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厦
上海大厦,1930年,由英商业广地产公司在外白渡桥北堍,原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和德国药房(图一)的原址上,动工兴建。
1934年,大楼落成并试营业,由于位于百老汇路顶端而定名百老汇大厦。1935年,大厦正式开业。图一为刚落成之景观。
百老汇大厦开业后不久,其17楼和18楼两层楼面被长期包下设立美国新闻记者俱乐部(民国时期的苏州河俯瞰旧照大都从此处拍摄)。大厦曾是当年外滩三座最高的建筑之一。
1951年,百老汇大厦改名为上海大厦。时至如今上海大厦的总机电话63246260中的“46260”与大厦同龄,难得的陪伴!
雷士德工学院的奠基典礼,基石由英国驻沪领事白利南(John Brenan)和当时教育部部长王世杰共同植置。
雷士德工学院,全名“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及雷士德工艺专科学校”,位于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505号),建成于1934年。
雷士德工学院大楼底楼大厅,正中悬挂亨利·雷士德油画像。1942年,学院被日本同文书院接管,改名为东亚工业学院,1945年,学院停办。后被吴淞商船学校使用。
解放后,改为上海航务学院。1955年,更名为上海海员医院。
昆山公园
园址原为一块荒地,中间有一个的无主养鸭塘。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购得该地。同年施工填平池塘,种树栽花。
1898年,公园正式开放,初名虹口公园,后由于虹口娱乐场(鲁迅公园)局部开放,于民国26年改名为昆山广场儿童公园,也称昆山儿童游戏场。
公园草坪边建有凉亭4只,各亭有园路相通。初始仅对外国人开放,到民国23年才对所有华人开放,民国33年,改名为昆山公园。
公园的面积不大,园中央大草坪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文革期间公园关闭,1983年,再次开放。
今日之昆山公园,位于昆山花园路13号。
虹口昔日场景
提篮桥邮局,代笔问讯,1954年
大名油酱商店,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上海支部办公处旧址,大名路208号。
有轨电车行驶在天潼路上,前方新亚大酒店,60年代初。
新雅茶室
新亚茶室,民国15年,由南洋华侨蔡建卿在虬江支路1413号(北四川路口)开设,经营广东点心,清茶,咖啡,汽水等。因环境雅致,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经常在此喝茶聚会,成为沪上最早的“文艺沙龙”。
民国21年,在南京路新新公司对面另辟新址,并改名为新雅粤菜馆总店,同年8月,正式开始营业。虹口新雅分店于八一三事变后停业关闭。上图为后来的南京路新雅粤菜馆。
阿哈龙会堂
民国9年,犹太人哈同为纪念其已故的父亲,捐资在博物院路20号(虎丘路42号)建造了一所阿哈龙会堂,可容纳400余人,以替代原来的舍里特·以色列会堂。成为赛法迪姆犹太人的活动场所。
民国30年,阿哈龙会堂作为波兰密尔经学院的学习场所,至民国35年离开学院关闭。
1949年后,阿哈龙会堂成为《文汇报》报社的一部分,底楼做了仓库,二楼改成小礼堂。而文汇报的正门在会堂的后面,圆明园路149号(图二)。
80年代末,犹太会堂原址被拆除,建造起了文汇大厦。2006年,因北外滩的新规划,文汇大厦又被拆除了。拆拆拆!
胜利电影院
1929年,由魔术师张慧冲之父张志标在乍浦路408号创建的好莱坞大戏院开幕。1930年,由德商孔雀公司接办,改名国民大戏院。
1931年,由英商洋行接办,改名威利大戏院。
1942年,售与日本人律吉悦夫,更名昭南剧场。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市社会局接收,改名民光剧院。
1949年6月,由市军管会文艺处接管,同年12月,易名胜利电影院。1966年,曾改名为胜利新闻科教电影院。
1989年,改名为胜利艺术电影院。1993年,为上海首届国际电影节六家分会场之一。
胜利电影院原址,今日之景象。
虹口往事,第二集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