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作为家装必备物品之一,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油画色彩醇厚,线条清丽,处处闪耀着贵族气质。家中挂有油画,彰显了房屋主人高贵古朴的生活情致,那么你知道油画的相关知识吗?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1. 油画的起源
在西方特别是在古代欧洲,油画不是从来就有的。真正的油画产生,至今不过500年的历史,而此前欧洲曾经历了古代胶彩画、蜡彩画、镶嵌画、湿壁画、干壁画、坦培拉绘画以及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的漫长历史变迁。16世纪以后现代意义的油画逐步发展成熟。自古以来欧洲绘画多采用动物胶和植物胶。鸡蛋作为一种蛋白胶,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被广泛应用。最初的蛋彩是通过在蛋黄中掺入糖、蜜或无花果汁增加粘性。古代的蜡画主要是用火将蜂蜡熔化、调入颜料趁热画到墙壁或木板上的,可多层重叠,凝固后亦能刮磨修改,最后还可以打磨抛光。镶嵌画盛行于东罗马的拜占庭帝国,是用有色石子、陶片、珐琅片和玻璃拼装而成的,多用于装饰教堂。湿壁画是预先用石灰混沙准备出一块一次可以画完的墙面,趁灰层未干着色,颜料渗入石灰中,干燥后形成坚固的碳酸钙表面,利于色彩的长久附着。干壁画则是在干透的灰泥底上着色,公元4世纪到13世纪即中世纪,留存的壁画基本上是干壁画。《最后的晚餐》既非油画,也非干壁画、湿壁画。达·芬奇使用一种加了油的乳液胶调和颜料,其技法属于13世纪始盛行于意大利的坦培拉技法体系。坦培拉在西方绘画史上是一个特殊而影响广泛的画种。后来虽然出现了油画,但仍以坦培拉材料作为底层塑造,再以油画透明法罩染。
2.架上油画的产生
在欧洲,架上绘画是应宗教活动及商业需求而兴起的。中世纪的羊皮纸画和木板上的圣龛画可谓早期的架上绘画。15世纪油画颜料在架上绘画中得以广泛使用,从而产生了架上油画。当时尼德兰(指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的东北部)画在羊皮纸上的细密画和独幅木板画已相当盛行。在木框上绷装画布进行绘画是16世纪威尼斯画派兴起后被大量采用的。早期使用的画布是帆布,之后才有了亚麻布。在意大利等国,圣徒们就是抬着紧绷在木框上的宗教题材的亚麻布油画从事宗教活动的。布面油画在表现能力、色层弹性、永久保存等方面均超过了水彩画、蛋胶画、湿壁画以及色粉笔画。
3.油画的优越性
具有可塑性的膏状油画颜料为画家带来了灵活多变、广泛自由的绘画空间。而且除画笔之外,画家可用刮刀等多种工具作画。画家能够在同一画面的全部范围内使透明与不透明的效果并存。油性颜料干燥慢,画家可反复涂改画面,并能在画面上直接调色、运色。画色彩光亮,利于物象质感的刻画,能够充分表达物象复杂的色调层次,具有透明、浑厚而丰富的优越效果。可用不同的调色剂控制颜色干燥时间,可运用色层的厚薄对比、笔触的变化产生丰富的画面肌理,或在有肌理的表面上作画,或在颜料中加颗粒状物质表现特质物体画颜料有较强的遮盖力和可塑性。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多层覆盖,色层不会脱落。油层干后坚实耐久、色彩光亮,颜料在干aIhUaU.com燥过程中没有任何变化可绘制大型布面油画,易运输、易装饰、易收藏、易保存、易清洁。

4.悬挂油画
在悬挂油画时应有一个向下方的倾斜度。油画面对正面光时,效果往往较差,应采用侧前上方光线,且尽可能做到悬挂出的光源与作画时的光源相一致,如作画时光源在左侧,悬挂时也应与此光源一致。挂画的高度要根据居室的具体场合进行调整。悬挂得太低,不利于画面的保护和观赏;悬挂过高,又使欣赏者仰视造成不便,同时因画面产生透视变形,影响欣赏效果。如果需要悬挂多幅油画,应考虑到画与画之间的距离,宁疏勿密。同时要照顾到远观时的大效果,尽量将色调相近、内容相近的画幅分开,不要并列在一起,才能使整个墙面的画幅有轻重、冷暖起伏等的变化。一幅尺寸一致的作品要注意整齐,间隔一致。画幅大小相间不一的作品要注意底边的整齐及画面倾斜度的一致。若是悬挂较大的画幅,应选择观从所适合的距离观看才会有满意效果。油画装入玻璃框陈列,对保护画面有利,但效果要比不带玻璃的差,无论怎样陈列,都要避免日光反射和强烈的灯光照射。陈列油画房间,窗帘的设置也是十分重要的。悬挂油画还要有固定的挂画设备,即要有固定在墙壁上的横木线,油画作品通过结实的挂画绳和挂画钩连接在挂画线上。如果实在无挂画的横木线而必须用钉子悬挂时,应将钉子陷于画幅的背后。潮湿的地区应多检查挂画有无因锈蚀或朽落的危险。
以上就是油画知识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帮助你了解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