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大方鼎 四羊方尊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然而,没…

去怀卡托大学怎么样 位于汉密顿市市中心的怀卡托大学成立于1964年,占地60多公顷,是由新西兰政府资助的一所国立大学。学校提供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和计算机设备,其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均享有国际声誉,是学生攻读学位和继续深造的理想大学。目前在校学生有13,…

虐童女教师“好玩”的背后 侯弘 近日,网上流传的一张照片惹怒了无数网友。一个面带微笑的年轻女子揪着一个小男孩的耳朵把他提离了地面,小男孩痛得大哭大叫。经查此女子是浙江省温岭市某幼儿园的教师颜某,那个小男孩是颜某所带班上的学生。有网友从颜某的微博中发现…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然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商王元配用“后”字做头衔。例如武丁元配在传世文献和甲骨文中都被称为“妇好”,绝无“后好”、“好后”字样出现。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称卜辞用“毓”为“后”,而司(si)的反写式“后”读音不变,还读“si”。新鼎名“后母戊”的推出导致的逻辑推论是:卜辞没有“司(si)”字!

简介

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 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出土时已经少了一只鼎耳,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找到。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地殷墟博物苑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有后司两字相对。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雌雄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牛耳)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

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形状外观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后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毋”,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后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后母戊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后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祭祀母亲

司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

发现过程

司母戊大方鼎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 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吴培文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刚提了两三米,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吴培文再次召集村民们开始了提鼎。这次的办法是两根绳子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文物安置

铭文

方鼎的出土始终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不久, 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黑田荣次前来“参观”,后北平古董

商肖寅卿也来秘 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

成四至十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村民受20万银元诱惑,真的开始肢解方

鼎,先是用钢锯条锯,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没锯动。后来,村民认为把

方鼎破坏了太可惜,还怕万一萧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会很难出手,于

是村民停止肢解,又将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后母戊鼎内铭文拓片

后来,消息传到日伪宪兵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村民为了防

止宝物被日本人抢去,便采取了迷惑敌人的办法: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

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别的出土文物。日本宪兵

找到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来。1946年

6月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十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

蒋介石60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

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而

国民政府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

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方鼎那失去的一只鼎

耳一直没有找到,专家们仿照鼎上另一只鼎耳将它补铸上去,算是完整了。

神秘暗示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又担心日本人的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在当时,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所谓“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后母戊鼎”,是因为其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个铭文,那么这三个铭文究竟何意呢?

2.5倍司母戊大鼎

殷墟博物苑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小屯,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区”而命名。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后母戊大鼎在

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原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一种说法认为“母戊”为墓主人的庙号。“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认为这三个字的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属于殷墟3期)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是用来祭祀其母。

但是,考古人员通过形制确定后母戊鼎属于殷墟2期,即商代晚期的商王武丁后期至其子祖庚、祖甲时期,因此此说很快被否定。一般情况下,是判断一个器物的年代,要通过它的地层关系,然后在底层关系的基础上呢,再去看它的器物的组合。但是后母戊鼎重现于世时既没有其他器物一同出土,也没有发现墓葬。因此对于后母戊鼎年代的判断,只能从器物形制着手。专家们把200多年殷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大致的分期特征。越早的方鼎,它腹部就越深,腿也就细长,根据鼎腿与鼎腹的比例关系,专家们判断,后母戊鼎应该是比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

商的人名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现相同称号的人。甲骨文中提到过,配偶为“戊”的,共有4位商王。他们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后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第二种说法将“司”字改释为“后”字。“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并且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应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

司母戊鼎出土的大坑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给出了我们答案。妇好乃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史载她主持祭祀、打猎、英勇善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考古学家在妇好墓中发现了司母辛鼎,而通过对比发现司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两鼎之间的合金配比情况也极其相似,这就有力地证明后母戊鼎确属殷墟2期。这也帮助我们断定后母戊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另外一个王后“戊”,此鼎乃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祭祀的时候,祭祀者把铭文和纹饰完整的一面朝向祭祀的牌位,把器物的背面对着自己。这种纹饰大多为饕餮纹,它是阴间和阳界沟通的使者,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狰狞的饕餮就是早期的龙,是龙的一种变体。在烟雾缭绕之中,龙会把祭祀的信息带到天上。祭祀之后随葬于其母墓中。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为武丁王的王后,后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则是它的6倍。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后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在殷墟王陵区中共有大墓11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规格是仅次于商王的。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在12位商王中,

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相关事件

仿制原大后母戊鼎

吴培文和司母戊鼎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后母戊鼎工艺研究”课题,并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铸成原大后母戊鼎。 “世遗”申请

