句) 不须入韵.。
4、 笫四句(偶数句) 须入韵.。
用诗韵检查本诗:
第一句, 因本诗为仄起仄收型,故不入韵.。
第二句为偶数句, 笫5字为流。须入韵。
第三句为奇数句, 不须入韵.。
笫四句为偶数句, 第5字为楼, 须入韵.。
按流与楼属平水韵十一尤。故本诗韵脚合格。
二、平仄:
先讲几个概念:
1、 词組: 本诗中每一句为5个字, 笫1、2两字为笫1词组; 3、4两字为笫2词组; 且两个字中的笫二个为词眼,必须符合应属的平仄。笫5个字为第3词组,按该句的入韵或不入韵要求其平仄。
2、 相对: 即词组平仄相反.。
(1)要求每句中笫一词组与第二词组相对。
(2)要求笫一句的笫一词组与笫二句的第一词组相对;笫三句的笫一词组与笫四句的第一词组相对。
3、 相粘:即词组平仄相同。要求笫二句的笫一词组与笫三句的第一词组相粘。
以下式图表表示:
第一句第一组平仄-------“对”-------第二句第一组平仄
“粘”
第三句第一组平仄--------“对”----- 第四句第一组平仄
4、三平尾: 即3、4、5三个字均为平声.。大忌.。
5、三仄尾: 即3、4、5三个字均为仄声.。大忌。
6、孤平: 除句尾一字该入韵为平声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大忌。
以这几个概念,按格律要求检查本诗。
第一句:第一词组为仄仄,应与第二词组相对,故笫二词组应为平平。第5个字尽,为仄声。因该诗是仄起仄收格式,不入韵。
第二句:第一词组为平平,应与第二词组仄仄相对;且应与笫一句笫一词组仄仄相对。第5个字入韵,应为平声。
第三句:笫一词组为平平,应与第二词组仄仄相对;旦应与第二句词组平平相粘。笫三句为奇数句,不入韵,第5个字为仄声。
该句第二词组若与第一词組相对,则应为仄仄,如此,笫3、4、5字即为三仄尾。大忌。因此将笫3字易为平声。(不能将第3字易为仄声,笫4字易为平声,因为该词组属仄声组,笫4字为词眼,故必须为仄声。)
第四句:第一词组为仄仄,应与笫二词组平平相对;且应与笫三句笫一词组平平相对。但该句为偶数句,要求第5个字押韵,为平声。若该句第二词組与第一词组相对,则应为平平,如此,笫3、4、5字即为三平尾。大忌。因此将笫3字易为仄声。(同上,不可易笫4字。)
用平仄要求检查本诗,则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符合平仄要求。
以符号号表示:
五绝格式
丨 丨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此为 第一格式。(仄起仄收五绝)----1
以此第一格式展开,可得其它15种格式。
以第一格式的第二句为笫一句,按上述要求展开。得
一 一丨丨一。
丨丨丨一 一。
丨丨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此为 笫二格式。(平起平收五絶)----2
以第一格式的第三句为笫一句,按上述要求展开。得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丨丨 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此为 第三格式(平起仄收五絶)------3
以第一格式的第四句为笫一句,按上述要求展开。得
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一。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此为 笫四格式(仄起平收五絶)-----4
七绝的格式
只要在四种五绝的每句前添加一个相对(相反)的词组即可。得
一 一丨丨一 一丨,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此为 第五格式。(平起仄收七絶)----5
丨丨一 一丨丨一。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一 一丨丨一 一丨,
丨丨一 一丨丨一。 此为 笫六格式。(仄起平收七絶)--6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此为 第七格式(仄起仄收七絶)---7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丨丨 一 一丨丨一。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此为 笫八格式(平起平收五絶)---8
五律格式
按格律平仄相对及相粘要求,将两首五绝相加
将第一格式叠加一次即得:
丨丨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丨丨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此为 第九格式(仄起仄收五律)--9
将第二格式加笫三格式,即得:
一 一丨丨一。
丨 丨 丨一 一。
丨 丨 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一 一 一丨 丨,
丨丨丨一 一 。
丨丨 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此为 笫十格式。(平起平收五律)--10
将第三格式叠加一次,即得: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丨丨 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丨丨 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此为 第十一格式(平起仄收五律)--11
将第四格式加笫一格式,即得:
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一。
一 一 一丨丨,
丨丨丨一 一 。
丨丨一 一丨,
一 一丨丨一 。
一 一 一丨丨,
丨 丨丨一 一。
此为 第十二格式。(仄起平收五律)--12
在此,可作一小结:
1、因笫四句应押韵,笫5字必为平声,笫五句因粘对要求,第1字必为仄声,笫5字因韵脚要求,也必为仄声,因此,笫五句只能用第一格式或第三格式。
2、因此剩下的笫二格式加笫三格式(2十3=5)即为笫十格式;笫四格式加笫一格式(4+1=5)即为笫十二格式。便于记忆,即格式相加,其和为五即是。
七律格式 按平仄耍求:
将五律毎句句首前添加一个相对(相反)的词组即可
将笫九格式,变成如下格式:
一 一丨丨一 一丨,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一 一丨,
丨丨 一 一丨丨一 。
