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有些小忙中总是一晃而过。本来还身着单衣呢,突然就北风呼呼叫了,我真担心秋天就这样溜走,于是约了好友在周末出去走走,寻些秋意。
“不进园林,怎知秋色如许”—— 想起《牡丹亭》里的这句唱词。离大上海林立的高楼和熙攘的人群只半小时的车程,在嘉定南翔的古漪园里,秋天正安静地迈动脚步,带来几许清凉、几许灿烂、几许精致。
江南的园林,按风格不同可分为三类:皇家园林、寺院园林、文人园林。而古漪园,便属于文人园林。它没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的富贵气派,也不像寺院园林那样占有名山胜水,它建在城市中,是居尘而脱俗的城市山林,清雅恬淡,如出水芙蓉。
古猗园之美,首推绿竹。据说此园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的规模,遍植绿竹,其名猗园,正是取了“绿竹猗猗”之意。佛肚竹、紫竹、龟甲竹、方竹、凤尾竹……名贵竹种有数十个之多,大多数都是我闻所未闻的。猗猗翠竹或挺拔端庄、或婀娜多姿,三五成群、夹道相拥,形成了古猗园独具的造园艺术。几丛修竹,潇洒挺拔,清丽俊逸,凌云有志,这不正是文人们理想的人格化身吗?想起苏东坡的诗句:“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思想间,忽一抬头,正好看见一厅堂的匾额“不可无竹居”,于是感觉与几百年前的那位园林主人有了几分心意相通。
古漪园之誉,得之于荷花。这里已连续多年举办荷花展,展出期间,4000平方米的荷塘遍植500余种荷花,层层叠叠、星星点点,可以想见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今年夏天本想来此一睹为快的,但终是被连日的高温吓退了,我想,明年再怎么也不能错过了。此刻,荷已谢,秋已深,就让我寻着那残荷的剪影,想象一下旧日的风光吧!
除了竹与荷之外,古猗园还有人文园林不可缺少的诗词、匾额、楹联,以及故事传说。荷塘中央的亭子为“缺角亭”,亭子的顶部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拳头,唯独东北缺了一只。据说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南翔人民建造了此亭,特意缺了东北角,以示伤痛。其它几个角的大拳头,表示愤怒之情,提醒后人勿忘国耻。
园里还有“玩石斋”,收藏百余件颇具艺术价值的奇石,表现了园林主人的雅兴和审美品位。
诗画、匾额、题词随处可见,让人领略园主隐逸为高、寄情山水的情怀。
从缺角亭拾级而下,向南攀花穿柳,便是别开生面、横越鸳鸯湖的九曲桥。九曲桥把面积15亩的鸳鸯湖分隔为东西二湖。湖面四周,亭、堂、阁、轩高低错落,山水相连,视野开阔。秋日的午后在这里小坐,在暖暖的阳光下,晾晒一下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