为筹备殷墟申请联合国“世遗”评估行动,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运回安阳殷墟博物馆一同展览近四个月,安阳市在殷墟举行盛大仪式,迎 接阔别家乡59年的后母戊鼎在故里展出。当时是万人空巷迎宝鼎,至尊国宝现真容。

为配合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受申遗办委托,2006年5月由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文物修复委员会委员赵乾民仿制的巨型后母戊鼎,该鼎高3米,长2.5米,宽1.74米,重达3吨。底座上镶嵌着周谷城先生书写的“青铜时代第一鼎”大字,安放在后母戊鼎的出土地——殷墟王陵遗址。 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军搜掠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吴培文被增补为安阳市政协委员。吴培文的孙子吴苏桉继承爷爷的遗志,创办了河南后母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继续弘扬古老的中华文明。

世博会展示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盛大开幕,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象征、青铜文化象征的后母戊鼎(仿制品)再一次鼎立世博会,迎接全球友好人士的参观。由河南后母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历时三个多月制作完成,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改欣亲自开模。

位于世博会中国馆的司母戊鼎(仿制品)

国博展览

完成改扩建的新国博前不久(2011年3月27日)将对公众开放6项免费展览。其中包括最近引起关注和争议的“后母戊鼎”。目前每天限客8000人。在这次展览中,国宝更名“后母戊鼎”后首次展出,并且是没有玻璃

展柜隔开的“裸展”。

更名风波

正名为“后母戊鼎”

2011年3月6日中午12点,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30分》播报

了一条简单的文物新闻,却在网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原来,这条新

闻中,主持人和记者将大众熟知的“司母戊鼎”播成了“后母戊鼎”。央

视记者和主持人,是否犯了这样一个低级错误呢?

记者了解到,当天下午3点23分,央视主播张泉灵发表微博说,看到新闻她也以为错了,查过资料后,才发现“原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建议把‘司母戊’改为‘后母戊’。因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

写,也可以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

近‘商王之后’。学术界更多人赞同‘后’。”经此释疑,不少网友回应,原来不是新闻错了,而是教科书弄错了。记者6日晚搜索“国家博物馆网

站”了解到:“后母戊鼎”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司母戊鼎”。“国家博物

司母戊大方鼎 四羊方尊 司母戊大方鼎

馆网站”微博回应说:“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

戊’,然而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但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

因为司母戊鼎就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学术界更多人赞同“后”。“目前学术界没有定论,所以两种叫法都可以。”杨女士表示。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介绍说,关于“司母戊鼎”的正确称呼,目前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一直以来,人们都称之为“司母戊鼎”,随着一些考古学家对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但这是学术界的问题。如果多数专家认为名字应该改,博物院自然也会适应大众的需要。

正式更名

3月底,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三层的青铜厅开展后,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据中国文物网记载,司母戊鼎是已知的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鼎腹内壁铸有铭文,旧说认为其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已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

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

2011年03月,随着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对公众开放后,在完成改扩建的新国博上,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

补记:2011年3月28日,正是对外开放参观的新国博,原司母戊鼎已改称“后母戊鼎”。当天出版的各地报刊,都推出了“后母戊鼎”的图片文字报道。

中国的鼎文化

国之象征

司母戊大方鼎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 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它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鼎的尺寸比生活实际大的多,是由于古人认为它是神的尺寸,这也反映鼎一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后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礼乐重器

提起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权和社稷,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

鼎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 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司母戊大方鼎

炊器用途

鼎的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一般都较厚重。

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然而,没…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然而,没…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然而,没…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3251/987624894156.html

更多阅读

国宝档案: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造型雄奇,寓动

四羊方尊的特点 四羊方尊的特点30字

四羊方尊(商代青铜器),通高58.3厘米,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商代方尊的代表,其特点:1、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独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的造型动静结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间,可

四羊方尊 话说四羊方尊

话说四羊方尊玉潭中学小学部042班 张瀚钦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以羊为造型的器物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制作几近完美,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四羊方尊。四羊方尊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被认为是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伟大的作品,现珍藏于中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 我最喜欢的文物——四羊方尊

通高58.6厘米 1938年湖南宁乡月山铺(现为黄材镇龙泉村)出土 穿越时空的轨道,越过时间的荆棘。我有幸观看了祖国文化的瑰宝——四羊方尊。在黄色的纱布下,四羊方尊终于向我打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座青铜色的方尊,“尊”

声明:《司母戊大方鼎 四羊方尊 司母戊大方鼎》为网友情绪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