丨丨一 一 一丨 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此为 第十三格式。(平起仄收七律)--13
将第十格式变成如下格式:
丨丨一 一丨丨 一。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一 一丨丨一 一丨,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
丨丨一 一 丨 丨一。
此为 第十四格式。(仄起平收七律)---14
将第十一格式变成如下格式:
丨丨一 一 一丨 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
丨丨一 一 丨丨一 。
此为 第十五格式(仄起仄收七律)-----15
将十三格式变成如下格式: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丨丨一 一丨丨 一。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一 一丨丨一 一丨,
丨丨一 一丨丨一 。
丨丨一 一 一丨丨,
一 一丨丨丨一 一 。
此为 第十六格式。(平起平收七律)--16
关于“不论” 和“分明” 的问题
以上为严格的十六种格式,但实际运用中难度较大,因此放宽耍求,五绝及五律,每句中1、3两字因不在词眼,可以不论;2、4两个字因为在字眼,一定要按其所属,论其平仄。第5个字,根据句子的奇、偶的入韵和不入韵的要求,论其平仄。七绝及七律中,同理,1、3、及5三个字可以不论,但2、4、6三个字一定要符合原所属的平仄耍求,否则会在句中出现“孤平”等的问题,均属大忌,因此需耍补救。因此格律中一般称为:1、3、5不论,2、4、6分明。
下面以七律格式,讨论“不论” 和“分明”及其补救问题。
关于“一、三、五不论”和“二、四、八分明”。
“一、三、五、不论“和“二、四、六分明”,是针对各种句式中的每一字而讲的。所谓“不论”,即该字的平仄可从“掉换”。所谓“分明”,即该字的平仄绝不可以“掉换”。(“掉换”,就是该当“平”,可用“仄”代之;或该当“仄”,可用“平”代之)。大体上它是对的。但是,有些特殊情况,现加阐明。
总的,从左到右,即从第一字到第七字,各字的平仄要求愈来愈高,即“不可掉换性”或“分明性”愈来愈高。
说明:
1完全可以“不论” 2 4:必须“分明 ” 7必须“分明”
1 2 3 4 5 6 7
3除对(c)要避免“孤平”外,其它句式可以不论。见说明(2)
6必须“分明”。但对于(d)有一种特珠变格见说明(3)
5不是完全可以不论,要分别惰况,见说明(丨)
说明(1) 先讲第5字。
将四种句式按尾三字来分。成为: 1一 一 (a)
一 一I (b)
丨丨 一 (C)
一1 1 (d)四种尾型。
可以看出,对于(a)和(d),第5字“不能不论”。如不论,则便会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大忌。(对于(d),还有一种避免“三仄尾”的办法,见说明(3)。)
但对于(b),即平起仄收这—句式,第5字可以不论。 同样,对于(c)即仄起平收这一句式,第5字也可以不论。因为不会产生三平尾和三仄尾的问题。
如: (一) 一丨丨(一) 一 1
劝 君更尽 一 杯酒 的“一”字。
同样,对于(c)型即仄起仄收这一句式,即第5字也可以不论。
如: 丨丨一 一(丨)丨一
万里长征 人 未 还 的“人” 字。
对于(c),还有一种情况,叫“孤平”,要注意,见说明(2)
说明(2) 再说第3字。对(c)这种“仄起平收”句式(1丨一 一 1 1一),有一种“孤平自救”的变格。“孤平”是指,在这种句式中,如第三字用仄,则全句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称为“孤平”。“孤平”是诗家大忌,必须避免。其措施是:将第5字从仄改为平,给予“补救或拗救”,称为“孤平自救”。
例如: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第四句的第3宇.“应平实仄“。为避免“孤平”,将第5字改为平。
即 丨丨(一)一 (丨) 丨 一
笑问 客 从 何 处 来
----- 救-----
又如,悠悠牵缆上天门,秀色令名何处寻?雾锁云封过金顶,蛾眉腼腆看游人。
其第二句的第3字“应平实仄”,为避免“孤平”,将第5字改为平。
要说明,因第3字用仄所产生的“孤平”,只能用第5字来救,而不能用第1字来救。
说明(3) 再讲第6字。对(d)这种“仄起仄收”句式(1 1一 一 一I I),有一种“特殊变格”,即将第5字与第6字的平仄对调, 同时保持第3字为平声。而成为:
(1) 1一 一(一)(1) 1 。 上面“雾锁云封过金顶” 也是一例。
又如下诗:
一 一! l一 一 1, (I) 1一 一1 l一.。 1 1 一一(一)(1 ) 1 ,
岐 王宅里寻 常见, 崔 九堂前儿度闻。 正 是 江 南 好 风 景, (一)一 (1) l l一 —.
落 花 时节又逢 君. 其第三句便是。
注意到,对于(d)的这种“特殊变格”,避免了‘三仄尾“,但同时牵动了第5字,并对第3字提出条件。
练习:下面的句子,指出它是什么句式?有无变格?是那种变格?如有毛病,指出其毛病。
古人句子: 日暮东风怨啼鸟 溪柳自摇沙水消 潘岳悼亡犹费词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今人句子: 誓岁诞辰思伟人 先烈当年肝胆倾 国庆欢歌庆胜利
梦幻成真欢乐年 神州大地百花艳
孤平 诗律术语。律诗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
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绝对无法换平声字时,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拗救 诗律术语。在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第五字用个‘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2)对句相救。①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玉平仄’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旬相救往往同时并用。句型第六字拗时仄,必须在对句五言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偿。②小拗可救可不救。出句五言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