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顺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
2、 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3、 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对文本中“寒冷”含义的分析
2、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本文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思考点评
3、引导学生体悟对苦难的真切认识,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直住在南方的我们,对寒风、寒冷缺乏深刻的体验。有谁去过北方体验冬天吗?(学生谈感受)
北方的冬天,平均气温达到零下十几二十度。寒风凛冽、冰雪覆盖,万物肃杀。很多事情只能暂时搁置,人们呆在屋里围抱火炉取暖,当然条件好的地区会通暖气。 作家刘亮程对寒冷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寒风吹彻》。
二.作者简介
“我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在乡下写了很多年诗。到乌鲁木齐后开始写散文,出版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现在写小说。” ——刘亮程自述
三.朗读感知,解题
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寒冷,悲凉)
2、解题。
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理解】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②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逼向生命的极致即死亡。④广度上,寒风几乎吹彻所有的处境窘困的人。
时间上:人的一生
空间上:所有地点
程度上:痛彻骨髓
广度上:所有的人
四、理顺课文思路和结构特点。
1、本文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时空交错是本文的结构特点。文章叙述了哪些年龄阶段的“我”?
方法指导:寻找标志时间的词语,如“以往”、“那年冬天我十四岁”、“三十岁的我”“我其余的岁月”。
1
3、作者以“三十岁的我”作为叙述的起点,回忆过去,叙述现在,预想未来。除了自
(1)对路人来说,寒风是人生旅途中的磨难,他没有熬过去。
(2)贫寒使亲人间的温情消遁于无形,所以年老多病的姑妈一直没有等到母亲带来的温暖。对姑妈来说,寒风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寒冷,还有亲人的冷漠带来的凄苦心境。(比贫穷与寒冷更可怕的是自私、孤独与冷漠。)
(3)对母亲来说,冬天意味着衰老,甚至死亡。
小结:这些人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冷峻、沉重甚至残酷。
五、探究、升华
1、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文中有没有一些让你感到温暖的句子?
“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里,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帮助弱者的善心
“每拉柴火,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竭尽全力的母爱
“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和去看望她。”
“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孝心、亲情的温暖
2、全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
2
人难免孤独。→学会关怀
贫穷、苦难常会打乱甚至吞噬我们的生活。→懂得承受
衰老和死亡无法抗拒。→珍惜当下 总结:作者把生命的本质活生生地撕裂给我们看,我们读出了一股彻骨的悲凉。本文在苍凉的底色上,又有一些明亮和温暖。面对生之无奈,死之必然,作者的感情并不是恐慌、沮丧的,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历经世事以后的平静与豁达。
六、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狗这一辈子》、《走向虫子》、《人畜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
附:教师心得
苦难不应该让我们的心变冷、变硬,而是更强大。强大到能自己面对苦难,并且能够关怀他人。
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说“我什么都不怕“,是一种不经世事的无知无畏。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认识生命的苍凉的本质以后,还能如此地平静、豁达,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3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