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黄山九龙瀑及图”品牌被核定为2012年“观光旅游、安排游览”类安徽省著名商标。随着“黄山九龙瀑”的品牌形象的提高,这里将会成为黄山的旅游热点。
“九龙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中国七大名瀑之一,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古诗赞九龙瀑:“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
我去“九龙瀑”还是2005年5月3日,那是五一假期,在同事邀请下,我们去了汤口镇山岔村。同事的妻子娘家就在205国道旁九龙瀑景区,我们从她家后门沿登山石阶前往景区。
上九龙瀑有二条路,一条是大门入口,他岳父家后门是另一条上山的路。据同事讲,这条路直通云谷寺,以前他岳父经常带他去云谷寺卖盒饭。顺着石阶登山道。
这条路与九龙瀑相隔一座山,在茶园,竹林之间蜿蜒穿行,来之竹林的溪流顺山势而泄,袖珍雅致,孩子们特别高兴。
生活在黄山,对外人经常自称是山里人,可山爬的确实不多,走不了一会儿就气喘。走走歇歇,终于见到九龙瀑了。一块凸出的巨石是天然的“观瀑台”,这里安装有铁栏,大家都在这里留影纪念。但恐高的我不敢靠边,因为那里就是深渊。
终于到了“一龙瀑”,见到十分震撼。水之天上而来,落差100米的水帘若是银河垂悬,极其壮美。左侧有路可以到山顶,瀑顶有五个直径为1米的冰臼,名为五星洞,瀑水漫其上形成水帘。顶端有两个凹进崖壁的冰臼洞,每个口径约2米,看上去很像一双“龙的眼睛”。“两眼”之间的崖壁凸起像是龙的“鼻梁”。这就是九龙瀑的“龙头”。泉水从“龙头”的顶部流入“龙眼”,溢出之后顺着“鼻梁”飞泻而下,形成一股悬空飞瀑,直插第一潭中,溅珠飞玉。
九龙瀑布全长600余米,从第一瀑的“龙头”至第九瀑的顶端瀑宽仅5米左右。第九瀑落差120米,瀑布如扇形向下张开,宽有20余米,像是神龙之尾。
九龙瀑九曲九折,形成九瀑九潭,首尾相连,也就构成了巨大的龙图腾景象。如此这般与龙形成一体的奇瀑实在是世间罕有,举世无双。
有瀑必有潭,第一潭圆形,直径50米,三面石壁各高百米,形成一个大壶天。潭边峭壁上更有一大丹井,直径8米潭水因深浅和岩石色彩而呈现不同颜色,是个彩池,深的地方碧绿,像是镶嵌在深山的一块大翡翠,让我们久久不舍。
不远处就是“二龙瀑”,落差20米瀑布自石壁倾泄,浪花飞溅。
这里是小盆地地形,视野较为宽阔。第二潭呈卵形,长径30米,宽径15米。潭中两端又各有一深潭。里潭深18米,外潭深10米。传说,为龙母孵化卵处,故又名龙母潭。
沿“第二潭”石阶而上,路边黄山松枝叶茂盛,似乎守卫着龙源。不知道多少年,它们总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儿女都把自己视作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人真实的精神创造。1982年被考古界称为“辽河第一村”的“查海”遗址就证明了八千年前的中国先民已经建构“龙”并崇拜“龙”了。说明在中国历史的炎黄时代前三千年,龙的概念、龙的形态、龙的崇拜以及龙的图腾地位,就已经在中国版图的边缘区域得以确立。
龙是真实的文化存在,一种真实存在于中国人认识领域的精灵;龙又是一种中国人说不清道不明的诱惑。几千年来,对于龙的形体,直到宋代,罗愿所著的《尔雅翼》中对龙作了逻辑归纳,龙有九似:头似驼,示体形之巨:角似鹿,示神态之贵;眼似兔,示明察天地;耳似牛,示聆听八荒;腹似蜃,示周行无忌;鳞似鲤,示深潜水俯;掌似虎,示威震山林;爪似鹰,示高飞云天。“九似”之喻,其实是集飞禽、游鱼、走兽等百物之能于一身,龙具有无所不能的神通。
传说中又有“龙生九子”一说:“龙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九龙瀑一折一瀑,一顿一潭。九瀑九潭,瀑潭一体,兼有飞练与彩潭之双胜,故“九龙瀑”又名“九龙潭”。九条瀑布好象是龙的九个儿子,传说中龙生九子形异性殊。而九个龙潭形态各异、大小不等。恰好是龙的九个儿子以各自不同习性而盘踞的栖身之处。故清僧心智有诗写道:一泉分九叠,万仞落高峰,一叠一潭雪,潭潭似有龙。
千百年来,凡是见过“九龙瀑”的人,都会把他们眼前这一神奇景观直接与龙联想到一起。使“九龙瀑”有了龙的神秘又寄予了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因此样“九龙瀑”有了许多关于龙的故事传说。
从这里折返,我们下山。
