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韩松
微博@原画册
公众号:原画册
手机摄影师
旅行者
尤其擅长街头人文类题材作品
“原画册”摄影工作室的创立者及首席摄影师
作品曾获得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类金奖
MPA,MIRA手机摄影大赛优秀奖
2015Arcaid images最重要佳建筑摄影奖(使用中的建筑)
手机相机,人人摄影都会接触构图,但是我们要确定自己学的是不是假构图?
什么是构图?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摄影师,无论是用大画幅拍照或是手中的手机拍照,构图几乎成了每一个拍照的人必然会关注的主题。在这篇文章中我并不想像教科书一样来对“构图”进行定义,但还是有必要对它的意义做一些探讨的。因为我发现,很多初学者之所以很快走向了学习摄影的死胡同,就是因为对构图的理解有偏差。
如果顾名思义的话,“构图”一词很容易被理解为“构成图案”,“组成画面”的意味。这个词在英文中为“composition”,和作曲、作文、构成是同一个词,就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件作品。对于作曲,这些东西是音符、乐句、乐段;对于作文,这些东西是词语、句子、段落。
我认为,构图主要是研究这些问题的:
一幅照片中有什么东西?
这些东西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的?
这些东西表达了什么意思?
《摄影的艺术》一书的作者Bruce Barnbaum这样定义构图:“对艺术作品各个部分的布局,以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大家可以仔细体味一下这句话,接下来我们来谈论如何破局构图,以及如何防止走入学习构图的僵局。
▲ 韩松,柏林,iPhone 7p
江湖上常见的“构图法则”
快速浏览江湖上的构图法则,然后快速忘记它们。——这是我对于学习摄影(无论手机还是相机)的一个忠告。
许多人接触拍照都从手机开始,大家都抱着“拍着玩玩”的心态,因此都急于找到一些浅显易懂、能马上上手的的“法则”来用。因此,一些零零散散的构图法则就应运而生了。江湖上常见的构图法则有这些:
三分法
大名鼎鼎的“三分法”告诉我们,相机的九宫格会有四条线和四个交点,把主体放在这些地方会得到好的照片。
▼
引导线构图
引导线构图让我们寻找到线条,并且试图让这些线条的方向指向我们要表达的重点。
▼
框景式构图
框景式构图告诉我们应该寻找各种“景框”以强化主题,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
中心式构图
将想要表达的主体放在画面正中央,以获得较为主题突出,平衡感强的效果。
▼
对称式构图
用强烈的仪式感和中心感来抓人眼球。
▼
对角线构图
让元素的结构呈对角线分布,以获得较有动态的照片。
好了,先列举了这么多,并且每一种构图法则都给出了自己相应的手机摄影作品。如果你是初学者,是不是还是觉得挺有道理的?于是你可以拿起手机马上去实践:将花朵放在三分点上、透过窗框去拍远处的景色,拍下斜着的东西以连接对角线……但时间久了,总觉得走向了死胡同,好像哪里不对。我的观点是,从来不过分排斥,但也不推崇单纯学习上面的“构图法则”,因为它们有许多弊端:
首先,他们都有马后炮的嫌疑,尽管照片的结果可以套用在“三分法”“中心式”的构图分析中,但这并不是拍照人创造的目的。
例如上图这张巴塞罗那小巷光影,我拍摄的时候才不是想要一个三分法呢,只是觉得把母亲放在右边一点的位置能够获得完整的影子而已。类比作文(composition),我们总不能提笔不去想“要说什么”,而是一来就说呀我今天要用一下排比句!
其次,它们都只关注拍照中各个元素的“位置关系”,而“位置关系”只是构图中的一部分,甚至只是摄影的开始,很多照片看起来比较好,有可能并不是“位置关系”好,而是因为其他的原因,例如我获得IPPA人物类金奖那张照片,所谓的“中心式构图”根本不是这张照片的精髓,我认为这张照片的精髓在于动静结合以及和谐的色彩。
▲韩松 / 摄 iPhone5c,
2015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类金奖照片
再一个,上面的构图法则为了迎合大众,刻意将复杂的摄影要素简化,具象化,是一些比较实用的但是碎片化的技巧。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朋友用别人照片的结果当成了自己照片的目的,套用各种“元素的位置关系”,而不从最后的结果来审视,从而陷入了构图的僵局。
所有摄影家一致认可的唯一规则是,”一切法则都注定要被突破!”
