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小学生投入过多、过长的时间,学习各种英语教材。有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新概念英语》,一直学到五年级。还有的小学生持续多年,一直在学《朗文国际英语》。
关于英语教材,我不想过多议论。我只想说,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国外英语教学期刊(如 ELT Journal)出现大量论文,申明两大观点:
观点一,孩子最终从英语教材吸收多少东西,这不是教材、大纲所能控制的,而是由孩子本人控制的。
观点二,教材语言,不等于原汁原味的英语。英语学习,应尽快从教材语境,进入真实的语言环境。
时隔 50 年,上述观点,早已成为“老掉牙”的常识。我在和新加坡小学老师交流时,对方告诉我,学校不太考虑“设计新大纲,或者引进一套国外教材来让孩子们使用”。学校考虑的是:老师如何为孩子创造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的最佳条件?
比如,利用孩子爱看故事的心理,给孩子布置英语作业的时候,不光布置“语法题”,也不光布置读“某几篇”课文,而是让孩子完完整整读一部文学作品。有的老师要求班里学生,用半学期,利用放学后“零零碎碎”的时间,读完一本 Madonna 的系列小说 The English Roses(英国玫瑰),老师还要求学生把每天阅读的页数,以及每次阅读的时间,记录在英语作业本上,老师会经常检查。
晚上在咖啡馆,我和新加坡老师聊到北京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我介绍说,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是读者人数最多的书店,原版书在地下一层有售。从 2010 年 11 月到 12 月,英文原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销量是 45 本,这就算销量很大了。那位新加坡老师瞪大眼睛,一脸惊讶的样子,表示不可思议。她说:“中国家长不是很重视英语吗?怎么看书的孩子这么少?”我心想,你哪里知道,中国孩子学英语,花费虽然巨大,但十几年以来,仍未走出《新概念英语》,仍徘徊在教材迷信、购买英语简易分级读物、学考试、做卷子的阶段。
坦率讲,观察香港或新加坡最好的学校,我深切觉得,孩子的教育竞争力,并不体现在“做几道数学难题”,而体现在“打开人生格局”。海外名校之所以重视英文原版书阅读教育,就是为了“打开下一代的人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