沿下山石阶走不远,见三龙瀑、四龙瀑、五龙瀑一波三曲,一并出现眼前,“三龙瀑”长100米。第三潭,圆形,直径20米,位于峭壁间,深不可测。瀑边悬崖有台,名观瀑台。“四龙瀑” 长20米。第四潭,椭圆形,长径30米,潭边有大冰臼,直径5米。“五龙瀑” 长10米,第五潭鱼形,又名鱼龙潭。
顺着瀑流一直往下走至“六龙瀑”,第六瀑长10米。瀑下的第六潭,潭中有潭。中间内潭的花岗体形成了一口心状的冰臼深潭,口径约五米,深约六、七米。潭水渊碧,绿如翡翠,位于九龙瀑正中部位,是龙的心脏,称“龙心潭”。潭边有松,一枝下伸,水大时,抚水摆动,名抚龙松。
“七龙瀑”长15米,潭圆形,直径25米。瀑后有一洞穴,瀑布覆挂其前,形成水帘洞。
“八龙瀑”长5米,潭圆形,直径20米,水色艳丽,潭边有冰臼。
“九龙瀑”长120米,飞珠溅玉,底部若扇形展开,壮美迷人。第九潭潭中有一冰臼,直径2米,色若翡翠,明艳照人。会龙亭为观看诸瀑的理想位置。
人们把“九龙瀑”的神奇景观与龙联想到一起,赋予龙的神秘,寄予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也是因为这样九龙瀑才有了许多关于龙的故事传说。“一瀑九折”附会流传有“龙女九回头”的故事。
相传,东海龙王与王后云游黄山,飞越香炉峰时,王后产下一枚龙蛋。龙蛋被当地一对老夫妻拾获,细心照料长大成“九龙女”。龙女飞离此处时九次回首,峭壁上因此留下了九节飞瀑。后来九龙女又回到黄山,伺候老夫妻终老。景点“龙女潭”就是九龙女的化身。
关于龙的传说还有“轩辕黄帝养龙”、“龙女献珠”、“龙女报恩”等。
“九龙瀑”的“三奇”:
一奇:瀑长600米,垂直落差360米,一瀑九折,一折一瀑,一顿一潭,盘旋飞挂撑天峭壁之上,宛如九条白龙穿云破雾,凌空而降,气势雄伟。大雨之后,山洪暴发,激流翻腾,吼声震天,溅珠飞雨,高达数十米,瀑潭不分,幻似一条接天及地的巨龙,飞舞在青峰翠峦之间。阳光照耀时,更加彩虹飞舞,壮美之态,世间罕见。若久旱不雨,九龙瀑仍流水不竭,潭瀑分明,潭面水色五彩缤纷,幻化万千,或像片片龙麟,或如朵朵牡丹,或似金蛇游弋,艳丽迷人。
二奇:地质结构奇特,冰川遗迹神秘。九龙瀑是U形谷,瀑边潭中更有众多大小冰臼,组成冰臼群奇观。
三奇:黄山之松石峰云水诸奇都在九龙瀑周边别具风采。站在瀑边,可望天都、香炉、罗汉珠峰,飘浮云烟之上;瀑洲原始森林茂密,瀑边崖上奇松遍布,山花烂漫,灵猴戏耍,飞禽鸣趣,构成了九龙瀑的整体美。九龙瀑是龙源中最壮美的景观。
龙源中还有其他许多奇特的龙景大观,如龙女潭、青龙涧、龙盘岛、龙舟石、蜊龙潭、虬龙潭等。
“龙女潭”圆形,直径18米,深不可测,彩波闪烁,幻光迷人,里壁瀑布垂悬,高15米,若巨剑插入潭中。传说此潭深通东海,有龙女常自潭中涌出,艳美无比,献珠呈瑞。潭旁有一大冰臼,直径2米,形似古镜,名宝鉴,系第四冰川遗迹。
潭前有观景亭。龙女潭里壁“龙女潭”摩崖石刻,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女书法家袁晓园于她九十华诞时书。
“慈母岩”位于九龙瀑第九潭边。传说是龙母望龙女处。此岩又似猿人头像。“慈母岩”下边有一条白色石带若龙,若龙横卧溪中,名“黄龙过江”。慈母岩上边又有一条白色石带若龙,头部深入潭中,名“白龙戏珠”。
“金狮池”,池边有石若狮,名为“金龟献瑞”。溪中的一块巨石,若龟,头部生有瑞草。
“九曲峡”为溪中小峡,峡长200米,峡中斜流小瀑,蜿蜒九曲。
溪中有石,像鳌鱼,嘴中长有一棵小树,若向游者献花,形象的取名“鳌鱼献花”。
传说清代曹文埴、曹振镛曾在此建庐读书。曹文埴,歙县雄村人,乾隆时官司至户部尚书。曹振镛,曹文埴之子,嘉庆时官至吏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皇帝外巡时,曾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总理国务。民间留下了“父子丞相”、“宰相代代有,代君世间无”等佳话。
龙源系丞相源之下段,丞相源因宋代丞相程元凤在源中隐居而得名。故民间流传有“山中一奇事,一溪两宰相”佳话。书屋高密度溪中有一巨石,形若“丞相帽”。
“鳖石”位于龙母池前。传说,龙生九子,一曰,形似龟,好负重。如今石碑下的龟趺就是。
“三叠池”传说黄帝在黄山修炼时,将龙源辟为养龙处,遣云阳先生至源中养龙。三叠池和牧龙池系养龙之池。牧龙池两边列有24条若龙之巨岩,伸入池中似饮水状。
由于九龙瀑潭在悬崖绝壁之间,古时游人只能远隔千米在对面山路上观看,现在游客可以走进九龙潭。九个五彩潭池群如同九颗瑰丽的宝石镶嵌在崖上瀑间,瀑潭一体,兼有飞练和彩池之双胜,世间罕见。
景区地质地貌独特,人文资源丰富,是黄山人间仙境中自然龙景大观,历史上“黄山胜境”坊和乾隆御道建于此,这里是进入黄山的通道之一。