我认为,通过类似上面的构图法则,入门一下“摆放画面元素”的方法,是能立竿见影的,但随后就应该忘记他们。不然,你可能会在A公众号学到“黄金构图法则8条”,又会在B公众号学到“不得不知道的构图法”——网格构图、三角形构图、水平线构图……以及各种你能想到的形状,甚至任何一张照片,都能“分析”出一种构图法则,“有理有据”地摆在你的面前——但还是不会拍。
从学习法则到经营画面
所以我认为,构图不是公式,套用会让人陷入僵局。但这并不意味着拍照不需要章法。拍照要获得良好构图,更重要的在于学会经营画面的原则,并用自己的手段去实现它。下面是自己关于经营画面的一些心得,作为抛砖引玉。
首先我们还是从关注画面里的“位置关系”入手。
01
关键位置值得被关注
例如对称轴、水平线、中心点,当然也包括三分点等位置,这些位置在画面的几何中心,天然控制住了一些结构,天然容易被关注,把主体放在这些位置很容易强调出来。江湖上的构图法则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还是很好地整理了一些“关键位置”。我翻看了近几年IPPA获奖的照片,发现竟然有一半左右的照片,画面中的主体元素都与关键位置有关。
▲ 三分点,中轴线、中心点都是值得被关注的“关键位置”
▲ 想拍下女孩儿和一只鸟,可是把他们放在什么位置呢?或许“关键位置”是很好的选择
02
视觉平衡原则
就像杠杆一样,一些画面看起来舒服,是因为我们能感觉到画面上的东西是平衡的。例如画面左边有个东西占据了很大的比例,那么右边最好有个东西能帮我们“拉一拉重量”会看起来舒服一些。举个因为不平衡而看起来不舒服的照片吧,这也是手机随拍中常见的角度,在街道上斜着拍下建筑,似是而非。而每张照片都必须要看起来很平衡吗?未必。例如这张人物照,单纯的背景,人物被安排在偏左的位置,未尝不可。“重量平衡”并不是一个构图的目的,而是经营画面需要体会的一种感觉,要尽量对这种感觉做到可控。我认为控制住了平衡感,也就控制住了画面的大体结构了。
直接以例子来说明吧:
▲ 三个人物,有大有小,去掉其中任何一个画面似乎都会有些不稳。它们之间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就像是杠杆原理一样。
03
联系原则
大多数的摄影场景都不止一个元素,而经营画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表现元素之间的某些联系,这样有利于凝聚画面,让我们觉得他们是一个整体。这种联系有很多种,可以是明显的,例如重复、对比等等,也可以是抽象一点的,例如意义上的。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 找到重复的元素是最简单直白的“联系原则”了
▲ 树的影子和人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关系
04
意图原则
我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归根结底,我们经营画面还是要从自己的表达意图出发,找到画面的兴趣中心,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而非一开始就想我要用什么法则什么手法来表达——那是结果,不是目的。
▲ 一个圆,它要表达得东西是什么呢?
例如,同样是拍车窗外,这一张照片的意图是“湿漉漉”的雨天,那么我会用各种展现湿漉漉的元素,如水珠等来强化主题,模糊的人物意象只作为衬托;而另一张照片,我想要表达的是窗外的人物,尽管也是有水珠的玻璃窗,但人物的形象要更丰满了。
▲ 水珠是意图表现的重点,人物是衬托。
▲人物是意图表现的重点,所以他清晰、比例大,沾满水珠的车窗只是“画布”一般
《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没有专门陈述构图法则,而是反复强调了三个原则。《摄影的艺术》提出好的构图需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统一的思想,简单性。他们不谋而合,道出了经营画面的原则,这是更高屋建瓴的经营画面的真谛。
05
要有一个主题
回到构图的定义,它需要有“统一和谐的整体”。写文章也是一样,我们需要有一个中心思想。哪怕是散文,也讲求形散神不散——当然这是另一个境界了。会有朋友说,我用手机摄影拍照,不就是图个乐,拍“好看”自己高兴就行,用不着设定什么主题啊思想啊什么的。其实主题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我们有意识无意识都会遇到。
▲在拥挤的人群中,我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下方的女子与演奏倍大提琴的男人的“对比”
06
要有合适的方法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主题
这是《纽摄》三个原则中的第二个,也是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书中列举了许多方法,主要有通过布局突出重点(其实就是三分法、中心式等“关键位置”)、通过物体大小比例突出重点(额,越大越重点,甚至可以大到惊人)、通过画框搭建来突出重点(和框景式构图类似)、以及通过光线来突出主题、通过汇聚线条来突出主题(类似于引导线构图法)、通过母题重复来突出重点、通过动作来突出重点等。
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其实江湖上的构图法则都能在纽摄里面找到一些依据。只不过再次提醒大家,用到一些法则的时候,想象用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小小的人影是我想重点突出的,因此他出现在铁桁架间隙是最好的拍摄时机,影子的方向也暗示了这个画面的重点。在这里“框景”和“引导线”共同作用,强化了主题
07
画面要简洁
《纽摄》提到了我们要让画面简洁,尽量减少干扰主题表达或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元素。《摄影的艺术》也提出了简单性,并且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构图越简单,越容易控制和指引读者的注意力。近年在手机摄影票圈刮起了“极简摄影”的风,从画面展现的角度,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端正、简单、干净利落而地拍好一个东西,表达好一个主题,往往能呈现出人意料的效果。
▲奥地利边境的风力发电厂,我觉得地面部分有些大,画面还不够简洁
▲裁掉了一部分地面,只表现风车,主题更突出了。调高了一些饱和度,让风车的剪影更加突出了,画面更显精神和简洁。
▼
我是韩松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