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云南宾川州城镇
“宾川有座钟鼓楼,半节伸进云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这是一座令宾川人感到自豪的高楼,他们无论走到那里,总要把它拿出来夸耀一番。
楼下就是州城镇,古城为正方形棋盘式格局,城方如印。钟鼓楼将全城四等分为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大量融合中原文化、白族特色的明、清、民国时期的民居分列两侧,铺面鳞次栉比,西南方向的文、武庙群落飞檐斗角,雄伟壮观,灰黑色的屋顶上散发着雨水冲刷过后的银光。
街道尽头的城楼没有了,周围扩张出去的房屋改变着古城的格局,不过岁月的痕迹却是难以改变的,无形的城墙仍然把城里与城外分割开来,若是从空中俯视,一个大大的十字印在宾川坝子的中央,而钟鼓楼就在十字的交叉点上。
站在空旷的钟鼓楼下,四个门洞面对着四条寂静的街道,间或有一两个老人走过,与古旧的建筑融为一体。这大概是每一个古镇给人的感受,开发的滞后,使年轻人都远走他乡去寻找机会,但古镇也得以保存,一个永远的悖论。
一切看起来似乎很文雅,尤其是300多年历史的笔山书院,现在的宾川一中,育人无数,明、清时期就有进士12名,举人64名。但回溯州城的历史,这里却是一个尚武之城。
早在3800年前,宾川坝就有人类居住,州城北8公里的白羊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唐代,六诏之一的越嶲诏建城于州城古城山,成为从四川通往大理的越嶲道的必经之处。
宾川人还继承了祖业,喜爱习武、当兵、打仗,乾隆年间出了个武进士李根长,做了乾隆皇帝的御前侍卫;民国时期有滇军总司令杨希闵、中将师长杨如轩,还有参加南昌起义的解放军中将赵镕。名将云集,无愧于先人和男儿的壮志。
1936年,红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的率领下长征过云南,一路上势如破竹,攻入了州城,全歼守军,此战堪称红二方面军在云南境内最为惨烈的一战。八十年代,当年的红军主攻团团长,时任解放军工程兵司令的黄新廷将军,专程来到这里,抚摸着桥栏,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