历代有僧人在龙源中建龙禅院。古院尚存遗迹,留有“龙禅院古塔之位“石碑和一间小舍。本着“以道家精神发现自然真谛,以佛家胸怀引导世界善行;以儒家理念诲诱人类修美,以黄老学说缔造社会和谐”的宗旨。2011年2月对景区残存的“龙禅院”进行了修复,并在原“梅林书院”和道观、寺院的遗址上复建了以“归藏寺”和“天人书院”为主体的“轩辕文化宫”。
取名“轩辕宫”,来之传说黄山是轩辕黄帝栖真、炼丹成仙之地。“宫”是道家指神仙居处。它既是景区内历史传承文化的新景点,又是儒学、道学和佛学研究的载体和学术交流的基地。将三家学说的精华汇集在一起互通互融,合而为一。
轩辕文化宫大门对联:“卷波澜于黄老之域会三圣人理性蕴奥之妙要;撤藩篱于大方之家通儒释道实空太极之旨宗。”含义是黄山轩辕宫将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三位圣人的学说理论汇集在一起,撤除三教之间的隔阂,将儒家的实事求是、修身治国、佛家的行善积德与道家的太极八卦互融互解。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龙禅院”是在遗留“龙禅院”的“前殿”复建的。“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道教的图腾。禅自然是佛家,而院则是儒家书院,表示:历史上儒道佛三家本就是互通互融、并存共荣的。
“归藏寺”取之黄帝所作《归藏易》。寺内所立佛像为“横三圣佛像”即西方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四大菩萨: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地藏菩萨(代表大愿)。他们总体上代表了佛教所奉佛像的基本内涵。
归藏寺大门对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即是佛,佛即是人。”佛学经典的核心“色”是指物质,“空”是指精神,人是要有精神的,精神也能转化成物质。“佛”是觉者的意思。就是说人通过修炼觉悟了,就叫佛。
“连山观”取之唐朝儒家学者、经学家《三礼》学专家贾公彦疏的“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於山,故名《易》为《连山》。
“连山观”大门对联“启鸿蒙开天辟地伏羲始祖;和世界化乾育坤炎黄子孙。”说明当今世界原是一个混浊的大气团,我们的祖先挥动大斧开天辟地,一分为二,清轻者上浮为天,为阳,为刚,为乾;重浊者下沉为地,为阴,为柔,为坤。这个说法与今天的天体物理学家的“星云说”理论是一致的。因为世界上过阳,过刚,万事万物的矛盾趋于激化和对抗,我们炎黄子孙奉行黄老学说的核心是化刚为柔,育坤向乾,使矛盾协调,化解一切纷争达到统一,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炎黄子孙崇高的责任。
大殿中间设立的五尊神像为华夏民族始祖伏羲;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道家学说宗祖老子;中国文学艺术之宗主庄子。两边靠墙的神像为福、禄、寿、喜、财星、观音大士,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神仙。道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崇尚自然,提倡不争,贵柔守静;遵循规律,主张和谐,习气养生。
“天人书院”大门对联:“朱夫子承前启后兴理学;孔圣人周游列国著春秋。”表明儒家宗旨是追求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大殿正中间设立的神像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两壁的四位神像为:孟子、荀子、曾子、朱子。
“梅林书院”是在原“梅林书屋”遗址上建起来的专家楼,此地很有灵气,小小的“梅林书屋”历史上曾经培育出三位丞相:宋朝程元凤、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曹文植、曹振镛父子丞相,所以又名为“丞相源”。今天的“梅林书院”已成为儒、道、释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相关文化的研究交流基地。
一路走来一路景,“轩辕宫”不远处就是景区大门,走出大门结束了“九龙瀑”之行。
在“一龙瀑”下“第一潭”碧水边,飞泻瀑布下,大家合影留下这次旅游的纪念。